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乾隆戎裝像
本章所舉教育家五人,除陸稼書一人完全為清代學者外,其餘都沒有臣服過清廷,可以說是明末的遺民。
但他們皆是性理學派,他們的學說影響于清初的力量較大,又皆及見清廷第二代帝王康熙大帝而後死,所以我們叙述清代的教育家,以他們五人為首。
此五人中,又可分着兩派:孫夏峰與李二曲二人,是折中于朱、王兩家之間的,他們的學說含着明末思想的成分很豐富,所以排在最先;張楊園、陸桴亭及陸稼書三人是反對陽明,崇拜程、朱的,到了稼書反王尊朱的旗幟尤為鮮明,已經在攻擊明學以回複宋學之舊了,所以排在次首。
至于這班人的教育主張之特點:(1)一律提倡實學,要從人倫日用上切實做工夫,不尚空談,不主浮誇。
(2)多半注意到兒童教育,以兒童教育為成人教育的基礎,要成就一個良好人才,及培養良好風俗,務必自教育兒童始。
(3)對于教法及讀書法,也有相當的注意。
(4)尤其是桴亭對于小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理論,及讀書的主張,處處有價值,足以打破曆來學者抄襲陳舊的煩悶,令吾人讀了耳目一新——足為本章的特色。
其餘關于教育宗旨及性論等項,所論不多,亦極平常,不過因襲前人的說話而已。
第二節孫夏峰(1584—1675) 一生活小史 孫氏生于明萬曆十二年,死于清康熙十四年,享有九十二歲的高齡。
假使他在六十一歲時便死,那完全為明朝的人物,乃鼎革以後又活了三十一歲。
他的思想是融和考亭與姚江為一的,且近于甘泉一派,恰恰是明末思想界的産品。
不過他的教育生活影響于清朝初年很大,凡清初的北方學者,差不多大半受其洗禮,我們援江漢之例,所以列入清初教育家第一人。
孫奇逢像 孫氏名奇逢,字啟泰,号鐘元,是河北容城縣人。
燕、趙地勢高亢,往往産生慷慨悲歌之士。
先生少年尚節義,喜任俠,或亦北方之強者。
他的祖父兩代皆取得科名,列入士族階級;他有昆仲四人,兩兄一弟皆為邑庠生,己則于十七歲時領得鄉薦。
他們雖不很闊綽,總算是容城裡較大的士紳家族,因此得與鹿伯順論交,得與左、魏諸公為友,無形中受了他們忠義之氣的感化,所以能夠成就他這一副急公仗義的身手。
當熹宗天啟五六年間,魏閹亂政,先生年已四十一歲,乃冒大危險,舉幡擊鼓,以營救左、魏諸公,義聲震于海内。
哪知後來折節為理學,氣質一變而為極和氣、極平易的教育家了。
其實先生自二十八歲以後,就開始研究理學,而氣質的變易則在四五十歲以後。
初年笃守程、朱學說,迨後才傾向陽明學,這個傾向也是受了鹿伯順的影響,因為鹿氏是信仰陽明的。
先生自四十歲以後,名聲早已鵲起,明廷屢次請他出山任事,他總不肯出;到了清朝,也是屢請不出,綜計前後共征十一次,而他終守清貧,做一個自甘淡泊的教育家,所以時人皆稱他為“征君”。
先生講學生活,自二十九歲起,到老死為止,綜計六十餘年。
在京師講學二次:一自二十九歲至三十二歲,約五年;一自三十八歲至三十九歲,約二年。
在易州、雙峰及百樓間,往來講學,共六年,自五十五歲至六十歲。
到了晚年,六十七歲時,慕蘇門百泉的勝景,又遷到夏峰,隐居講學了二十五年。
除此以外,或在故裡,或在江村,往來講學,約計二十餘年。
雙峰地勢可以避盜賊,先生因明末盜賊蜂起,來此避亂,一方守禦,一方講習,自此門人反日益多了。
[1]夏峰在河南輝縣有田廬數頃,是衛河使馬玉筍贈與的。
先生晚年得此機遇,遂為終老之計,率子弟躬耕,而自己則講誦不倦。
有親友來從遊時,他亦給田他們耕耘,不數年此地遂成一小小村鎮。
清初理學家而兼名臣的湯潛庵,就是在此時從學于先生的,夏峰先生的稱号也是此故。
“其持身務自刻砥,與人無町畦。
有同學者,随其高下淺深,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立于庸行。
上自公卿大夫,及野人牧豎,工商隸圉,武夫悍卒,壹以誠意接之;因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
山中花放,鄰村争置酒相邀,鹹知愛敬。
”這是江元度編先生事略所稱先生的一段話,我們由此可以想見此老之為人,及晚年的生活一斑。
至其求學的精神,到老不倦,且随年齡而加進。
嘗自述:“七十歲工夫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較八十而密”(本傳),氣魄之壯确是超人一等。
《孝友堂家規》書影 二教育要旨 夏峰《教子家訓》有這樣一句話:“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
”“明道理做好人”六個字,恐怕就是他的教育宗旨。
好人是什麼樣的人?自低一層說,做到忠厚和平循循規矩的士紳階級,便是好人。
我們隻讀他的《孝友堂家規》及《教子家訓》兩篇言論,即可以看得出來。
自高一層說,好人就是聖人,請看他在四書近指序上開首的一段話: 或問“學何為也哉?”曰:“學為聖人而已。
”曰:“聖人可學而能乎?”曰:“可。
孟子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曰:“仲尼日月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烏能學?”曰:“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天與日月不可學,亦學吾之心而已。
心以天地萬物為體,欲在日用飲食之間,故曰不離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畫前,盡心知性以知天,而聖人之能事畢矣。
” 孫夏峰先生年譜 人心即天地之心,愚民與聖人莫不相同。
不過聖人天理常存,能盡此心;愚民多半被物欲充塞,不能盡此心。
假令吾人能夠明得道理,就可以盡心知性;能夠盡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就可以與天通,就可以學到聖人。
“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聖賢之事也。
”(《語錄》) 吾人雖渺小,而此身關系很重,“前有千古,以身為承;後有千古,以身為垂”(《語錄》)。
此身既然有這樣重的關系,所以教育為必要。
受了教育才能擴大吾人之身,在空間能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在時間能與上下古今聯為一氣,做到第一等人,才不愧天地父母生我一場。
且退一步說,要扶持名教,有益于社會,也須教育造就一班好人。
再一退步說,要回複個人的善性,矯正不好的習氣,也須借教育的力量。
其實三種功用隻是一種,把他在九十一歲時答門人的一段話來證明:“學問原是全體大用、一了百當之道,學者隻從事于此一事,更無不盡。
所謂一事者,複性而已。
”(《年譜》)但教育雖為必要,而兒童教育尤關重要,因為吾人一生之為好為壞,全在兒童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
且兒童初生,原來本好,因得不着好的教育,所以學壞了。
他教誨他的孫子說: 孩提知愛,稍長知敬,此性生之良也。
知識開而習操其權,性失初矣。
古人重蒙養,正以慎所習,使不漓其性耳。
今日孺子轉盼便皆長成。
此日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難矣。
(《家訓》) 爾等未離孩提稍長之時,正在知愛知敬之日。
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爾愛其兄,大家和睦,敬聽師言,行走語笑,各循規矩。
程明道謂灑掃應對皆精義入神之事,莫謂此等為細事也。
聖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于童稚時定終身之品,爾等勉之!(《家訓》) 關于教人的方法,孫氏采取兩種——誘掖與磨煉。
對于初學的人,施行誘掖法,“但據現在一念,多方接引,絕不苛求,如孔子成就互鄉童子,孟子引齊宣王”之類。
對于學力較深的人,則施行磨煉法,“通照其平時細加簡點,毫不假借,如孔子成就及門諸弟子,孟子謂樂正子徒哺啜之類”(《語錄》)。
三修為論 修為論就是讨論做人的工夫,也可以說是求學的工夫。
夏峰對于這個工夫講論的很多,約之不外“随時随處體認天理”八個字。
這八個字的表面雖與湛甘泉所舉相同,但闡發意蘊的地方,不盡相同。
我們先将夏峰的原文引兩段出來,再加以解釋。
他說: 問“學下手處”。
曰:“日用食息每舉一念,行一事,接一言,不可有違天理、拂人情處,便是學問。
随時随處體認此心此理,人生隻有這一件,所謂必有事也。
”(《語錄》) 學人用功,莫侈言千古,遠談當世,吃緊處隻要不虛當下一日。
自子而亥,時雖不多,然事物之應酬,念慮之起滅,亦至變矣。
能實實省察,有不處非道富貴之心,有不去非道貧賤之心,常常不放,則自朔而晦,而春而冬,自少而老,總此日之積也。
一日用力而力足一日,一日不用力而心放矣。
澄心靜觀,自子而亥,至者幾時,放者幾時,此際戒懼之功,豈容他人着力。
(《語錄》) 由這兩段看來,可謂發揮盡至了。
所謂“随時”就是當下一日,“随處”就是眼前一着,“體認天理”就是切實省察自己的行為,以求無違天理與拂人情之處。
在當下一日的眼前一着,打點清楚,不使有絲毫放肆,不使有絲毫不合于天理人情。
但這種工夫,不是靜的觀察,是動的體認,是要從“日用食息”上面切實體驗出來。
在日用食息上随時随處用力,終身行之而不懈,這才是夏峰的修為工夫。
若是離開了日用食息,或是侈言千古、遠談當世,或是悠悠忽忽、空言一貫,皆與夏峰的意旨不合。
這種工夫,尚實際不尚理想,重躬行不重口說。
理想雖高,口說雖巧,而未曾躬行實踐過,就不是實在的學問,所成就的人才就非有用之才。
“古人吃飯著衣,便是盡性至命。
吾人談天論地,總非行己立身!”(《勵學文》)這兩句話,便足以概括他的修為主義。
第三節李二曲(1627—?) 一生活小史 盩厔,今作周至。
李二曲名颙,字孚中,是明末的遺民,是清初的大儒,是學兼朱、王的一位教育家。
他以明天啟七年生于陝西盩厔縣,十六歲就死了父親(父名從信,以壯武從軍為材官,于崇祯十五年讨賊殉難于河南襄城),家境貧寒,母子二人生活且難維持。
是時二曲隻粗解大義,以無力繳學費,從師數人,皆被拒絕。
賴有賢母彭氏親自教導,縱令日不舉火,也不令他失學,而他因此更加發憤。
家中無錢買書,乃向人借書來讀,凡經、史、百家以至佛、老之書,無不觀閱,其結果竟成一代大儒。
他的父親以忠君死難,他的母親以節義自守,且日以“忠孝節義”的話勉他,因此鑄成他的人格,天性至孝,感情極富,節義之概溢于面背,一生誓死不肯臣事清廷。
自三十歲以後,他已從事于講學生活,在四十歲以前,他
但他們皆是性理學派,他們的學說影響于清初的力量較大,又皆及見清廷第二代帝王康熙大帝而後死,所以我們叙述清代的教育家,以他們五人為首。
此五人中,又可分着兩派:孫夏峰與李二曲二人,是折中于朱、王兩家之間的,他們的學說含着明末思想的成分很豐富,所以排在最先;張楊園、陸桴亭及陸稼書三人是反對陽明,崇拜程、朱的,到了稼書反王尊朱的旗幟尤為鮮明,已經在攻擊明學以回複宋學之舊了,所以排在次首。
至于這班人的教育主張之特點:(1)一律提倡實學,要從人倫日用上切實做工夫,不尚空談,不主浮誇。
(2)多半注意到兒童教育,以兒童教育為成人教育的基礎,要成就一個良好人才,及培養良好風俗,務必自教育兒童始。
(3)對于教法及讀書法,也有相當的注意。
(4)尤其是桴亭對于小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理論,及讀書的主張,處處有價值,足以打破曆來學者抄襲陳舊的煩悶,令吾人讀了耳目一新——足為本章的特色。
其餘關于教育宗旨及性論等項,所論不多,亦極平常,不過因襲前人的說話而已。
第二節孫夏峰(1584—1675) 一生活小史 孫氏生于明萬曆十二年,死于清康熙十四年,享有九十二歲的高齡。
假使他在六十一歲時便死,那完全為明朝的人物,乃鼎革以後又活了三十一歲。
他的思想是融和考亭與姚江為一的,且近于甘泉一派,恰恰是明末思想界的産品。
不過他的教育生活影響于清朝初年很大,凡清初的北方學者,差不多大半受其洗禮,我們援江漢之例,所以列入清初教育家第一人。
孫奇逢像 孫氏名奇逢,字啟泰,号鐘元,是河北容城縣人。
燕、趙地勢高亢,往往産生慷慨悲歌之士。
先生少年尚節義,喜任俠,或亦北方之強者。
他的祖父兩代皆取得科名,列入士族階級;他有昆仲四人,兩兄一弟皆為邑庠生,己則于十七歲時領得鄉薦。
他們雖不很闊綽,總算是容城裡較大的士紳家族,因此得與鹿伯順論交,得與左、魏諸公為友,無形中受了他們忠義之氣的感化,所以能夠成就他這一副急公仗義的身手。
當熹宗天啟五六年間,魏閹亂政,先生年已四十一歲,乃冒大危險,舉幡擊鼓,以營救左、魏諸公,義聲震于海内。
哪知後來折節為理學,氣質一變而為極和氣、極平易的教育家了。
其實先生自二十八歲以後,就開始研究理學,而氣質的變易則在四五十歲以後。
初年笃守程、朱學說,迨後才傾向陽明學,這個傾向也是受了鹿伯順的影響,因為鹿氏是信仰陽明的。
先生自四十歲以後,名聲早已鵲起,明廷屢次請他出山任事,他總不肯出;到了清朝,也是屢請不出,綜計前後共征十一次,而他終守清貧,做一個自甘淡泊的教育家,所以時人皆稱他為“征君”。
先生講學生活,自二十九歲起,到老死為止,綜計六十餘年。
在京師講學二次:一自二十九歲至三十二歲,約五年;一自三十八歲至三十九歲,約二年。
在易州、雙峰及百樓間,往來講學,共六年,自五十五歲至六十歲。
到了晚年,六十七歲時,慕蘇門百泉的勝景,又遷到夏峰,隐居講學了二十五年。
除此以外,或在故裡,或在江村,往來講學,約計二十餘年。
雙峰地勢可以避盜賊,先生因明末盜賊蜂起,來此避亂,一方守禦,一方講習,自此門人反日益多了。
[1]夏峰在河南輝縣有田廬數頃,是衛河使馬玉筍贈與的。
先生晚年得此機遇,遂為終老之計,率子弟躬耕,而自己則講誦不倦。
有親友來從遊時,他亦給田他們耕耘,不數年此地遂成一小小村鎮。
清初理學家而兼名臣的湯潛庵,就是在此時從學于先生的,夏峰先生的稱号也是此故。
“其持身務自刻砥,與人無町畦。
有同學者,随其高下淺深,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立于庸行。
上自公卿大夫,及野人牧豎,工商隸圉,武夫悍卒,壹以誠意接之;因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
山中花放,鄰村争置酒相邀,鹹知愛敬。
”這是江元度編先生事略所稱先生的一段話,我們由此可以想見此老之為人,及晚年的生活一斑。
至其求學的精神,到老不倦,且随年齡而加進。
嘗自述:“七十歲工夫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較八十而密”(本傳),氣魄之壯确是超人一等。
《孝友堂家規》書影 二教育要旨 夏峰《教子家訓》有這樣一句話:“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
”“明道理做好人”六個字,恐怕就是他的教育宗旨。
好人是什麼樣的人?自低一層說,做到忠厚和平循循規矩的士紳階級,便是好人。
我們隻讀他的《孝友堂家規》及《教子家訓》兩篇言論,即可以看得出來。
自高一層說,好人就是聖人,請看他在四書近指序上開首的一段話: 或問“學何為也哉?”曰:“學為聖人而已。
”曰:“聖人可學而能乎?”曰:“可。
孟子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曰:“仲尼日月也,猶天不可階而升也,烏能學?”曰:“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中,天與日月不可學,亦學吾之心而已。
心以天地萬物為體,欲在日用飲食之間,故曰不離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畫前,盡心知性以知天,而聖人之能事畢矣。
” 孫夏峰先生年譜 人心即天地之心,愚民與聖人莫不相同。
不過聖人天理常存,能盡此心;愚民多半被物欲充塞,不能盡此心。
假令吾人能夠明得道理,就可以盡心知性;能夠盡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就可以與天通,就可以學到聖人。
“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聖賢之事也。
”(《語錄》) 吾人雖渺小,而此身關系很重,“前有千古,以身為承;後有千古,以身為垂”(《語錄》)。
此身既然有這樣重的關系,所以教育為必要。
受了教育才能擴大吾人之身,在空間能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在時間能與上下古今聯為一氣,做到第一等人,才不愧天地父母生我一場。
且退一步說,要扶持名教,有益于社會,也須教育造就一班好人。
再一退步說,要回複個人的善性,矯正不好的習氣,也須借教育的力量。
其實三種功用隻是一種,把他在九十一歲時答門人的一段話來證明:“學問原是全體大用、一了百當之道,學者隻從事于此一事,更無不盡。
所謂一事者,複性而已。
”(《年譜》)但教育雖為必要,而兒童教育尤關重要,因為吾人一生之為好為壞,全在兒童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
且兒童初生,原來本好,因得不着好的教育,所以學壞了。
他教誨他的孫子說: 孩提知愛,稍長知敬,此性生之良也。
知識開而習操其權,性失初矣。
古人重蒙養,正以慎所習,使不漓其性耳。
今日孺子轉盼便皆長成。
此日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難矣。
(《家訓》) 爾等未離孩提稍長之時,正在知愛知敬之日。
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爾愛其兄,大家和睦,敬聽師言,行走語笑,各循規矩。
程明道謂灑掃應對皆精義入神之事,莫謂此等為細事也。
聖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于童稚時定終身之品,爾等勉之!(《家訓》) 關于教人的方法,孫氏采取兩種——誘掖與磨煉。
對于初學的人,施行誘掖法,“但據現在一念,多方接引,絕不苛求,如孔子成就互鄉童子,孟子引齊宣王”之類。
對于學力較深的人,則施行磨煉法,“通照其平時細加簡點,毫不假借,如孔子成就及門諸弟子,孟子謂樂正子徒哺啜之類”(《語錄》)。
三修為論 修為論就是讨論做人的工夫,也可以說是求學的工夫。
夏峰對于這個工夫講論的很多,約之不外“随時随處體認天理”八個字。
這八個字的表面雖與湛甘泉所舉相同,但闡發意蘊的地方,不盡相同。
我們先将夏峰的原文引兩段出來,再加以解釋。
他說: 問“學下手處”。
曰:“日用食息每舉一念,行一事,接一言,不可有違天理、拂人情處,便是學問。
随時随處體認此心此理,人生隻有這一件,所謂必有事也。
”(《語錄》) 學人用功,莫侈言千古,遠談當世,吃緊處隻要不虛當下一日。
自子而亥,時雖不多,然事物之應酬,念慮之起滅,亦至變矣。
能實實省察,有不處非道富貴之心,有不去非道貧賤之心,常常不放,則自朔而晦,而春而冬,自少而老,總此日之積也。
一日用力而力足一日,一日不用力而心放矣。
澄心靜觀,自子而亥,至者幾時,放者幾時,此際戒懼之功,豈容他人着力。
(《語錄》) 由這兩段看來,可謂發揮盡至了。
所謂“随時”就是當下一日,“随處”就是眼前一着,“體認天理”就是切實省察自己的行為,以求無違天理與拂人情之處。
在當下一日的眼前一着,打點清楚,不使有絲毫放肆,不使有絲毫不合于天理人情。
但這種工夫,不是靜的觀察,是動的體認,是要從“日用食息”上面切實體驗出來。
在日用食息上随時随處用力,終身行之而不懈,這才是夏峰的修為工夫。
若是離開了日用食息,或是侈言千古、遠談當世,或是悠悠忽忽、空言一貫,皆與夏峰的意旨不合。
這種工夫,尚實際不尚理想,重躬行不重口說。
理想雖高,口說雖巧,而未曾躬行實踐過,就不是實在的學問,所成就的人才就非有用之才。
“古人吃飯著衣,便是盡性至命。
吾人談天論地,總非行己立身!”(《勵學文》)這兩句話,便足以概括他的修為主義。
第三節李二曲(1627—?) 一生活小史 盩厔,今作周至。
李二曲名颙,字孚中,是明末的遺民,是清初的大儒,是學兼朱、王的一位教育家。
他以明天啟七年生于陝西盩厔縣,十六歲就死了父親(父名從信,以壯武從軍為材官,于崇祯十五年讨賊殉難于河南襄城),家境貧寒,母子二人生活且難維持。
是時二曲隻粗解大義,以無力繳學費,從師數人,皆被拒絕。
賴有賢母彭氏親自教導,縱令日不舉火,也不令他失學,而他因此更加發憤。
家中無錢買書,乃向人借書來讀,凡經、史、百家以至佛、老之書,無不觀閱,其結果竟成一代大儒。
他的父親以忠君死難,他的母親以節義自守,且日以“忠孝節義”的話勉他,因此鑄成他的人格,天性至孝,感情極富,節義之概溢于面背,一生誓死不肯臣事清廷。
自三十歲以後,他已從事于講學生活,在四十歲以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