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
孫中山說:
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民族主義》第一講) 胡漢民更推廣些說: “三民主義”,小而言之是救國主義,大而言之實是大同主義。
由頂點直貫到的的中心,是生存的要求;沿着生存的要求這一個中心的便是人的努力;而其努力的階級,起點是博愛,過程是救國,終點是世界大同。
我們要曉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其總作用正是引導人們沿着進化定律而努力,由博愛起,經過國家的階段,而終的于世界大同。
(《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第四○頁) 我們由這幾段簡單話看來,三民主義就是革命主義,又是救世主義,又是社會主義。
中國國民黨負着革命的使命,所以以孫中山所倡導之三民主義為信仰的中心。
教育就是完成革命,灌輸和推行主義的工具,所以他們規定以三民主義為其教育宗旨。
三民主義的教育,在十五年國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員會時,已有人注意,不過初稱黨化教育。
[1]到十七年五月,由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議決,始将“黨化”二字改稱“三民主義”。
同時并由大會議決采取三民主義為教育宗旨。
該項原文備載于大會的宣言裡頭: 恢複民族精神,發揮固有文化,提高國民道德,鍛煉國民體格,普及科學知識,培養藝術興趣,以實現民族主義。
民國時期小學用的三民主義課本 灌輸政治知識,養成運用四權之能力;闡明自由界限,養成服從法律之習慣;宣揚平等精神,增進服務社會之道德;訓練組織能力,增進團體協作之精神;以實現民權主義。
養成勞動習慣,增高生産技能,推廣科舉之應用,提倡經濟利益之調和,以實現民生主義。
提倡國際正義,涵養人類同情,期由民族自決,進于世界大同。
(《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十七年五月) 此項議案議決于十七年五月。
到八月曾由大學院呈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到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行規定。
原文是: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教育公報》第一卷第五期) 此項宗旨,由國民政府于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正式公布,定為本期的教育宗旨,二十一年四全代會且申述一道,絲毫未改,至今全國奉為典章。
至于國民政府公布的令文,莊嚴威重,使此項宗旨增加幾分強力,我們勿妨抄在下面,以作參考: 按奉: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饬即照辦。
等因。
查此項決議案,關系以黨建國、以黨治國之根本大計,至為宏巨。
茲将原案公布,著行政院令饬教育部,轉饬遵照,切實施行,務期啟迪全民,實現三民主義。
此令! 二黨化的教育政策 中國國民黨的教育政策,規定在它的教育宗旨之前,最早為民國十三年一月,到十七年五月又規定一次,十八年一月又規定一次,二十年五月又規定一次。
十三年一月,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内政策十五條,内中有兩條是關于教育政策的。
條文為: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是對國民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
大會通過了
……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民族主義》第一講) 胡漢民更推廣些說: “三民主義”,小而言之是救國主義,大而言之實是大同主義。
由頂點直貫到的的中心,是生存的要求;沿着生存的要求這一個中心的便是人的努力;而其努力的階級,起點是博愛,過程是救國,終點是世界大同。
我們要曉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其總作用正是引導人們沿着進化定律而努力,由博愛起,經過國家的階段,而終的于世界大同。
(《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第四○頁) 我們由這幾段簡單話看來,三民主義就是革命主義,又是救世主義,又是社會主義。
中國國民黨負着革命的使命,所以以孫中山所倡導之三民主義為信仰的中心。
教育就是完成革命,灌輸和推行主義的工具,所以他們規定以三民主義為其教育宗旨。
三民主義的教育,在十五年國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員會時,已有人注意,不過初稱黨化教育。
[1]到十七年五月,由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議決,始将“黨化”二字改稱“三民主義”。
同時并由大會議決采取三民主義為教育宗旨。
該項原文備載于大會的宣言裡頭: 恢複民族精神,發揮固有文化,提高國民道德,鍛煉國民體格,普及科學知識,培養藝術興趣,以實現民族主義。
民國時期小學用的三民主義課本 灌輸政治知識,養成運用四權之能力;闡明自由界限,養成服從法律之習慣;宣揚平等精神,增進服務社會之道德;訓練組織能力,增進團體協作之精神;以實現民權主義。
養成勞動習慣,增高生産技能,推廣科舉之應用,提倡經濟利益之調和,以實現民生主義。
提倡國際正義,涵養人類同情,期由民族自決,進于世界大同。
(《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十七年五月) 此項議案議決于十七年五月。
到八月曾由大學院呈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到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行規定。
原文是: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教育公報》第一卷第五期) 此項宗旨,由國民政府于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正式公布,定為本期的教育宗旨,二十一年四全代會且申述一道,絲毫未改,至今全國奉為典章。
至于國民政府公布的令文,莊嚴威重,使此項宗旨增加幾分強力,我們勿妨抄在下面,以作參考: 按奉: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饬即照辦。
等因。
查此項決議案,關系以黨建國、以黨治國之根本大計,至為宏巨。
茲将原案公布,著行政院令饬教育部,轉饬遵照,切實施行,務期啟迪全民,實現三民主義。
此令! 二黨化的教育政策 中國國民黨的教育政策,規定在它的教育宗旨之前,最早為民國十三年一月,到十七年五月又規定一次,十八年一月又規定一次,二十年五月又規定一次。
十三年一月,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内政策十五條,内中有兩條是關于教育政策的。
條文為: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是對國民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
大會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