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内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關燈
兩樣,所以在當時有袁氏複活的談資,這可以說是第三次的複古運動。

    民黨方面,孫中山等不滿意段氏之所為,乃号召一班舊國會議員,在廣州興起護法軍,組織軍政府以與北京政府對抗。

    自此以後,十多年來,南北分裂,内戰屢起,政治既無統一的機會,所有社會事業完全歸于停頓。

     二複古時期的教育 本期七年中,共有三次複古運動,每複古一次,即引起内戰一次,甚至于多次。

    因屢次的内戰,政治無法進行,所以教育事業也常呈停止的狀态,我們若拿本期與前期比較,則教育進步的速度,民國初年尚不及前清末年之大。

    每複古一次,關于“讀經”與“尊孔”兩個問題即重提一次,而主張讀經之意,為的是要尊孔,所以這兩個問題實是一個。

    關于讀經一事,袁世凱主張最力。

    在民國三年,他所特定的《教育綱要》中,以讀經應列入中小學課程裡面,反複緻意,果然到民國四年修改中小學校法令時,就把讀經一科目恢複了。

    除他以外,一班頑固書生及一部分國會議員,附和袁氏,也時時為應聲蟲之鳴。

    他們還要獎勵“忠孝節義”,規定這四個字為國民教育之方針。

    [1]關于尊孔一事,則更普遍了。

    除了袁世凱、康有為等人主張最堅定以外,湯化龍是主張的,梁啟超是主張的,藍公武一幹人也是主張的,差不多除了少數頭腦較新的學者外,沒有一人不是同樣主張。

    我們試舉藍公武一段話作為尊孔論者的代表: 故願救今日之社會,則不可不求所以制裁人心之權威。

    吾黨遍求之于中國六千年文明之中,而得不可動之權威有二:一曰天道,二曰孔子。

    ……(藍氏在民國四年《辟近日複古之謬》一文其思想突變與此文判若兩人,但此文确足以代表此時一般尊孔者之心理)孔子我民族之至聖也:孔子以前之文化至孔子而大成,孔子以後之文化至孔子而肇始。

    我民族六千年之文化實賴孔子以有今日,微孔子則我民族特有之禮教,早絕滅于二千年前矣。

    蓋孔子為我民族文化之代表,思想之中心;孔子存則文化存思想存,孔子亡則文化亡思想亡,其與我民族之關系夫豈教學之隆污而已哉。

    (《庸言》第五号《中國道德之權威》) 尊孔的結果:一則以孔教列入憲法定為國教,二則恢複學校祀孔的典禮,三則設立孔教會以廣宣傳。

    第一項目的雖未完全達到,第二項目的在民國初年早已實行——學校祀孔典禮自民國成立以來并沒有被廢除;至于孔教會自此以後則已遍于國中了。

     湯化龍主持制定的湖北革命軍政府内部組織條例 關于普通思想方面,論其進步,在民國初年不過昙花一現,自二年以後則漸漸向後移轉。

    這個時候,一般人的腦袋中,除了君臣一倫用不着外,并沒有什麼解放的影子,猶在舊日的習俗之下過那呆闆的日子。

    學校的科名獎勵雖然取消了,而士大夫身份猶為一般讀書分子所向慕。

    “士為四民之首”的一句古調,所有在學學生及由學校出身的人們,且日日在高唱着。

    一般學生進了小學為的要升中學;進了中學,為的要升大學;進了大學,為的有官做:因為入學讀書之目的在于獵取官僚的資格,與科舉時代沒有兩樣。

    他們平日在學校裡,隻為讀書,不會做事;隻會呼仆使婢,不肯親身下駕服役。

    學校教育是造就士族階級的——官僚候補者,凡學生、教職員、政府官僚及社會上一般人民全是這樣看着。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教育雜志》 (2)《庸言》 (3)《新青年》 (4)《國風報》 *** [1]《大中華》第一卷第一期《辟近日複古之謬》:“比者國内複古之聲大盛。

    皇皇策令,無非維系禮教。

    濟濟多士,盡屬老成碩望。

    政府既倡之于上,社會複應之于下,孔教會遂遍國中,而參政院亦有獎勵忠孝節義之建議,将使新造之邦複見先代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