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學校。
據梨洲先生的主張,學校不僅為養士之機關,且為政府與社會衡論一切是非的場所,學校是超政治的一種組織,同時又是監督政府的最高機關。
負學校行政責任的首領,在太學稱“祭酒”,在郡縣學稱“學官”,他們的地位應尊于一切政府官吏。
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充當,或就退休的宰相充當,其重要與宰相相等。
除平日處理學校政務及制造輿論外,再逢朔日,公開講演一次,此時祭酒南面講學,天子率領百官鹹就弟子之列,北面聽講。
講學以外,凡關一國政治的得失,祭酒可直言陳述,令負有責任者采納改良。
郡縣學官不由政府選除,由地方公議推請名儒主持,其資格不限階級,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謝事者,隻要學行相稱,皆可充當。
學官的權限非常擴大,在學校以内,如教師的聘請,學生的考試及升降,校舍及校産的管理;在學校以外,如書籍的檢定,出版的審查,名勝古迹的保管,先賢陵墓祠宇的修饬與表彰,民間吉兇儀式的規定,及風俗的改良,一切地方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皆在學官職責範圍以内。
除此以外,每逢朔望等日,舉行公開講演一次,凡一邑的缙紳士子皆須到會,郡縣官吏亦就弟子之列,北面聽講。
在這個時候,凡關于地方政治的得失,亦得直言糾繩,貢獻主張于地方政府。
在學官之下,郡縣設有五經師及兵法、曆、算、醫、射等科教師,皆由學官擇聘。
郡縣學多設在郡縣城内,凡城外人口稠密之大市鎮,亦得設學置經師。
凡經師所教,皆屬于高等學校性質。
其外還設立小學,為民間兒童受教的地方,充當小學教師的謂之蒙師。
除原有學宮外,凡地方寺觀庵堂,勿論在城在鄉,一律取消,大的改為書院,小的改為小學,所有産業即撥充學校經費。
由以上看來,先生對于學校的性質,是擴充到極大,對于學官的地位與職權又提升到極高。
但同時對于學生的權利亦非常注重,學官有品行不良及不稱職的,學生可由公決而更換之;郡縣長官年少無實學,且亂施壓力于學官及各儒者,學生可群起而驅逐之。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學生可以在規律之内發揮民權,這種教育思想含着極重大的革命意義。
(二)取士。
明代政府取士,隻科選一途,而既取之後任用太驟。
梨洲先生深緻不滿,乃立一改良的标準,“寬于取士,而嚴于用人”。
所謂“寬于取士”,即為士子多辟幾條出路,而國家得以盡量收羅人才。
先生所拟出路共有八條:一為科舉,二為薦舉,三為太學,四為仕子,五為郡邑佐,六為辟召,七為絕學,八為上書。
出路既多,士子進升的機會多,凡有一技一能者,庶不緻湮沒無聞,國家得以治理,社會得以安定——先生以為。
但一方雖廣開門徑,一方還要防止浮濫,所以又有“嚴于用人”的限制。
在嚴于用人的原則之下,八條門徑皆有規定,而以改良科舉之法為較詳。
改良科舉的辦法,系采取朱子的《貢舉私議》,以分年、分科考試為原則。
每次分四場:第一場試經,第二場試子,第三場試史,皆分年各考試數種;第四場試時務策三道,不分年。
試經仿唐代墨義的辦法,而稍為變通,即凡答經文者須先條舉注疏大全,及漢、宋諸儒之說,然後以己意申加按語,作結論——或折中諸家之說,或自由發表創見,不要拘守一家的說法。
梨洲謂照這樣辦法,既可以免掉空疏的毛病,又可以養其自由研究的精神。
黃宗羲手迹 第三節顧亭林(1613—1682) 一生活小史 昆山亭林先生,名炎武,字甯人,生于明萬曆四十一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享年七十歲,與黃梨洲完全同時。
兩人皆為明末遺老,不肯臣事清朝者,但梨洲豪邁,而先生耿介絕俗。
先生狀貌奇特,雙瞳子中白而四邊黑,三歲因病又眇一隻右眼,其貌似不足稱,但其博學多識,志大氣剛,差不多推為清初第一人。
他的家世雖不及梨洲高貴,但也算是缙紳之家的子弟,七歲入蒙學,十一歲讀《資治通鑒》。
嗣母王氏頗有學識,當十七歲時,以其嗣父的未婚妻資格自請歸來守節,作寡婦生活,性情亦算特别。
平日以古今忠臣烈士的傳記訓誨先生,當南京陷落絕食死難時,她又遺囑以勿事二君為勖勉,則先生的性情為嗣母王氏所陶鑄者為不少了。
先生是一位明體達用的通儒,富于民族思想的志士,一生遍遊關山險要,以寄其懷抱。
四十五歲以前,多在江南一帶,四十五歲以後,足迹遍北方各省,凡邊塞地方尤所注意。
到晚年,乃蔔居于陝西的華陰,即以此終老。
顧炎武像 先生精力絕倫,最精于經學與音韻學,為清代考證學的開山老祖。
一生極不滿意陸、王空疏虛誕的學法,對于陽明學派攻擊尤烈。
他說: 今之君子,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我弗敢知也。
(《答友人論學書》) 試過細玩索這一段話,該是何等痛切!所以他平日不言理學,不談性命,隻講求實用,講求通經緻用的學問。
亦不肯多開講會,号召門徒,他以為這是學者純盜虛聲的手段,徒足以鼓動人心,敗壞風俗——這是與梨洲相左的地方。
[2]平生著作宏富,以《日知錄》一書尤為畢生精力荟萃之作。
關于教育論文,除《日知錄》外,散見于《亭林文集》中,留待下面另述。
二教育思想 亭林先生看出明末社會有兩大毛病:一為學者徒尚空談而無實用,二為流入狂禅而不講氣節。
後者為王學末流所演出的現象,前者除了王學的影響外,還有教育制度的關系。
當今社會以士族階級為中堅,倘這一班人既空疏無用,而又寡廉鮮恥,失了中堅的資格,結果必緻于亡國以亡天下。
亡國不過“易姓改号”,其禍尚小;亡天下則“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其禍最烈。
他是具有極大抱負的一位賢士大夫,既看出當時兩大毛病,而這毛病已演出極不良的結果,所以不惜大聲疾呼以圖挽救。
挽救的方法,對于前者則提倡能夠緻用的實學,對于後者則提倡尊廉尚恥的美風。
觀其與友人論學書,處處以有用之學及移風易俗為言;觀其《日知錄·世風篇》内,屢屢以名教廉恥為倡,可以知其宗旨之所在了。
我們歸納起來,他的言論,不外“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他的教育原則。
他說: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
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與友人論學書》) 《日知錄》書影 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原則,其目的在養成“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時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
據梨洲先生的主張,學校不僅為養士之機關,且為政府與社會衡論一切是非的場所,學校是超政治的一種組織,同時又是監督政府的最高機關。
負學校行政責任的首領,在太學稱“祭酒”,在郡縣學稱“學官”,他們的地位應尊于一切政府官吏。
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充當,或就退休的宰相充當,其重要與宰相相等。
除平日處理學校政務及制造輿論外,再逢朔日,公開講演一次,此時祭酒南面講學,天子率領百官鹹就弟子之列,北面聽講。
講學以外,凡關一國政治的得失,祭酒可直言陳述,令負有責任者采納改良。
郡縣學官不由政府選除,由地方公議推請名儒主持,其資格不限階級,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謝事者,隻要學行相稱,皆可充當。
學官的權限非常擴大,在學校以内,如教師的聘請,學生的考試及升降,校舍及校産的管理;在學校以外,如書籍的檢定,出版的審查,名勝古迹的保管,先賢陵墓祠宇的修饬與表彰,民間吉兇儀式的規定,及風俗的改良,一切地方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皆在學官職責範圍以内。
除此以外,每逢朔望等日,舉行公開講演一次,凡一邑的缙紳士子皆須到會,郡縣官吏亦就弟子之列,北面聽講。
在這個時候,凡關于地方政治的得失,亦得直言糾繩,貢獻主張于地方政府。
在學官之下,郡縣設有五經師及兵法、曆、算、醫、射等科教師,皆由學官擇聘。
郡縣學多設在郡縣城内,凡城外人口稠密之大市鎮,亦得設學置經師。
凡經師所教,皆屬于高等學校性質。
其外還設立小學,為民間兒童受教的地方,充當小學教師的謂之蒙師。
除原有學宮外,凡地方寺觀庵堂,勿論在城在鄉,一律取消,大的改為書院,小的改為小學,所有産業即撥充學校經費。
由以上看來,先生對于學校的性質,是擴充到極大,對于學官的地位與職權又提升到極高。
但同時對于學生的權利亦非常注重,學官有品行不良及不稱職的,學生可由公決而更換之;郡縣長官年少無實學,且亂施壓力于學官及各儒者,學生可群起而驅逐之。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學生可以在規律之内發揮民權,這種教育思想含着極重大的革命意義。
(二)取士。
明代政府取士,隻科選一途,而既取之後任用太驟。
梨洲先生深緻不滿,乃立一改良的标準,“寬于取士,而嚴于用人”。
所謂“寬于取士”,即為士子多辟幾條出路,而國家得以盡量收羅人才。
先生所拟出路共有八條:一為科舉,二為薦舉,三為太學,四為仕子,五為郡邑佐,六為辟召,七為絕學,八為上書。
出路既多,士子進升的機會多,凡有一技一能者,庶不緻湮沒無聞,國家得以治理,社會得以安定——先生以為。
但一方雖廣開門徑,一方還要防止浮濫,所以又有“嚴于用人”的限制。
在嚴于用人的原則之下,八條門徑皆有規定,而以改良科舉之法為較詳。
改良科舉的辦法,系采取朱子的《貢舉私議》,以分年、分科考試為原則。
每次分四場:第一場試經,第二場試子,第三場試史,皆分年各考試數種;第四場試時務策三道,不分年。
試經仿唐代墨義的辦法,而稍為變通,即凡答經文者須先條舉注疏大全,及漢、宋諸儒之說,然後以己意申加按語,作結論——或折中諸家之說,或自由發表創見,不要拘守一家的說法。
梨洲謂照這樣辦法,既可以免掉空疏的毛病,又可以養其自由研究的精神。
黃宗羲手迹 第三節顧亭林(1613—1682) 一生活小史 昆山亭林先生,名炎武,字甯人,生于明萬曆四十一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享年七十歲,與黃梨洲完全同時。
兩人皆為明末遺老,不肯臣事清朝者,但梨洲豪邁,而先生耿介絕俗。
先生狀貌奇特,雙瞳子中白而四邊黑,三歲因病又眇一隻右眼,其貌似不足稱,但其博學多識,志大氣剛,差不多推為清初第一人。
他的家世雖不及梨洲高貴,但也算是缙紳之家的子弟,七歲入蒙學,十一歲讀《資治通鑒》。
嗣母王氏頗有學識,當十七歲時,以其嗣父的未婚妻資格自請歸來守節,作寡婦生活,性情亦算特别。
平日以古今忠臣烈士的傳記訓誨先生,當南京陷落絕食死難時,她又遺囑以勿事二君為勖勉,則先生的性情為嗣母王氏所陶鑄者為不少了。
先生是一位明體達用的通儒,富于民族思想的志士,一生遍遊關山險要,以寄其懷抱。
四十五歲以前,多在江南一帶,四十五歲以後,足迹遍北方各省,凡邊塞地方尤所注意。
到晚年,乃蔔居于陝西的華陰,即以此終老。
顧炎武像 先生精力絕倫,最精于經學與音韻學,為清代考證學的開山老祖。
一生極不滿意陸、王空疏虛誕的學法,對于陽明學派攻擊尤烈。
他說: 今之君子,聚賓客門人數十百人,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我弗敢知也。
(《答友人論學書》) 試過細玩索這一段話,該是何等痛切!所以他平日不言理學,不談性命,隻講求實用,講求通經緻用的學問。
亦不肯多開講會,号召門徒,他以為這是學者純盜虛聲的手段,徒足以鼓動人心,敗壞風俗——這是與梨洲相左的地方。
[2]平生著作宏富,以《日知錄》一書尤為畢生精力荟萃之作。
關于教育論文,除《日知錄》外,散見于《亭林文集》中,留待下面另述。
二教育思想 亭林先生看出明末社會有兩大毛病:一為學者徒尚空談而無實用,二為流入狂禅而不講氣節。
後者為王學末流所演出的現象,前者除了王學的影響外,還有教育制度的關系。
當今社會以士族階級為中堅,倘這一班人既空疏無用,而又寡廉鮮恥,失了中堅的資格,結果必緻于亡國以亡天下。
亡國不過“易姓改号”,其禍尚小;亡天下則“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其禍最烈。
他是具有極大抱負的一位賢士大夫,既看出當時兩大毛病,而這毛病已演出極不良的結果,所以不惜大聲疾呼以圖挽救。
挽救的方法,對于前者則提倡能夠緻用的實學,對于後者則提倡尊廉尚恥的美風。
觀其與友人論學書,處處以有用之學及移風易俗為言;觀其《日知錄·世風篇》内,屢屢以名教廉恥為倡,可以知其宗旨之所在了。
我們歸納起來,他的言論,不外“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他的教育原則。
他說: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
嗚呼!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
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與友人論學書》) 《日知錄》書影 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原則,其目的在養成“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時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