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内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關燈
一切革新,莫不由此次會議産生,其關系更大。

    蔡氏的思想比較前進,他以為民國的教育應與專制時代不同。

    在他所招集的中央教育會議席上,曾發表下面一段話: 武昌起義 宣統三年(1911)爆發了武昌起義。

    圖為被革命軍攻克的武昌湖廣總督署。

     民國教育與君主時代之教育,其不同之點何在?君主時代之教育方針,不從受教者本體上着想,用一個人主義或用一部分人主義,利用一種方法,驅使受教者遷就他之主義。

    民國教育方針,應從受教者本體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方能具如何能力。

    從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齊有言:“昔之教育,使兒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兒童。

    ”何謂成人受教于兒童?謂成人不敢自存成見,立于兒童之地位而體驗之,以定教育之方法。

    民國之教育亦然。

    (《教育雜志》第四卷第六号) 以人民為主體的教育,在當時業已采用;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當時一般人尚未十分了解,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後,才演為一時代的思潮。

     第二節複古運動與教育 一不斷的複古運動 但我們不可過于樂觀,老實說,辛亥革命,中國隻挂上了一塊“共和”二字的招牌。

    中國社會,自海通以來,雖然踏進了商業資本主義,雖然沿海一帶也有工業資本的萌芽,但因腹地太廣,交通不發達,農村生活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農村經濟既未根本動搖,依附農村經濟所産生的半封建時代的一切形态——風俗、制度及倫理觀念等等,猶是根深蒂固。

    民國成立之初,為革命的空氣所彌漫,為革命的炮聲所震動,社會耳目好像煥然一新。

    民主政治的聲浪,自由、平等的學說,一時喧騰起來,好似中國民族從此換了新生命。

    哪知一切半封建時代的舊勢力,依然潛伏在農村舊社會裡面,觀看風色,候着機會,好圖恢複。

    袁世凱就是這個時期的總代表,蔡元培說他是代表中國的“官僚”、“學究”及“方士”三種社會,(見《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我以為在封建時代所有社會上的一切舊勢力都被他代表了。

     袁世凱像 當孫中山在南京組織新式政府之時,當清廷下诏退位之後,袁氏在華北擁有重兵,顧盼自雄,國人為求和平統一起見,所以把國家大權拱手讓渡給他。

    袁氏自取得政權以後,即在北京組織政府,向着舊社會方面邁進,于是樹植私黨,壓制民權,頒下尊孔讀經的命令,制定祀天祭地的典禮,所有昔日的一切風俗、習慣、制度逐一恢複原狀。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所存留的,隻有一方五色國旗,及兩字共和招牌。

    民黨方面,看出了袁氏的企圖,乃于民國二年,興起二次革命,不幸勢力不敵,革命失敗,而國會從此被解散了。

    自二次革命失敗以後,袁氏的地位日益鞏固,一班代表封建思想的知識分子,貪圖富貴的官僚階級,及神話時代的方士陰陽之流,群相蟻聚于袁氏旗幟之下,倒轉車輪,盡力向後馳駛,遂于民國四年的末了,取消共和招牌,改民國為帝國,擁袁氏為皇帝。

    這是第一次的複古運動。

    當民國五年,梁啟超、蔡锷等人從雲南興起義師,把袁氏打倒以後,再挂上共和招牌,民主政治好似進了一步。

    其實,袁氏雖倒,而他所代表的勢力并未絲毫動搖,所以不久又有康有為、張勳等人乘着機會,扶起宣統廢帝,圖謀複辟,這是第二次的複古運動。

    但滿清帝室久已失了人心,這次運動,較第一次的勢力薄弱,所以不到一月就被段祺瑞舉兵打倒了。

    段氏打倒複辟運動之後,政府實權遂落在他的手中,他乃繼袁氏而為北洋軍閥領袖,種種設施皆向獨裁方面邁進,而武人專政比較從前更形露骨,于是舊日勢力又逐漸彌漫起來。

    段氏雖不敢明目張膽稱帝僭号,但思想腐敗,行為專斷,為舊勢力之強有力的拱衛者,較前人簡直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