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關燈
小
中
大
(《教育公報》第一冊《饬京内外各學校中小學修身及國文教科書采取經訓以孔子之言為指歸文》)
竊謂今後生存之計,惟有以全國一緻之決心,養成全體國民之品性,與其生活能力,以從事于世界之競争,庶幾國民得以保持其生存,而國家有鞏固健全之望,——此其事必自國民教育始。
國民教育者,對于全體國民為之修養其品性,發展其生活能力,以适應夫世界競争之趨勢者也。
(《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四期《呈拟訂國民學校令呈請核定公布文》) 湯氏的意見:一方面發揚國民固有的特性,光大起來,以誇耀于世界;一方面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強固起來,使能适應于世界競争之趨勢,以鞏固其國家,施行這種教育才是國民教育。
中國的國民性“泱泱雄大”,以道德為本根,以孔子為模範。
不以道德為本根,則國民無特性之價值;不以孔子為模範,則國民無中心之信仰。
所以國民教育,必以道德為訓練、以孔子為标準,然後國民才有根基,才有表率,才能團結成為一特殊的國民,以與世界各民族共存共榮。
與湯氏主張相同的,在民國四年還有一位署名鳳兮者,他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國民教育的意見: 湯化龍像 苟欲救亡,舍養成立國之實力無他道;而欲養成立國之實力,更非施行國民教育不為功。
夫戰争制勝之國,莫不具有下列二因:(1)國民有偉大之人才,(2)國民公共之愛國心發達。
斯二者又莫不與國民教育有密切之關系。
蓋無善良之社會則不能陶鑄偉大之人才,而造成善良社會者,國民教育也。
無常識之人民,斷不能發生愛國之思想,而養成人民之常識者,國民教育也。
(第一卷第七期《今後國民教育之研究》) 此位極力鼓吹其主張以後,并提出兩項辦法:第一,在消極方面要力求排除關于國民教育之障礙物;第二,在積極方面要力謀國民教育之實行。
關于第一項者:一、要國民教育不可視為官吏之預備,二、要不可以文學為唯一目的,三、要不可取放任主義,四、要于國民學校外不可特設預備學校,五、要小學校取消讀經。
關于第二項者:一、要恢複地方自治機關以利進行,二、要設立地方獨立教育行政專官以專責成。
這與湯氏的主張,不謀而合。
我們由上種種看來,民衆方面所謂國民教育,隻是義務教育、人生教育;袁、湯二氏的主張皆有訓練主義,而袁氏的尤為嚴格。
以袁氏的主張,一變就是軍國民主義,所以他提倡尚武。
以湯氏的主張,一變就是國家主義,所以他又說: 征之者何?國民之愛國心是也。
赴之者何?國民之自覺力是也。
所以征之赴之者何?國民适用此愛國心自覺力,而淬其品性,砥其才智能力,盡瘁于社會事業,以祈貫達夫吾人所信仰之國家主義,而為多數學福之先券者是也。
(《教育公報》第二冊《為歐洲戰事訓饬各學校文》) 梁啟勳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一文時,更把國民教育滲入到國家主義的神髓裡面了,他說: 保護稅則與生計獨立,乃國家主義之政策也。
此外,有一從精神以啟發國家主義者,則國民教育是也。
……國民教育直接所發生之結果,即全國人民皆有服兵役之義務是也。
……推國家主義之精神,則父母不得有其子,妻妾不得有其夫。
國家之特設教育,所以造就國民也;父兄之所诏勉,勉其為國民也。
蓋國家既為世界之個人,則個人自為國家之骨骸矣。
(《大中華》第一卷第三期) 到民國五年,“公民教育”一名詞,聲浪極高,差不多成了一時的教育思潮。
這種教育,就是湯氏國民教育主義的派生,我們引當時教育言論者朱元善的一段話為代表,就可以看得出來。
他說: 所謂公民教育者非他,乃确認個人為組織國家之分子,而借教育訓練之力以完成其堪任公民之資格而已。
換言之,即在喚起國家觀念,以矯正其淡冷國事之弊,使之對于國家有獻身奉公之精神,對于一己有自營自主之能力,此公民教育之義務也。
……如何而擁護此國體?如何而完成此政體?使之名符其實且避免一切險象,以奠國基于磐石之安,實不能不惟公民是賴,然則公民教育之尤切于我國,益可知矣。
(《教育雜志》第八卷第四号《今後之教育方針》) 黃炎培像 自公民教育思潮喧騰以後,把從前各學校的修身科目逐漸打倒,一律代之以“公民學”的科目。
自八九年以後,全國各學校的功課表上簡直尋不出“修身”二字的影兒,也可以想見這個思潮的力量之不弱了。
四實用主義的教育 實用主義的教育,倡導于黃炎培,附和于莊俞,在民國二三年間已演為思潮,至六年以後此項
國民教育者,對于全體國民為之修養其品性,發展其生活能力,以适應夫世界競争之趨勢者也。
(《教育公報》第二年第四期《呈拟訂國民學校令呈請核定公布文》) 湯氏的意見:一方面發揚國民固有的特性,光大起來,以誇耀于世界;一方面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強固起來,使能适應于世界競争之趨勢,以鞏固其國家,施行這種教育才是國民教育。
中國的國民性“泱泱雄大”,以道德為本根,以孔子為模範。
不以道德為本根,則國民無特性之價值;不以孔子為模範,則國民無中心之信仰。
所以國民教育,必以道德為訓練、以孔子為标準,然後國民才有根基,才有表率,才能團結成為一特殊的國民,以與世界各民族共存共榮。
與湯氏主張相同的,在民國四年還有一位署名鳳兮者,他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國民教育的意見: 湯化龍像 苟欲救亡,舍養成立國之實力無他道;而欲養成立國之實力,更非施行國民教育不為功。
夫戰争制勝之國,莫不具有下列二因:(1)國民有偉大之人才,(2)國民公共之愛國心發達。
斯二者又莫不與國民教育有密切之關系。
蓋無善良之社會則不能陶鑄偉大之人才,而造成善良社會者,國民教育也。
無常識之人民,斷不能發生愛國之思想,而養成人民之常識者,國民教育也。
(第一卷第七期《今後國民教育之研究》) 此位極力鼓吹其主張以後,并提出兩項辦法:第一,在消極方面要力求排除關于國民教育之障礙物;第二,在積極方面要力謀國民教育之實行。
關于第一項者:一、要國民教育不可視為官吏之預備,二、要不可以文學為唯一目的,三、要不可取放任主義,四、要于國民學校外不可特設預備學校,五、要小學校取消讀經。
關于第二項者:一、要恢複地方自治機關以利進行,二、要設立地方獨立教育行政專官以專責成。
這與湯氏的主張,不謀而合。
我們由上種種看來,民衆方面所謂國民教育,隻是義務教育、人生教育;袁、湯二氏的主張皆有訓練主義,而袁氏的尤為嚴格。
以袁氏的主張,一變就是軍國民主義,所以他提倡尚武。
以湯氏的主張,一變就是國家主義,所以他又說: 征之者何?國民之愛國心是也。
赴之者何?國民之自覺力是也。
所以征之赴之者何?國民适用此愛國心自覺力,而淬其品性,砥其才智能力,盡瘁于社會事業,以祈貫達夫吾人所信仰之國家主義,而為多數學福之先券者是也。
(《教育公報》第二冊《為歐洲戰事訓饬各學校文》) 梁啟勳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一文時,更把國民教育滲入到國家主義的神髓裡面了,他說: 保護稅則與生計獨立,乃國家主義之政策也。
此外,有一從精神以啟發國家主義者,則國民教育是也。
……國民教育直接所發生之結果,即全國人民皆有服兵役之義務是也。
……推國家主義之精神,則父母不得有其子,妻妾不得有其夫。
國家之特設教育,所以造就國民也;父兄之所诏勉,勉其為國民也。
蓋國家既為世界之個人,則個人自為國家之骨骸矣。
(《大中華》第一卷第三期) 到民國五年,“公民教育”一名詞,聲浪極高,差不多成了一時的教育思潮。
這種教育,就是湯氏國民教育主義的派生,我們引當時教育言論者朱元善的一段話為代表,就可以看得出來。
他說: 所謂公民教育者非他,乃确認個人為組織國家之分子,而借教育訓練之力以完成其堪任公民之資格而已。
換言之,即在喚起國家觀念,以矯正其淡冷國事之弊,使之對于國家有獻身奉公之精神,對于一己有自營自主之能力,此公民教育之義務也。
……如何而擁護此國體?如何而完成此政體?使之名符其實且避免一切險象,以奠國基于磐石之安,實不能不惟公民是賴,然則公民教育之尤切于我國,益可知矣。
(《教育雜志》第八卷第四号《今後之教育方針》) 黃炎培像 自公民教育思潮喧騰以後,把從前各學校的修身科目逐漸打倒,一律代之以“公民學”的科目。
自八九年以後,全國各學校的功課表上簡直尋不出“修身”二字的影兒,也可以想見這個思潮的力量之不弱了。
四實用主義的教育 實用主義的教育,倡導于黃炎培,附和于莊俞,在民國二三年間已演為思潮,至六年以後此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