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關燈
小
中
大
些教育他們,科舉以這些考試他們。
這一類的舊教育,它們的曆史各有長短不同:儒學來自西漢,科舉與詩賦來自唐朝,書院來自宋朝,八股來自明朝,小楷來自乾隆以後,而漢、唐取士也往往注重書法。
清朝自乾隆以來,是集舊教育之大成的一個時期,也是舊教育之總結束的一個時期。
這些舊教育,其形式和内容雖有種種,但勢力之大還是科舉,其次則為八股,而八股和科舉到末了差不多結合為一,所以近人往往以科舉和八股來代表舊教育。
科舉在當初原是替代選舉以取士的方法——一種考試制度。
其缺點,在正面,不過使士類習為奔競請谒;在反面,因趨重科舉,緻使學校教育無形廢弛。
自與八股結合,則科舉變為機械的、空疏的教育,其結果緻使士類束書不觀,頭腦昏聩,養成全國無一實學有用之人了。
八股之外再加以小楷,于是科舉更為消磨國民精神的利器、殺人的教育;凡趨于這一途的學子,其結果必成為老朽的、機械的、半生不死的人生。
詩賦是閑雅的教育,書院是山林的教育,儒學自創始以來就有名無實:這三種雖無大害,但亦隻能适存于封建社會時代。
現在中國的社會已進到了商業資本主義,加以列強的工業資本的勢力猛烈地向内侵略,把中國數千年來的農村經濟攪亂得不能自立,昔日封建時代的舊教育,勿論與國民有害與否,早已發生了動搖不複能維持了,到了本期,自然瓜熟蒂落,結果隻有抱蔓而歸。
八股廢于光緒二十四年五月,詩賦、小楷廢于同年六月,——這兩種其後雖因戊戌政變逐漸恢複,但庚子以後依然停止了。
《明定國是诏》 光緒帝宣布變法的诏書。
科舉的廢除,分着三個步驟:一為改良其内容,二為遞減其中額,三為完全停止。
第一步萌芽于光緒十三年,當時清廷依禦史陳秀瑩的奏請,于每屆鄉會試時酌取算學人才若幹名——此為變更科舉内容的初步,但八股與詩賦、小楷依然如故。
自甲午一役以後,一般新進知識分子如康、梁等,對于科舉的毛病始施以猛烈的攻擊,所攻擊的焦點則為以八股取士。
自膠澳被占以後,康、梁又上書或面奏,力陳八股之害,于是清廷乃于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二日,毅然下诏廢除八股,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一律改試策論——這是本期變法中的第一快舉。
同年六月一日,清廷又因張之洞、陳寶箴的建議,凡素來科舉所特重的詩、賦、小楷也被取消了。
第二步始于庚子之變以後。
這一次失敗,雖官僚及封疆大吏,也知道科舉的積弊太深了,或請改良其内容,或請遞減其中額,或請完全停止,屢有奏議。
劉坤一與張之洞于光緒二十七年《籌議變法》三疏中,第一疏即有分年遞減科舉中額,改由學堂的建議。
到光緒二十九年,袁世凱與張之洞又有分科遞減的奏請,同年上《奏定學堂章程》時亦以遞減科舉為請,——到此時,科舉的權威已掃地無餘了。
當是時,全國輿論,皆以為阻礙學堂之進行的莫過于科舉,科舉一日不廢除則人人懷着觀望的态度,學堂即一日不能進行。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張之洞、趙爾巽一班封疆大吏又聯名奏請,清廷看見大勢所趨,無法柢柱,遂于這一年八月決然下诏停止。
儒學不久已無形取消,書院自光緒二十四年以來逐漸改為學堂,自此年科舉明令停止以後,昔日封建時代的教育于是一筆勾銷,而新式的學校教育乃勃然而興起。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皇朝道鹹同光奏議》 (2)《光緒政要》 (3)《戊戌政變記》 (4)《奏定學堂章程》 (5)《時務報》
這一類的舊教育,它們的曆史各有長短不同:儒學來自西漢,科舉與詩賦來自唐朝,書院來自宋朝,八股來自明朝,小楷來自乾隆以後,而漢、唐取士也往往注重書法。
清朝自乾隆以來,是集舊教育之大成的一個時期,也是舊教育之總結束的一個時期。
這些舊教育,其形式和内容雖有種種,但勢力之大還是科舉,其次則為八股,而八股和科舉到末了差不多結合為一,所以近人往往以科舉和八股來代表舊教育。
科舉在當初原是替代選舉以取士的方法——一種考試制度。
其缺點,在正面,不過使士類習為奔競請谒;在反面,因趨重科舉,緻使學校教育無形廢弛。
自與八股結合,則科舉變為機械的、空疏的教育,其結果緻使士類束書不觀,頭腦昏聩,養成全國無一實學有用之人了。
八股之外再加以小楷,于是科舉更為消磨國民精神的利器、殺人的教育;凡趨于這一途的學子,其結果必成為老朽的、機械的、半生不死的人生。
詩賦是閑雅的教育,書院是山林的教育,儒學自創始以來就有名無實:這三種雖無大害,但亦隻能适存于封建社會時代。
現在中國的社會已進到了商業資本主義,加以列強的工業資本的勢力猛烈地向内侵略,把中國數千年來的農村經濟攪亂得不能自立,昔日封建時代的舊教育,勿論與國民有害與否,早已發生了動搖不複能維持了,到了本期,自然瓜熟蒂落,結果隻有抱蔓而歸。
八股廢于光緒二十四年五月,詩賦、小楷廢于同年六月,——這兩種其後雖因戊戌政變逐漸恢複,但庚子以後依然停止了。
《明定國是诏》 光緒帝宣布變法的诏書。
科舉的廢除,分着三個步驟:一為改良其内容,二為遞減其中額,三為完全停止。
第一步萌芽于光緒十三年,當時清廷依禦史陳秀瑩的奏請,于每屆鄉會試時酌取算學人才若幹名——此為變更科舉内容的初步,但八股與詩賦、小楷依然如故。
自甲午一役以後,一般新進知識分子如康、梁等,對于科舉的毛病始施以猛烈的攻擊,所攻擊的焦點則為以八股取士。
自膠澳被占以後,康、梁又上書或面奏,力陳八股之害,于是清廷乃于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二日,毅然下诏廢除八股,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一律改試策論——這是本期變法中的第一快舉。
同年六月一日,清廷又因張之洞、陳寶箴的建議,凡素來科舉所特重的詩、賦、小楷也被取消了。
第二步始于庚子之變以後。
這一次失敗,雖官僚及封疆大吏,也知道科舉的積弊太深了,或請改良其内容,或請遞減其中額,或請完全停止,屢有奏議。
劉坤一與張之洞于光緒二十七年《籌議變法》三疏中,第一疏即有分年遞減科舉中額,改由學堂的建議。
到光緒二十九年,袁世凱與張之洞又有分科遞減的奏請,同年上《奏定學堂章程》時亦以遞減科舉為請,——到此時,科舉的權威已掃地無餘了。
當是時,全國輿論,皆以為阻礙學堂之進行的莫過于科舉,科舉一日不廢除則人人懷着觀望的态度,學堂即一日不能進行。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張之洞、趙爾巽一班封疆大吏又聯名奏請,清廷看見大勢所趨,無法柢柱,遂于這一年八月決然下诏停止。
儒學不久已無形取消,書院自光緒二十四年以來逐漸改為學堂,自此年科舉明令停止以後,昔日封建時代的教育于是一筆勾銷,而新式的學校教育乃勃然而興起。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皇朝道鹹同光奏議》 (2)《光緒政要》 (3)《戊戌政變記》 (4)《奏定學堂章程》 (5)《時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