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何謂解放運動
一運動之意義及曆程
民國八年(1919)的“五四”運動,本是一種學生愛國運動,可是在此地我們要叫做它是“解放運動”。
什麼是解放運動?凡思想的解放、态度的變更及人生的再造,此種種運動打成一片的運動,就叫做解放運動。
中國的解放運動,從淺義方面說,是一種于一八六○年的英、法聯軍以後,倡導于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戰争以後,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始收功效——這不過是政治上的解放。
從深義方面說,中國的解放運動,不過萌芽于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倡導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而爆發,到一九二一年而成熟。
這一次運動,才把中國人的思想大大地解放了,自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三年的七八年之間,謂之解放運動時期。
在此七八年的一個短時期中,而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之際為最高潮,且此項運動确由“五四”運動的力量大促其成功,而“五四”運動恰當着此項解放運動時期的中間時期,所以我們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
甲午戰争以後,雖經康、梁等人大聲疾呼,喚醒了不少的民衆,但他們的口号不過“變法興學”,于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并未提及。
辛亥革命以後,雖改君主為民主,把三綱五倫,弄得殘缺不全,但不全者隻是政治法律的關系,除君臣一倫失了效力外,其餘的是絲毫沒有動搖。
所以自辛亥革命以來,全國隻懸了一方五色國旗,社會仍然保持着半封建時代的狀态,人民仍然固守着半封建時代的思想。
對于舊倫理思想,首先發難的是陳獨秀,應聲而起的有胡适、錢玄同一班人。
陳氏以青年為宣傳思想的對象,所以他的宣傳品即取名《新青年》。
他的工作,第一步訓練青年以毀牆撤壁的膽量;第二步宣布牆壁的罪狀,示以必須撤毀的理由;第三步則率同青年拿着武器對圈着他們使他們生活不舒服的牆壁實行撤毀。
所以他說: 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浮雕 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國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
三綱之根本意義,階級制度是也。
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别尊卑明貴賤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制度極端相反,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
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绌,舉國所知矣。
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
繼今以後,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
此而不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的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也。
(《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吾人最後之覺悟》) 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态,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态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
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所心營目注,其範圍不越少數君主貴族之權利與名譽,于多數國民之幸福無與焉。
(《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孔L子之道與現今生活》) 這腐舊思想布滿中國,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體,非将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得幹幹淨淨不可。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舊思想與國體問題》) “五四”運動時期的主要進步報刊 這個時候,經陳氏幾次大炮開放以後,接手胡适起來作文學革命的運動,接手錢玄同等人起來為國語的宣傳。
這種種運動結合起來,演成整個的思想革命——解放運動。
學說思想傳播的力量大于飓風,果然煽動了不少的青年學生,但社會的一般民衆尚未撼動。
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月,經北京學生一番驚人的群衆運動,有似炸彈一擊,把将要倒壞的藩籬炸得粉碎,而中國民族的思想才得着真正的解放。
自此以後,他們的态度完全改變了,對于舊的一切都要追問一個理由了。
這種解放的思想、活躍的人生,完全自“五四”運動以後才能普及,“五四”以後的思想,與“五四”以前絕對兩樣,所以我們直接稱“五四”運動為解放運動。
二運動之原因及目的 此次解放運動,雖由于二三先覺之士提倡之功,但亦有内外兩種原因。
内在的原因,由于現行的政治失了人民的信仰,外來的原因由于時代潮流的簸蕩,中國自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戰敗以後,以為非模仿西藝不足以圖強;乃逐一模仿了,而國弱如故。
自一八九四年被日本戰敗以後,以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圖強;乃逐一變法興學了,而國弱如故。
自一九○○年被八國聯軍戰敗以後,以為非革命不足以圖強;乃共和政治的招牌挂上了四五年,仍然受帝國主義的壓迫。
及
什麼是解放運動?凡思想的解放、态度的變更及人生的再造,此種種運動打成一片的運動,就叫做解放運動。
中國的解放運動,從淺義方面說,是一種于一八六○年的英、法聯軍以後,倡導于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戰争以後,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始收功效——這不過是政治上的解放。
從深義方面說,中國的解放運動,不過萌芽于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倡導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而爆發,到一九二一年而成熟。
這一次運動,才把中國人的思想大大地解放了,自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三年的七八年之間,謂之解放運動時期。
在此七八年的一個短時期中,而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之際為最高潮,且此項運動确由“五四”運動的力量大促其成功,而“五四”運動恰當着此項解放運動時期的中間時期,所以我們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
甲午戰争以後,雖經康、梁等人大聲疾呼,喚醒了不少的民衆,但他們的口号不過“變法興學”,于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并未提及。
辛亥革命以後,雖改君主為民主,把三綱五倫,弄得殘缺不全,但不全者隻是政治法律的關系,除君臣一倫失了效力外,其餘的是絲毫沒有動搖。
所以自辛亥革命以來,全國隻懸了一方五色國旗,社會仍然保持着半封建時代的狀态,人民仍然固守着半封建時代的思想。
對于舊倫理思想,首先發難的是陳獨秀,應聲而起的有胡适、錢玄同一班人。
陳氏以青年為宣傳思想的對象,所以他的宣傳品即取名《新青年》。
他的工作,第一步訓練青年以毀牆撤壁的膽量;第二步宣布牆壁的罪狀,示以必須撤毀的理由;第三步則率同青年拿着武器對圈着他們使他們生活不舒服的牆壁實行撤毀。
所以他說: 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浮雕 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國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
三綱之根本意義,階級制度是也。
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别尊卑明貴賤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制度極端相反,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
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绌,舉國所知矣。
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
繼今以後,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
此而不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的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也。
(《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吾人最後之覺悟》) 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态,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态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
封建時代之道德禮教生活政治所心營目注,其範圍不越少數君主貴族之權利與名譽,于多數國民之幸福無與焉。
(《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孔L子之道與現今生活》) 這腐舊思想布滿中國,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體,非将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得幹幹淨淨不可。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舊思想與國體問題》) “五四”運動時期的主要進步報刊 這個時候,經陳氏幾次大炮開放以後,接手胡适起來作文學革命的運動,接手錢玄同等人起來為國語的宣傳。
這種種運動結合起來,演成整個的思想革命——解放運動。
學說思想傳播的力量大于飓風,果然煽動了不少的青年學生,但社會的一般民衆尚未撼動。
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月,經北京學生一番驚人的群衆運動,有似炸彈一擊,把将要倒壞的藩籬炸得粉碎,而中國民族的思想才得着真正的解放。
自此以後,他們的态度完全改變了,對于舊的一切都要追問一個理由了。
這種解放的思想、活躍的人生,完全自“五四”運動以後才能普及,“五四”以後的思想,與“五四”以前絕對兩樣,所以我們直接稱“五四”運動為解放運動。
二運動之原因及目的 此次解放運動,雖由于二三先覺之士提倡之功,但亦有内外兩種原因。
内在的原因,由于現行的政治失了人民的信仰,外來的原因由于時代潮流的簸蕩,中國自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戰敗以後,以為非模仿西藝不足以圖強;乃逐一模仿了,而國弱如故。
自一八九四年被日本戰敗以後,以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圖強;乃逐一變法興學了,而國弱如故。
自一九○○年被八國聯軍戰敗以後,以為非革命不足以圖強;乃共和政治的招牌挂上了四五年,仍然受帝國主義的壓迫。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