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關燈
小
中
大
農科、工科、商科共七科;各科除經科由各省保送舉貢考入外,一律以預科及譯學館畢業生升入。
至二年,才正式開學,有學生四百餘人,籌備十五年以來之京師大學堂自此始具世界各大學之雛形。
京師大學堂匾 第五節結論 在寫完學校教育以後,我們得了五點結論:關于好的方面共計兩點,關于壞的方面共計三點。
關于好的方面者:第一就是新教育在本期有長足的發展,學堂與學生數字迅速增加。
本期新教育雖自甲午乙未以來已有時代先覺者大聲疾呼,雖在戊戌年間已由政府發号施令,但政府有整個的計劃及督促各省實地施行,要從辛醜議和以後。
自辛醜至辛亥,十年之内,所有各種學堂、各項教育,均能逐一依次舉辦。
依照學部曆次統計,作概要的計算,學校數已達到五萬二千五百餘所,學生數已達到一百五十六萬五千餘名。
這種迅速的發展,不僅前期沒有,就是到了後期也難與比較。
第二就是中國教育自數千年來到本期才有完備的制度。
關于這一點,又分着兩項說:一為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我們已在前章說過了;二為學校制度的組織。
在教育程度幼稚的時代,一個民族的學校教育隻有大學、小學二級,沒有中學的名目。
且他們所注重的多半隻有大學一級,所謂大學也隻是成年人的教育。
到了本期,凡初、中、高三個階段的學校完全具備,且每段在縱的方面又分數等,在橫的方面又分數種,而聯結起來又完成一整個系統。
所以除了特殊的教育又特别專門研究以外,本期的學校制度大體上總算是比較完備。
當時雖有國學、鄉學之别,此不過學生資格及教材不同的關系,并非等級的區分。
關于壞的方面者:第一,本期新教育,完全為模仿的,沒有一點創造精神;一部學制,除了極少歐、美化以外,所模仿的差不多完全是日本式的,——也可以說本期新教育就是日本式的教育。
光緒二十八年的《欽定學堂章程》,整個從日本學制裡頭抄來。
光緒二十九年的《奏定學堂章程》,除了張之洞附加了自己的幾分經古教育以外,也是完全照抄的。
以該章程内容看來,各級各種教育,規模宏大,不僅當時國家沒有那大力量,就是民國以來也沒有到此程度。
學部成立以後,雖已感覺前項章程,不合于社會情形及國民生計,屢有修改,而整個制度依然如舊。
一般留學畢業生,受了資本主義的數年教育,茹古不化,回到國來,又以他們個人所受教的來施教于國人,更使教育與實際生活格格不入,而學校與社會判若鴻溝。
第二,本期表面上雖号稱新教育,而骨子裡面仍是舊教育的勢力來支配。
此項舊教育勢力别為兩類:一為科舉,二為禮教。
本期教育始于一八九五年,到了一九○五年才以明令正式取消科舉;科舉雖然取消了,而學堂的畢業考試莫不仿照科舉形式,畢業獎勵又皆給以科舉出身。
這種學堂科舉化的辦法,不僅為官僚階級的主張,就是知識分子亦多表贊同,科舉在當時勢力之大可以推想而知。
禮教包含經學及其他一切複古思想。
在《奏定學堂章程》内,經學課程所占時間最多,執政者皆認為最主要的課程,學部成立以後,雖屢經削減,所占時間仍居重要地位。
除了經學以外,所謂“修身”,所謂“人倫道德”,莫非維持禮教講論複古的思想的表現。
自光緒三十二年,張之洞在湖北創立存古學堂以來,一倡百和,到了宣統年間,在學制方面完成一個獨立的系統——這一點尤其是複古主義之最露骨的地方。
第三,關于女子教育之偏視。
在光緒三十三年以前,女子教育在學制上簡直沒有地位。
《奏定學堂章程》包括女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且說“中外習俗不同,此時未便設立女學”。
到光緒三十三年,學部始正式規定女子教育章程,但隻有女子師範及小學兩項,而中學及大學尚沒有地位。
且屢次通令各方,預杜所謂“弊端”,不許她們參加運動,不許她們登台演唱,不許她們排隊遊行,好像這種種行動都足以惹起弊端似的。
總之,本期的女子教育,尚未脫離閨秀教育,還是極端的賢妻良母主義。
《欽定小學堂章程》書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學部官報》 (2)《學部奏咨輯要》 (3)《光緒政要》 (4)《教育雜志》 (5)《國風報》
至二年,才正式開學,有學生四百餘人,籌備十五年以來之京師大學堂自此始具世界各大學之雛形。
京師大學堂匾 第五節結論 在寫完學校教育以後,我們得了五點結論:關于好的方面共計兩點,關于壞的方面共計三點。
關于好的方面者:第一就是新教育在本期有長足的發展,學堂與學生數字迅速增加。
本期新教育雖自甲午乙未以來已有時代先覺者大聲疾呼,雖在戊戌年間已由政府發号施令,但政府有整個的計劃及督促各省實地施行,要從辛醜議和以後。
自辛醜至辛亥,十年之内,所有各種學堂、各項教育,均能逐一依次舉辦。
依照學部曆次統計,作概要的計算,學校數已達到五萬二千五百餘所,學生數已達到一百五十六萬五千餘名。
這種迅速的發展,不僅前期沒有,就是到了後期也難與比較。
第二就是中國教育自數千年來到本期才有完備的制度。
關于這一點,又分着兩項說:一為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我們已在前章說過了;二為學校制度的組織。
在教育程度幼稚的時代,一個民族的學校教育隻有大學、小學二級,沒有中學的名目。
且他們所注重的多半隻有大學一級,所謂大學也隻是成年人的教育。
到了本期,凡初、中、高三個階段的學校完全具備,且每段在縱的方面又分數等,在橫的方面又分數種,而聯結起來又完成一整個系統。
所以除了特殊的教育又特别專門研究以外,本期的學校制度大體上總算是比較完備。
當時雖有國學、鄉學之别,此不過學生資格及教材不同的關系,并非等級的區分。
關于壞的方面者:第一,本期新教育,完全為模仿的,沒有一點創造精神;一部學制,除了極少歐、美化以外,所模仿的差不多完全是日本式的,——也可以說本期新教育就是日本式的教育。
光緒二十八年的《欽定學堂章程》,整個從日本學制裡頭抄來。
光緒二十九年的《奏定學堂章程》,除了張之洞附加了自己的幾分經古教育以外,也是完全照抄的。
以該章程内容看來,各級各種教育,規模宏大,不僅當時國家沒有那大力量,就是民國以來也沒有到此程度。
學部成立以後,雖已感覺前項章程,不合于社會情形及國民生計,屢有修改,而整個制度依然如舊。
一般留學畢業生,受了資本主義的數年教育,茹古不化,回到國來,又以他們個人所受教的來施教于國人,更使教育與實際生活格格不入,而學校與社會判若鴻溝。
第二,本期表面上雖号稱新教育,而骨子裡面仍是舊教育的勢力來支配。
此項舊教育勢力别為兩類:一為科舉,二為禮教。
本期教育始于一八九五年,到了一九○五年才以明令正式取消科舉;科舉雖然取消了,而學堂的畢業考試莫不仿照科舉形式,畢業獎勵又皆給以科舉出身。
這種學堂科舉化的辦法,不僅為官僚階級的主張,就是知識分子亦多表贊同,科舉在當時勢力之大可以推想而知。
禮教包含經學及其他一切複古思想。
在《奏定學堂章程》内,經學課程所占時間最多,執政者皆認為最主要的課程,學部成立以後,雖屢經削減,所占時間仍居重要地位。
除了經學以外,所謂“修身”,所謂“人倫道德”,莫非維持禮教講論複古的思想的表現。
自光緒三十二年,張之洞在湖北創立存古學堂以來,一倡百和,到了宣統年間,在學制方面完成一個獨立的系統——這一點尤其是複古主義之最露骨的地方。
第三,關于女子教育之偏視。
在光緒三十三年以前,女子教育在學制上簡直沒有地位。
《奏定學堂章程》包括女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且說“中外習俗不同,此時未便設立女學”。
到光緒三十三年,學部始正式規定女子教育章程,但隻有女子師範及小學兩項,而中學及大學尚沒有地位。
且屢次通令各方,預杜所謂“弊端”,不許她們參加運動,不許她們登台演唱,不許她們排隊遊行,好像這種種行動都足以惹起弊端似的。
總之,本期的女子教育,尚未脫離閨秀教育,還是極端的賢妻良母主義。
《欽定小學堂章程》書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學部官報》 (2)《學部奏咨輯要》 (3)《光緒政要》 (4)《教育雜志》 (5)《國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