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關燈
小
中
大
學生除學習主科外,如逢暇日,則令他們誦讀四書,披覽讀史兵略,以“固中學之根柢,端畢生之趨向”——這是他在廣東時所慣用的。
學生資格專選“文武舉貢生員及文監生,文武候補候選員弁,以及官紳世家子弟,文理明通,身體強健”者入學肄業——這是與天津不同的地方。
學生定額一百二十名,入堂以後有月課、季考及年終大考——這又是與他的自強學堂同樣的辦法。
第五節留學教育 中國有留學教育,始于曾國藩的幕賓容闳之建議。
容氏是一位廣東籍的華僑,曾在美國受了七年教育,對于美國情形比較熟悉,具有以美國新教育轉移中國舊社會之抱負。
回國以後,雖經營商業,然時時不忘建議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計劃。
迨同治二年,曾國藩想在上海建設一廣大機器廠,召容氏商辦,遂乘機提出這個計劃,卒被曾氏采納。
當初正式建議時,為同治六年,被清廷批準時為同治九年。
曾氏乃派陳蘭彬與他為赴美留學生的監督,經營出國事宜,至同治十一年,第一批學生遂乘長風遵海洋而西渡,——是為中國學生留學外國之始。
當初規定以一百二十名為定額,分四年派遣,每年派遣三十名;每屆學生留學以十五年為限。
學生年齡以自十二歲至十六歲為标準,赴美留學目的,以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
但學生到了美國。
除學習軍事科學外,還得兼習中學——課以孝經、小學、五經及國朝律例等書;每逢節日,還要由監督召集學生,宣講《聖谕廣訓》;還要望着阙門行拜跪禮;還要瞻拜孔子的神位。
學生按年陸續出發,一共出發了三期,共計九十個學生。
到光緒二年,守舊黨吳子登為監督,以留美學生沾染洋氣,不肯向他叩頭,他遂造出一些無謂的诽語中傷學生。
清廷被他愚弄,乃于光緒七年,把所有的學生通同招回國來了,直到甲午之役才恢複過來,這确是本期留學中的一段趣史。
容闳像 本期留美以外,還有留歐之事。
派遣學生赴歐洲留學始于光緒元年,為沈葆桢奏派。
沈氏時為閩、浙總督,按照船政學堂定章,派遣福建船政學生數人,前往法國學習船政的。
到第二年,李鴻章與沈氏合奏,作為第二次的派遣,才定出章程來。
所派學生分兩種:一為制造學生,計十四名,外附制造藝徒四名,前往法國學習制造;一為駕駛學生,計十二名,前往英國學習駕駛。
兩種學生,各以三年為期,期滿回國叙用。
在歐洲留學的學生,也有監督;課餘之暇,也要兼習史鑒等有用之書,這與留美學生須另受本國教育大緻相同。
不過所派遣的皆系船政學堂的優等學生,在國内于語言文學及基本知識已有要柢者,這是比較初次派往美國進步的一點。
同年李氏曾單獨派遣武弁卞長勝等七人同赴德國軍營學習兵技。
到了七年,他又奏派船政學堂分赴美、法等國一次,其辦法與同治二年大緻相同,其後則應列入第二期,我們此外勿容多述了。
第六節結論 本期所有新教育的設施,我們已叙述一個大概了,究竟新教育的成績如何?最好,拿出當時人的批評作論證。
鄭觀應在光緒十八年間,有這樣一段文章: 廣方言館、同文館雖羅緻英才,聘請教習,要亦不過隻學語言文字,若夫天文、輿地、算學、化學直不過粗習皮毛而已。
他如水師武備學堂,僅設于通商口岸,為數無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認真學習,良以上不重之故,下亦不好。
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手下及輿台賤役之子弟入充學生。
況督理非人,教習充數,專精研習曾無一人,何得有傑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皇朝經世文三編》卷二西學附注) 李端棻在光緒二十二年,《請推廣學校折》也說: 夫二十年來,都中設同文館,各省立實學館、廣方言館、水師武備學堂、自強學堂,皆合中外學術相與講習,所在而有。
而臣顧謂教之之道未盡,何也?諸館皆徒習西語西文,而于治國之道,富強之原,一切要書,多未肄及,其未盡一也。
格緻制造諸學,非終身執業,聚衆講求,不能緻精。
今除湖北學堂外,其餘諸館,學業不分齋院,生徒不重專門,其未盡二也。
諸學或非試驗測繪不能精,或非遊曆察勘不能确。
今之諸館未備圖器,未遣遊曆,則日求之于故紙堆中,終成空談,無自緻用,其未盡三也。
利祿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從事括帖,以取富貴;及既得科第,遂與
學生資格專選“文武舉貢生員及文監生,文武候補候選員弁,以及官紳世家子弟,文理明通,身體強健”者入學肄業——這是與天津不同的地方。
學生定額一百二十名,入堂以後有月課、季考及年終大考——這又是與他的自強學堂同樣的辦法。
第五節留學教育 中國有留學教育,始于曾國藩的幕賓容闳之建議。
容氏是一位廣東籍的華僑,曾在美國受了七年教育,對于美國情形比較熟悉,具有以美國新教育轉移中國舊社會之抱負。
回國以後,雖經營商業,然時時不忘建議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計劃。
迨同治二年,曾國藩想在上海建設一廣大機器廠,召容氏商辦,遂乘機提出這個計劃,卒被曾氏采納。
當初正式建議時,為同治六年,被清廷批準時為同治九年。
曾氏乃派陳蘭彬與他為赴美留學生的監督,經營出國事宜,至同治十一年,第一批學生遂乘長風遵海洋而西渡,——是為中國學生留學外國之始。
當初規定以一百二十名為定額,分四年派遣,每年派遣三十名;每屆學生留學以十五年為限。
學生年齡以自十二歲至十六歲為标準,赴美留學目的,以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
但學生到了美國。
除學習軍事科學外,還得兼習中學——課以孝經、小學、五經及國朝律例等書;每逢節日,還要由監督召集學生,宣講《聖谕廣訓》;還要望着阙門行拜跪禮;還要瞻拜孔子的神位。
學生按年陸續出發,一共出發了三期,共計九十個學生。
到光緒二年,守舊黨吳子登為監督,以留美學生沾染洋氣,不肯向他叩頭,他遂造出一些無謂的诽語中傷學生。
清廷被他愚弄,乃于光緒七年,把所有的學生通同招回國來了,直到甲午之役才恢複過來,這确是本期留學中的一段趣史。
容闳像 本期留美以外,還有留歐之事。
派遣學生赴歐洲留學始于光緒元年,為沈葆桢奏派。
沈氏時為閩、浙總督,按照船政學堂定章,派遣福建船政學生數人,前往法國學習船政的。
到第二年,李鴻章與沈氏合奏,作為第二次的派遣,才定出章程來。
所派學生分兩種:一為制造學生,計十四名,外附制造藝徒四名,前往法國學習制造;一為駕駛學生,計十二名,前往英國學習駕駛。
兩種學生,各以三年為期,期滿回國叙用。
在歐洲留學的學生,也有監督;課餘之暇,也要兼習史鑒等有用之書,這與留美學生須另受本國教育大緻相同。
不過所派遣的皆系船政學堂的優等學生,在國内于語言文學及基本知識已有要柢者,這是比較初次派往美國進步的一點。
同年李氏曾單獨派遣武弁卞長勝等七人同赴德國軍營學習兵技。
到了七年,他又奏派船政學堂分赴美、法等國一次,其辦法與同治二年大緻相同,其後則應列入第二期,我們此外勿容多述了。
第六節結論 本期所有新教育的設施,我們已叙述一個大概了,究竟新教育的成績如何?最好,拿出當時人的批評作論證。
鄭觀應在光緒十八年間,有這樣一段文章: 廣方言館、同文館雖羅緻英才,聘請教習,要亦不過隻學語言文字,若夫天文、輿地、算學、化學直不過粗習皮毛而已。
他如水師武備學堂,僅設于通商口岸,為數無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認真學習,良以上不重之故,下亦不好。
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手下及輿台賤役之子弟入充學生。
況督理非人,教習充數,專精研習曾無一人,何得有傑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皇朝經世文三編》卷二西學附注) 李端棻在光緒二十二年,《請推廣學校折》也說: 夫二十年來,都中設同文館,各省立實學館、廣方言館、水師武備學堂、自強學堂,皆合中外學術相與講習,所在而有。
而臣顧謂教之之道未盡,何也?諸館皆徒習西語西文,而于治國之道,富強之原,一切要書,多未肄及,其未盡一也。
格緻制造諸學,非終身執業,聚衆講求,不能緻精。
今除湖北學堂外,其餘諸館,學業不分齋院,生徒不重專門,其未盡二也。
諸學或非試驗測繪不能精,或非遊曆察勘不能确。
今之諸館未備圖器,未遣遊曆,則日求之于故紙堆中,終成空談,無自緻用,其未盡三也。
利祿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從事括帖,以取富貴;及既得科第,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