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關燈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議案。

     (十二)于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确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

     (十三)勵行普及教育,以全力發展兒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學制系統,增加教育經費,并保障其獨立。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十七年五月,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讨論共分十組,第一組為三民主義教育組,第二組為教育行政組,差不多全是關于教育政策的議案。

    關于第一組的第一個議決案為“三民主義實施方案的原則案”,共計十五條: (1)發揚民族精神;(2)提倡國民道德;(3)注重國民體魄鍛煉;(4)提倡科學的精神,推廣科學的應用;(5)實施義務教育;(6)男女教育機會均等;(7)注重滿、蒙、回、藏、苗、瑤等教育的發展;(8)注重華僑教育的發展;(9)闡發自由界限,養成服從法律的習慣;(10)灌輸政治知識,養成使用政權的能力;(11)培養組織能力,養成團體協作的精神;(12)推廣職業教育;(13)注重農業教育;(14)注重生産消費及其他合作的訓練;(15)提倡合于人民正軌的生活,培植努力公共生産的精神。

    (《全國教育會議錄》,十七年五月) 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關于教育的議決案,除上述教育宗旨外,還有教育實施方針八條: (一)各級學校三民主義之教育,應與全國課程及課外作業相連貫;以史地教科闡明民族真谛;以集合生活訓練民權主義之運用;以各種之生産勞動的實習培養實行民生主義之基礎;務使知識道德融會貫通于三民主義之下,以收笃信力行之效。

     (二)普通教育,須根據總理遺教,陶融兒童及青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國民道德,并養成國民之生活技能,增進國民生産之能力為主要目的。

     (三)社會教育必須使人民具備近代都市及農村生活之常識,家庭經濟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備之資格,保護公共事業及森林園地之習慣,養成恤貧防火互助之美德。

     (四)大學及專門教育,必須注重實用科學,充實科學内容,養成專門知識技能,并切實陶融為國家社會服務之健全品格。

     (五)師範教育為實現三民主義的國民教育之本源,必須以最适宜之科學教育及最嚴格之身心訓練,養成一般國民道德上、學術上最健全之師資為主要之任務,于可能範圍内使其獨立設置,并盡量發展鄉村師範教育。

     (六)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女子教育并須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性之特質,并建設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

     (七)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應一體注重發展國民之體育,中等學校及大學專門須受相當之軍事訓練。

    發展體育之目的,固在增進民族之體力,尤須以鍛煉強健之精神,養成規律之習慣,為主要任務。

     (八)農業推廣,須由農業教育機關積極設施,凡農業生産方法之改進,農民技能之增高,農村組織與農民生活之改善,農業科學知識之普及,以及農民生産消費合作之促進,須以全力推行。

    (《教育公報》第一卷第五期) 二十年五月,國民會議通過之約法,有關于國民教育一章,共計五十二條,除第四十七條以“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教育之根本原則”屬于宗旨外,其餘全屬于教育政策。

    我們擇要寫在下面: 南京中山陵祭堂 第四十八條男女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第四十九條全國公私立之教育機關一律受國家之監督,并負推行國家所定教育政策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