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中國現在之國情
現在的中國,與歐美諸強的國情不同,與蘇俄也不相同。
歐美列強的社會,已發展到極端高度的工業資本主義的階級,它們的國民經濟是以工業為主體。
中國除了幾個大都市稍具工業資本形式外,全國社會尚停滞在農業時代之中,我們的國民經濟是以農業為主體。
蘇俄的國民主要經濟雖與中國相同,而民族獨立,國家強大,能夠自由自主地謀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生存。
中國民族受東西帝國主義者的壓迫,國民經濟受東西資本家的吸取,政治受東西列強的支配,種種不得自由發展,其名雖為獨立的國家,其實已淪于次殖民地的境地。
歐美列強以産業的進步,社會上雖形成勞資兩對立的階級,而一般國民的富力較我甚高,國家經濟也較我雄厚,俄國自革命以來,農民的生活逐漸改善;近又以五年計劃成功,國家富力陡增數倍,差不多漸與歐美先進諸國在海外争逐市場。
反看中國怎樣?都市經濟,在外國資本家的勢力支配之下,無以自主;農村經濟,受外國資本家的不斷榨取,日瀕于枯竭。
因此,農村破産,百業凋零,全國民衆除了少數軍閥及在外人卵翼下的資本家外,莫不陷于非常貧窮的狀态。
鄉村的貧農及都市的小手工業者,甚至于終年作苦,亦難以維持其最低生活的,到處皆是。
法國在十八世紀,農民呻吟在國君僧侶與地主壓力之下,其痛苦與中古時代的農奴所受的一樣;所以當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能以自由平等的口号獲得成功。
俄國在一九一七年以前,是一個極端專制非常腐敗的國家,農民受沙皇貴族僧侶及大地主的橫壓與榨取,其痛苦更甚于十八世紀的法國農民,所以他們革命的成功,也是得力于自由平等的呼聲。
中國數千年以來,在承平時代,全國農民除納稅以外,與國家不發生關系;除了抗稅或其他不法行為外,日日生活于不識不知之中,一輩子受不到政府的幹涉。
這種農民生活,比較十八世紀的法國農民及俄國大革命前的俄國農民,自由多了。
自由的日子過慣了,隻有個性而無群性,隻顧自己不顧别人;由是,在個人則放蕩而不守秩序,在民族則渙散而不知團結。
國人這種不好的習性,自民國成立以來,未曾改變。
現在先進各國的國民,對于守秩序、重紀律、團結奮發的精神,訓練有素,已成習慣,而我國人依然放縱、散漫、怠惰,而不知振作與團結。
飽受奴役和壓迫的法國農民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漫畫。
意大利在大戰後,所以能夠一躍而為頭等國家的,因為他們的國民追慕昔日羅馬的雄風,加強了其民族自信力之故。
德國在大戰後,受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幾難以自存;而國人能自信日耳曼民族為世界優秀的民族,忍苦奮鬥,到現在已漸脫離那種束縛,而跻國家于國際平等地位。
俄國在革命之後,以最大之努力,打破帝國主義者的包圍政策,不久即取得他們的承認,此種成功多半也是得力于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不僅懶散、放縱、沒有團體生活的習慣,且将原有之民族自信力也把它喪失完了。
在鴉片之役以前,民族過于自大。
在庚子之亂以前,此種自信力尚保存一二。
但自經庚子一役,受了八國聯軍的聯合壓迫,國人創巨痛深,深覺事事我不如人,于是民族自信力一落千丈;自此以後。
國人由傲外變做懼外,由懼外變做媚外,甚至于要将中國民族曆史所遺留于世界人類的一切有價值的文化完全毀棄了以從事于外人。
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此種民族自信力之喪失,不僅為我民族前途的危險,且予全人類以不幸的缺陷。
總計起來,中國的現狀,可得五點:(1)國家在國際地位不平等,已陷于次殖民地的境地;(2)民族受東西帝國主義者的多方壓迫,不得自由發展,民族自信力且因此而喪失;(3)國民習性過于放縱、懶散,沒有團結奮發的精神;(4)社會不進步,至今猶停滞在農村經濟時代;(5)農村破産,百業凋零,緻使政府與人民兩患貧乏。
救(1)、(2)兩種毛病,須切實恢複民族的自信力。
救(3)種毛病,須對于整個民族施行嚴格的訓練,使一般紀律化,救(4)、(5)兩種毛病,須以最大之努力,用科學的方法發展全國的産業,且務使全國民衆皆變做生産者。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救(1)、(2)兩種毛病的,民權主義是救(3)種毛病的,民生主義是救(4)、(5)兩種毛病的。
三民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實行,即是世界主義的第一步。
實行此種主義的先決條件,在于提倡民族自信力。
我們應竭力反對狹隘的國家主義,我們應朝着世界主義的目的邁步前進;但内量國情,外察大勢,非提倡民族自信力無從着手。
在提倡民族自信力的戰線之上,我們還要鏟除封建主義的餘痕,防止資本主義的發生,革掉放縱、懶散、漫無紀律的習慣,使全民族皆變做有紀律的奮發的生産的勞動者,求達此目的,一方靠政治的力量,一方還要靠教育的力量。
第二節已往教育之錯誤 中國自創行新教育以來,到現在已有六十多年了,教育宗旨與制度雖屢經變更——始而襲取日本,繼而襲取美國,有時還取德、法——但對于社會産業的發展,及民族習慣的改革,毫無輔助。
中國國民黨自民國十四五年以來以革命力量發展的迅速,對于社會思想的解放,曾經發生很大的影響,國民政府也規定以三民主義的理想為教育宗旨,但此種改造的聲浪不久也漸歸于沉寂了。
民國十七年的《戊辰學制》,對于職業與師範教育雖略有變更,而整個學制系統,仍不脫離美國式的制度。
近五年以來,國人對于教育的認識始漸進步,于是提倡鄉村教育,提倡生産教育,一倡百和,演為風氣。
應此風氣而産生的,有鄉村師範學校及職業學校,這兩種學校也逐漸推行于各省,但其成效仍等于零。
推
歐美列強的社會,已發展到極端高度的工業資本主義的階級,它們的國民經濟是以工業為主體。
中國除了幾個大都市稍具工業資本形式外,全國社會尚停滞在農業時代之中,我們的國民經濟是以農業為主體。
蘇俄的國民主要經濟雖與中國相同,而民族獨立,國家強大,能夠自由自主地謀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生存。
中國民族受東西帝國主義者的壓迫,國民經濟受東西資本家的吸取,政治受東西列強的支配,種種不得自由發展,其名雖為獨立的國家,其實已淪于次殖民地的境地。
歐美列強以産業的進步,社會上雖形成勞資兩對立的階級,而一般國民的富力較我甚高,國家經濟也較我雄厚,俄國自革命以來,農民的生活逐漸改善;近又以五年計劃成功,國家富力陡增數倍,差不多漸與歐美先進諸國在海外争逐市場。
反看中國怎樣?都市經濟,在外國資本家的勢力支配之下,無以自主;農村經濟,受外國資本家的不斷榨取,日瀕于枯竭。
因此,農村破産,百業凋零,全國民衆除了少數軍閥及在外人卵翼下的資本家外,莫不陷于非常貧窮的狀态。
鄉村的貧農及都市的小手工業者,甚至于終年作苦,亦難以維持其最低生活的,到處皆是。
法國在十八世紀,農民呻吟在國君僧侶與地主壓力之下,其痛苦與中古時代的農奴所受的一樣;所以當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能以自由平等的口号獲得成功。
俄國在一九一七年以前,是一個極端專制非常腐敗的國家,農民受沙皇貴族僧侶及大地主的橫壓與榨取,其痛苦更甚于十八世紀的法國農民,所以他們革命的成功,也是得力于自由平等的呼聲。
中國數千年以來,在承平時代,全國農民除納稅以外,與國家不發生關系;除了抗稅或其他不法行為外,日日生活于不識不知之中,一輩子受不到政府的幹涉。
這種農民生活,比較十八世紀的法國農民及俄國大革命前的俄國農民,自由多了。
自由的日子過慣了,隻有個性而無群性,隻顧自己不顧别人;由是,在個人則放蕩而不守秩序,在民族則渙散而不知團結。
國人這種不好的習性,自民國成立以來,未曾改變。
現在先進各國的國民,對于守秩序、重紀律、團結奮發的精神,訓練有素,已成習慣,而我國人依然放縱、散漫、怠惰,而不知振作與團結。
飽受奴役和壓迫的法國農民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漫畫。
意大利在大戰後,所以能夠一躍而為頭等國家的,因為他們的國民追慕昔日羅馬的雄風,加強了其民族自信力之故。
德國在大戰後,受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幾難以自存;而國人能自信日耳曼民族為世界優秀的民族,忍苦奮鬥,到現在已漸脫離那種束縛,而跻國家于國際平等地位。
俄國在革命之後,以最大之努力,打破帝國主義者的包圍政策,不久即取得他們的承認,此種成功多半也是得力于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不僅懶散、放縱、沒有團體生活的習慣,且将原有之民族自信力也把它喪失完了。
在鴉片之役以前,民族過于自大。
在庚子之亂以前,此種自信力尚保存一二。
但自經庚子一役,受了八國聯軍的聯合壓迫,國人創巨痛深,深覺事事我不如人,于是民族自信力一落千丈;自此以後。
國人由傲外變做懼外,由懼外變做媚外,甚至于要将中國民族曆史所遺留于世界人類的一切有價值的文化完全毀棄了以從事于外人。
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此種民族自信力之喪失,不僅為我民族前途的危險,且予全人類以不幸的缺陷。
總計起來,中國的現狀,可得五點:(1)國家在國際地位不平等,已陷于次殖民地的境地;(2)民族受東西帝國主義者的多方壓迫,不得自由發展,民族自信力且因此而喪失;(3)國民習性過于放縱、懶散,沒有團結奮發的精神;(4)社會不進步,至今猶停滞在農村經濟時代;(5)農村破産,百業凋零,緻使政府與人民兩患貧乏。
救(1)、(2)兩種毛病,須切實恢複民族的自信力。
救(3)種毛病,須對于整個民族施行嚴格的訓練,使一般紀律化,救(4)、(5)兩種毛病,須以最大之努力,用科學的方法發展全國的産業,且務使全國民衆皆變做生産者。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救(1)、(2)兩種毛病的,民權主義是救(3)種毛病的,民生主義是救(4)、(5)兩種毛病的。
三民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實行,即是世界主義的第一步。
實行此種主義的先決條件,在于提倡民族自信力。
我們應竭力反對狹隘的國家主義,我們應朝着世界主義的目的邁步前進;但内量國情,外察大勢,非提倡民族自信力無從着手。
在提倡民族自信力的戰線之上,我們還要鏟除封建主義的餘痕,防止資本主義的發生,革掉放縱、懶散、漫無紀律的習慣,使全民族皆變做有紀律的奮發的生産的勞動者,求達此目的,一方靠政治的力量,一方還要靠教育的力量。
第二節已往教育之錯誤 中國自創行新教育以來,到現在已有六十多年了,教育宗旨與制度雖屢經變更——始而襲取日本,繼而襲取美國,有時還取德、法——但對于社會産業的發展,及民族習慣的改革,毫無輔助。
中國國民黨自民國十四五年以來以革命力量發展的迅速,對于社會思想的解放,曾經發生很大的影響,國民政府也規定以三民主義的理想為教育宗旨,但此種改造的聲浪不久也漸歸于沉寂了。
民國十七年的《戊辰學制》,對于職業與師範教育雖略有變更,而整個學制系統,仍不脫離美國式的制度。
近五年以來,國人對于教育的認識始漸進步,于是提倡鄉村教育,提倡生産教育,一倡百和,演為風氣。
應此風氣而産生的,有鄉村師範學校及職業學校,這兩種學校也逐漸推行于各省,但其成效仍等于零。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