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罹毒,俱在髫年,女者纏足,毀其肢體;男者撲頭,傷其腦氣。

    導之不以道,撫之不以術。

    地非理室,日聞榜掠。

    教匪宗風,但憑棒喝。

    遂使視黉舍如豚笠之苦,對師長若獄吏之尊。

     這種教法,再不徹的改革,不僅足以亡國,且足以亡種族。

    若要救亡,若要保國強種,“非盡取天下之學究而再教之不可,非盡取天下蒙學之書而再編之不可”。

    于是梁氏提出一個意見:一、為規定兒童應讀的書籍,二、為規定教授兒童應取的方法。

    關于兒童應讀的書籍凡分七類:(1)識字書,(2)文法書,(3)歌訣書,(4)問答書,(5)說部書,(6)門徑書,(7)名物書。

    每類皆附論以各種教法,而以一二兩類所論為最善。

    例如教授兒童識字,先調查社會所通行的文字,約計二千多字;然後分為形、聲、意三類,以此為标準分别授與初識字的兒童。

    如第一類字以聲為主者,必先令學字母而後拼音;第二類字以形為主者,必先令學獨體而後合體。

    以此施教,不出一月,凡應用的二千多字皆能使他們認識。

    例如教授綴法,由教者先口授俚語,令兒童以文言答出,有辭不達意的,即為削改。

    所授的内容,先取粗切的事物,漸進于淺近的議論。

    所授的字數,初授一句,漸至三四句以至十句;兩月之後乃至三十句以上,即可成為小篇文章了。

    梁氏并拟了一張教學功課表,凡兒童初入學時,即教以識字,俟中西有用之字皆認識了,然後按照此表施行。

    此表專為八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兒童讀書用的,若能照此教學,到了十二歲以上,則可升中學、大學了。

    這張功課表我們不妨抄錄于下,也可以知道他所論教法的一個大概。

     梁啟超書法對聯 (1)每日八下鐘上學,師徒合誦贊揚孔教歌一遍,然後肄業。

     (2)八下鐘受歌訣書,日盡一課,每課以誦二十遍為率。

     (3)九下鐘受問答書,日盡一課,不必成誦,師為解其義,明日按所問而使學童答之,答竟則授以下課。

     (4)十下鐘,剛日受算學,柔日受圖學。

     (5)十一下鐘受文法,師以俚語述意,令學童以文言答之,每日五句漸加至十句。

     (6)十二下鐘散學。

     (7)一下鐘複集,習體操,略依幼學操身之法,或一月或兩月盡一課,由師指導,操畢聽其玩耍不禁。

     (8)二下鐘受西文,依西人教學童之書,日盡一課。

     (9)三下鐘受書法,中文、西文各半下鐘,每日各二十字,漸加至各百字。

     (10)四下鐘受說部書,師為解說,不限多少。

     (11)五下鐘散學,師徒合誦愛國歌一遍,然後各歸。

     (12)每十一休沐。

     四女子教育 《飲冰室全集》書影 在光緒二十九年,張之洞改定學堂章程,謂中西禮俗不同,未便設立女學以前,梁氏在上海早已鼓吹女子應受教育。

    他所持的理由有四:(1)中國四萬萬人,女子居其半。

    女子沒有知識,不能自立,全須待養于男子,男子終歲勤勞,所有收入尚不足以贍養他的妻子,以緻男女皆困。

    人人因累于妻子而受困苦,此中國所以無人不憂貧。

    此就生産方面說,女子應受教育。

    (2)中國之大,人數萬萬,戶數千萬,尋求良好和睦的家庭,萬不得一,其不和不睦的原因,多起于姑嫜姒娣之間。

    這一班女子,并非生性低劣,實由她們盡日牢守在極小的家庭圈限中,既不受教育,而耳目從未與社會接觸,所以養成一種狹隘的器度。

    此就改良家庭方面說,女子應受教育。

    (3)女子性情溫柔,與兒童相近,且善體兒童的心理,善會他們的意趣,而兒童之愛母亦較甚于愛父,故西人小學教育多由女子擔任。

    中國兒童,在家庭既無母教,入學校又無女教師,所以多不如西方兒童的幸福。

    此就家庭教育與兒童幸福方面說,女子應受教育。

    (4)女子受了教育,不僅使她們善教兒童,并要使她們善育兒童——育養健強的兒童。

    西人講求種族學者必以胎教為第一義,中國古人也有主張胎教的。

    現今前識之士,莫不以“保國保種保教”三者相呼号,求達此目的,非提倡女學、講求胎教不可。

    此就強國保種方面說,女子也應受教育。

    且女子智力并不劣于男子,假能使她們從事于學,必有“男子所不能窮之理,而婦人窮之;男子所不能創之法,而婦人創之”。

    我們要提倡女子教育,務必廣興女學;要廣興女學,務必破除“女子不出外”的信條。

    倘此信條不破除,則女學必不發達,縱令給女子以相當的教育,其見聞仍不出閨閣之外,雖有異質,亦屬無用。

    但同時他所草拟女學堂章程,對于男女的界限、内外的分别,限制極嚴,雖适應環境,亦可以推見梁氏當時的思想之程度了。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張文襄公全集》 (2)《飲冰室文集》 (3)《勸學篇》 (4)《時務報》 (5)《新民業報》 *** [1]《飲冰室文集·學術類下·論教育當定宗旨》:“教育之意義,在養成一種特色之國民,使結團體以自立競存于列國之間,不徒為一人之才與智雲也。

    ” [2]同上書:“盎格魯撒遜種者,今日地球上最榮譽之民族也。

    其教育之宗旨在養成活潑進步之國民,故貴自由,重獨立,熏陶高尚之德性,鍛煉強武之體魄,蓋兼雅典、斯巴達之長而有之焉。

    ” 第六編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第三期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191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