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關燈
小
中
大
緒三十二年,學部因給事中陳桂慶的建議,遂有正式的法政學堂的組織。
首先設立的為京師法政學堂,即以進士館的館舍為堂舍。
在開辦之初,課程分為二類四種。
第一類為正式的,分預科及本科二種;第二類為臨時的,分别科及講習科二種。
正式的法政學堂略高于高等學堂的程度,預科兩年畢業,本科三年畢業。
招收預科生以中學堂畢業生為合格,兩年畢業以後升入本科,本科課程又分法律、政治二門。
别科一項,略帶速成性質,專為各部院候補候選人員及舉貢生監年歲較長者設立的,限以三年畢業,不設預科。
講習科一項,則程度更低,專為各部被裁人員及新任職員設立的,學科及修業年數皆不限定。
前三種,皆須經過考試始能取得入學的資格,後一種,隻由各衙門咨送,不必經過考試。
當是時,因立憲的呼聲日迫,急需此項人才,學部于是通行各省一律添設法政學堂,到宣統二年又奏準私人設立。
自此以後,法政學堂遍于全國,完全與大學堂脫離而獨立了。
北洋法政學堂 二存古學堂之另一系統 存古學堂之創設,始于光緒三十一年,鄂督張之洞。
張氏本是以“斯文”為己任的一個人,眼見西洋文化有逐漸打倒東洋文化的危險,遂在武昌城内創設存古學堂,以保國粹而挽狂瀾。
當初所立課程,分經學、史學、詞章及博覽四門,到光緒三十三年,詳定章程,把博覽一門取消,隻存三門。
迨後江蘇巡撫陳啟奏乃在江蘇應聲而起了,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掌山西道監察禦史李浚再進一步,建議清廷,請饬各省一律仿照鄂省開設存古學堂一所。
學部即行采納,于分年籌備折内,拟定自宣統二年起,通行各省,一律開設;所以到了那一年,四川總督趙爾巽就在四川遵辦,而存古學堂遂在各學堂系統之外另成一個系統了。
到了宣統三年,學部又把張氏所定的章程修訂了一番,我們摘錄其要點如下:(1)宗旨及設立:存古學堂以“養成初級師範學堂、中學堂及與此同等學堂之經學、國文、中國曆史教員”為宗旨,并以預儲升入經學科大學之選。
每省以設立一所為限。
(2)編制及修業年限:存古學堂分設中等科及高等科,前者五年畢業,後者三年畢業。
(3)學年入學資格:中等科以高等小學堂四年畢業生為原則;以讀完五經、文筆通适之高才生為例外,但舊日之貢生生員中文優長者,經考試取中後亦可插入三年級;高等科以舉人之中文優長兼習普通學者為合格。
(4)名額:每級至少須滿六十人,否則應從緩設。
(5)課程:分經學、史學及詞章三門,各門勿論中等或高等,均分主課、輔助課及通習課三類。
經學門以經學為主課,以史學、詞章為輔助課,以算學、輿地、外國史、博物、理化、體操、農業大要、工業大要、商業為通習課,但在高等科,于通習課中則減去農、工、商等大要的科目。
史學門以史學為主課,以經學、詞章為輔助課,其通習課與經學門全同。
詞章門以詞章為主課,以經學、史學為輔助課,其通習課除減去理科一類科目外,與前兩門全同。
籌設存古學堂奏折 三京師大學堂之完成 京師設立大學堂,倡議于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始正式成立。
當時由軍機處及總理衙門拟具章程八十餘條,派孫家鼐為管理大臣,極力籌備。
孫氏即借景山下馬神廟四公主府為基址,派張元濟為總辦,美人丁韪良為總教習,并将原章稍稍改變。
戊戌政變,西太後把所有新政一律取消,隻留大學堂一所未曾廢止,但不到二年庚子禍作,大學堂遂無形停辦了二年。
辛醜以後,清廷舊黨皆已稍稍覺悟,興學之聲浪又高潮起來了,遂派張百熙為管理大臣去接辦。
張氏很具了一番興學的熱心,一面辭去丁韪良,另聘吳汝綸為總教習;一面籌建廣大的校址。
首先成立大學預備科及速成科:前者分政、藝二科,後者分仕學、師範兩館。
并草拟全學章程六件,于光緒二十八年奏準通行,即一般所稱的《欽定學堂章程》。
到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改管理大臣為學務大臣,以孫家鼐充當,另派張亭嘉為大學堂總監督,而京師大學至此始成獨立機關。
但進仕及師範兩館,先後分開為法政學堂及優級師範學堂,所存者隻一預科。
到了宣統元年,籌辦分科大學,設經科、法科、文科、格緻科、
首先設立的為京師法政學堂,即以進士館的館舍為堂舍。
在開辦之初,課程分為二類四種。
第一類為正式的,分預科及本科二種;第二類為臨時的,分别科及講習科二種。
正式的法政學堂略高于高等學堂的程度,預科兩年畢業,本科三年畢業。
招收預科生以中學堂畢業生為合格,兩年畢業以後升入本科,本科課程又分法律、政治二門。
别科一項,略帶速成性質,專為各部院候補候選人員及舉貢生監年歲較長者設立的,限以三年畢業,不設預科。
講習科一項,則程度更低,專為各部被裁人員及新任職員設立的,學科及修業年數皆不限定。
前三種,皆須經過考試始能取得入學的資格,後一種,隻由各衙門咨送,不必經過考試。
當是時,因立憲的呼聲日迫,急需此項人才,學部于是通行各省一律添設法政學堂,到宣統二年又奏準私人設立。
自此以後,法政學堂遍于全國,完全與大學堂脫離而獨立了。
北洋法政學堂 二存古學堂之另一系統 存古學堂之創設,始于光緒三十一年,鄂督張之洞。
張氏本是以“斯文”為己任的一個人,眼見西洋文化有逐漸打倒東洋文化的危險,遂在武昌城内創設存古學堂,以保國粹而挽狂瀾。
當初所立課程,分經學、史學、詞章及博覽四門,到光緒三十三年,詳定章程,把博覽一門取消,隻存三門。
迨後江蘇巡撫陳啟奏乃在江蘇應聲而起了,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掌山西道監察禦史李浚再進一步,建議清廷,請饬各省一律仿照鄂省開設存古學堂一所。
學部即行采納,于分年籌備折内,拟定自宣統二年起,通行各省,一律開設;所以到了那一年,四川總督趙爾巽就在四川遵辦,而存古學堂遂在各學堂系統之外另成一個系統了。
到了宣統三年,學部又把張氏所定的章程修訂了一番,我們摘錄其要點如下:(1)宗旨及設立:存古學堂以“養成初級師範學堂、中學堂及與此同等學堂之經學、國文、中國曆史教員”為宗旨,并以預儲升入經學科大學之選。
每省以設立一所為限。
(2)編制及修業年限:存古學堂分設中等科及高等科,前者五年畢業,後者三年畢業。
(3)學年入學資格:中等科以高等小學堂四年畢業生為原則;以讀完五經、文筆通适之高才生為例外,但舊日之貢生生員中文優長者,經考試取中後亦可插入三年級;高等科以舉人之中文優長兼習普通學者為合格。
(4)名額:每級至少須滿六十人,否則應從緩設。
(5)課程:分經學、史學及詞章三門,各門勿論中等或高等,均分主課、輔助課及通習課三類。
經學門以經學為主課,以史學、詞章為輔助課,以算學、輿地、外國史、博物、理化、體操、農業大要、工業大要、商業為通習課,但在高等科,于通習課中則減去農、工、商等大要的科目。
史學門以史學為主課,以經學、詞章為輔助課,其通習課與經學門全同。
詞章門以詞章為主課,以經學、史學為輔助課,其通習課除減去理科一類科目外,與前兩門全同。
籌設存古學堂奏折 三京師大學堂之完成 京師設立大學堂,倡議于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始正式成立。
當時由軍機處及總理衙門拟具章程八十餘條,派孫家鼐為管理大臣,極力籌備。
孫氏即借景山下馬神廟四公主府為基址,派張元濟為總辦,美人丁韪良為總教習,并将原章稍稍改變。
戊戌政變,西太後把所有新政一律取消,隻留大學堂一所未曾廢止,但不到二年庚子禍作,大學堂遂無形停辦了二年。
辛醜以後,清廷舊黨皆已稍稍覺悟,興學之聲浪又高潮起來了,遂派張百熙為管理大臣去接辦。
張氏很具了一番興學的熱心,一面辭去丁韪良,另聘吳汝綸為總教習;一面籌建廣大的校址。
首先成立大學預備科及速成科:前者分政、藝二科,後者分仕學、師範兩館。
并草拟全學章程六件,于光緒二十八年奏準通行,即一般所稱的《欽定學堂章程》。
到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改管理大臣為學務大臣,以孫家鼐充當,另派張亭嘉為大學堂總監督,而京師大學至此始成獨立機關。
但進仕及師範兩館,先後分開為法政學堂及優級師範學堂,所存者隻一預科。
到了宣統元年,籌辦分科大學,設經科、法科、文科、格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