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嘉慶帝像
考證學啟蒙于康熙初,年到乾隆時而大盛。
由乾隆而嘉慶,由嘉慶而道光,這三朝一百多年,由政府的蓄意提倡,由利祿的有力驅使,加以二三宿學為之推動與宣揚,風氣所播,上下成習,雖荒村學究,莫不談經服古,這一學派于是占了學術界的全面積。
開山老祖為昆山顧氏,繼續努力的有太原閻氏、德清胡氏,至長洲惠氏、婺源戴氏遂集此學之大成。
這一學派人才太多,若是一一叙述,殊嫌重複,且有些于教育史上無大關系;所以我們抛開啟蒙時期,逼直從全盛時期叙起。
在全盛時期,也隻取長洲惠氏及婺源戴氏兩系為代表,嘉定王、錢二氏介于惠、戴兩系之間,略與惠氏接近,合計十人,其餘一概從略。
惠氏一系,絕對墨守漢儒家法,對于宋、明理學——勿論程、朱,陸、王——一概攻擊,可稱作純粹漢學家。
戴氏一系,于漢學的成績雖較惠系為大,但于理學隻攻陸、王之空疏,并不反對程、朱,且對于朱子的淵博處表示相當的崇拜。
尤其居考證學派的盟主地位的戴東原氏,于性理學且有嶄新的發明,透徹的了解,力反宋、明理學家的陋說,而自辟一種“戴氏哲學”,影響于教育思想方面頗為偉大。
這一學派雖自命為實學,其實大家的精神完全消磨在故紙堆中,于實際生活毫無關系。
他們性情尚多耿介,行為亦多狷潔可風,雖多涉獵過政治生涯,但皆以講學著述為本業,對于誘掖後進、鼓動風氣,個個皆具有相當的熱心,所以吾人也可以教育家稱他們。
至于他們一班人所貢獻于教育上的,除戴氏外,沒有什麼教育理論,卻在于他們的研究方法。
他們所研究的對象雖然不能純屬于科學,但他們确實采用了科學方法。
這種方法的唯一條件要“客觀”,在客觀的條件之下,須有證據、有比較、有綜合,才能由假說而成為定論;且要能自樹立,能自辟新境,不為成見所拘,不為陳說所囿,才有價值。
考證學派在學術方面所以奏空前的偉績,全賴有這種方法與精神;這種方法與精神,實給予後來研究學問者以許多啟示,與宋儒空談“玩索”或“體驗”者完全兩樣。
第二節吳中惠氏 一緒言 惠氏先代本為甘肅扶風人,在南宋初年,高宗南遷,居于浙江湖州;再傳五代,又遷于吳縣,遂為江蘇籍了。
他們屢代以經學名家,即取經術為教授,頗有漢代經師家的遺風。
開始以經術教授者為樸庵先生,由樸庵先生一傳到元龍,再傳至天牧,三傳至定宇,官階以元龍、天牧二代為盛,而經學到定宇則更達于精深。
樸庵名有聲,尚為明時人,是一個歲貢生,以九經教授于鄉裡。
元龍名周惕,一字研溪,已為清代人物了。
他在清廷已取得庶吉士的資格,本可以位至列卿,隻以不習滿洲文,僅做了幾任知縣完事,可算倒黴。
但以少傳家學,長又師事徐坊、江琬諸人,又遍遊四方,與當代名士往還,所以學術日進,很有著述。
由元龍而傳至其子若孫,則惠氏經師家之門戶乃屹然高聳。
惠士奇像 二惠士奇 士奇先生字天牧,自号半農居士,生于康熙十年,卒于乾隆六年,活了七十一歲(自公元1671-1741年)。
十二歲便善詩,二十一歲補了博士弟子,三十八歲始成進士。
在成進士以前,學問已有深造,凡六藝九經諸子及《史》、《漢》等書莫不博通。
三十八歲以後,屢主文衡,而以在廣東成績最大,聲名亦由此鵲起。
拜廣東督學之命,他已四十九歲。
在廣東提督學政任内,消極方面,以廉潔自誓;積極方面,以經學為提倡。
提督學政的職權,在管理一省教育行政,兼司考試,而先生以提倡學術、獎掖後進、開化地方為己任,頗具教育家的精神。
[1]到任之日,即頒布教條,以九經為主要教材,凡諸生來學能背誦五經及背寫三禮、《左傳》的,皆給以獎勵。
三年之後,粵東士子棄時文而專攻經術的日多,明學空疏之病為之一掃。
在職六年,培養的人才不少,當地人士也至為感戴;所以于他離開廣東之後,留下了不少的去後之思。
三惠定宇 《周易述》書影 定宇先生名棟,号松崖,是天牧的次子,是惠氏家學之大成,是清代漢學家之泰鬥。
但僅以縣學生員終老林泉,一生以私人講學為業,門生弟子遍東南,又是一位純粹的教育者。
先生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二十歲頃補了諸生,二十四歲随天牧于廣東官所。
天牧講學粵中,門徒濟濟,而以蘇珥、羅天尺、何夢瑤、陳海六為高才生,稱惠門四子。
這四人與先生為莫逆交,但論到學問該洽,則皆自以為遠不及,蓋此時先生的學業已有很大的成就。
惠氏屢代傳經,家中藏書甚富。
先生既生長在這饒有書味的家庭,而又天性笃志好學,所以有這樣偉大的成功。
在幼小時,自經史諸子百家雜說,以及釋、道二藏等書,無不窺閱,着意探讨;五十歲以後,才為專門的研究,以經術為本務。
經術之中,以《易經》一門學力尤邃,所著《周易述》一書,盡三十年的精力,易稿四五次,猶不許為定本,這種研究的精神殊足以令吾人欽佩。
惠氏雖以屢代科甲出身,兩世入詞館,但天牧以晚年遭讒,罰令毀家修城;所以到先生時,家境已極貧寒了。
先生雖“凝重敦樸”,或亦感于清廷之喜怒無常,所以不問世事,甯守淡泊,專門以著述講學寄托其精神,較為閑逸。
但他所講為專門漢學,與漢代經師家的興趣同樣,全在故紙堆中讨生活。
平生著述頗多,雖對于古書的真僞若辨黑白,古書的意義有新解釋,其探讨闡發之處,全具科學的精神;但對于學理方面絕少貢獻,且評斷是
由乾隆而嘉慶,由嘉慶而道光,這三朝一百多年,由政府的蓄意提倡,由利祿的有力驅使,加以二三宿學為之推動與宣揚,風氣所播,上下成習,雖荒村學究,莫不談經服古,這一學派于是占了學術界的全面積。
開山老祖為昆山顧氏,繼續努力的有太原閻氏、德清胡氏,至長洲惠氏、婺源戴氏遂集此學之大成。
這一學派人才太多,若是一一叙述,殊嫌重複,且有些于教育史上無大關系;所以我們抛開啟蒙時期,逼直從全盛時期叙起。
在全盛時期,也隻取長洲惠氏及婺源戴氏兩系為代表,嘉定王、錢二氏介于惠、戴兩系之間,略與惠氏接近,合計十人,其餘一概從略。
惠氏一系,絕對墨守漢儒家法,對于宋、明理學——勿論程、朱,陸、王——一概攻擊,可稱作純粹漢學家。
戴氏一系,于漢學的成績雖較惠系為大,但于理學隻攻陸、王之空疏,并不反對程、朱,且對于朱子的淵博處表示相當的崇拜。
尤其居考證學派的盟主地位的戴東原氏,于性理學且有嶄新的發明,透徹的了解,力反宋、明理學家的陋說,而自辟一種“戴氏哲學”,影響于教育思想方面頗為偉大。
這一學派雖自命為實學,其實大家的精神完全消磨在故紙堆中,于實際生活毫無關系。
他們性情尚多耿介,行為亦多狷潔可風,雖多涉獵過政治生涯,但皆以講學著述為本業,對于誘掖後進、鼓動風氣,個個皆具有相當的熱心,所以吾人也可以教育家稱他們。
至于他們一班人所貢獻于教育上的,除戴氏外,沒有什麼教育理論,卻在于他們的研究方法。
他們所研究的對象雖然不能純屬于科學,但他們确實采用了科學方法。
這種方法的唯一條件要“客觀”,在客觀的條件之下,須有證據、有比較、有綜合,才能由假說而成為定論;且要能自樹立,能自辟新境,不為成見所拘,不為陳說所囿,才有價值。
考證學派在學術方面所以奏空前的偉績,全賴有這種方法與精神;這種方法與精神,實給予後來研究學問者以許多啟示,與宋儒空談“玩索”或“體驗”者完全兩樣。
第二節吳中惠氏 一緒言 惠氏先代本為甘肅扶風人,在南宋初年,高宗南遷,居于浙江湖州;再傳五代,又遷于吳縣,遂為江蘇籍了。
他們屢代以經學名家,即取經術為教授,頗有漢代經師家的遺風。
開始以經術教授者為樸庵先生,由樸庵先生一傳到元龍,再傳至天牧,三傳至定宇,官階以元龍、天牧二代為盛,而經學到定宇則更達于精深。
樸庵名有聲,尚為明時人,是一個歲貢生,以九經教授于鄉裡。
元龍名周惕,一字研溪,已為清代人物了。
他在清廷已取得庶吉士的資格,本可以位至列卿,隻以不習滿洲文,僅做了幾任知縣完事,可算倒黴。
但以少傳家學,長又師事徐坊、江琬諸人,又遍遊四方,與當代名士往還,所以學術日進,很有著述。
由元龍而傳至其子若孫,則惠氏經師家之門戶乃屹然高聳。
惠士奇像 二惠士奇 士奇先生字天牧,自号半農居士,生于康熙十年,卒于乾隆六年,活了七十一歲(自公元1671-1741年)。
十二歲便善詩,二十一歲補了博士弟子,三十八歲始成進士。
在成進士以前,學問已有深造,凡六藝九經諸子及《史》、《漢》等書莫不博通。
三十八歲以後,屢主文衡,而以在廣東成績最大,聲名亦由此鵲起。
拜廣東督學之命,他已四十九歲。
在廣東提督學政任内,消極方面,以廉潔自誓;積極方面,以經學為提倡。
提督學政的職權,在管理一省教育行政,兼司考試,而先生以提倡學術、獎掖後進、開化地方為己任,頗具教育家的精神。
[1]到任之日,即頒布教條,以九經為主要教材,凡諸生來學能背誦五經及背寫三禮、《左傳》的,皆給以獎勵。
三年之後,粵東士子棄時文而專攻經術的日多,明學空疏之病為之一掃。
在職六年,培養的人才不少,當地人士也至為感戴;所以于他離開廣東之後,留下了不少的去後之思。
三惠定宇 《周易述》書影 定宇先生名棟,号松崖,是天牧的次子,是惠氏家學之大成,是清代漢學家之泰鬥。
但僅以縣學生員終老林泉,一生以私人講學為業,門生弟子遍東南,又是一位純粹的教育者。
先生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二十歲頃補了諸生,二十四歲随天牧于廣東官所。
天牧講學粵中,門徒濟濟,而以蘇珥、羅天尺、何夢瑤、陳海六為高才生,稱惠門四子。
這四人與先生為莫逆交,但論到學問該洽,則皆自以為遠不及,蓋此時先生的學業已有很大的成就。
惠氏屢代傳經,家中藏書甚富。
先生既生長在這饒有書味的家庭,而又天性笃志好學,所以有這樣偉大的成功。
在幼小時,自經史諸子百家雜說,以及釋、道二藏等書,無不窺閱,着意探讨;五十歲以後,才為專門的研究,以經術為本務。
經術之中,以《易經》一門學力尤邃,所著《周易述》一書,盡三十年的精力,易稿四五次,猶不許為定本,這種研究的精神殊足以令吾人欽佩。
惠氏雖以屢代科甲出身,兩世入詞館,但天牧以晚年遭讒,罰令毀家修城;所以到先生時,家境已極貧寒了。
先生雖“凝重敦樸”,或亦感于清廷之喜怒無常,所以不問世事,甯守淡泊,專門以著述講學寄托其精神,較為閑逸。
但他所講為專門漢學,與漢代經師家的興趣同樣,全在故紙堆中讨生活。
平生著述頗多,雖對于古書的真僞若辨黑白,古書的意義有新解釋,其探讨闡發之處,全具科學的精神;但對于學理方面絕少貢獻,且評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