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

關燈
一設計教學法 設計法英語叫做projectmethod,是一種有理智的、有目的的活動方法,應用于教育方面始于一九一六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範學院。

    發啟的人我們可以引克伯屈(W.H.Kilpatrijck)教授為代表。

    美國在教育方面試行不到兩年就傳入中國來了,于是在民國九、十兩年間風行一時,一方固然證明中國教育在方法上有長足的進步,其他方面也可以表現中國人專骛新奇、崇拜美風的心理。

    此項方法應用于教育方面所包含的意義是什麼?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建勳解釋的尚好: 克伯屈,即基爾帕特裡克(1871-1965),美國教育家,被視為革新教育之父。

    1909年為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授。

     設計法之目的在使兒童于學校内所授之“書”、“讀”、“算”等科目外,增以關于普通事物之知識;關于公共生活上之社會理想及技能;關于個人或社會成功利益上之一定态度。

    達此目的之要件:一曰兒童之自然行動,二曰興趣及成功,三曰引起興趣、指導動作之先生。

    運用此三者之程序,有目的、計劃、實行、判斷四階段。

    所謂設計法者,大體如是而已。

    簡言之,設計法者,即有目的的學習之大單元也。

    自此法出後,教授上起一大革命:向之以教科為本位,強兒童以必習者,今改為以兒童為本位,化教科為動作矣;向之以編制三段、五段之教案,界入預算之材料為正規者,今改為以配置适當環境,喚起欲得反應為能事矣;向之認教師之機能為教授者,今主識教師之機能為指導矣。

    (《設計教學法輯要本序》) 此種教學法是用在小學的一種教法的改良,它的特點,在打破從前的學科制,代以與兒童生活有關的問題或事體為組織教材的中心,此項教材凡關于學校的教科及其他社會生活上的知識和技能,全能包括在内,融和為學習的大單元。

    每舉行一設計時,皆有預定的目的,及一定的計劃。

    此項目的與計劃,或由兒童自拟,或由兒童與教師合拟,但總以兒童為活動的中心,出于他們的自發活動。

    它的原則,即本着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兩句話。

    依着問題或事體的性質,可别設計為數類。

    由克伯屈的分法有四:第一類以包含着一個觀察與一種計劃為目的的設計,如造一隻船,寫一封信,演一出戲之類;第二類以享受某種美的經驗為目的的設計,如聽一個故事,或一種音樂,與欣賞一幅畫圖之類;第三類以訓練智慧上的能力去解決某種問題為目的的設計,如尋出露水是否由天空落下來的之類;第四類以使知識或技能達到某種程度為目的的設計,如寫希望達到書法尺度的第十四級之類。

    又有按照人類的天性分類的,如筋肉的設計,理智的設計,及感情或技術的設計等等,所分人各不同,殊無多大關系。

    中國最先試行的,始于南京、蘇州、南通一帶,而以南高附小俞子夷提倡最有力,在他所著《一個小學十年努力記》可以看出。

     舒新城像 二道爾頓實驗室制 美國新教學法,繼設計法而輸入中國的有道爾頓實驗室制,英文叫做TheDoltonLaboratoryPlan,簡稱道爾頓制,即由美國的道爾頓中學校而得名的。

    創始者為柏克赫司忒女士(MissPorkhurst),試行時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即輸入到中國來了。

    中國最先仿行的為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主持最力者為舒新城,他并著有《道爾頓制概觀念》及《道爾頓制讨論集》及在《教育雜志》上常常發表宣傳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