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關燈
小
中
大
學絕,終為棄才。
今諸館所教,率自成童以下,苟逾弱冠,即已通籍;雖或向學,欲從末由,其未盡四也。
巨廈非一木所能支,橫流非獨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變之亟,必求多士,始濟艱難。
今十八行省隻有數館,每館生徒隻有數十,士之欲學者,或以地僻而不能達,或以額外而不能容;即使在館學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萬不足一,況于功課未精,成就無幾,其未盡五也。
此諸館所以設立二十餘年,而國家不收一奇才異能之用,惟此之故。
(《皇朝道同光奏議·變法類學校》) 鄭觀應像 陳其璋在光緒二十二年《請整頓同文館疏》中曾說: 計自開館以來,已曆三十餘年,問有造詣精純、洞悉時務、卓為有用之才乎?所請之洋教師果确知其教法精通,名望出衆,為西國上等人乎?授受之法固不甚精,而近年情弊之多,尤非初設館時可比。
向章有月考有季考,今則洋教師視為具文。
……學生等在館亦多任意酣嬉,年少氣浮,從不潛心學習。
間有聰穎異人者,亦隻剽竊皮毛,資為談劇。
及至三年大考,則又于洋教習處先行饋贈,故作殷勤,交通名條,希圖優等。
(同上) 由上三段話看來,本期新教育成績之良否可想而知。
概括起來,其缺點不外:(1)諸生未曾認真學習,所習隻是皮毛;(2)教師未能認真教授,所有月課季考等于具文;(3)武備水師學堂沒有身家清白的學生,所來入學的全是些無業賤民;(4)學堂開辦太少,既不分齋授課,又無充分設備,以資實驗。
至于成績不良的原因正如梁啟超所謂: 不務其大,不揣其本,即盡其道,所成已無幾矣。
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舉之制不改,就學乏才也;二曰師範學堂不立,教習非人也;三曰專門之業不分,緻精無自也。
(《時務報》卷五《論學校》一) 其實,根本結核在于舊教育勢力過大,為其障礙。
吾人試冥目一想當時情形:科舉依然舉行,八股照舊考試,小楷猶是練習,四書五經、《孝經》及《聖谕廣訓》猶必日日誦習。
在這麼大的舊教育勢力之下,想施行與它相沖突的新教育,當然沒有法子發達。
且當時亦無新教育學者為之鼓吹,所提倡新政的不過身經外交之沖的幾位封疆大吏,所以開辦三十餘年,除少數部分外毫無成績可觀。
中華民族神經已疲乏了,非再有長槍大炮猛烈的轟擊是不會驚醒的,這隻有掉目以看第二期。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皇朝經世文編》 (2)《皇朝道鹹同光奏議》 (3)《光緒政要》 (4)《李文忠公奏議》 (5)《張文襄公奏議》 (6)《時務報》 (7)《西學東漸記》 *** [1]《李文忠公奏議》卷九《請設廣方言館疏》:“伏維中國與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達其欲,用知其虛實誠僞,而後有稱物平施之效。
……中國能通洋語者僅恃通事,凡關局軍營交涉事務,無非顧覓通事往來傳話,而其人遂為洋務之大害。
……京師同文館之設,實為良法。
……臣愚拟請仿照同文館之例,于上海添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選近郡年十四以下資禀穎悟、根性端靜之文童,聘四人教習,兼聘内地品學兼優之舉貢生員,課以經史文義。
……三五年後,有此一種讀書明理之人,精通番語,凡通商督撫衙門及海關監督應添設翻譯官承辦洋務者,即于學館中遴選承充,庶關稅軍需可期核實,而無賴通事亦稍斂迹矣。
” [2]《總理衙門奏議京師同文館疏》:“伏思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谙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 《張文襄公集》卷三十《招考自強學堂學生示》:“自強之道,貴乎周知情僞,取人所長。
若非曉洋文,即不能自讀西書,必無從會通博采。
” [3]《李文忠公奏議》卷九《設廣方言館疏》:“通商綱領固在總理衙門,而中外交涉事件,則兩口轉多,勢不能以八旗學生兼顧。
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則習其語言文字者必多,人數既多,人才斯出。
彼西人所擅長者推算之學、格物之理、測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泐有成書,經譯者十才一二;必盡閱其未譯之書方可探頤索隐,由粗顯而入精微。
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技巧,當可由漸通曉,于中國自強之道似有裨助。
”
今諸館所教,率自成童以下,苟逾弱冠,即已通籍;雖或向學,欲從末由,其未盡四也。
巨廈非一木所能支,橫流非獨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變之亟,必求多士,始濟艱難。
今十八行省隻有數館,每館生徒隻有數十,士之欲學者,或以地僻而不能達,或以額外而不能容;即使在館學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萬不足一,況于功課未精,成就無幾,其未盡五也。
此諸館所以設立二十餘年,而國家不收一奇才異能之用,惟此之故。
(《皇朝道同光奏議·變法類學校》) 鄭觀應像 陳其璋在光緒二十二年《請整頓同文館疏》中曾說: 計自開館以來,已曆三十餘年,問有造詣精純、洞悉時務、卓為有用之才乎?所請之洋教師果确知其教法精通,名望出衆,為西國上等人乎?授受之法固不甚精,而近年情弊之多,尤非初設館時可比。
向章有月考有季考,今則洋教師視為具文。
……學生等在館亦多任意酣嬉,年少氣浮,從不潛心學習。
間有聰穎異人者,亦隻剽竊皮毛,資為談劇。
及至三年大考,則又于洋教習處先行饋贈,故作殷勤,交通名條,希圖優等。
(同上) 由上三段話看來,本期新教育成績之良否可想而知。
概括起來,其缺點不外:(1)諸生未曾認真學習,所習隻是皮毛;(2)教師未能認真教授,所有月課季考等于具文;(3)武備水師學堂沒有身家清白的學生,所來入學的全是些無業賤民;(4)學堂開辦太少,既不分齋授課,又無充分設備,以資實驗。
至于成績不良的原因正如梁啟超所謂: 不務其大,不揣其本,即盡其道,所成已無幾矣。
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舉之制不改,就學乏才也;二曰師範學堂不立,教習非人也;三曰專門之業不分,緻精無自也。
(《時務報》卷五《論學校》一) 其實,根本結核在于舊教育勢力過大,為其障礙。
吾人試冥目一想當時情形:科舉依然舉行,八股照舊考試,小楷猶是練習,四書五經、《孝經》及《聖谕廣訓》猶必日日誦習。
在這麼大的舊教育勢力之下,想施行與它相沖突的新教育,當然沒有法子發達。
且當時亦無新教育學者為之鼓吹,所提倡新政的不過身經外交之沖的幾位封疆大吏,所以開辦三十餘年,除少數部分外毫無成績可觀。
中華民族神經已疲乏了,非再有長槍大炮猛烈的轟擊是不會驚醒的,這隻有掉目以看第二期。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皇朝經世文編》 (2)《皇朝道鹹同光奏議》 (3)《光緒政要》 (4)《李文忠公奏議》 (5)《張文襄公奏議》 (6)《時務報》 (7)《西學東漸記》 *** [1]《李文忠公奏議》卷九《請設廣方言館疏》:“伏維中國與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達其欲,用知其虛實誠僞,而後有稱物平施之效。
……中國能通洋語者僅恃通事,凡關局軍營交涉事務,無非顧覓通事往來傳話,而其人遂為洋務之大害。
……京師同文館之設,實為良法。
……臣愚拟請仿照同文館之例,于上海添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選近郡年十四以下資禀穎悟、根性端靜之文童,聘四人教習,兼聘内地品學兼優之舉貢生員,課以經史文義。
……三五年後,有此一種讀書明理之人,精通番語,凡通商督撫衙門及海關監督應添設翻譯官承辦洋務者,即于學館中遴選承充,庶關稅軍需可期核實,而無賴通事亦稍斂迹矣。
” [2]《總理衙門奏議京師同文館疏》:“伏思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谙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 《張文襄公集》卷三十《招考自強學堂學生示》:“自強之道,貴乎周知情僞,取人所長。
若非曉洋文,即不能自讀西書,必無從會通博采。
” [3]《李文忠公奏議》卷九《設廣方言館疏》:“通商綱領固在總理衙門,而中外交涉事件,則兩口轉多,勢不能以八旗學生兼顧。
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則習其語言文字者必多,人數既多,人才斯出。
彼西人所擅長者推算之學、格物之理、測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泐有成書,經譯者十才一二;必盡閱其未譯之書方可探頤索隐,由粗顯而入精微。
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技巧,當可由漸通曉,于中國自強之道似有裨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