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現今教育之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生産教育
民國十一年公布之新學制标準第五條有“注意生活教育”一語,即我國生産教育之萌芽。
生産教育的意義,發生于前期,本期初年才有人正式提倡,到近二三年來已演為很高的思潮了。
這種教育,近年所以演為思潮的,其背景不外“政治”、“社會”、“國際”及“教育本身”四種。
本期政治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政綱,三民主義以民生為中心,可以說本期政治是應以民生為中心的。
政治既以民生為中心,教育亦當以民生為中心,而生産教育一項自必為政府所注意。
本期最初提倡生産教育的為許崇清。
許氏在民國十五年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兼廣東教育廳長任内,拟了一道教育方針草案,内中有這樣幾段話: 中國從來的教育,隻是關于支配行動的教育;關于生産行動的教育在中國是從來所無的。
許崇清像 中國今後社會發達必然的唯一可能的進路,我們今後應該緻力革命的一般政策,既是如此;則中國今後的教育政策,當然亦應該與這個革命的一般政策相并動,然後使所施的教育才能成為确有實效的教育。
而且今後的教育政策所指導的方向,亦隻有與這個革命的一般政策所進取的方向相一緻;然後所設施的教育才能盡緻發揮它固有的價值,教育的發達才能預期。
吾人所謂知識,即是使環境順應于吾人的要求;又使吾人的欲望或目的順應于環境,因而構造吾人的心的傾向。
知識不是隻限于吾人所能意識的而止,卻是當吾人解釋當面的事實及現象的時候,吾人有意運用心的傾向所構成。
吾人所謂道德,亦不過是在人我相交處一個社會的關系裡面,體察疑問中的一切條件,人我間一切要求,又發現于意識内一切價值,而後真正把捉着的一個狀态。
從這些根本事實來制定教育的原理,學校教育當與社會生活的活動和事務相結合;不獨是材料的内容要與社會環境相聯絡,并其方法的内容亦須與社會生活相一緻。
我們一面依照這個教育原理,一面因應前述革命的一般政策來拟定今後的教育方針。
當面第一個緊急問題,應該就是産業教育問題。
(《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許氏認中國曆代的教育皆是支配行動的,今後當改變方針竭力從事于生産行動的教育;這一篇議論,對于國人曆來教育觀念的革命,确是很有價值的。
生産教育自經許氏這樣一提倡,國民政府于是深切注意。
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在十七年五月,召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時,即有“養成勞動習慣,增高生産技能,推廣科學之應用,提倡經濟利益之調和,以實現民生主義”的教育宗旨之規定。
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第十一次會議時,接手又有“以各種之生産勞動的實習,培養實行民生主義之基礎”的實施方針之決議。
十九年四月,教育部長蔣夢麟召集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所通過之改進全國教育方案,又有“在各級各類的教育内,都應注重科學實驗,培養生産能力,養成職業技能”的規定。
二十年六月,行政院公布國民會議議決的教育設施趨向案内,也是以生産教育為言;且規定社會教育應以增加生産為主要目标。
國民政府因要實行其民生主義,屢次會議皆以生産教育為提倡,自然能夠引起國人的注意。
中國目前社會最感恐慌的,莫過于“貧”。
貧的來源有二:一方由于政治不上軌道,緻産業無從發達;一方由于外貨充斥,利權日益外溢。
這種現象,一天厲害一天,由是農村破壞,百業凋零,失業者的數目日增,整個社會皆陷于極窮困的境地。
救貧的根本辦法,隻有努力從各方面發達自己的産業,挽回已失的利權。
要達到這個目的,除政治力量外,則應當依靠教育力量,此生産教育所以在近年最感迫切。
在政府方面,提倡生産教育的,有許崇清、陳果夫、程天放等人;在社會方面,提倡這種教育的,有陶知行、羅廷光、舒新城,曹等人。
曹氏說: 陶行知塑像 《中華教育界》,教育月刊。
上海中華書局創辦于1912年1月。
1950年12月停刊。
内容包括教育理論和實際經驗、教育參考資料、補充教材、教育文藝作品等。
以四萬萬人口的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日日在啼饑号寒,是何等的危險!任何事沒有比足衣足食的需要更迫切的了。
解免這種危險,适應這種需要,隻有增加生産之一法。
中國是小農國家還停滞在小手工業時代。
……我們唯一的方法,隻有利用農産品,去換必要的工業品,漸求入超的減少,以至于出入相抵——這是工業國家必經的途徑。
所幸中國農業還是利用人力和畜力的農業,還未用着機器力量。
同時荒地尚多,地力未盡,生産增加不是不可能的。
教育和政治的力量,如集中于此點,速效可期,危亡可免。
(《中華教育界》第十卷第三期《從群衆潛隐的形态中尋我中國教育之出路》) 陶氏說: 新近依日本估計,中國每人均攤财富,隻有一○一元日金。
沒有開發的寶藏,當然還是無法運用,所以不算在内。
同時日本每人均攤财富為一七三一元,比中國人大十七倍多。
美國每人均攤财富為六六○七元,比中國人大六十五倍多。
俄國雖窮,還在中國之上,每人均攤七五六元,差不多比中國人大七倍。
所以中華民族的第二條出路,是創造“富的社會”;中國教育的第二條出路,是“教人創造富的社會”。
……在創造富的社會中,教育之任務如下: (1)教人創造富的社會,便是教人創造合
生産教育的意義,發生于前期,本期初年才有人正式提倡,到近二三年來已演為很高的思潮了。
這種教育,近年所以演為思潮的,其背景不外“政治”、“社會”、“國際”及“教育本身”四種。
本期政治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政綱,三民主義以民生為中心,可以說本期政治是應以民生為中心的。
政治既以民生為中心,教育亦當以民生為中心,而生産教育一項自必為政府所注意。
本期最初提倡生産教育的為許崇清。
許氏在民國十五年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兼廣東教育廳長任内,拟了一道教育方針草案,内中有這樣幾段話: 中國從來的教育,隻是關于支配行動的教育;關于生産行動的教育在中國是從來所無的。
許崇清像 中國今後社會發達必然的唯一可能的進路,我們今後應該緻力革命的一般政策,既是如此;則中國今後的教育政策,當然亦應該與這個革命的一般政策相并動,然後使所施的教育才能成為确有實效的教育。
而且今後的教育政策所指導的方向,亦隻有與這個革命的一般政策所進取的方向相一緻;然後所設施的教育才能盡緻發揮它固有的價值,教育的發達才能預期。
吾人所謂知識,即是使環境順應于吾人的要求;又使吾人的欲望或目的順應于環境,因而構造吾人的心的傾向。
知識不是隻限于吾人所能意識的而止,卻是當吾人解釋當面的事實及現象的時候,吾人有意運用心的傾向所構成。
吾人所謂道德,亦不過是在人我相交處一個社會的關系裡面,體察疑問中的一切條件,人我間一切要求,又發現于意識内一切價值,而後真正把捉着的一個狀态。
從這些根本事實來制定教育的原理,學校教育當與社會生活的活動和事務相結合;不獨是材料的内容要與社會環境相聯絡,并其方法的内容亦須與社會生活相一緻。
我們一面依照這個教育原理,一面因應前述革命的一般政策來拟定今後的教育方針。
當面第一個緊急問題,應該就是産業教育問題。
(《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許氏認中國曆代的教育皆是支配行動的,今後當改變方針竭力從事于生産行動的教育;這一篇議論,對于國人曆來教育觀念的革命,确是很有價值的。
生産教育自經許氏這樣一提倡,國民政府于是深切注意。
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在十七年五月,召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時,即有“養成勞動習慣,增高生産技能,推廣科學之應用,提倡經濟利益之調和,以實現民生主義”的教育宗旨之規定。
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第十一次會議時,接手又有“以各種之生産勞動的實習,培養實行民生主義之基礎”的實施方針之決議。
十九年四月,教育部長蔣夢麟召集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所通過之改進全國教育方案,又有“在各級各類的教育内,都應注重科學實驗,培養生産能力,養成職業技能”的規定。
二十年六月,行政院公布國民會議議決的教育設施趨向案内,也是以生産教育為言;且規定社會教育應以增加生産為主要目标。
國民政府因要實行其民生主義,屢次會議皆以生産教育為提倡,自然能夠引起國人的注意。
中國目前社會最感恐慌的,莫過于“貧”。
貧的來源有二:一方由于政治不上軌道,緻産業無從發達;一方由于外貨充斥,利權日益外溢。
這種現象,一天厲害一天,由是農村破壞,百業凋零,失業者的數目日增,整個社會皆陷于極窮困的境地。
救貧的根本辦法,隻有努力從各方面發達自己的産業,挽回已失的利權。
要達到這個目的,除政治力量外,則應當依靠教育力量,此生産教育所以在近年最感迫切。
在政府方面,提倡生産教育的,有許崇清、陳果夫、程天放等人;在社會方面,提倡這種教育的,有陶知行、羅廷光、舒新城,曹等人。
曹氏說: 陶行知塑像 《中華教育界》,教育月刊。
上海中華書局創辦于1912年1月。
1950年12月停刊。
内容包括教育理論和實際經驗、教育參考資料、補充教材、教育文藝作品等。
以四萬萬人口的國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日日在啼饑号寒,是何等的危險!任何事沒有比足衣足食的需要更迫切的了。
解免這種危險,适應這種需要,隻有增加生産之一法。
中國是小農國家還停滞在小手工業時代。
……我們唯一的方法,隻有利用農産品,去換必要的工業品,漸求入超的減少,以至于出入相抵——這是工業國家必經的途徑。
所幸中國農業還是利用人力和畜力的農業,還未用着機器力量。
同時荒地尚多,地力未盡,生産增加不是不可能的。
教育和政治的力量,如集中于此點,速效可期,危亡可免。
(《中華教育界》第十卷第三期《從群衆潛隐的形态中尋我中國教育之出路》) 陶氏說: 新近依日本估計,中國每人均攤财富,隻有一○一元日金。
沒有開發的寶藏,當然還是無法運用,所以不算在内。
同時日本每人均攤财富為一七三一元,比中國人大十七倍多。
美國每人均攤财富為六六○七元,比中國人大六十五倍多。
俄國雖窮,還在中國之上,每人均攤七五六元,差不多比中國人大七倍。
所以中華民族的第二條出路,是創造“富的社會”;中國教育的第二條出路,是“教人創造富的社會”。
……在創造富的社會中,教育之任務如下: (1)教人創造富的社會,便是教人創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