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關燈
律穿制服。

    (5)中等以上各學校管理參用軍用規則。

    (6)各學校應養成勤勞之習慣。

    (7)各學校應規定禮儀作法之形式,以嚴正為準,教員學生一律遵守,養成雄健齊整之校風。

    (8)各學校應養成粗衣淡食之習慣,施行忍耐寒暑之操作,并獎勵海水浴或冷水浴。

    (9)各學校宜特設體育會。

    (10)各學校宜由教職員率同學生勵行各種運動遊技。

    (11)各學校應搜集或制作國恥紀念物特表示之,以促警醒。

    (12)各學校應表彰曆代武士之遺像,随時講述其功績。

     這一起由四年到五年,全國人民均有這種呼聲。

    範氏再登上教育總長交椅上,更極力提倡。

    他的辦法,與全國教育聯合會所議決的大緻相同。

    在這個時候,有提倡勤勞主義的,有提倡少年義勇團的,名目不一,都是應運這種潮流而起的種種運動。

    但自六年以後,此種思潮漸漸向下低落;到了民國七年,歐戰告終,大家都自欺欺人地說:“公理戰勝了強權!”于是軍國民主義,就用不着了。

     三國民教育 在民國三、四年之間,又起了一種教育思潮,叫做“國民教育”主義。

    這個時候,大總統是袁世凱,教育總長是湯化龍,他們二人對于此主義均極力提倡,民衆方面在《教育雜志》上也常常發表國民教育的意見,但三方面的意見各不相同。

    在民衆方面,我們援引賈豐臻的一段話作為代表。

    他說: 國民教育者,十九世紀以來最流行之名詞也,有國家必有國民,有國民必有教育,國民既盡人皆受教育。

    則斷不能舉國皆為官吏、皆為聖賢、皆為英雄,故斷之曰國民教育。

    蓋國民教育者,如饑之于菽粟,寒之于布帛,而不可一日離,故其間有至不可少之條件焉:(1)國民教育乃義務教育,謂國民之受教育如納稅、當兵之不得免除者也。

    (2)國民教育為兒童将來生活計,而授以必需之知識技能也。

    (3)國民教育乃國家教育人民,與家庭教育子女無異:家庭縱貧苦,子弟不可不讀書;國家雖困窮,人民豈可不入學乎。

    (《教育雜志》第七卷第四号) 護國戰争中的反袁漫畫 我們如果以賈君這篇文章可以代表民衆方面的意見時,則民衆所謂“國民教育”,并沒有特别的意義,隻是給一般兒童以生活上必需之知識技能——即給他們以最低的相當的生活權能——的一種教育。

    這種教育,凡屬國民,皆有享受的權利,故謂之國民教育。

    自家庭方面看,父母必須令他們的兒童往受這種教育,故又謂之“強迫教育”。

    自國家方面看,政府必須給所有國民的兒童以充分受這種教育的機會,故又謂之“義務教育”。

    但袁氏的意見卻與這不大相同。

    他說: 凡一國之盛衰強弱,視民德、民智、民力之進退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必注重于國民教育。

    本大總統既以興學為立國要圖。

    今兵氛漸消,邦基粗定,提倡斯旨,豈容躊躇。

    矩矱本諸先民,智慧求諸世界,使中國民族為大仁、大智、大勇之國民;則必于忠、孝、節、義植其基;于智慧技能求其阙;尚武以備軍人資格;務實以儆末俗虛浮;矢其忠誠,以愛國為前提;苦其心志,以獵官為大戒;厚于責己,恥不若人;嚴則如将領之部其弁兵,親則如父兄之愛其子弟,此本大總統對于學校之精神教育,——尤競競于變化氣質,而後種種學業乃有所施也。

    (《教育公報》第八冊《大總統申令》) 立定一個模型以陶鑄全國之民,使全國人民陶鑄得如此模型一般樣,此即袁氏所謂國民教育。

    這種模型要具有大仁、大智、大勇的資格;這種資格以“忠孝節義”四字為基礎,即以此四字為模型的特性。

    [2]又須有智慧以謀生,能忠心以愛國,能實事求是而不虛浮,其紀律嚴明身體強勇之處,如同軍人一般。

    以具備這種資格之民才是理想的國民,施行這種教育時謂之國民教育。

    至于湯氏所謂國民教育則又不相同。

    他說: 新式中學堂的軍訓 凡一國之成立,能維持永久而無失者,必其國民有特殊之風俗、曆史、地理為造成其特性之主因。

    涵孕濡育,笃生聖哲,發揮此特性以立人倫之極者,是謂國民模範人物。

    被之謂道德,施之于庠序,保存光大此特性,并不戾乎世界人類之公性者,是謂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以國民道德為本根;國民道德之淵源肇于國民特性,而集其成于出類拔萃之模範人物也。

    ……我國立國數千年,其間幾經動搖簸蕩,而此泱泱雄大之國民性卒能卓然不可磨滅,曆史已有明證。

    惟求之曆史人物,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足以赅我國民性之全表示于世界各國,而為我國教育上之模範者,莫大于孔子。

    ……本總長深維國民教育與國民特性之關系,不能不以數千年所奉為人倫師表者,鸩道德之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