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一高壓的政治
明朝自萬曆以來,因帝王的昏聩,宦官宵小的亂政,緻使全國社會皆被糜亂,盜匪遍地起來,朱明政府失了統治的機能,于是滿族以新興的民族利用時機起而替代了。所以本期教育的背景,隻是政權的移轉,統治民族的變更,于農村經濟不發生絲毫影響,而變形的封建社會依舊保持原來的狀态。滿洲民族征服了内外蒙古、中國本部及西藏、回疆等地,支配了漢、蒙、回、藏全民族,在東亞組織一大帝國。他們當初尚未完全脫離遊牧生活,亦曾知道自己以後進的民族統治一切,必不為先進民族——尤其是漢族——所能心服,乃不惜逞其戰勝的威力,施行種種高壓手段,而漢、蒙、回、藏等民族終究屈伏了。他的高壓手段,對于其他被支配民族單純以兵力外,對于漢族則用種種政策。我們舉其較為顯著的計有三種:一為防守政策,二為變俗政策,三為屠殺政策。關于第一種,凡各省重要地帶即設立駐防将軍,防制漢人的反動。關于第二種,一則變易漢族原來的衣冠為滿洲的衣冠,一則強令漢族男子仿照滿俗薙發結辮,倘有反抗的,格殺勿論。關于第三種,凡稍涉反動性的文字,或被他們認為有嫌疑的文字,即大肆屠殺,往往株連幾十、幾百以至幾千人。中國帝王的專制,到明朝已經是登峰造極,哪知到了此時又加一層種族的界限,壓制更甚于前,這種政局直至二百年後才漸漸松懈。
山海關東門城樓
這是清兵進入中原的必經地。
紫禁城全圖
二籠絡的教育
滿洲民族比較人口不及漢族十分之一,比較文化更是不能望其項背。以低級的民族、極少數的人口來統治高級的民族、極多數的人口,絕不是單憑武力能夠收效的。他們的統治者也看到這一層,于是在政治方面雖施行高壓手段,但在教育方面則采用籠絡手段。他們的籠絡手段是看透了漢人的心理,利用了漢人的弱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中國社會的勢力全在一班士大夫階級及土豪手中,這一班人大都是知識階級,也即是社會的優秀分子。滿清統治者知道他們最崇拜的是孔、孟,所以建都北京之初,即仿照明朝開設學校,崇祀孔、孟,且以祀孔的典禮與尊祖、敬天并重。又知道明末王學已不為他們所重視,漸有回到宋儒程、朱的舊路的傾向,所以康熙大帝首先提倡朱子學說,并把朱子列入十二哲裡面,配享孔子,及刊行他的著作《朱子全書》。又知道他們最愛科名,所以極力提倡科舉,授以各級學位及給予領有學位者以特别榮譽與權利。還有一班明末遺老,或負有氣節的士君子,對于故國的觀念非常強烈,未必肯于屈就這種常套。滿清統治者于是又破除常格,另開特科,來網羅這一班人物借以收拾民心。社會知識分子最容易引用到書籍裡面,滿清統治者于是極力獎勵著作,或誘引他們在宮廷裡面編輯類書,使他們常年埋頭于故紙堆中,自然沒有反抗的精力。總之他們的教育政策,一切皆是籠絡的,意在使漢族除了不敢反抗外,并且要使一般人皆樂于就他的範圍。這一種政策,結果也是收了成功。但他們的教育不但對于漢族采用籠絡手段,即對于蒙、回、藏各族也是一樣。例如對于蒙、藏,則崇拜喇嘛教,對于回族則崇拜穆罕默德教,依然是蒙古帝國之“因其俗以柔其人”的辦法。滿清統治者一方面利用被統治民族的弱點以籠絡他們,一方面保持其本族固有的優點,如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神,常作為訓練的資料,如本族語言亦列為一般學校的教材。但他們自入關以來,不久就被漢族文化與習俗所同化,也學漢人作八股、詠詩詞,不僅昔日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種完全喪失,即本族語言亦被廢棄,這一點恐怕是滿清開國諸君所不及料的。
順治接見五世達賴壁畫
明朝自萬曆以來,因帝王的昏聩,宦官宵小的亂政,緻使全國社會皆被糜亂,盜匪遍地起來,朱明政府失了統治的機能,于是滿族以新興的民族利用時機起而替代了。所以本期教育的背景,隻是政權的移轉,統治民族的變更,于農村經濟不發生絲毫影響,而變形的封建社會依舊保持原來的狀态。滿洲民族征服了内外蒙古、中國本部及西藏、回疆等地,支配了漢、蒙、回、藏全民族,在東亞組織一大帝國。他們當初尚未完全脫離遊牧生活,亦曾知道自己以後進的民族統治一切,必不為先進民族——尤其是漢族——所能心服,乃不惜逞其戰勝的威力,施行種種高壓手段,而漢、蒙、回、藏等民族終究屈伏了。他的高壓手段,對于其他被支配民族單純以兵力外,對于漢族則用種種政策。我們舉其較為顯著的計有三種:一為防守政策,二為變俗政策,三為屠殺政策。關于第一種,凡各省重要地帶即設立駐防将軍,防制漢人的反動。關于第二種,一則變易漢族原來的衣冠為滿洲的衣冠,一則強令漢族男子仿照滿俗薙發結辮,倘有反抗的,格殺勿論。關于第三種,凡稍涉反動性的文字,或被他們認為有嫌疑的文字,即大肆屠殺,往往株連幾十、幾百以至幾千人。中國帝王的專制,到明朝已經是登峰造極,哪知到了此時又加一層種族的界限,壓制更甚于前,這種政局直至二百年後才漸漸松懈。
山海關東門城樓
這是清兵進入中原的必經地。
紫禁城全圖
二籠絡的教育
滿洲民族比較人口不及漢族十分之一,比較文化更是不能望其項背。以低級的民族、極少數的人口來統治高級的民族、極多數的人口,絕不是單憑武力能夠收效的。他們的統治者也看到這一層,于是在政治方面雖施行高壓手段,但在教育方面則采用籠絡手段。他們的籠絡手段是看透了漢人的心理,利用了漢人的弱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中國社會的勢力全在一班士大夫階級及土豪手中,這一班人大都是知識階級,也即是社會的優秀分子。滿清統治者知道他們最崇拜的是孔、孟,所以建都北京之初,即仿照明朝開設學校,崇祀孔、孟,且以祀孔的典禮與尊祖、敬天并重。又知道明末王學已不為他們所重視,漸有回到宋儒程、朱的舊路的傾向,所以康熙大帝首先提倡朱子學說,并把朱子列入十二哲裡面,配享孔子,及刊行他的著作《朱子全書》。又知道他們最愛科名,所以極力提倡科舉,授以各級學位及給予領有學位者以特别榮譽與權利。還有一班明末遺老,或負有氣節的士君子,對于故國的觀念非常強烈,未必肯于屈就這種常套。滿清統治者于是又破除常格,另開特科,來網羅這一班人物借以收拾民心。社會知識分子最容易引用到書籍裡面,滿清統治者于是極力獎勵著作,或誘引他們在宮廷裡面編輯類書,使他們常年埋頭于故紙堆中,自然沒有反抗的精力。總之他們的教育政策,一切皆是籠絡的,意在使漢族除了不敢反抗外,并且要使一般人皆樂于就他的範圍。這一種政策,結果也是收了成功。但他們的教育不但對于漢族采用籠絡手段,即對于蒙、回、藏各族也是一樣。例如對于蒙、藏,則崇拜喇嘛教,對于回族則崇拜穆罕默德教,依然是蒙古帝國之“因其俗以柔其人”的辦法。滿清統治者一方面利用被統治民族的弱點以籠絡他們,一方面保持其本族固有的優點,如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神,常作為訓練的資料,如本族語言亦列為一般學校的教材。但他們自入關以來,不久就被漢族文化與習俗所同化,也學漢人作八股、詠詩詞,不僅昔日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種完全喪失,即本族語言亦被廢棄,這一點恐怕是滿清開國諸君所不及料的。
順治接見五世達賴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