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新教育之産生,為應付新生活的要求,所以要學習外國語言文字,要學習天文算學。
既為抵禦強敵的企圖,所以要學習輪船槍炮的制造,要學習海陸軍的戰術,也要學習天文算學。
前者可以稱做“方言”的教育,後者可以稱做“軍備”的教育。
方言的教育既為應付新生活,其目的可别為三項:第一,要造就翻譯人才,以應付中外交涉;有了此項人才,一則可以免敵人之欺蒙,二則可以免通事之操縱。
[1]第二,受了方言教育,可以由西洋的語言文字以谙悉其國情,遇有中外交涉時方能收知己知彼之效。
[2]第三,既要“盡敵之長以制敵之命”,則必要多讀西籍以便盡習西洋科學知識及新式的戰鬥技術;但原文西籍不能使人人遍讀,要期速效,勢必提倡譯述,此施行方言教育亦可訓練譯述人才,專事于西籍譯述的工作。
[3]此三項目的中以第一項造就翻譯人才為最初的動機。
軍備的教育既為抵禦強敵,其抵禦的計劃則分為海陸兩方面,當時以海上的防禦尤為重要,且為中國昔日素所缺乏的,所以特别注重水師人才的訓練及船政的設施。
當時國人既趨重翻譯兼譯述的人才,海陸軍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術,所以“方言”與“軍備”兩種教育成了本期的教育思潮。
——這兩種思潮一直到宣統末年,還有很大的勢力。
雖然有上海、廣東廣方言館的學生,可以升入京師同文館肄業,仍是昔日國子學與郡縣學的辦法,實無明顯的等級。
由以上所述的趨勢,于是産生了兩類的新式學堂,及有派員出洋遊曆和派遣學生留學外國的事情。
所謂兩類的新式學堂:第一類為學習方言的方言學堂,第二類為學習軍備的水陸軍學堂。
方言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及湖北自強學堂皆是。
軍備學堂又分做兩種:(1)為訓練海軍人才的水師學堂,如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2)訓練陸軍人才的,如天津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
此外廣東還有此類的學堂一所,是兼水陸兩種并設的,名廣東水陸師學堂。
以上各種學堂,自同治元年創立的京師同文館,到光緒二十一年設立的湖北武備學堂,恰有三十五年的曆史。
在這三十五年中,雖然創立了幾所新式學堂,采用了幾許新的教材,究竟是零星的創造,枝節的模仿,沒有系統的制度,沒有完備的等級。
我們如要列它們應入何等,隻可說是一類不相統屬的專門學校,其目的隻在造就特殊人才及幹部人才,于國民教育毫無關系。
這樣教育,我們可以叫做新教育的萌芽期,所有學堂,完全是半新半舊的過渡式的學堂。
派員出洋遊曆始于光緒十三年,其考查目的在各國的“地勢險要,防守大勢,以及遠近裡數、風俗、政治、水陸炮台,制造廠局,水輪、舟車、水雷、炮彈”,或“一切測量格緻之學”。
派遣幼童留學外國始于同治十一年,其目的在學習外國的“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
兩事目的在盡敵水陸軍備之長了,歸來以制敵之命,仍不外一種軍備教育。
第二節方言教育 一京師同文館 清廷以英、法聯軍兩次壓迫,逼近京、津、東北,又有俄人乘機南下侵略,感覺外交棘手,遂于鹹豐十一年創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王大臣組織,專門辦理外交事務。
總理衙門即于成立的次年——同治元年——奏明皇帝,請在北京開設京師同文館,造就翻譯人才,以當交涉之選。
開始設立,隻有練習英語的英文館,到第二年擴充門類;又開設法文、俄文兩館,并将乾隆時内閣所開設俄羅斯文館歸并在内,統名京師同文館。
此時完全學習語言文字,到了同治五年,又由總署王大臣奏請添設一算學館,練習天文、算學。
他們說: 此次招考天文算學之議,并非務奇好異,震于西人術數之學也。
蓋以西人制器之法,無不由度數而生,今中國議欲講求制造輪船機器諸法,苟不借西士為先導,俾講明機器之原、制作之本,恐師心自用,枉費錢糧,仍無補于實際,是以臣等衡量再三而有此也。
(《皇朝道鹹同光奏議》卷六《變法類、酌議同文館章程疏》) 由這段話看來,此時同文館不僅是單純的造就翻譯人才,且涉及軍備教育方面了。
其内容大要如下: (一)資格。
專取正途人員,如舉人及恩拔副歲優等貢生,并由此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其年在三十歲以内者為合格。
如
既為抵禦強敵的企圖,所以要學習輪船槍炮的制造,要學習海陸軍的戰術,也要學習天文算學。
前者可以稱做“方言”的教育,後者可以稱做“軍備”的教育。
方言的教育既為應付新生活,其目的可别為三項:第一,要造就翻譯人才,以應付中外交涉;有了此項人才,一則可以免敵人之欺蒙,二則可以免通事之操縱。
[1]第二,受了方言教育,可以由西洋的語言文字以谙悉其國情,遇有中外交涉時方能收知己知彼之效。
[2]第三,既要“盡敵之長以制敵之命”,則必要多讀西籍以便盡習西洋科學知識及新式的戰鬥技術;但原文西籍不能使人人遍讀,要期速效,勢必提倡譯述,此施行方言教育亦可訓練譯述人才,專事于西籍譯述的工作。
[3]此三項目的中以第一項造就翻譯人才為最初的動機。
軍備的教育既為抵禦強敵,其抵禦的計劃則分為海陸兩方面,當時以海上的防禦尤為重要,且為中國昔日素所缺乏的,所以特别注重水師人才的訓練及船政的設施。
當時國人既趨重翻譯兼譯述的人才,海陸軍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術,所以“方言”與“軍備”兩種教育成了本期的教育思潮。
——這兩種思潮一直到宣統末年,還有很大的勢力。
雖然有上海、廣東廣方言館的學生,可以升入京師同文館肄業,仍是昔日國子學與郡縣學的辦法,實無明顯的等級。
由以上所述的趨勢,于是産生了兩類的新式學堂,及有派員出洋遊曆和派遣學生留學外國的事情。
所謂兩類的新式學堂:第一類為學習方言的方言學堂,第二類為學習軍備的水陸軍學堂。
方言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及湖北自強學堂皆是。
軍備學堂又分做兩種:(1)為訓練海軍人才的水師學堂,如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2)訓練陸軍人才的,如天津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
此外廣東還有此類的學堂一所,是兼水陸兩種并設的,名廣東水陸師學堂。
以上各種學堂,自同治元年創立的京師同文館,到光緒二十一年設立的湖北武備學堂,恰有三十五年的曆史。
在這三十五年中,雖然創立了幾所新式學堂,采用了幾許新的教材,究竟是零星的創造,枝節的模仿,沒有系統的制度,沒有完備的等級。
我們如要列它們應入何等,隻可說是一類不相統屬的專門學校,其目的隻在造就特殊人才及幹部人才,于國民教育毫無關系。
這樣教育,我們可以叫做新教育的萌芽期,所有學堂,完全是半新半舊的過渡式的學堂。
派員出洋遊曆始于光緒十三年,其考查目的在各國的“地勢險要,防守大勢,以及遠近裡數、風俗、政治、水陸炮台,制造廠局,水輪、舟車、水雷、炮彈”,或“一切測量格緻之學”。
派遣幼童留學外國始于同治十一年,其目的在學習外國的“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
兩事目的在盡敵水陸軍備之長了,歸來以制敵之命,仍不外一種軍備教育。
第二節方言教育 一京師同文館 清廷以英、法聯軍兩次壓迫,逼近京、津、東北,又有俄人乘機南下侵略,感覺外交棘手,遂于鹹豐十一年創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由王大臣組織,專門辦理外交事務。
總理衙門即于成立的次年——同治元年——奏明皇帝,請在北京開設京師同文館,造就翻譯人才,以當交涉之選。
開始設立,隻有練習英語的英文館,到第二年擴充門類;又開設法文、俄文兩館,并将乾隆時内閣所開設俄羅斯文館歸并在内,統名京師同文館。
此時完全學習語言文字,到了同治五年,又由總署王大臣奏請添設一算學館,練習天文、算學。
他們說: 此次招考天文算學之議,并非務奇好異,震于西人術數之學也。
蓋以西人制器之法,無不由度數而生,今中國議欲講求制造輪船機器諸法,苟不借西士為先導,俾講明機器之原、制作之本,恐師心自用,枉費錢糧,仍無補于實際,是以臣等衡量再三而有此也。
(《皇朝道鹹同光奏議》卷六《變法類、酌議同文館章程疏》) 由這段話看來,此時同文館不僅是單純的造就翻譯人才,且涉及軍備教育方面了。
其内容大要如下: (一)資格。
專取正途人員,如舉人及恩拔副歲優等貢生,并由此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其年在三十歲以内者為合格。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