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複古

關燈
康熙讀書像

    滿清三百年間,為中國學術史上極燦爛的一個時期,也是中國舊學總結束的一個時期。其學術勢力較大、足以演成學風的,計有四派:一為性理學派,二為考證學派,三為今文學派,四為古文派。第一派流行于清初,著名人物有孫夏峰、李二曲、湯潛庵、張楊園、陸桴亭、陸稼書等人。前三人兼采朱、王,後三人則極力崇朱而黜王。第二派倡導于清初,稱霸于清之中葉,到末年猶有餘風。開山老祖為顧亭林,繼起人物有閻百詩、胡朏明,到中葉而大盛。此派到了中葉,乃分吳、皖兩系:吳系以長洲的惠定宇為盟主,門下有餘蕭客、江聲等人;皖派以婺源的戴東原為盟主,門下有段玉裁、王氏父子等人。其餘或出入于吳、皖兩系,或獨樹一幟。到末了,還有俞曲園、孫仲容、章太炎等人,作此派的中流砥柱。第三派發生于中葉以後,到末年而此風大熾,代表人物有莊存與、崔東壁、康有為等,而以康氏為中堅。第四派倡導于清初之方望溪,成熟于中葉之姚姬傳、恽子居,到末年有曾滌生等人為他們大張其軍。這四派中,以第二派勢力最大,由清初到清末,延長三百年的時間,尤以在中葉為極盛,橫絕一世,差不多占了當時學術界的全面積,所以梁啟超稱他們為清代學術界的正統派。第四派的人們以文章擅長,可以說是藝術的;隻因他們平日喜談義理,崇拜程、朱,常以“文以載道”的題目來号召,知識界上附和的人們很多,确能自成風氣,所以我們也列在這裡。此外還有顔習齋、李恕谷、王昆繩等人,以實行為号召,反對一切空談及記誦之學,可稱為實行主義者。但他們重苦行,所實行的盡是一些古禮古法,與時代潮流不合,所以再傳之後就消沉了。此外還有專講文學的,在清初有萬氏兄弟,在乾、嘉之際有章實齋,以勢力過弱,未能演成學風。黃梨洲雖有史學特識,而學術宏博,不限于一派,其所以傳世的尤在于性理學與經世。

    滿清帝國承明末王學空疏之後,學術界上遂發生一大反動。所以當帝國初年,一般學者力排王學,推尊程、朱,其學風乃由明以返于宋——即我們所說的第一派。反動潮流既起,迨後愈演愈劇,遂不可制止,于是有第二派學者産生,舍棄程、朱、陸、王而專講賈、馬、許、鄭,其學風又由宋以返于漢了。這一班學者,抛開了所謂微言大義,專從古代制度名物上做工夫,以懷疑的态度、科學的方法,把所有古代的經籍一一重新估價與整理,于是發現了許多僞品,理出了許多條理,而二千年來懷疑莫決、真僞難分的問題也由他們給以鑿實的解決。這種治學的工夫,直接成功了考證學業,間接給予後來研究學術者以不少的懷疑精神,懷疑不已,于是今文學者起,更由東漢以返于西漢,甚至由兩漢以返于周、秦,直達孔、孟的真面目,把後世一切附會臆造的學說完全解除。如繭抽絲,層層向内,愈内愈解放,這是清代學者治學的方式。此所以梁氏以本期學術界運動的方式比之歐洲十四、十五世紀的文藝複興運動,是一種解放運動,并且是以複古為解放的運動。到末了,歐風東漸,國人思想漸漸改變,遂舍棄古董舊學而緻力科學,這與本期性質完全不同,我們留待後一期另述。

    本期學者有講學二十年的,有講學三十年的,甚至畢生從事于講學的,他們的治學途徑雖然不同,而多以教授為生,把他們列入教育家當可無愧。關于教育理論,以性理派學者發表最多,且有許多進步的貢獻,為前代性理學家所不及;其次則為古文派的學者。考證學派除了戴氏外,均無理論,而戴氏對于性理的解釋,特别出新而又近于情理,且超過宋、明以來一切性理學者的見解。今文學派以政治活動為職志,影響于教育界上的隻在于他們的開辟的思想與革命的膽量。其餘可以從略了。至于國家教育的傾向,重科舉而輕學校;及一般淺嘗之士舍棄一切實學而日讀八股習小楷,以獵取“科第”,則較明代更甚。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國朝先正事略》

    (2)《漢學師承記》

    (3)《清朝學案小志》

    (4)《耆艾獻征錄》

    (5)《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