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思潮
時勢逼迫至此,不得不變法了。要變法不得不興學;要興學不得不接收西方的文化。但中國民族是曆史的民族,最富于保守性,且曆來以文化自誇的民族,今日因外力的關系,一旦“舍己而芸人”,絕非他們所能甘心。既不能完全舍己而芸人,又不得不舍己以芸人,在此思想沖突之中,于是産生了一種調和思想。調和的結果,就是中西并取:對于西方文化,隻可接收其科學,接收其技術,接收其法度;對于己國文化,仍當保守其禮教,保守其倫常,保守其風俗。換一句話說,他們所接收的隻是西方物質文明,對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大家一緻保守,不肯失墜。思想的趨勢既然如此,所以在當時演成一句口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本期的教育思潮亦是這八個字。這種思潮,在本期十六年中,勿論新進知識分子或官僚階級,大體上全是一緻的,雖從分析方面看各有主張。我們勿妨引出幾位有力者的主張,以資證實。
光緒二十二年,孫家鼐在《議複開辦京師大學堂折子》上說:
中國五千年以來,聖神相繼,政教昌明,決不能效日本之舍己芸人,盡棄其學而學西法。今中國京師創立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淩駕中學。此是立學宗旨,日後分科設教,及推廣各省,一切均應抱定此意,千變萬化,語不離宗。(《皇朝道鹹同光奏議》卷七《變法類》)
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所著《勸學篇》内也有這樣兩段話:
今欲強中國,有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然不先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則強者為亂首,弱者為人奴,其禍更烈于不通西學者矣。(《内篇·循序第七》)
中學為内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文,亦必無悖于經文。(《外篇·會通第十三》)
光緒二十四年清廷所頒“定國是”一诏也有同樣的話:
嗣後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戊戌政變記》卷一)
光緒二十四年梁啟超代拟《京師大學章程》内中也說過:
中國學人之大弊,治中學者則絕口不言西學,治西學者亦絕口不言中學;此兩學所以終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學體也,西學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且既不講義理,絕無根柢,則浮慕西學,必無心得,隻增習氣。前者各學堂之不能成就人才,其弊皆由于此。(《近代中學教育史料》第一冊)
光緒二十九年張百熙等在《奏定學堂章程》原奏上說:
至于立學宗旨,勿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後以西學淪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适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奏定學堂章程》)
張百熙書法扇面
我們由上面幾段話看來,可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八個字在當時的勢力;由此八個字更可以推知當時新教育的精神了。這種思潮直到民國初年,尚有很大的勢力。
第二節教育宗旨
有了某種教育思潮才能産生某種教育,而教育宗旨又是某種教育産生之後才以文字确定——此是本期新教育的特性。在光緒二十八年以前,本期尚無确定的教育宗旨。到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才以“忠孝”二字為宗旨。在學務綱要上說:
京外大小文武各學堂,均應欽遵谕旨,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
此次遵旨修改各學堂章程,以忠孝為敷教之本,以禮法為訓俗之方,以練習藝能為緻用治生之具。
内中所謂“端正趨向”,所謂“禮法”,皆是射着“忠孝”二字說的。就我們前節所引原奏“至于立學宗旨,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一語看來,更知忠孝二字是他們立學的宗旨。
但此種宗旨,在當時隻是附帶提及,且忠孝二字含義太泛,包括不全,未能盡合于當時的需要。到了光緒三十二年學部正式規定明确的教育宗旨,由政府頒示全國。此時所定的教育宗旨,分二類五條:第一類為“忠君”、“尊孔”二條,第二類為“尚公”、“尚武”、“尚實”三條。前二條,他們以為是:“中國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發明以拒異說者”;後三條,他們以為是“中國民質之所最缺,而亟宜針砭以圖振起者”。這五條十字的宗旨,仍是“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不過比較具體罷了。
本章參考書略同前章
時勢逼迫至此,不得不變法了。要變法不得不興學;要興學不得不接收西方的文化。但中國民族是曆史的民族,最富于保守性,且曆來以文化自誇的民族,今日因外力的關系,一旦“舍己而芸人”,絕非他們所能甘心。既不能完全舍己而芸人,又不得不舍己以芸人,在此思想沖突之中,于是産生了一種調和思想。調和的結果,就是中西并取:對于西方文化,隻可接收其科學,接收其技術,接收其法度;對于己國文化,仍當保守其禮教,保守其倫常,保守其風俗。換一句話說,他們所接收的隻是西方物質文明,對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大家一緻保守,不肯失墜。思想的趨勢既然如此,所以在當時演成一句口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本期的教育思潮亦是這八個字。這種思潮,在本期十六年中,勿論新進知識分子或官僚階級,大體上全是一緻的,雖從分析方面看各有主張。我們勿妨引出幾位有力者的主張,以資證實。
光緒二十二年,孫家鼐在《議複開辦京師大學堂折子》上說:
中國五千年以來,聖神相繼,政教昌明,決不能效日本之舍己芸人,盡棄其學而學西法。今中國京師創立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以中學包羅西學,不能以西學淩駕中學。此是立學宗旨,日後分科設教,及推廣各省,一切均應抱定此意,千變萬化,語不離宗。(《皇朝道鹹同光奏議》卷七《變法類》)
光緒二十四年張之洞所著《勸學篇》内也有這樣兩段話:
今欲強中國,有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然不先以中學固其根柢,端其識趣,則強者為亂首,弱者為人奴,其禍更烈于不通西學者矣。(《内篇·循序第七》)
中學為内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文,亦必無悖于經文。(《外篇·會通第十三》)
光緒二十四年清廷所頒“定國是”一诏也有同樣的話:
嗣後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戊戌政變記》卷一)
光緒二十四年梁啟超代拟《京師大學章程》内中也說過:
中國學人之大弊,治中學者則絕口不言西學,治西學者亦絕口不言中學;此兩學所以終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學體也,西學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且既不講義理,絕無根柢,則浮慕西學,必無心得,隻增習氣。前者各學堂之不能成就人才,其弊皆由于此。(《近代中學教育史料》第一冊)
光緒二十九年張百熙等在《奏定學堂章程》原奏上說:
至于立學宗旨,勿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後以西學淪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适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奏定學堂章程》)
張百熙書法扇面
我們由上面幾段話看來,可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八個字在當時的勢力;由此八個字更可以推知當時新教育的精神了。這種思潮直到民國初年,尚有很大的勢力。
第二節教育宗旨
有了某種教育思潮才能産生某種教育,而教育宗旨又是某種教育産生之後才以文字确定——此是本期新教育的特性。在光緒二十八年以前,本期尚無确定的教育宗旨。到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才以“忠孝”二字為宗旨。在學務綱要上說:
京外大小文武各學堂,均應欽遵谕旨,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
此次遵旨修改各學堂章程,以忠孝為敷教之本,以禮法為訓俗之方,以練習藝能為緻用治生之具。
内中所謂“端正趨向”,所謂“禮法”,皆是射着“忠孝”二字說的。就我們前節所引原奏“至于立學宗旨,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一語看來,更知忠孝二字是他們立學的宗旨。
但此種宗旨,在當時隻是附帶提及,且忠孝二字含義太泛,包括不全,未能盡合于當時的需要。到了光緒三十二年學部正式規定明确的教育宗旨,由政府頒示全國。此時所定的教育宗旨,分二類五條:第一類為“忠君”、“尊孔”二條,第二類為“尚公”、“尚武”、“尚實”三條。前二條,他們以為是:“中國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發明以拒異說者”;後三條,他們以為是“中國民質之所最缺,而亟宜針砭以圖振起者”。這五條十字的宗旨,仍是“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不過比較具體罷了。
本章參考書略同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