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關燈
第一節各種學校之概況 一數量之統計 在前清時代,隻限中等以下的學堂得由私人設立,凡高等以上的學堂,全歸官廳辦理。

    革命以後,把辦學的權限開放了,除高等師範學校一種以外,一律允許私人開辦。

    國人隻骛高遠與虛名,全不講求實用,設學的權限既開放了,所以一般人紛紛起來開辦大學。

    在民國元、二兩年間,私立的大學及專門學校,一時蜂起,到處林立,而私立中小學反覺大為沉寂。

    革命之後,大家莫不愛談政治,組織政黨,研究政治學理,于是法政人才最感需要,所以此時私立學校中,尤以法政專門為最多,據當時的統計,陸續到部禀請立案的不下六十餘處。

    但此種風氣,到民國四、五年以後,漸漸沉下去了。

    我們算到民國五年為止,國立大學隻有北京大學一所,省立大學不過有北洋大學及山西大學兩所;國立專門學校北京隻有四所,各省公立的不過二十二所;至于私立大學,在北京隻存四所,在武昌隻有中華大學一所。

     據教育部民國五年的統計——四年度的統計,全國中學共有四百零三所;内中省立的占十分之五,縣立的占十分之四,私立的占十分之一。

    省立中學以直隸、河南兩省為最多,東三省及雲、貴兩省較少。

    縣立中學以湖南一省為最多,私立中學以京師及江、浙兩省為最多。

    全國中學學生共計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五名,較宣統三年約增一倍,四年中的畢業生共計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三名,較宣統三年約增三倍;經費數共計三百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七十元。

    但以上所列,多半屬于男子的學校,至于為女子設立的隻有京師及蘇、閩、鄂、黑等省,以與男子中學比較,殊不可以道裡計。

    全國小學校以四川一省為最多,其次為直隸、湖北、山東等省,以新疆、綏遠二省為最少。

    合計高、初兩等男女學校,為一○六六五五所,較宣統三年約增二倍。

    至于小學男女兒童數為三四四三六八三名,較宣統三年約增三倍。

     據同年的統計,全國師範學校,除北京師範及北京女子師範為教育部直隸二校外,各省報部立案的約計一百四十一所。

    内中以江蘇、奉天兩省為多,其次為浙江、湖南、四川、廣東、雲南,再次為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安徽、湖北、吉林等省,以黑龍江、陝西、福建、甘肅、廣西、貴州等省為少,而新疆一省尚未設立。

    現有學校以江蘇、奉天、湖南等省為最多,四川為最少。

    合計在學學生數為二一一三七名,加上直隸二校二六○名,共有二一五九七名,較宣統三年約增二倍;畢業生數為三四八五名,較增四倍。

    高等師範學校自元年改為國立以後,較前清末年,數目大為減少。

    當初計劃拟分全國為六區,每區設立高師一所;隻以經費困難之故,在民國五年以前隻成立北京、武昌兩所,在五年以後又成立南京一所;至于省立所存留的,尚有直隸、四川、山東、湖南、廣東、河南、江西共七所。

    不過自省立各校漸漸停辦之後,由教育部所計劃的國立數校乃依次開辦。

     民國成立以來,以實業學校最無起色,比較前清末年是一種退步。

    我們專就本期說吧,據同年的統計,校數以河南、山東等省為多,成績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優。

    至于實業學校的種類,以農業居多數,工業較少,商業更少,商船學校則更不多見。

    我們總計起來,據教育部四年度的統計,全國學校共有一二九七三九所,共有學生四,二九四三五一名,經費支出三七四○六二一二元。

     二學校内部之虛僞 本期各學校所設科目雖多,但沒有一科切于實用的;教材的内容既膚淺,教材的編制又機械;國文選的是古文,一切科學教本完全采取極死闆的文言。

    中小學多有讀經一科,即無讀經,而修身一科不外宋儒所輯的儒家格言。

    論到程度,中、小學尚勉強敷衍,而大學及專門學校極不整齊,尤以私立專門學校為尤壞;真有如張東荪所謂“中學等于小學,高等複等于中學,而大學專門更等于高等,于是全國之學校無程度之差别,僅名目之異同而已”(《庸言》第二十三号)。

    張氏又說:“今之中、小學校,在學及卒業者,語其積極之惡德如奢侈、冶遊、滋鬧;語其消極之惡德,如不健全之思想,不充分之知識。

    國家内多一此種之人,則社會上多一廢物,吾常謂中國全國之學校皆為廢物之制造廠。

    ”(同上書)這雖是語帶感情,不免言之過激,但此時教育之不切實用,是無可否認的;著者的中學生生活就在此時期經過,回想那時的教育,猶有餘酸。

    不過此時還有一種現象:中等學校以上的功課,英文鐘點格外居多,在一個星期的自習時間,至少有五分之三用在英文一科上;其餘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