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

關燈
此會成立于民國十年,每年有會議,每次會議皆有促進職業教育的計劃。

    由此會又産生全國職業學校出品展覽會,十一年二月展覽于上海,參加的有八省,五十校;十二年八月展覽于北京,參加的有九省,五十八機關;十三年五月展覽于武漢,參加的有十一省區,一百五十八機關,可知一年比一年推廣。

    至于職業學校及機關的發達,更其迅速。

    據民國七年度教育部的調查,全國職業男校,隻有五百三十一所;到十一年據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調查,全國職業學校,共計八百四十二所,四年之内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到十五年五月,該社調查,凡職業學校、職業機關及各種職業教育,全國共計一千五百一十八所,四年之内,差不多又增加了二倍。

    本期教育史隻到民國十五年為止,而職業教育亦以十五年為最發達。

    自十六年以後,正值革命期間,全國教育多受軍事影響,沒有統計可言;至二十年而教育部發表的職業學校,全國僅一百四十九所,可謂一落千丈了。

     關于職業教育的意義和目的,由運動的人逐年變更,愈變而範圍愈推廣,而性質愈抽象。

    我們讀《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他們當初提倡職業教育的動機為由學校畢業的學生失業太多,其目的隻在于“謀生”二字——補救失業的危險。

    到七年,該社又宣布職業教育的三大目的:一、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二、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三、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産力之準備。

    同時黃氏又規定職業教育的定義如下: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名曰職業教育。

    (《實施職業教育要覽》) 十一年,周恩潤在《職業教育研究》一書中,下一定義: 職業教育乃準備能操一技之長,從事有益社會之生産事業,借求适當之生活。

    其大目的,在培養智力、意志、感情各方面,而為完全有用之人物。

    (《教育雜志》第十七卷第一号) 由此看來,七年的解釋較六年為廣泛、為抽象,十一年的解釋較七年更廣泛、更抽象了。

    到十二年以後,更将職業教育及目的簡括為兩句話:“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較前又進了一步。

    但職業教育自十五年以來,從表面看,好似着着成功,但内容腐敗,辦法機械,已為文雅的中國人所鄙視;加以此時正當革命高潮時期,青年學子多加入政治工作,于機械的職業教育更不肯理會,所以自是年以後,職業教育的思潮,差不多已到過去時期了。

    黃氏目睹這種衰頹現象,有意重振旗鼓,挽回頹勢,于是又标榜“大職業教育主義”,可以想見其運動的苦心。

    他說: 積極說來,辦職業教育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也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社會運動。

    消極說來,就算沒有訑訑的聲音顔色,隻把界限畫出來,此為職業教育,彼為非職業教育,已經不行哩。

    換一句話,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說了,對外還須有最大的熱誠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

    ……這樣職業教育方針稱它什麼呢?大膽地稱它“大職業教育主義”。

    (《教育與職業》) 陶知行(1891-1946),中國近代教育家。

    原名行知,後改知行。

    曾留學美國,從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學習。

    曾創辦育才學校、社會大學。

    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行知書信》等。

     第二節平民教育的運動 在本期的前數年,教育上之平民主義的思潮,高唱入雲,凡大中小學、城市鄉村,莫不标榜這個口号,以求避免“為時代的落伍者”的諷刺,我們在前章已經說明過了。

    所謂平民主義的教育就是德谟克拉西化的教育,是根據現代平民主義的政治而來的,後因國人趨向時髦,于是由平民主義派生風行一時的平民學校。

    此項平民學校,多由中等以上各校的學生創辦,附屬于其本校之内,召集附近無力入正式學校的民衆——無論男女老幼——來校讀書識字,不收他們的學費,并供給以相當的筆墨紙張。

    這種學校,多半屬于補習教育的性質,已失平民主義之真髓了,但不久又産生一種平民教育的運動。

    此項教育的運動,其性質與平民學校尚相近似,但于實施方面兩不相幹,至若規律以平民主義則更不類了。

    “平民主義”是一種教育思潮,“平民學校”是零星的補習教育,而“平民教育”則含有規劃、有組織的運動,運動者有無政治作用我們不敢臆斷,但在當時确具有一種力量是無可否認的。

     什麼是平民教育?據創始者晏陽初說:“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做什麼人?做整個的人:第一要有知識力,第二要有生産力,第三要有公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