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梨洲,即黃宗羲(1610-1695),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術史家。
字太沖,号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
一生著作20餘種,最能反映其思想的是《明夷待訪錄》。
本章的教育家也不少,我們為避免重複計,隻選取黃梨洲、顧亭林及顔習齋、李恕谷四人作代表。
黃、顧二人不是理學家,是有志用世的經世學者,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經世學派。
他們是富有豪傑氣的學者,最稱熱血的志士,種族觀念非常強烈,中年皆參與過民族複興運動,事雖不成,但終身是不肯與滿清政府合作的。
他們對于學風的趨向,皆由反明以達于宋,但梨洲因其門戶關系,尚未直接攻擊王學,而亭林對于王學則攻擊诋毀,不遺餘力。
他們對于學術的興趣,皆趨重在經學方面的研究,但梨洲作《明儒學案》尚喜談心性,而亭林則絕不願講求這一套腐話,并提出“經學即理學”的口号,謂“舍經學而言理學者,乃堕于禅學而不自知”(《先正事略》本傳)。
總之注重博學多識以反明學之空疏,注重經世緻用之學以反宋、明理學家之腐敗,則兩人是走在一條路線上的。
關于教育方面,在學理上兩人毫無特殊的研究,不過對于教育制度皆提出了改良的意見——經世學者往往隻能如此。
梨洲的特點,在以學校為監督政府的機關,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而立于一種特殊地位。
亭林的特點,在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學問,重客觀而不取主觀,重創造而反對因襲,一掃明末八股的陋習,而開清代考證學的先鋒。
顔、李二人則較黃、顧更進一步。
他們不僅反對王學,連朱學也反對;不僅反對朱學,且反對一切後儒之法,直接模仿孔、孟的教法。
他們以詩書、六藝為教材,以習禮、習樂為教法,不空談性命,完全重在實習實行,故我們稱這一派為實用主義者。
他們自身皆能吃苦耐勞,以身作則,所演習的禮節雖不脫古代的儀式,而以動作易口說,面目為之一新,也是本期教育史上的一點特色。
第二節黃梨洲(1610—1695) 一生活小史 黃氏名宗羲,字太沖,号梨洲,是浙江餘姚人。
他是忠臣黃尊素的長子,生長在明末很有身份的一個家庭。
尊素與楊、左諸人為同志友,同死于魏閹之亂,且亦理學名家,曾與劉蕺山相往還,可知梨洲在幼小時所受家庭教育已與一般人不同。
“初锢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于儒林,其為人也蓋三變而至今”(《年譜》)——這是梨洲自題的幾句話,自是得當。
他的父親尊素之遇害,梨洲年僅十七歲。
當十九歲時,袖長椎入京,手刃父仇,忠義慷慨之氣在此時已大露頭角。
當二十歲時,正式遊學于蕺山之門,邀約吳、越知名之士六十餘人,相與切劘,對于其師之學敵石梁陶氏之說施以猛烈的攻擊。
當三十五歲時,北京陷入于闖賊了,即在吳中糾合同志,召募義勇,且率家人子弟共赴國難,自此從事于勤王的生活,奔走播遷了五六年。
當此之時,先生一心以勤王保族為職志,終不得逞,而魏閹餘黨且時施搆害,屢遭危險,然先生忠義之氣不為少挫,且于得閑時一面著述,一面講學。
先生講學生活,雖始于三十歲以後,而在四十歲以前完全為黨人遊俠一流。
自四五十歲以後,看破清廷統治力太強,明室恢複之無望,才折節斂氣,複舉證人書院開講會,專門于教育生活,發揮其先師蕺山之緒餘,而變做一位名理派的儒者了。
雖然為一儒者,而昔日豪氣依然存在,講學于江、浙間,好以師門為标榜,大江以南門弟子遍天下,差不多在當時為東南思想界之中心。
黃宗羲像 先生生于明萬曆三十八年,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享年八十又六歲,綜計講學生活不下五十年。
先生學問赅博,于各家書籍無不窺閱,在劉氏之門最稱高足弟子。
雖為劉氏高足弟子,終以經學、史學擅長,而對于史學尤有特識,開清代研究史學者之先鋒。
平生著作宏富,合計三十餘種,八百多卷,而以《明儒學案》及《宋元學案》為有系統之學術史,影響于教育思想者不少。
至于《明夷待訪錄》一書,内中除開于教育主張外,盡量發揮其民本主義的政治哲學,對于二百餘年後之排滿革命思想之啟示,影響尤大。
二言心與性 蕺山之學在明末雖自成一派,究不出陽明心學的範圍。
梨洲為蕺山的忠實信徒,平日對于政治與教育的主張雖标榜“通經緻用”,而對于心與性的解釋依然偏于陽明一派。
他以心為一切主宰,充塞乎宇宙,心之活動變化不測,此宇宙形色所以萬殊。
吾人修養隻在心之本體上用工夫,所謂“窮理”即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迨此心本體通達靈明,萬物莫不畢照,蓋心如規矩,有了規矩自然能範圍一切方圓。
[1] 天地萬物莫非一氣之流行,吾人耳、目、口、鼻之運動,恻隐、羞惡之表現,亦此大氣流行之一。
大氣在天地,有春、夏、秋、冬之運轉,而秩然有條不紊者,名之曰理。
大氣之在吾人,有耳、目、口、鼻之運動,恻隐、羞惡之表現亦秩然有條理者,名之曰性。
故曰“理是有形之性,性是無形之理”(《與友論學書》)。
換一句話,在宇宙者謂之理,在人類者謂之性,其實莫非此一氣之流行。
性既為氣之秩然有條理者,所以吾人以善名之;此性之善無人不有,無時不存。
所以他說:“夫性之為善,合下如是。
到的如是,擴充盡才而非有所增也,即不擴充盡才而非有所減也,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緻陳乾初論學書》) 三教育主張 先生論心學雖采陽明、蕺山之說,但論教育則力辟明代學者的空疏無用。
他的主張是要博通經史,明之于心,緻之于實用。
“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多而不求諸心則為俗學”(《先正事略·名儒》本傳)。
即由博而約的工夫,其目的則在緻之于實用。
先生志在用世,所以平日教學者亦以經世相期許,而對于當時空疏無用的學風,曾有一次很痛切的攻擊: 儒者之學,經緯天地,而後世乃以語錄為究竟,僅附答問一二條于伊洛門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治财賦者則目為聚斂,開阃捍邊者則目為粗才,讀書作文者則目為玩物喪志,留心政治者則目為俗吏;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世開太平之闊論钤束天下。
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
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論者以為立功建業,别是法門,而非儒者之所與也。
(《贈編修弁玉吳君墓志銘》) 《明夷待訪錄》書影 這一段話固然是對于當時王學末流之空疏無用痛下針砭,也就是他的教育主張,講學宗旨。
梨洲不僅不滿意于當時的學風,且對于當時的教育制度亦表示不滿,并在積極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的教育意見分學校與取士兩類,于學校則主張廣大其意義,于取士則主張廣開其門徑。
吾人試按照《明夷待訪錄》上所載分類叙述于下。
字太沖,号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
一生著作20餘種,最能反映其思想的是《明夷待訪錄》。
本章的教育家也不少,我們為避免重複計,隻選取黃梨洲、顧亭林及顔習齋、李恕谷四人作代表。
黃、顧二人不是理學家,是有志用世的經世學者,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經世學派。
他們是富有豪傑氣的學者,最稱熱血的志士,種族觀念非常強烈,中年皆參與過民族複興運動,事雖不成,但終身是不肯與滿清政府合作的。
他們對于學風的趨向,皆由反明以達于宋,但梨洲因其門戶關系,尚未直接攻擊王學,而亭林對于王學則攻擊诋毀,不遺餘力。
他們對于學術的興趣,皆趨重在經學方面的研究,但梨洲作《明儒學案》尚喜談心性,而亭林則絕不願講求這一套腐話,并提出“經學即理學”的口号,謂“舍經學而言理學者,乃堕于禅學而不自知”(《先正事略》本傳)。
總之注重博學多識以反明學之空疏,注重經世緻用之學以反宋、明理學家之腐敗,則兩人是走在一條路線上的。
關于教育方面,在學理上兩人毫無特殊的研究,不過對于教育制度皆提出了改良的意見——經世學者往往隻能如此。
梨洲的特點,在以學校為監督政府的機關,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而立于一種特殊地位。
亭林的特點,在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學問,重客觀而不取主觀,重創造而反對因襲,一掃明末八股的陋習,而開清代考證學的先鋒。
顔、李二人則較黃、顧更進一步。
他們不僅反對王學,連朱學也反對;不僅反對朱學,且反對一切後儒之法,直接模仿孔、孟的教法。
他們以詩書、六藝為教材,以習禮、習樂為教法,不空談性命,完全重在實習實行,故我們稱這一派為實用主義者。
他們自身皆能吃苦耐勞,以身作則,所演習的禮節雖不脫古代的儀式,而以動作易口說,面目為之一新,也是本期教育史上的一點特色。
第二節黃梨洲(1610—1695) 一生活小史 黃氏名宗羲,字太沖,号梨洲,是浙江餘姚人。
他是忠臣黃尊素的長子,生長在明末很有身份的一個家庭。
尊素與楊、左諸人為同志友,同死于魏閹之亂,且亦理學名家,曾與劉蕺山相往還,可知梨洲在幼小時所受家庭教育已與一般人不同。
“初锢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于儒林,其為人也蓋三變而至今”(《年譜》)——這是梨洲自題的幾句話,自是得當。
他的父親尊素之遇害,梨洲年僅十七歲。
當十九歲時,袖長椎入京,手刃父仇,忠義慷慨之氣在此時已大露頭角。
當二十歲時,正式遊學于蕺山之門,邀約吳、越知名之士六十餘人,相與切劘,對于其師之學敵石梁陶氏之說施以猛烈的攻擊。
當三十五歲時,北京陷入于闖賊了,即在吳中糾合同志,召募義勇,且率家人子弟共赴國難,自此從事于勤王的生活,奔走播遷了五六年。
當此之時,先生一心以勤王保族為職志,終不得逞,而魏閹餘黨且時施搆害,屢遭危險,然先生忠義之氣不為少挫,且于得閑時一面著述,一面講學。
先生講學生活,雖始于三十歲以後,而在四十歲以前完全為黨人遊俠一流。
自四五十歲以後,看破清廷統治力太強,明室恢複之無望,才折節斂氣,複舉證人書院開講會,專門于教育生活,發揮其先師蕺山之緒餘,而變做一位名理派的儒者了。
雖然為一儒者,而昔日豪氣依然存在,講學于江、浙間,好以師門為标榜,大江以南門弟子遍天下,差不多在當時為東南思想界之中心。
黃宗羲像 先生生于明萬曆三十八年,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享年八十又六歲,綜計講學生活不下五十年。
先生學問赅博,于各家書籍無不窺閱,在劉氏之門最稱高足弟子。
雖為劉氏高足弟子,終以經學、史學擅長,而對于史學尤有特識,開清代研究史學者之先鋒。
平生著作宏富,合計三十餘種,八百多卷,而以《明儒學案》及《宋元學案》為有系統之學術史,影響于教育思想者不少。
至于《明夷待訪錄》一書,内中除開于教育主張外,盡量發揮其民本主義的政治哲學,對于二百餘年後之排滿革命思想之啟示,影響尤大。
二言心與性 蕺山之學在明末雖自成一派,究不出陽明心學的範圍。
梨洲為蕺山的忠實信徒,平日對于政治與教育的主張雖标榜“通經緻用”,而對于心與性的解釋依然偏于陽明一派。
他以心為一切主宰,充塞乎宇宙,心之活動變化不測,此宇宙形色所以萬殊。
吾人修養隻在心之本體上用工夫,所謂“窮理”即窮此心之萬殊,非窮萬物之萬殊;迨此心本體通達靈明,萬物莫不畢照,蓋心如規矩,有了規矩自然能範圍一切方圓。
[1] 天地萬物莫非一氣之流行,吾人耳、目、口、鼻之運動,恻隐、羞惡之表現,亦此大氣流行之一。
大氣在天地,有春、夏、秋、冬之運轉,而秩然有條不紊者,名之曰理。
大氣之在吾人,有耳、目、口、鼻之運動,恻隐、羞惡之表現亦秩然有條理者,名之曰性。
故曰“理是有形之性,性是無形之理”(《與友論學書》)。
換一句話,在宇宙者謂之理,在人類者謂之性,其實莫非此一氣之流行。
性既為氣之秩然有條理者,所以吾人以善名之;此性之善無人不有,無時不存。
所以他說:“夫性之為善,合下如是。
到的如是,擴充盡才而非有所增也,即不擴充盡才而非有所減也,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緻陳乾初論學書》) 三教育主張 先生論心學雖采陽明、蕺山之說,但論教育則力辟明代學者的空疏無用。
他的主張是要博通經史,明之于心,緻之于實用。
“讀書不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多而不求諸心則為俗學”(《先正事略·名儒》本傳)。
即由博而約的工夫,其目的則在緻之于實用。
先生志在用世,所以平日教學者亦以經世相期許,而對于當時空疏無用的學風,曾有一次很痛切的攻擊: 儒者之學,經緯天地,而後世乃以語錄為究竟,僅附答問一二條于伊洛門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治财賦者則目為聚斂,開阃捍邊者則目為粗才,讀書作文者則目為玩物喪志,留心政治者則目為俗吏;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世開太平之闊論钤束天下。
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
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論者以為立功建業,别是法門,而非儒者之所與也。
(《贈編修弁玉吳君墓志銘》) 《明夷待訪錄》書影 這一段話固然是對于當時王學末流之空疏無用痛下針砭,也就是他的教育主張,講學宗旨。
梨洲不僅不滿意于當時的學風,且對于當時的教育制度亦表示不滿,并在積極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的教育意見分學校與取士兩類,于學校則主張廣大其意義,于取士則主張廣開其門徑。
吾人試按照《明夷待訪錄》上所載分類叙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