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關燈
第一節概論 本章教育家包着兩派:一為古文學派,一為史學派。

    古文學派自康熙以至乾、嘉,代代有人,雖不能與正統派的考證學家争雄,而以“文以載道”的口号号召天下,一般青年學子受他們的影響卻也不少。

    内中,我們特提出方望溪與姚姬傳二人為代表。

    另一派為章實齋,章氏本無所屬,而又不同于其他各派,但因他以史論擅長,我們所以稱他為史學派。

    方、姚二氏一生以講學為業,對于教育理論雖少發表,而其品格高尚,足以表率群倫,維持風化,在封建社會裡面确是大可稱述的。

    章氏性情特殊,遭際不佳,一生講學時期也很長。

    他的思想極其宏通,在教育理論方面,教授取自動主義,學習重在行事,這一類的話頗有價值。

    不過總不脫離中古時代的思想,于女子教育所論太近于鄙陋一點。

     第二節方望溪(1668—1749)與姚惜抱(1731—1815) 一方望溪 方氏桐城人,名苞,字靈臯,老年自号望溪,學者稱他為望溪先生。

    先生生于康熙七年,以世代宦學,讀書很早,年将十歲,五經便能成誦。

    二十二歲,補縣學生;三十二歲,舉鄉試第一;三十九歲,成進士第四名。

    一生除兩為修書總裁,一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約五年外,全在講學期間。

    他的講學生活,始于二十六歲,到老死為止,差不多有了五十年之久。

    當康熙五十年,先生正四十四歲,以嫌疑逮至京師坐牢一年,釋出之後,留在宮中教授皇子及王子,仍是教育生活。

    七十五歲,歸老鄉裡,杜門著書,而杖履求教的依然不免。

    先生身體長瘦,目光如電,膽弱的人一見辄生畏憚。

    但為人忠厚,一舉一動,皆有禮法。

    晚年尤好學,每日必有課程,誘導後進,凡有所講說,常娓娓不倦,不愧為純正教育家的态度。

     《春秋通論》書影 先生善為古文,在諸生時代,業已名動京師。

    他的文章自成一格,“簡而中乎理,精而盡乎事,隐約而曲當乎人情”,品格之高可以上繼韓、歐。

    嘗以“文所以載道”勉學子,所估文章的價值全看它的内含有無此種成分。

    先生為學,兼治漢、宋,而以程、朱為宗,不喜陸、王一派的學說,其性情剛直,行為方正,也為程、朱學說所陶鑄。

    交遊中有王昆繩、李剛主等人。

    彼等皆實行主義者,頗菲薄程、朱,嘗與先生作學術的攻辯,其結果卒被先生折服。

    平日最喜研究三禮,著有《禮記析疑》、《周官集注》、《春秋通論》及《望溪集》等書。

     姚鼐像 二姚惜抱 姚氏名鼐,字姬傳,嘗以自己所住的房子取名惜抱軒,所以學者又稱惜抱先生。

    先生生于雍正九年,晚望溪六十三歲,也是桐城人。

    好為古文,文格與望溪相類,在當時漢學鼎盛時期,他們卻另樹一幟,故世稱他們為桐城學派。

    先生不僅文章與望溪相類,其為學兼治漢、宋,折中程、朱,及品格高尚之處,無一不類。

     先生成進士于乾隆二十八年,時方三十二歲。

    其後,為山東、湖南兩省的鄉試副考官二次,為會試同考官一次,做官至刑部郎中,曾參與過四庫全書館的纂修。

    但他的性情恬淡,四十三歲以後,即辭官南旋,專門從事于講學生活。

    自乾隆三十八年起,主梅花、紫陽、敬敷、鐘山等書院講席者四十多年,門生遍東南,其道德文章之被仰望,如同泰山北鬥。

    當嘉慶庚午,先生年已八十歲,以督撫薦舉,重赴鹿鳴宴。

    嘉慶二十年,老死于鐘山書院,享年八十五歲。

    平日講學以“扶樹道教,昌明正學”為宗旨;所為文章亦以“載道”為主;所治經學以闡發義理為要。

    嘗把學問分着義理、考證及文章三類,此三類各有功用,不可偏廢;所以對于當時考證學者之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诂書數這一類的學問,非常攻難,說他們是玩物喪志。

    先生著有《惜抱軒文集》,及《經說筆記》等書;所編《古文辭類纂》,尤為後世文章家所取法。

     《古文辭類纂》書影 先生與望溪,平日所論,隻關于哲理、倫理的發揮,及學派的分析與文章的作法,對于教育理論殊少貢獻,但他們一生沉埋于教育生活裡面,其品格與行為亦足以表率後進,較有理論的教育家更足稱述。

     第三節章實齋(1738—1801) 一略傳 章氏晚姚氏七歲,乾隆三年,生于浙江會稽縣。

    名學誠,字實齋,在清代學者中另成一派。

    他的性質比較特殊:在二十歲以前,好似一個低能兒,讀書騃滞,苦無所成;自二十一歲以後,則豁然大開其竅,讀書為文進展極速,對于史書尤具特别的興趣與慧心。

    不僅性質特殊,即一生遭際也特殊。

    少年久不能志,屢應鄉試不中,在國子監讀書五年,碌碌無所表現,更為同學所不理。

    到了三十歲以後,得着祭酒歐陽瑾的特别賞識,章氏的才學始漸為國人所注意。

    但此時場屋的機會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