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次在江蘇,前後約計二年,也開設有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及軍醫等學堂。
當是時,雖變法興學的空氣騰播于朝野上下,但各省多未舉行,所舉行的也不完備。
張氏在湖北十餘年,不惜财力,竭力經營,所有教育設施皆開各省風氣之先,各省講求新教育的莫不來湖北取法。
湖北不僅省内教育較各省為發達,即留學教育也超過各省數倍。
當時留洋學生以往日本為最多,據光緒三十二年的統計,留日學生全國各省共計五千四百餘名,湖北所派學生即有一千三百六十餘名,占了四分之一。
所以湖北在當時有先進省之稱。
張氏不僅舉辦教育事業,且能親身講學,對于培埴人才、獎掖後進,尤具熱忱,以碩學而居高位,在職又久,所以當時湖北知識分子莫不受着他的熏陶。
湖北新教育較各省發達之早,由于張氏;湖北人士存古思想之深,亦由于張氏,張氏在湖北近代教育史上總算是最有關系的一個人物。
張之洞書法鬥方 在司業侍講時代,為三十九歲至四十五歲,以無實權,故對于教育沒有成績。
在學部尚書時代,為七十歲以後。
此時總攬中央教育大權,除頒發命令督責各省推行新教育外,關于教育官制,所制定的也很多。
最有關系的,如頒布教育宗旨,及正式規定女子教育的地位,也是這個時代的美舉。
但張氏此時以年老氣衰,遇事多有敷衍,其積極的精神已大不如前了。
三教育思想 張氏雖以提倡新學自命,我們解剖他的頭腦,卻是舊時代的人物。
此處所謂舊時代即指封建時代說的。
封建時代的特點在有很深的階級思想;此項思想所包含的,不外三綱五常之說。
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我們可以歸納為君權、男權兩類。
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在人類社會中相處的一般道德。
合三綱五常之說叫做“禮教”——即儒家的倫理主義。
張氏既是舊時代的人物,所以對于禮教絕對擁護。
在擁護禮教的原則之下,于是有三種主張:提高君權,而抑制民權;重視男權,而輕視女權;特尊儒經,而攻擊異說。
張氏提高君權、重視男權,在《勸學篇》裡有一段話: 《勸學篇》書影 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于此。
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誠以天秩民彜,中外大同,人君非此不能立國,人師非此不能立教。
乃貴洋賤華之徒,于泰西政治、學術風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學;猶援其稗政弊俗,欲盡棄吾教吾政以從之,飲食、服玩、閨門、習尚,無一不摹仿西人,西人每譏笑之。
甚至中土文學聚會之事,亦以七日禮拜之期為節目。
近日微聞海濱洋界,有公然創廢三綱之議者,其意欲舉世放恣黩亂而後快,怵心駭耳,無過于斯。
中無此政,西無此教,所謂非驢非馬,吾恐地球萬國,将衆惡而共棄之也。
(《内篇·明綱第三》) 張氏特尊儒經,也在《勸學篇》裡有一段話: 蓋聖人之道,大而能博,因材因時,言非一端,而要歸于中正;故九流之精皆聖學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聖學之所黜也。
……大抵諸家纰缪易見,學者或愛其文采,或節取一義,苟非天資乖險,鮮有事事則效,實見施行者。
獨老子見道頗深,功用較博,而開後世君臣苟安誤國之風,緻陋儒空疏廢學之弊,啟猾吏巧士挾詐營私軟媚無恥之習,其害亦為最巨。
……故學老子者病痿痹,學餘子者病發狂。
董子曰:“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若不折中于聖經,是朝夕不辨而冥行不休,墜入于泥,亦必死矣。
(《内篇·宗經第五》) 因為要提高君權,自然抑制民權,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專制主義。
所以當他編定學堂章程時,一方規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學堂,均應欽遵谕旨,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學務綱要》),及“教習學生一律遵奉《聖谕廣訓》”(《各學堂管理通則》)。
一方又規定“各學堂學生不準幹預國家政治,及本學堂事務,妄上條陳”(《各學堂管理通則》),及“私設學堂,不準講習政治法律專科,以防空談妄論之流弊”(《學務綱要》)。
因為要重視男權,自然要輕視女權,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偏重主義。
所以當他編定學堂章程時,不規定女子有教育的地位。
并且說:“中西禮俗不同,不便設立女學。
”(《學務綱要》)到後來,雖勉應社會的需要,設立女子小學及女子師範學堂,而對于女子的行動卻嚴定種種限制——不準男女同校,不準女子排隊遊行及登台演說,不準男教員充當女學堂教習。
因為特尊儒教,所以在學堂章程裡特别規定各級學堂以很多讀經的鐘點。
并且說: 外國學堂有宗教一門。
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
若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為三綱五常者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學失其本則無學,政失其本則無政;其本既失,則愛國愛類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強之望乎。
故無論學生将來所執何業,在學堂時經書必宜誦讀講解。
(《學務綱要》) 張之洞故居 光緒時代,是舊思想将見崩潰,新思想已經萌芽的一個時代。
在這種潮流之下,若是對于舊思想仍然絕對的擁護,而對于新思想一概置之不理,必不适合于潮流;于是當時社會上産生了一
當是時,雖變法興學的空氣騰播于朝野上下,但各省多未舉行,所舉行的也不完備。
張氏在湖北十餘年,不惜财力,竭力經營,所有教育設施皆開各省風氣之先,各省講求新教育的莫不來湖北取法。
湖北不僅省内教育較各省為發達,即留學教育也超過各省數倍。
當時留洋學生以往日本為最多,據光緒三十二年的統計,留日學生全國各省共計五千四百餘名,湖北所派學生即有一千三百六十餘名,占了四分之一。
所以湖北在當時有先進省之稱。
張氏不僅舉辦教育事業,且能親身講學,對于培埴人才、獎掖後進,尤具熱忱,以碩學而居高位,在職又久,所以當時湖北知識分子莫不受着他的熏陶。
湖北新教育較各省發達之早,由于張氏;湖北人士存古思想之深,亦由于張氏,張氏在湖北近代教育史上總算是最有關系的一個人物。
張之洞書法鬥方 在司業侍講時代,為三十九歲至四十五歲,以無實權,故對于教育沒有成績。
在學部尚書時代,為七十歲以後。
此時總攬中央教育大權,除頒發命令督責各省推行新教育外,關于教育官制,所制定的也很多。
最有關系的,如頒布教育宗旨,及正式規定女子教育的地位,也是這個時代的美舉。
但張氏此時以年老氣衰,遇事多有敷衍,其積極的精神已大不如前了。
三教育思想 張氏雖以提倡新學自命,我們解剖他的頭腦,卻是舊時代的人物。
此處所謂舊時代即指封建時代說的。
封建時代的特點在有很深的階級思想;此項思想所包含的,不外三綱五常之說。
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我們可以歸納為君權、男權兩類。
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在人類社會中相處的一般道德。
合三綱五常之說叫做“禮教”——即儒家的倫理主義。
張氏既是舊時代的人物,所以對于禮教絕對擁護。
在擁護禮教的原則之下,于是有三種主張:提高君權,而抑制民權;重視男權,而輕視女權;特尊儒經,而攻擊異說。
張氏提高君權、重視男權,在《勸學篇》裡有一段話: 《勸學篇》書影 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于此。
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誠以天秩民彜,中外大同,人君非此不能立國,人師非此不能立教。
乃貴洋賤華之徒,于泰西政治、學術風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學;猶援其稗政弊俗,欲盡棄吾教吾政以從之,飲食、服玩、閨門、習尚,無一不摹仿西人,西人每譏笑之。
甚至中土文學聚會之事,亦以七日禮拜之期為節目。
近日微聞海濱洋界,有公然創廢三綱之議者,其意欲舉世放恣黩亂而後快,怵心駭耳,無過于斯。
中無此政,西無此教,所謂非驢非馬,吾恐地球萬國,将衆惡而共棄之也。
(《内篇·明綱第三》) 張氏特尊儒經,也在《勸學篇》裡有一段話: 蓋聖人之道,大而能博,因材因時,言非一端,而要歸于中正;故九流之精皆聖學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聖學之所黜也。
……大抵諸家纰缪易見,學者或愛其文采,或節取一義,苟非天資乖險,鮮有事事則效,實見施行者。
獨老子見道頗深,功用較博,而開後世君臣苟安誤國之風,緻陋儒空疏廢學之弊,啟猾吏巧士挾詐營私軟媚無恥之習,其害亦為最巨。
……故學老子者病痿痹,學餘子者病發狂。
董子曰:“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若不折中于聖經,是朝夕不辨而冥行不休,墜入于泥,亦必死矣。
(《内篇·宗經第五》) 因為要提高君權,自然抑制民權,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專制主義。
所以當他編定學堂章程時,一方規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學堂,均應欽遵谕旨,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學務綱要》),及“教習學生一律遵奉《聖谕廣訓》”(《各學堂管理通則》)。
一方又規定“各學堂學生不準幹預國家政治,及本學堂事務,妄上條陳”(《各學堂管理通則》),及“私設學堂,不準講習政治法律專科,以防空談妄論之流弊”(《學務綱要》)。
因為要重視男權,自然要輕視女權,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偏重主義。
所以當他編定學堂章程時,不規定女子有教育的地位。
并且說:“中西禮俗不同,不便設立女學。
”(《學務綱要》)到後來,雖勉應社會的需要,設立女子小學及女子師範學堂,而對于女子的行動卻嚴定種種限制——不準男女同校,不準女子排隊遊行及登台演說,不準男教員充當女學堂教習。
因為特尊儒教,所以在學堂章程裡特别規定各級學堂以很多讀經的鐘點。
并且說: 外國學堂有宗教一門。
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
若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為三綱五常者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學失其本則無學,政失其本則無政;其本既失,則愛國愛類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強之望乎。
故無論學生将來所執何業,在學堂時經書必宜誦讀講解。
(《學務綱要》) 張之洞故居 光緒時代,是舊思想将見崩潰,新思想已經萌芽的一個時代。
在這種潮流之下,若是對于舊思想仍然絕對的擁護,而對于新思想一概置之不理,必不适合于潮流;于是當時社會上産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