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第一節概論 本期的政治主張,有三派:一為民主共和派,二為君主立憲派,其他則力主維持舊制——君主專制。

    本期的教育主張有二派:君主立憲派提倡國民教育主義,君主專制派仍持人才教育主義。

    至民主共和派,在政論方面雖為最急進,可是在教育方面的表現很少,所有言論亦無關于教育,所以本期隻得從略。

    主張人才教育主義的,有張百熙、張之洞、吳汝綸一班人,我們以張之洞為代表。

    提倡國民教育主義的,有康有為、梁啟超、湯覺頓一班人,我們以梁啟超為代表。

     中國曆來的學者全是提倡賢人政治,把國家政權交給少數賢明的士大夫,使無知無識的愚民安居樂業,就可以緻天下于太平,所以那時的教育隻注意少數優秀分子。

    張氏雖以提倡新學自命,但以所受舊式教育過深,仍未絲毫脫離封建時代的頭腦;且業已身居高位,為本身利害計,也不得不講賢人政治,不得不力持人才教育主義。

    梁氏的政論雖不及民主共和派的急進,但他所受的舊教育比較尚淺;生在海濱,又嘗亡命海外,受了新潮流的影響不少;且以一介書生,在現時政府之下亦沒有取得相當的政治地位,自然容易接受潮流,提倡國民教育主義。

    張氏因主張人才教育主義,所以力主幹涉,反對女學,取締報館。

    梁氏因提倡國民教育主義,可以力尚自由,力倡女學,主張廣開報館,多設學會。

    張氏因主張人才教育主義,所以對于高等教育的設施,特别重視。

    梁氏因提倡國民教育主義,所以對于初等教育的教法,特别重視。

    至若對于當時“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教育思潮,張、梁二氏的态度,差不多是完全一緻的。

     第二節張之洞(1837—1909) 一略傳 張氏字香濤,生于清道光十七年,是直隸南皮縣的人。

    十六歲頒鄉薦,二十七歲成進士。

    這個時候,正當清代考證學鼎盛以後,今文學新起的時期,而張氏所學不與他們盡同。

    張氏富于強記能力,好為博覽,喜為詞章,所學兼采漢、宋,對于宋、明理學特别提倡,而所最不同意的則為公羊學。

    這個時候,正當清廷勢力陵夷,列強相繼壓迫的時期,張氏為人有大略,為學以通經緻用為主,對于當時政治及國際情形尤喜留心研究。

    在他成進士的第五年,被派充浙江鄉試的副考官,接手授湖北學政。

    同治十六年,又被派充四川鄉試的主考官,接手授四川學政。

    由光緒元年至七年,在京任司業侍講及閣學等職務。

    自光緒七年以後,他的地位陡增,專任封疆大吏了二十餘年。

    這二十餘年中,計任山西巡撫三年,兩廣總督六年,兩江總督前後二年,其餘皆在湖廣總督任内。

    他調任湖廣總督,始于光緒十五年、終于三十三年,除中間臨時兩調兩江外,前後約計十七年,為清代總督中在一地方任期最久的一個人。

    張氏好功名,喜作為,對于提倡教育,培埴人才尤具熱心。

    每到一處,必有所建設,所建設的關于教育事業尤多;當時居高位而講新學者鹹推張氏為第一人,而張氏亦以通新學自命。

    自光緒三十三年以後,被召入京,供職中樞,兼管學部,此時所謂位極人臣,而張氏年已七十一歲了。

    三年之後死于京師任所,享有七十三歲的高壽。

    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湖北人士在武昌蛇山下為他築抱冰堂一所,至今尚有紀念的。

     張之洞像 二教育生活 張氏雖不是一個純粹教育家,而對于教育方面的建設卻較多于其他事業。

    綜計他自成了進士以後的生活,可以分着四期:第一期為學政時代,第二期為司業侍講時代,第三期為總督時代,第四期為學部尚書時代。

    除了第三期,其餘三期所任的全是教育職務;第三期雖非教育職務,而對于教育方面的設施,卻比較其他各期的成績為大,所以我們說他全在教育裡面過生活亦不為過。

     在學政時代,為三十二歲至三十八歲,共計兩任。

    第一次任湖北學政,開經心書院于武昌;第二次任四川學政,開尊經書院于成都。

    是時四川的士習很壞,專尚浮谫,不知講求實學,平日隻以時文帖括獵取科名為事。

    張氏到任,即以教育的力量竭力矯正。

    他的工作除開書院以直接教育優秀人才外,還有三點:(1)建尊經閣,廣置書籍;(2)開印刷局,刊行經史諸書;(3)他自己又著有《輶軒語》及《書目答問》,指示學者以讀書的門徑。

    四川的士習由他矯正了不少,頗有昔日文翁治蜀的遺風。

     兩湖書院舊址 在總督時代,為四十五歲至七十歲,共計三次。

    第一次在廣東約計六年。

    關于文化教育,設有廣雅書院;關于軍事教育,創有水陸師學堂。

    第二次在湖北,前後約計十七年。

    此十七年中建設特多,也可以分着兩期:自光緒十五年至二十二年為前期,自光緒二十四年至三十三年為後期。

    在前期所建設的,多無系統,如兩湖書院、自強學堂及武備學堂等類。

    到了後期,則進步多了,所開設的各項學堂皆是有系統的:直系方面,有小學、中學及高等學堂;旁系方面,有兩級師範學堂及兩種實業學堂。

    此外對于改革教育的建議也很多,如發表教育思想的《勸學篇》,是在此時——光緒二十四年——出版的;有名的《變法三疏》,是在此時——光緒二十七年——與劉坤一會奏的;開新教育完備制度之祖師的《欽定學堂章程》,是在此時——光緒二十九年——與張百熙等人編訂的;含着複古運動的存古學堂,也是在此時之末——光緒三十三年——創立的。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