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關燈
業、商業、商船四種,各以三年畢業。

    乙種農業學校又分為農學科、蠶學科、水産科等科;工業學校,又分為金工科、木工科、藤竹工科、染織科、窯業科、漆工科等科;商業學校,不分科;商船學校又分航海科及機關科。

    農業學校之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博物、理化大意、體操、實習,并得酌加地理、曆史、經濟、圖畫等科目;工業學校之通習科目除加經濟、圖畫及外國語外,餘與農業學校全同;商業學校之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地理、簿記、商事要項、體操,并得酌加他科;商船學校之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體操,并得酌加他科。

    其餘所有各項學校之分科的科目太多,不必備錄。

    其入學資格,須年在十二歲以上有初等小學校畢業之學力者為合。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 這是我國第一所紡織專門學校,創建于1912年。

     三甲種實業學校 此項學校以省立為原則,亦分農業、工業、商業、商船四種。

    每種皆有預科及本科:預科一年畢業,本科三年畢業。

    預科入學資格須年在十四歲以上、具有高等小學畢業之程度者為合;本科學生由預科升入。

    預科不分科,到本科則又分作數科。

    農業學校預科的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理科、圖畫、體操;工業學校預科的科目除加授外國語外,其餘全與農業學校同;商業學校除酌加地理、曆史外,其餘與工業學校全同;商船學校預科的科目,亦與工業學校大緻相同。

    甲種農業學校本科之學科,又分為農學科、森林學科、獸醫學科、蠶學科、水産學科;其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理科、圖畫、體操,并得酌加曆史、地理、外國語、唱歌等科目。

    甲種工業本科之學科又分為金工科、木工科、電氣科、染織科、應用化學科、窯業科、礦業科、漆工科、圖案繪畫科;其通習之學科與農業相同。

    甲種商業本科不分科,其學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外國語、地理、曆史、理科、法制、經濟、簿記、商品、商事要項、商業實踐、體操,并得酌加他科目。

    甲種商船本科所分與乙種全同,其通習之科目又與農工業學校相同。

     四實業補習學校 此項學校與乙種實業學校的性質相等,但有時可教授與甲種實業學校的程度相等之學科。

    其目的為“已有職業或志願從事實業者,授以應用之知識技能,并使補習普通學科”而設。

    此項學校亦包括農、工、商業等種類,内中學科為農業一類者稱農業補習學校,為工業一類者稱工業補習學校,其餘照此類推。

    學科目分通習及别習兩種: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算術;别習科目即關于各本校之實業科目,入學資格須年在十二歲以上有初等小學畢業之學力者為合。

    此項學校得附設于小學校實業學校或其他學校之内,不必單設。

     五實業教員養成所 此項養成所以“造就甲種實業學校教員”為宗旨,分農業教員養成所及工業教員養成所二種。

    修業年限定為四年,所有學科目得參照農、工兩種專門學校規程辦理,但須酌加教育學、教授法等科目。

    學生入學資格以中等學校畢業生或與有同等學力者為合。

    學生在學不納學費,所以畢業後須在本省服務三年。

    此項養成所,勿庸單設應附設于性質相當之專門學校以内,基經費由省款支給。

    (以上均見《教育法規彙編·普通教育類》) 第六節結論 前清末年,留學教育以日本為最發達。

    這一班留日學生,學習速成科的占百分之六十;所謂速成科,不外法政與師範兩種。

    習法政速成科的學生,以孫中山在日本的倡導,許多加入政治活動,在辛亥革命時,他們參加革命運動的人數極衆。

    習師範速成科的學生,他們得投機之先,陸續回到國内興辦教育。

    既有這兩種情形,所以在民國初年,政府方面多為日本留學生的勢力,而本期教育界也被日本留學生所占有。

    當民國元年,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對于教育頗具改革的熱心,本想采用歐、美制度,但附和的人很少,經幾次會議的結果,還是趨重于日本學制。

    所以從學制方面看,本期的教育仍是日本式的,因襲前期的。

    其所與前期不同的,不過改學部為教育部,改學堂為學校,改監督堂長為校長,改兩級師範學堂為高等師範,及師範學校改初、中、高三等實業學堂為甲、乙兩種;改一年兩學期為三學期,縮短了些修業年限,減少了些讀經鐘點,擴充了些女子教育罷了。

    此項教育制度,除了小學一部分自民國四年特有變更外,一直施行到民國十年;自十一年學制系統改革案公布以後,此制才被廢除。

    但我們原以教育思潮為标準,所以關于本期的時間劃分隻到民國七年歐戰告終為止。

    自歐戰終止以後,中國教育思潮因全世界的人類思想急驟改變而改變,此時制度固然存在,但因思想的簸蕩業已發生動搖了。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教育法規彙編》 (2)《教育雜志》 (3)《教育公報》 (4)《最近三十年之中國教育》(商務印書館) (5)《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