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産生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社會的變遷
一外因
在光緒元年,因台灣事變,李鴻章上德宗的奏折有這樣一段話:
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往來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
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裡;軍器機械之精,工力百倍: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以成法制之,譬猶醫者療疾,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
這一段話,描寫當時門戶業已大開,描寫西人來中國通商傳教已成習慣,描寫各省内地均有外人居住,描寫帝國主義者武器之厲害,描寫他們對中國陰懷侵略的野心;并認定為中國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局;且知道我們仍若拘守成法絕難以應付環境而圖自立,可謂繪影繪聲了。
本期确為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一個時期;這個變局開端于一千八百四十年的鴉片之役。
在這一役以前,西洋也有教士來我内地傳教,西洋也有商人來我沿海通商,中西文化也時常交換與溝通,但不能使中國數千年來立國的基礎發生影響,不得稱做“變局”。
由這一役以後,則局勢大變了。
但僅是鴉片之役,不過為變局的開端,如庭院古樹隻被微風吹動了幾片枝葉一般,尚未搖動其本幹。
自此以後,接着有英、法聯軍之役(1858年及1860年),接着有天津教案之起(1870年),接着有伊犁事件之發生(1871年),接着有台灣之變,接着有馬江之亂,五十年來,東西帝國主義者接二連三的相逼而來,使中國人受着空前沒有的撼動。
這種撼動,如同狂風猛雨,四面攻打,把豎立數千年的古樹震撼得差不多至于傾斜,于是中國局勢從此大變了。
第一,為心理上的變動,第二,為物質上的變動。
在心理方面,從前以天朝自居的,現在知道海外還有強國,他們的武力實在比較自己厲害;從前以文明自诩的,現在知道列強的科學進步實足驚訝,須當降心相求;從前隻知受四鄰朝貢的,現在卻被敵人攻打了,更當講求抵禦的方法。
在物質方面,從前抱守閉關主義的,現在因被迫而開放門戶了;從前以農業立國的,現在要講求商業政策及工業制造了;從前以國内自足經濟為生活的,現在要與全世界發生經濟關系了。
由心理的變動,允許西人來内地通商傳教,容納西洋的科學知識,模仿列強的新式武器,因以促成産業的進步。
由物質的變動,商業經濟逐漸替代了農業經濟,科學制造逐漸戰勝了八股詞章,昔日荒村野港,今已變為繁盛市場,因以促成思想的發達。
因外力的壓迫,打動心理,推進物質,而心理與物質又交相影響,于是演成了本期今日之社會,這是一個什麼社會?本期社會是由數千年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變成以商業經濟為主要的商業資本主義社會,此李氏所以驚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廣東石室天主教堂 二内因 本期社會之變遷,除了列強以武力及經濟的壓迫所造成之局勢外,還有内因存在。
内因有二:一為人口的增加,二為内亂的疊起。
滿清自康熙大帝建設帝國以來,曆雍正到乾隆三朝,一方培養國内的實力,一方向外面發展,經一百餘年的休養生息,于是人口一天增加一天。
據宣統年間的統計,在康熙五十年,僅有人丁二千四百六十餘萬,即有人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十餘萬;到了乾隆四十年,則有人口二萬五千六百萬了,已增加二倍以上;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則有四萬一千四百餘萬了,較乾隆四十年差不多又增加二倍(《國風報》第九号《中國人口問題》)。
人口這樣突飛地增加,于是發生兩件事情:或是移殖,或是内亂。
東南各省的人民,自明末以來,即有紛紛向海外移殖的事實——大半移殖在南洋群島。
到清朝中葉,因人口的蕃滋,移殖運動更形發達。
這個時期,移殖分兩條路線:一向東南,仍往南洋群島;一往東北,遷居于東三省一帶。
東北一支,從事于荒地的開墾,依然守着昔日農耕生活,于社會之進步毫無助力。
東南一支,多半經營商業,又與西洋諸民族日相接觸,這一班僑民頭腦所含的就不是昔日的思想了。
他們擁有巨大的資本,富有經商的能力,直接間接皆可以促成中國内地産業之進步。
内亂之起,一方由于人口的過剩,他方也由于政治的腐敗。
滿清帝國因帝王專制太甚,養成官僚階級兩種劣性:一為巽懦,二為貪污。
以巽懦為心,則遇事隻求敷衍;以貪污為懷,則于民大事剝削。
由第一個惡習,演成百般廢弛;由第二個惡習,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自乾隆末年,内亂的種子業已下得很深。
加以過剩的人口日受饑荒的壓迫,素日不滿意于政府的草
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裡;軍器機械之精,工力百倍: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猶以成法制之,譬猶醫者療疾,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
這一段話,描寫當時門戶業已大開,描寫西人來中國通商傳教已成習慣,描寫各省内地均有外人居住,描寫帝國主義者武器之厲害,描寫他們對中國陰懷侵略的野心;并認定為中國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局;且知道我們仍若拘守成法絕難以應付環境而圖自立,可謂繪影繪聲了。
本期确為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一個時期;這個變局開端于一千八百四十年的鴉片之役。
在這一役以前,西洋也有教士來我内地傳教,西洋也有商人來我沿海通商,中西文化也時常交換與溝通,但不能使中國數千年來立國的基礎發生影響,不得稱做“變局”。
由這一役以後,則局勢大變了。
但僅是鴉片之役,不過為變局的開端,如庭院古樹隻被微風吹動了幾片枝葉一般,尚未搖動其本幹。
自此以後,接着有英、法聯軍之役(1858年及1860年),接着有天津教案之起(1870年),接着有伊犁事件之發生(1871年),接着有台灣之變,接着有馬江之亂,五十年來,東西帝國主義者接二連三的相逼而來,使中國人受着空前沒有的撼動。
這種撼動,如同狂風猛雨,四面攻打,把豎立數千年的古樹震撼得差不多至于傾斜,于是中國局勢從此大變了。
第一,為心理上的變動,第二,為物質上的變動。
在心理方面,從前以天朝自居的,現在知道海外還有強國,他們的武力實在比較自己厲害;從前以文明自诩的,現在知道列強的科學進步實足驚訝,須當降心相求;從前隻知受四鄰朝貢的,現在卻被敵人攻打了,更當講求抵禦的方法。
在物質方面,從前抱守閉關主義的,現在因被迫而開放門戶了;從前以農業立國的,現在要講求商業政策及工業制造了;從前以國内自足經濟為生活的,現在要與全世界發生經濟關系了。
由心理的變動,允許西人來内地通商傳教,容納西洋的科學知識,模仿列強的新式武器,因以促成産業的進步。
由物質的變動,商業經濟逐漸替代了農業經濟,科學制造逐漸戰勝了八股詞章,昔日荒村野港,今已變為繁盛市場,因以促成思想的發達。
因外力的壓迫,打動心理,推進物質,而心理與物質又交相影響,于是演成了本期今日之社會,這是一個什麼社會?本期社會是由數千年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變成以商業經濟為主要的商業資本主義社會,此李氏所以驚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廣東石室天主教堂 二内因 本期社會之變遷,除了列強以武力及經濟的壓迫所造成之局勢外,還有内因存在。
内因有二:一為人口的增加,二為内亂的疊起。
滿清自康熙大帝建設帝國以來,曆雍正到乾隆三朝,一方培養國内的實力,一方向外面發展,經一百餘年的休養生息,于是人口一天增加一天。
據宣統年間的統計,在康熙五十年,僅有人丁二千四百六十餘萬,即有人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十餘萬;到了乾隆四十年,則有人口二萬五千六百萬了,已增加二倍以上;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則有四萬一千四百餘萬了,較乾隆四十年差不多又增加二倍(《國風報》第九号《中國人口問題》)。
人口這樣突飛地增加,于是發生兩件事情:或是移殖,或是内亂。
東南各省的人民,自明末以來,即有紛紛向海外移殖的事實——大半移殖在南洋群島。
到清朝中葉,因人口的蕃滋,移殖運動更形發達。
這個時期,移殖分兩條路線:一向東南,仍往南洋群島;一往東北,遷居于東三省一帶。
東北一支,從事于荒地的開墾,依然守着昔日農耕生活,于社會之進步毫無助力。
東南一支,多半經營商業,又與西洋諸民族日相接觸,這一班僑民頭腦所含的就不是昔日的思想了。
他們擁有巨大的資本,富有經商的能力,直接間接皆可以促成中國内地産業之進步。
内亂之起,一方由于人口的過剩,他方也由于政治的腐敗。
滿清帝國因帝王專制太甚,養成官僚階級兩種劣性:一為巽懦,二為貪污。
以巽懦為心,則遇事隻求敷衍;以貪污為懷,則于民大事剝削。
由第一個惡習,演成百般廢弛;由第二個惡習,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自乾隆末年,内亂的種子業已下得很深。
加以過剩的人口日受饑荒的壓迫,素日不滿意于政府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