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見佳,再過十年始中鄉試,明年接手成進士,章氏已四十一歲了。
成進士以後,依然過他平日的落魄生活,除了講學以外,就是著述。
有一次遊河南,中途遇着盜賊,把他四十四歲以前的稿子完全喪失,更覺可惜。
章氏自四十歲起,綜計一生講學二十餘年,而以在北方所講時間較久,定州的武定書院、清漳的清漳書院、永平的敬勝書院、保定的蓮池書院、歸德的文正書院,皆有他的足迹。
五十三歲以後,由湖廣總督畢沅的聘請,來武昌編修史籍。
于筆作之暇,兼以講學,住了五年,給了湖北學子的印象不少。
嘉慶六年老死,活了六十四歲。
章學誠像 章氏具有史家的天才,“六經皆史”一句名言,誠發前人未發之奧。
有名的《文史通義》一書,着手于三十五歲,他的全部思想大抵皆包括在這裡面。
他是一位思想宏通的學者,平日講學漢、宋兼修,朱、陸并采,對于專攻考證學的戴東原頗有不滿。
他又是一位扶持正教、拘守禮法的教育家,對于浪漫的袁簡齋格外攻擊。
在章氏的著作裡面,關于教育理論的文字很多,我們歸納為兩點寫在下面。
二教學大意 怎樣謂之學?章氏說:“學也者,效法之謂也”(《文史通義·内篇·原學上》)。
怎樣謂之效法?章氏又說:“平日體其象;事至物交,一如其準以赴之,所謂效法也。
”(同上)為學的目的,在使吾人的行為适當其可,即求合于為人的準則。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目的?平居無事時,體會為人的道理;到了處事接物時,則拿平日所體會的與事實相參照,以求得到一個極合理的境地,這就是效法,這就是學。
換一句話,所謂學即學做人的意思。
至于學做人的方法,章氏分着兩點:一從行事上學,二從誦讀上學。
關于第一點,即從日用生活上求個适當其可;關于第二點,即在參考古昔聖賢在日用生活上求個适當其可的法則;而後者又重于前者。
但人生禀氣有厚薄,智慧有大小,不能人人皆能自知适當其可的準則,于是教育應此需要而發生。
施教者謂之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者施教時,非教生徒舍己以從人,不過教他們自知适當其可之準;故“教”不過提示之意,提示生徒以能自知自行而已。
先知先覺者不僅應有教育個人的能事,且負有教育社會的責任。
所謂教育社會即維持風氣之意,此章氏所謂“學業者所以關風氣也;風氣未關,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文史通義·内篇·天喻》)。
關于兒童教育,章氏不主張示以題目蹊徑,應将利鈍、華樸雜陳于兒童之前,令他們自擇。
照此辦法,則門徑闊大,兒童才可自由發揮其個性,而不緻為環境所拘牽。
兒童讀物,不外經、史兩類。
經解先讀宋人制義,兼參以貼墨大義,由淺入深,使兒童易于領受。
史論先讀四史論贊,次及晉、宋以後的史論。
因四史論贊本着左氏假設君子推論的遺意,詞深意婉,其味無窮,于陶冶性情亦有借助。
章學誠故居 三女子教育 章氏以女子教育的目的與男子不同,是要養成閨門以内的賢妻良母的,所以應該以“靜”為方針,以“禮”為根本。
所謂靜即幽閑貞靜之類,能夠把受教的女子都養成這種态度,才是善良的教育,這種女子才可以做賢妻良母。
靜的反面就是動,女子而好動是章氏最反對的,因為好動就失了幽閑貞靜的态度,恐要發生不好的影響。
[1]禮即是禮教,所謂“德言容功”之類。
先施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種種教誨,把她們的心思耳目全束縛在禮教裡面;有餘力,再施以詩文等文字教育,才無流弊。
否則禮教不講,徒在文字上面逞其才華,不僅無益于女子,反有傷于風化。
此章氏所謂“學必以禮為本,舍其本業而妄托于詩,而詩又非古人所謂習辭命而善婦言也,是則即以學言,亦如農夫之舍其田,而士失出疆之贽矣,何足征婦事乎?”(《内篇·婦學》)但章氏的“由禮以及于詩”,并非指一般女子而言。
把女子分着兩等:凡生而秀慧能通書的女子;則可由禮以通于詩,其目的可學到班姬、韋母一流的女子;如女子生而質樸,則不必多受教育,但使粗明内教不陷于過失就行了。
章氏這種論調,仍是中古時代的思想,與他的史論的價值,不可以道裡計,所以他還是一個史論家。
《文史通義》書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方望溪全集》 (2)《姚惜抱詩文集》 (3)《章氏遺書》 (4)《章實齋先生年譜》 (5)《先正事略》的方望溪及姚姬傳先生事略 (6)《清儒學案》的方、姚兩先生 *** [1]《文史通義·内篇·婦學》:“女子佳稱謂之靜女,靜則近于學矣。
今之号才女者,何其動耶,何擾擾之甚耶!”
成進士以後,依然過他平日的落魄生活,除了講學以外,就是著述。
有一次遊河南,中途遇着盜賊,把他四十四歲以前的稿子完全喪失,更覺可惜。
章氏自四十歲起,綜計一生講學二十餘年,而以在北方所講時間較久,定州的武定書院、清漳的清漳書院、永平的敬勝書院、保定的蓮池書院、歸德的文正書院,皆有他的足迹。
五十三歲以後,由湖廣總督畢沅的聘請,來武昌編修史籍。
于筆作之暇,兼以講學,住了五年,給了湖北學子的印象不少。
嘉慶六年老死,活了六十四歲。
章學誠像 章氏具有史家的天才,“六經皆史”一句名言,誠發前人未發之奧。
有名的《文史通義》一書,着手于三十五歲,他的全部思想大抵皆包括在這裡面。
他是一位思想宏通的學者,平日講學漢、宋兼修,朱、陸并采,對于專攻考證學的戴東原頗有不滿。
他又是一位扶持正教、拘守禮法的教育家,對于浪漫的袁簡齋格外攻擊。
在章氏的著作裡面,關于教育理論的文字很多,我們歸納為兩點寫在下面。
二教學大意 怎樣謂之學?章氏說:“學也者,效法之謂也”(《文史通義·内篇·原學上》)。
怎樣謂之效法?章氏又說:“平日體其象;事至物交,一如其準以赴之,所謂效法也。
”(同上)為學的目的,在使吾人的行為适當其可,即求合于為人的準則。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目的?平居無事時,體會為人的道理;到了處事接物時,則拿平日所體會的與事實相參照,以求得到一個極合理的境地,這就是效法,這就是學。
換一句話,所謂學即學做人的意思。
至于學做人的方法,章氏分着兩點:一從行事上學,二從誦讀上學。
關于第一點,即從日用生活上求個适當其可;關于第二點,即在參考古昔聖賢在日用生活上求個适當其可的法則;而後者又重于前者。
但人生禀氣有厚薄,智慧有大小,不能人人皆能自知适當其可的準則,于是教育應此需要而發生。
施教者謂之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者施教時,非教生徒舍己以從人,不過教他們自知适當其可之準;故“教”不過提示之意,提示生徒以能自知自行而已。
先知先覺者不僅應有教育個人的能事,且負有教育社會的責任。
所謂教育社會即維持風氣之意,此章氏所謂“學業者所以關風氣也;風氣未關,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文史通義·内篇·天喻》)。
關于兒童教育,章氏不主張示以題目蹊徑,應将利鈍、華樸雜陳于兒童之前,令他們自擇。
照此辦法,則門徑闊大,兒童才可自由發揮其個性,而不緻為環境所拘牽。
兒童讀物,不外經、史兩類。
經解先讀宋人制義,兼參以貼墨大義,由淺入深,使兒童易于領受。
史論先讀四史論贊,次及晉、宋以後的史論。
因四史論贊本着左氏假設君子推論的遺意,詞深意婉,其味無窮,于陶冶性情亦有借助。
章學誠故居 三女子教育 章氏以女子教育的目的與男子不同,是要養成閨門以内的賢妻良母的,所以應該以“靜”為方針,以“禮”為根本。
所謂靜即幽閑貞靜之類,能夠把受教的女子都養成這種态度,才是善良的教育,這種女子才可以做賢妻良母。
靜的反面就是動,女子而好動是章氏最反對的,因為好動就失了幽閑貞靜的态度,恐要發生不好的影響。
[1]禮即是禮教,所謂“德言容功”之類。
先施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種種教誨,把她們的心思耳目全束縛在禮教裡面;有餘力,再施以詩文等文字教育,才無流弊。
否則禮教不講,徒在文字上面逞其才華,不僅無益于女子,反有傷于風化。
此章氏所謂“學必以禮為本,舍其本業而妄托于詩,而詩又非古人所謂習辭命而善婦言也,是則即以學言,亦如農夫之舍其田,而士失出疆之贽矣,何足征婦事乎?”(《内篇·婦學》)但章氏的“由禮以及于詩”,并非指一般女子而言。
把女子分着兩等:凡生而秀慧能通書的女子;則可由禮以通于詩,其目的可學到班姬、韋母一流的女子;如女子生而質樸,則不必多受教育,但使粗明内教不陷于過失就行了。
章氏這種論調,仍是中古時代的思想,與他的史論的價值,不可以道裡計,所以他還是一個史論家。
《文史通義》書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方望溪全集》 (2)《姚惜抱詩文集》 (3)《章氏遺書》 (4)《章實齋先生年譜》 (5)《先正事略》的方望溪及姚姬傳先生事略 (6)《清儒學案》的方、姚兩先生 *** [1]《文史通義·内篇·婦學》:“女子佳稱謂之靜女,靜則近于學矣。
今之号才女者,何其動耶,何擾擾之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