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關燈
一教育宗旨與思潮之關系 在本期七八年内,教育總長的人物更換五六次,而對于教育抱有主張的,隻有三人:一為蔡元培,二為湯化龍,三為範源濂。

    蔡氏是浙江人,為一位教育哲學家,在他初次就職時所發表他的教育主張,内中包括五種教育主義: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及世界觀教育。

    前三種是當時教育界上一般人所要求的,後二種才是他本人的主張。

    [1]湯氏是湖北人,為一位政治家,可是對于教育有極堅實的主張,在民國三、四年間,上對大總統,下對各省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屢次表示他的“國民教育”意見。

    範氏是湖南人,為一位教育實行家,幹練有才略,曆任教育總長,極力提倡“軍國民教育”主義。

     蔡元培像 本期教育思想有三個潮流:一為軍國民教育,二為國民教育,三為實用主義教育。

    由第一種教育,派生而為勤勞主義;由第二種教育,派生而為公民教育;由第三種教育,派生而為職業教育:凡此三種,皆可稱為本期的三大思潮。

    這三大教育思潮,雖起伏前後不一,但每一主義之發生,全國上下莫不群相注意,發而為議論,施之于運動。

    範源濂氏可為軍國民教育思潮的代表,湯化龍氏可為國民教育思潮的代表;各有時代為之背景。

    至于蔡元培氏,他的思想超出時代以上,在當時雖提倡美感與世界觀的教育,而附和者無人,所以這兩種主義不能認為當時的教育思潮。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慶祝券 本期教育宗旨規定了二次:第一次在民國元年九月,第二次在民國四年二月。

    民國元年所定的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二十九個字。

    這二十九個字的宗旨,是教育部采納中央教育會議的議決案,由部令頒布的,内中包含蔡氏初次發表五種教育意見中的四種。

    此四種教育主義:所謂“道德教育”,即後來公民教育所由産生;所謂“實利教育”,即後實用主義所由産生;所謂“軍國民教育”,正是當時的思潮。

    迨後來,袁世凱征服民黨以後,乃于民國四年,自定一種宗旨,以大總統的命令頒布下來。

    這一次的教育宗旨,共有“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争”、“戒躁進”七條一十八個字。

    這個宗旨,第一條與當時的國民教育思潮相應和,第二條與當時的軍國民教育思潮相應和,第四條是他的複古主義之表現,第六、第七兩條是他對反對黨有所為而發表的,隻有第五條自治稍含有幾分法治的意思。

    但這一次所頒布的教育宗旨,到民國五年,随袁氏一齊送終了,于是元年的宗旨自五年以後依然恢複。

    教育宗旨,多半為官定的,有一部分代表時代的思潮,有一部分簡直不合于時代,論其效力遠不及教育思潮,我們在下面所以隻就本期的三大思潮說說。

     二軍國民教育 此項教育思潮共有兩起:第一起在宣統末年民國初年之間,第二起在民國四、五年之間。

    在前期的後半期,軍國民教育的呼聲極高,一直到本期初年勢猶未衰,故本期第一起的教育思潮是赓續着前期的,卻不是創始的。

    代表這一起思想的為各省教育總會,蔡氏以潮流所趨,難于抹煞,故于發表意見時承認此種主張,于規定教育宗旨時采納此種主張。

    到民國四年,歐戰激烈的炮火之聲興奮了國人的血液,“二十一條”之驟然提出驚醒了國人的睡夢,大家皆覺得非尚武不足以立國,非圖強不足以雪恥。

    于是在政府方面袁氏頒下尚武的教育宗旨;在社會方面,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軍國教育實施方案,而第二起的思潮發生了。

    全國教育聯合會的議決方案共分兩項:第一項關于教授者有九條,第二項關于訓練者有十二條,我們寫在下面供作參考。

     辛亥革命中的學生軍 (一)關于教授者:(1)小學校學生宜注重作戰之遊戲。

    (2)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

    (3)各學校教科書宜揭舉古今尚武之人物及關于國恥之事項,特别指示提醒之。

    (4)各學校樂歌宜選雄武之詞曲,以激勵其志氣。

    (5)師範學校及各中等學校之體操學科時間内,宜于最後學年加授軍事學大要。

    (6)中等學校以上之兵式槍操最後學年,宜實行射擊。

    (7)中等以上學校體操應取嚴格鍛煉主義。

    (8)各科教授材料與軍國民主義有關者,應随時聯絡,以輸入勇武之精神。

    (9)遇有特别材料與本主義有重大之關系者,得特設時間講授之。

     (二)關于訓練者:(1)小學校學生宜養成軍國民之性資,及軍人之志趣。

    (2)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宜具有充當兵役之能力。

    (3)各學校須注意學生體格檢查。

    (4)高等小學以上學生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