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萬曆帝像
王學初出,雖能一新社會之耳目,但到了末流,則放誕無所歸宿,驅天下盡為矯誣不學、任性自适之徒。
社會無一切實學術與精神,将何以維持久遠?放誕之極,而東林諸子以起。
東林諸子雖不完全笃守程、朱,但個個尚氣節、講實在,确能一掃王學之陋習,是王學末流的一大反動。
迨後來,劉蕺山講學于證人書院,有弟子黃梨洲、全謝山、萬氏兄弟,有宏城孫征君,昆山顧炎武,莫不提倡氣節,以講求實學為宗旨,明朝雖亡,而士氣之壯烈,确受了這一班講學豪傑之士的影響。
我們在本章,除東林諸子外,隻錄劉蕺山一人為本期的殿将,其他諸子,皆死于清初已定之日,為有清一代學術界之先河,故留在下期另述。
東林諸子中隻取顧憲成、高攀龍及孫慎行三人,合蕺山為四。
此四人中,當以蕺山學力最深,所論心理、教育創獲最多,為陽明以後第一人。
東林諸子,也談心性,談修養,較王門諸子個個切實。
如顧氏之識性,高氏之複性,孫氏之心性氣一體,皆有獨到的地方,不過缺乏教育學理論。
陽明派以良知為本體,程、朱派的羅整庵以良知為作用,而顧氏則以良知介乎體用之間,這一點也是與前人不同的。
總之,對于心性的解釋,及修養的論證,較從前均有進步,不過全是對成人說法,為學力有相當程度的人說法,對于兒童教育則沒有人能注意到,是一種缺點。
第二節東林學派 一緒言 東林書院在江蘇無錫,是宋儒楊龜山講學的地方。
五百年以來,這個書院久已破廢,到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本地學者倡議修複,他們即借此地重開講席,東林書院之名由此大著。
倡議修養的為顧氏兄弟,講學同志有高氏、孫氏、錢氏一班學者。
這一班學者皆是以講學挽回世道人心的;換一句話,他們皆是以“教育救國”為目的的。
論他們的地位,全是士大夫階級;論他的品格,全不失為正人君子。
他們個個以學問而兼氣節,不是書生派的教育家,乃是豪傑風的儒者,有血性,有氣概,有操守,講學不肯忘卻政治的學者。
因為不肯忘政治,所以往往以時政為講學的資料,而他們本人也不時出入于政海,于是無錫之東林書院不知不覺在北京政府裡頭占一部分勢力了。
當是時,正是神宗晚年,他們眼看見朝政日非,小人勢力日長,愈發激烈的言論,忌恨他們的小人們遂指為東林黨,因運時會的人又從而附和起來,于是東林黨的名聲喧騰于天下。
其實在東林講學的不過數人,因為與在朝小人對立,所以凡屬言論正直一點的士大夫皆被目為東林黨人,而東林書院當初不過一私人講學的機關,後來竟變成政治團體了。
但這一派人,所講的學問是王學的反應,所負的氣節是時政的反應。
他倆者是擁護程、朱學說,對于王學加以攻擊的,但他們彼此之間的主張各有不同,亦不是與程、朱學說完全一緻的,所以我們稱之曰“東林學派”。
劉蕺山說:“東林之學,泾陽導其源,景逸始入細,至淇澳而集其成矣。
”(《東林學案》)我們在本節裡頭亦列舉這三人為代表。
東林書院 二顧憲成 顧氏名憲成,字叔時,泾陽是他的别号。
他是無錫人,昆仲有四個,本人行三。
第四弟名允成,字季時,學問品格與他相似,倡議修複東林書院即他們兄弟二人,可謂難兄難弟了。
泾陽生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死于神宗萬曆四十年,享年六十有三歲。
他以萬曆四年中鄉試,八年登進士,時為三十一歲,從此出入于朝野,轉調于政治生活。
生來一副忠肝義膽,敢發谠論,不避權貴,當三十八歲時,以上疏得罪了執政大臣,谪貶到桂陽州當判官。
第二年,移理處州,後來又轉調泉州。
考其政績,稱為公廉第一,于是又調進京擢為考功司主事。
在萬曆二十二年,又以好說話得罪了執政大臣,遂被削奪官職,放歸田裡了。
此時顧氏已四十四歲,以直言被廢,聲名益高,他也乘此機會到處講學,思以在野之身喚醒士民,挽救危亡。
東林書院之修複,在他削籍的第十年,内中辦法一律遵守《白鹿洞規》,其實他的講學成績自此以前已振振有聲了。
顧氏是一個熱心于世的憂國分子,所以他平日講學亦以有益于實用為目的,不是徒尚空談的。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道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長,君子不齒也。
”(《東林學案》)由他這幾句話看來,可以想見其為人了。
我們把他的學說,可以提出兩點來說說:一關于性善的,二關于修養的。
顧氏以性為本體,以情為用。
以良知為才——介乎體用之間。
本體之性為天所賦予,是至善的,所以發而為用之情與才也是至善的。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由孟子這一段話所指:仁義為性,愛敬為情,知愛知敬為才。
性是“無為”,而才與情是“有為”;情是“有專屬”,而才是“無專屬”;所以才介乎體用之間。
良知即才,所以良知也是介乎體用之間,但其質為善的,三者是一樣。
性不但是善的,而性即善;性與善是一不是二,所以他說:“語本體隻是性善二字。
”(《小心齋劄記》)善并沒有特别意義,不過是萬德之總名;性乃純一之天理,萬德皆備,故曰性善——即性與善是一緻的。
性與善既一緻,則不善的東西必不是性;換一句話,凡吾性所本有的謂之善,凡吾性所本能的便謂之惡了。
[1]心乃根柢于性,性即心之體,所以心也是善的。
不過有時心為私欲所引誘,多趨于惡,但本體未嘗不善。
由此論證,所以他認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話落于禅宗,有違儒家的說法,辯難不遺餘力。
顧憲成像 “吃緊隻在識性。
識得時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
識不得時,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總與自性無幹。
”(《小心齋劄記》)顧氏一生為人的工夫就在“識性”二字。
識得性時,着意是好的,不着意也是好的。
怎樣識性,“當下即是”,因為“合下具足,所以當下即是”。
“合下”以全體言,凡現在、過去及未來皆包括在内。
“當下”以對境言,隻論現在,不論過去及未來。
凡整個時間,無論古今,或一瞬一刻,皆具有至理。
皆是天理流行,所以“合下具是”。
但吾人多為私欲所蒙蔽,雖然人人“具足”,未必人人“即是”;雖未必“即是”,亦不害于“具足”。
隻要吾人于現時此地看得清白,識得性來,朝着天理行走,吾人的行為就是至善的,就合乎天理,所謂“當下即是”。
在平時随時随地如此用力;在變時,也随時随地如此用力。
平時用力,是在源頭上探索;變時用力
社會無一切實學術與精神,将何以維持久遠?放誕之極,而東林諸子以起。
東林諸子雖不完全笃守程、朱,但個個尚氣節、講實在,确能一掃王學之陋習,是王學末流的一大反動。
迨後來,劉蕺山講學于證人書院,有弟子黃梨洲、全謝山、萬氏兄弟,有宏城孫征君,昆山顧炎武,莫不提倡氣節,以講求實學為宗旨,明朝雖亡,而士氣之壯烈,确受了這一班講學豪傑之士的影響。
我們在本章,除東林諸子外,隻錄劉蕺山一人為本期的殿将,其他諸子,皆死于清初已定之日,為有清一代學術界之先河,故留在下期另述。
東林諸子中隻取顧憲成、高攀龍及孫慎行三人,合蕺山為四。
此四人中,當以蕺山學力最深,所論心理、教育創獲最多,為陽明以後第一人。
東林諸子,也談心性,談修養,較王門諸子個個切實。
如顧氏之識性,高氏之複性,孫氏之心性氣一體,皆有獨到的地方,不過缺乏教育學理論。
陽明派以良知為本體,程、朱派的羅整庵以良知為作用,而顧氏則以良知介乎體用之間,這一點也是與前人不同的。
總之,對于心性的解釋,及修養的論證,較從前均有進步,不過全是對成人說法,為學力有相當程度的人說法,對于兒童教育則沒有人能注意到,是一種缺點。
第二節東林學派 一緒言 東林書院在江蘇無錫,是宋儒楊龜山講學的地方。
五百年以來,這個書院久已破廢,到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本地學者倡議修複,他們即借此地重開講席,東林書院之名由此大著。
倡議修養的為顧氏兄弟,講學同志有高氏、孫氏、錢氏一班學者。
這一班學者皆是以講學挽回世道人心的;換一句話,他們皆是以“教育救國”為目的的。
論他們的地位,全是士大夫階級;論他的品格,全不失為正人君子。
他們個個以學問而兼氣節,不是書生派的教育家,乃是豪傑風的儒者,有血性,有氣概,有操守,講學不肯忘卻政治的學者。
因為不肯忘政治,所以往往以時政為講學的資料,而他們本人也不時出入于政海,于是無錫之東林書院不知不覺在北京政府裡頭占一部分勢力了。
當是時,正是神宗晚年,他們眼看見朝政日非,小人勢力日長,愈發激烈的言論,忌恨他們的小人們遂指為東林黨,因運時會的人又從而附和起來,于是東林黨的名聲喧騰于天下。
其實在東林講學的不過數人,因為與在朝小人對立,所以凡屬言論正直一點的士大夫皆被目為東林黨人,而東林書院當初不過一私人講學的機關,後來竟變成政治團體了。
但這一派人,所講的學問是王學的反應,所負的氣節是時政的反應。
他倆者是擁護程、朱學說,對于王學加以攻擊的,但他們彼此之間的主張各有不同,亦不是與程、朱學說完全一緻的,所以我們稱之曰“東林學派”。
劉蕺山說:“東林之學,泾陽導其源,景逸始入細,至淇澳而集其成矣。
”(《東林學案》)我們在本節裡頭亦列舉這三人為代表。
東林書院 二顧憲成 顧氏名憲成,字叔時,泾陽是他的别号。
他是無錫人,昆仲有四個,本人行三。
第四弟名允成,字季時,學問品格與他相似,倡議修複東林書院即他們兄弟二人,可謂難兄難弟了。
泾陽生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死于神宗萬曆四十年,享年六十有三歲。
他以萬曆四年中鄉試,八年登進士,時為三十一歲,從此出入于朝野,轉調于政治生活。
生來一副忠肝義膽,敢發谠論,不避權貴,當三十八歲時,以上疏得罪了執政大臣,谪貶到桂陽州當判官。
第二年,移理處州,後來又轉調泉州。
考其政績,稱為公廉第一,于是又調進京擢為考功司主事。
在萬曆二十二年,又以好說話得罪了執政大臣,遂被削奪官職,放歸田裡了。
此時顧氏已四十四歲,以直言被廢,聲名益高,他也乘此機會到處講學,思以在野之身喚醒士民,挽救危亡。
東林書院之修複,在他削籍的第十年,内中辦法一律遵守《白鹿洞規》,其實他的講學成績自此以前已振振有聲了。
顧氏是一個熱心于世的憂國分子,所以他平日講學亦以有益于實用為目的,不是徒尚空談的。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道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長,君子不齒也。
”(《東林學案》)由他這幾句話看來,可以想見其為人了。
我們把他的學說,可以提出兩點來說說:一關于性善的,二關于修養的。
顧氏以性為本體,以情為用。
以良知為才——介乎體用之間。
本體之性為天所賦予,是至善的,所以發而為用之情與才也是至善的。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由孟子這一段話所指:仁義為性,愛敬為情,知愛知敬為才。
性是“無為”,而才與情是“有為”;情是“有專屬”,而才是“無專屬”;所以才介乎體用之間。
良知即才,所以良知也是介乎體用之間,但其質為善的,三者是一樣。
性不但是善的,而性即善;性與善是一不是二,所以他說:“語本體隻是性善二字。
”(《小心齋劄記》)善并沒有特别意義,不過是萬德之總名;性乃純一之天理,萬德皆備,故曰性善——即性與善是一緻的。
性與善既一緻,則不善的東西必不是性;換一句話,凡吾性所本有的謂之善,凡吾性所本能的便謂之惡了。
[1]心乃根柢于性,性即心之體,所以心也是善的。
不過有時心為私欲所引誘,多趨于惡,但本體未嘗不善。
由此論證,所以他認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話落于禅宗,有違儒家的說法,辯難不遺餘力。
顧憲成像 “吃緊隻在識性。
識得時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
識不得時,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總與自性無幹。
”(《小心齋劄記》)顧氏一生為人的工夫就在“識性”二字。
識得性時,着意是好的,不着意也是好的。
怎樣識性,“當下即是”,因為“合下具足,所以當下即是”。
“合下”以全體言,凡現在、過去及未來皆包括在内。
“當下”以對境言,隻論現在,不論過去及未來。
凡整個時間,無論古今,或一瞬一刻,皆具有至理。
皆是天理流行,所以“合下具是”。
但吾人多為私欲所蒙蔽,雖然人人“具足”,未必人人“即是”;雖未必“即是”,亦不害于“具足”。
隻要吾人于現時此地看得清白,識得性來,朝着天理行走,吾人的行為就是至善的,就合乎天理,所謂“當下即是”。
在平時随時随地如此用力;在變時,也随時随地如此用力。
平時用力,是在源頭上探索;變時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