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内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辛亥革命與教育
一光榮的革命
滿清末年,興學的動機完全出于被動。
在人民方面,因列強之層層的壓迫,年年的環攻,感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挽救祖國的危亡。
在政府方面,因潮流所趨,民智日開,感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擋塞人民的耳目而維持其統治階級的地位。
但政府與人民此時被動的動機雖相同,急于興學的感覺雖也相同,而兩方的利害關系則彼此不同,因為兩方的利害關系不同,所以政府與人民反因興學而破裂。
政府為維持其自身的利益計,所以一方面廣興學堂,一方面又極力杜絕新思想,不準學生幹預國政,不準學生立會演說,不準學生訂閱不利于政府的報章。
可是青年學生兩條腿子一踏進了學堂門,他們的頭腦馬上發生了變化,最愛幹預國政,最愛立會演說,最愛閱讀帶有刺激性的文字。
政府的防範愈密,而學生的反動愈大,尤其是出洋留學生,兩腳一履新土,他們的心目中就不知有滿清政府了。
當此之時,領導青年思想的有兩派:一為康、梁派,一為同盟會。
自甲午以後,康、梁的言論思想對于青年學生影響極大,凡在三十歲以下的讀書分子差不多沒有一人不受他們的撼動;但自庚子以後,同盟會的言論思想在國内漸漸發生力量了。
前者的主張,隻在政治的改革——由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後者的主張,則要革命——一方面鏟除專制政體,他方面還要推倒滿清統治階級,且想對于現社會的經濟組織謀一突飛的改造。
以滿清統治者的腐敗,及其曆來設施之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更加以下級民衆所遭受貪官污吏及種種虐政的痛苦,則後者的主張更為新進青年所歡迎;歡迎這種思想發而為行動的,則以留日學生為最踴躍。
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天一天由西風吹進海内來,民族主義的意識一天一天在各人的腦袋中澎湃起來,到了一九一一年,時機已大成熟,所以武昌義旗一舉,全國響應,而滿清政府如同摧枯拉腐般的倒塌了。
這一次革命,其價值不僅在打倒了三百年的滿清政府,實在還推翻了數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而建設民主共和的新國家。
自此以後,樹立五色國旗,凡五族人民皆能享受同等的權利,去掉了貴族統治階級,打破了三綱五倫的舊禮教,立下了自由、平等的政治原則。
同盟會會議 二革命後的教育 自民軍革命獲了勝利,國人的精神為之一壯。
自共和政體樹了模型,國人的耳目為之一新。
在此五色旗幟之下的人民,所有言論與态度由是大為改變了。
他們覺得:共和國家以人民為主體,凡屬國民皆有參與國事的義務。
國家的政體改變,國人的言論與态度改變,由是革命以後的教育也随着改變了。
第一,是人民對于教育态度的改變。
在滿清專制時代,教育是官治主義的,人民不過拱手受命,依法照辦;到了民國,則變為民治主義的了,大家莫不很熱心地讨論參加、建議和改良。
第二,是教育思想的改變。
從前以忠君尊孔為教育宗旨,現在以公民道德為主要了;從前學校教育尚不脫科舉的習氣,現在取消了科舉的獎勵,廢止了讀經的科目,才是真正的新式教育了。
第三,是教育政策的改變。
專制時代以政府為中心,所有教育,不是愚民政策即是柔民政策,不是籠絡主義即是駕馭主義;到現在共和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所有教育,在培養國民基礎,訓練國家有用人才,樹立共和政治的真精神。
當此之時,樹立民國教育的新基礎,足以稱為教育界的元勳者,當推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氏。
蔡氏登台之後,即辦了兩件有關系的事情:一為發表民國教育意見,一為招集中央教育會議。
前者,雖屬于他個人的教育主張,但民國時代的教育界莫不受這種主張的影響——如公民道德教育、軍國民教育及實利教育,在當時即被采納;美感教育及世界觀教育到民國八年以後确已大受其影響。
後者,凡民國成立以來,所有教育宗旨、制度及
在人民方面,因列強之層層的壓迫,年年的環攻,感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挽救祖國的危亡。
在政府方面,因潮流所趨,民智日開,感覺非變法興學不足以擋塞人民的耳目而維持其統治階級的地位。
但政府與人民此時被動的動機雖相同,急于興學的感覺雖也相同,而兩方的利害關系則彼此不同,因為兩方的利害關系不同,所以政府與人民反因興學而破裂。
政府為維持其自身的利益計,所以一方面廣興學堂,一方面又極力杜絕新思想,不準學生幹預國政,不準學生立會演說,不準學生訂閱不利于政府的報章。
可是青年學生兩條腿子一踏進了學堂門,他們的頭腦馬上發生了變化,最愛幹預國政,最愛立會演說,最愛閱讀帶有刺激性的文字。
政府的防範愈密,而學生的反動愈大,尤其是出洋留學生,兩腳一履新土,他們的心目中就不知有滿清政府了。
當此之時,領導青年思想的有兩派:一為康、梁派,一為同盟會。
自甲午以後,康、梁的言論思想對于青年學生影響極大,凡在三十歲以下的讀書分子差不多沒有一人不受他們的撼動;但自庚子以後,同盟會的言論思想在國内漸漸發生力量了。
前者的主張,隻在政治的改革——由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後者的主張,則要革命——一方面鏟除專制政體,他方面還要推倒滿清統治階級,且想對于現社會的經濟組織謀一突飛的改造。
以滿清統治者的腐敗,及其曆來設施之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更加以下級民衆所遭受貪官污吏及種種虐政的痛苦,則後者的主張更為新進青年所歡迎;歡迎這種思想發而為行動的,則以留日學生為最踴躍。
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天一天由西風吹進海内來,民族主義的意識一天一天在各人的腦袋中澎湃起來,到了一九一一年,時機已大成熟,所以武昌義旗一舉,全國響應,而滿清政府如同摧枯拉腐般的倒塌了。
這一次革命,其價值不僅在打倒了三百年的滿清政府,實在還推翻了數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而建設民主共和的新國家。
自此以後,樹立五色國旗,凡五族人民皆能享受同等的權利,去掉了貴族統治階級,打破了三綱五倫的舊禮教,立下了自由、平等的政治原則。
同盟會會議 二革命後的教育 自民軍革命獲了勝利,國人的精神為之一壯。
自共和政體樹了模型,國人的耳目為之一新。
在此五色旗幟之下的人民,所有言論與态度由是大為改變了。
他們覺得:共和國家以人民為主體,凡屬國民皆有參與國事的義務。
國家的政體改變,國人的言論與态度改變,由是革命以後的教育也随着改變了。
第一,是人民對于教育态度的改變。
在滿清專制時代,教育是官治主義的,人民不過拱手受命,依法照辦;到了民國,則變為民治主義的了,大家莫不很熱心地讨論參加、建議和改良。
第二,是教育思想的改變。
從前以忠君尊孔為教育宗旨,現在以公民道德為主要了;從前學校教育尚不脫科舉的習氣,現在取消了科舉的獎勵,廢止了讀經的科目,才是真正的新式教育了。
第三,是教育政策的改變。
專制時代以政府為中心,所有教育,不是愚民政策即是柔民政策,不是籠絡主義即是駕馭主義;到現在共和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所有教育,在培養國民基礎,訓練國家有用人才,樹立共和政治的真精神。
當此之時,樹立民國教育的新基礎,足以稱為教育界的元勳者,當推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氏。
蔡氏登台之後,即辦了兩件有關系的事情:一為發表民國教育意見,一為招集中央教育會議。
前者,雖屬于他個人的教育主張,但民國時代的教育界莫不受這種主張的影響——如公民道德教育、軍國民教育及實利教育,在當時即被采納;美感教育及世界觀教育到民國八年以後确已大受其影響。
後者,凡民國成立以來,所有教育宗旨、制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