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是在關頭上打通。
探索得源頭則關頭亦通,打通得關頭則源頭自清。
[2] 三高攀龍 在這個時候,海内大儒,以高、劉并稱,高氏所成就雖不及劉蕺山之大,但出處進退之雍容,及修養工夫之純熟,二人實無高下可分。
高氏名攀龍,字存之,别号景逸,與顧泾陽同鄉,也是無錫的人物。
他生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較顧氏晚生十二歲。
當二十五歲時,還聽過顧氏的講授,他們似有很淺的師生關系。
高氏以萬曆十七年登進士,二十年入官為行人,當時以一疏打倒張世則的《大學古本初義》,對于程、朱之學曾極力擁護過。
第二年,以直言得罪閣臣,被貶到揭陽為添注典史。
揭陽一谪,幫助他的學問之進修确實不小,差不多與陽明的龍場之谪同其功用。
當此之時,高氏年僅三十二歲,在途中走了二月,在谪所住了半年。
我們觀他自序求學工夫,艱苦嚴密,應該有後來的成就。
在谪半年後歸家,而顧氏已放歸田裡了,于是二人相與講學于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雖由顧氏倡議複修,而内中一切規程多由高氏手訂,且在内中講學時期,後者亦較前者為長。
高氏自被貶以來,在林下以講學為生,共計二十八年,一直到熹宗即位才起用為光祿寺卿,這時年已六十歲了。
在京做官不到五年,因與在朝奸黨不合,遂被削籍還為平民。
當是時,東林黨之名已成為奸黨的眼中釘,東林書院即是他們的怨府,高氏被削之後且封鎖他的書院,教育之被摧殘可見一斑。
第二年,奸黨大捕東林黨人,正人君子逐一受害,高氏不忍辱身于賊手,乃于飲酒後,投于園池中,從容自殺。
自殺時曾有遺書給他的門生,内中有這一句話:“平生學問至此亦少得力”,我們可以想見其工夫了。
高攀龍手迹 高氏之學,以複性為宗,以格物為要,以居敬為工夫,以靜坐為入德之門;他平日教人亦不外這标準。
換過來說,“複性”是他的教育宗旨,“格物”是他的學習方法,“居敬”與“靜坐”是修養的工夫。
他以性為本體,認它為天理,為至善,為天所禀賦,完滿無缺的,與顧氏的意見相同,不過說得更複雜、更精透。
同時并指出心、氣、情等名詞及與性的關系來。
他說:“中者心之所以為體,寂然不動者性也。
和者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情也。
”(《未發說》)這是以性為體,以情為用,總名曰心。
又說:“心氣分别譬如日,廣照者是氣,凝聚者是心,明便是性。
”(《會語》)這是認心、性與氣三者為同一物,不過作用不同。
又說:“氣之精靈為心,心之充為氣,非有二也。
”(《講義》)這又認心與氣為同一物了。
又說:“存養此心純熟,至精微純一之地,則即心即性,不必言合。
”(《論學書》)是又以心與性為同一物了。
又說:“性者天理也,外此為氣,故氣為老氏之氣;外此以為心,故心為佛氏之心。
聖人氣則養其道義之氣,心則存其仁義之心,氣亦性,心亦性也。
……性形而上者也,心與氣形而下者也。
”(《氣心性說》)若全合乎天理,則心、性、氣三者是一樣的,不過性屬于形而上的,心與氣屬于形而下的。
我們歸納起來,吾人生命的活動全靠精神作用,這種精神作用充塞于全身的謂之氣,團聚于中而能主宰一切的謂之心,表現于外發而有喜、怒、哀、樂的謂之情。
凡此三者之所充塞、所主宰、所發現,有條不紊,極合于道理的謂之性,所以性為一切精神作用的本體;這個本體是善的,所以由他所生的心、氣、情等精神作用也是善的。
反轉來說,若心、氣、情不是由性所生,難免不為惡,惡即無有源頭的東西——随着環境猖狂的東西。
吾人的精神作用所以随意猖狂不本于性,由于本性為私欲所蔽,失了作用。
吾人要有好的行為,即有規則的精神活動,必要回複天然自有之本性,所以“複性”為教育宗旨。
怎樣複性?在于格物。
格物即窮理,窮得理明,則私欲自去而性即可複。
“但程、朱之格物,以心主乎一身,理散在萬物,存心窮理相須并進。
先生謂才知反求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是與程、朱之旨具矣。
”(《學案》) 至于修養居敬的工夫亦與程、朱稍異。
程子說:“主一之謂敬,無适之謂一。
”高氏則謂“心無一事之謂敬”。
他是要以心中無一點事情為極功的,到得心中無一點事時才謂之敬。
如何能使心中湛瑩無一事,則有賴于修養工夫。
修養第一步莫如靜坐,靜坐是“喚醒此心卓熱常明,志無所适”的工夫。
志無所适,則精神收斂,雜念自去,昏氣自清,于是心地澄澈空明,本體自然呈現。
此時所呈現的仍是毫無一物,此之謂敬。
到得敬時,“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内外之隔了”。
但做到這個地步殊不容易,必有數十年涵養之功才行。
他說:“大聖賢必有大精神,其主靜隻在尋常日用中。
學者神短氣浮,便須數十年靜力方得厚聚深培。
”(《自序》)所以他以靜坐為初學入門法。
四孫慎行 孫氏名慎行,字聞斯,号淇澳,是常州武進縣的人。
生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死于崇祯八年,享年七十有一歲;我們所舉東林三人中,以孫氏出世較晚,而年壽最高。
孫氏以萬曆二十三年成進士,時僅三十一歲。
初授翰林院編修,逐次擢升至禮部侍郎,并署部事,時為萬曆四十一年,而孫氏年已四十九歲。
第二年辭職回籍,在鄉閑住了七年。
天啟初,又以禮部尚書召他來京供職。
孫氏亦豪傑風的學者,眼看朝政日非,往往直言抗争,不顧利害,聲色震撼宮廷。
當時朝廷有三案之争,孫氏為紅丸事,彈劾宰輔尤力,而卒以此得罪奸黨。
奸黨已下令要把他充軍到甯夏,巧逢莊烈帝繼位,得以不行。
過了八年,莊烈帝很想起用他,召至京來,未及視事而死了,與高景逸比較總算幸運。
孫慎行手迹 孫氏學力與高氏不相上下,但他不是程、朱信徒,似乎是直接孟子的另一派學者。
他的特異處,在論理、氣、心、性三點。
他以為:天命隻有一種而沒有不齊,性隻有一種而沒有不善,心亦隻有一種而亦無不善。
而世人住往說“天命者除理義外,别有一種氣運之命,雜糅不齊;因是則有理義之性,氣質之性;又因是則有理義之心,形氣之心”,這全是觀察錯誤。
他說,理義之命固然齊一,而氣運之命未嘗不齊。
在表面上看,雖有寒暑錯雜、治亂循環、死生得喪種種不一,但天道福善禍淫,全是一段至善。
此至善者,一息如是,終古如是,在萬有不齊之中有此一點真主宰,萬古常存,可見氣運之命也是齊的。
他又說:“性如一粒種子,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氣,生意顯然成像便是質。
如何将一粒分做兩項,曰性好氣質不好?”(《淇澳學案·困知鈔》)這一段話說得極好;由這一段看來
探索得源頭則關頭亦通,打通得關頭則源頭自清。
[2] 三高攀龍 在這個時候,海内大儒,以高、劉并稱,高氏所成就雖不及劉蕺山之大,但出處進退之雍容,及修養工夫之純熟,二人實無高下可分。
高氏名攀龍,字存之,别号景逸,與顧泾陽同鄉,也是無錫的人物。
他生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較顧氏晚生十二歲。
當二十五歲時,還聽過顧氏的講授,他們似有很淺的師生關系。
高氏以萬曆十七年登進士,二十年入官為行人,當時以一疏打倒張世則的《大學古本初義》,對于程、朱之學曾極力擁護過。
第二年,以直言得罪閣臣,被貶到揭陽為添注典史。
揭陽一谪,幫助他的學問之進修确實不小,差不多與陽明的龍場之谪同其功用。
當此之時,高氏年僅三十二歲,在途中走了二月,在谪所住了半年。
我們觀他自序求學工夫,艱苦嚴密,應該有後來的成就。
在谪半年後歸家,而顧氏已放歸田裡了,于是二人相與講學于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雖由顧氏倡議複修,而内中一切規程多由高氏手訂,且在内中講學時期,後者亦較前者為長。
高氏自被貶以來,在林下以講學為生,共計二十八年,一直到熹宗即位才起用為光祿寺卿,這時年已六十歲了。
在京做官不到五年,因與在朝奸黨不合,遂被削籍還為平民。
當是時,東林黨之名已成為奸黨的眼中釘,東林書院即是他們的怨府,高氏被削之後且封鎖他的書院,教育之被摧殘可見一斑。
第二年,奸黨大捕東林黨人,正人君子逐一受害,高氏不忍辱身于賊手,乃于飲酒後,投于園池中,從容自殺。
自殺時曾有遺書給他的門生,内中有這一句話:“平生學問至此亦少得力”,我們可以想見其工夫了。
高攀龍手迹 高氏之學,以複性為宗,以格物為要,以居敬為工夫,以靜坐為入德之門;他平日教人亦不外這标準。
換過來說,“複性”是他的教育宗旨,“格物”是他的學習方法,“居敬”與“靜坐”是修養的工夫。
他以性為本體,認它為天理,為至善,為天所禀賦,完滿無缺的,與顧氏的意見相同,不過說得更複雜、更精透。
同時并指出心、氣、情等名詞及與性的關系來。
他說:“中者心之所以為體,寂然不動者性也。
和者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情也。
”(《未發說》)這是以性為體,以情為用,總名曰心。
又說:“心氣分别譬如日,廣照者是氣,凝聚者是心,明便是性。
”(《會語》)這是認心、性與氣三者為同一物,不過作用不同。
又說:“氣之精靈為心,心之充為氣,非有二也。
”(《講義》)這又認心與氣為同一物了。
又說:“存養此心純熟,至精微純一之地,則即心即性,不必言合。
”(《論學書》)是又以心與性為同一物了。
又說:“性者天理也,外此為氣,故氣為老氏之氣;外此以為心,故心為佛氏之心。
聖人氣則養其道義之氣,心則存其仁義之心,氣亦性,心亦性也。
……性形而上者也,心與氣形而下者也。
”(《氣心性說》)若全合乎天理,則心、性、氣三者是一樣的,不過性屬于形而上的,心與氣屬于形而下的。
我們歸納起來,吾人生命的活動全靠精神作用,這種精神作用充塞于全身的謂之氣,團聚于中而能主宰一切的謂之心,表現于外發而有喜、怒、哀、樂的謂之情。
凡此三者之所充塞、所主宰、所發現,有條不紊,極合于道理的謂之性,所以性為一切精神作用的本體;這個本體是善的,所以由他所生的心、氣、情等精神作用也是善的。
反轉來說,若心、氣、情不是由性所生,難免不為惡,惡即無有源頭的東西——随着環境猖狂的東西。
吾人的精神作用所以随意猖狂不本于性,由于本性為私欲所蔽,失了作用。
吾人要有好的行為,即有規則的精神活動,必要回複天然自有之本性,所以“複性”為教育宗旨。
怎樣複性?在于格物。
格物即窮理,窮得理明,則私欲自去而性即可複。
“但程、朱之格物,以心主乎一身,理散在萬物,存心窮理相須并進。
先生謂才知反求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是與程、朱之旨具矣。
”(《學案》) 至于修養居敬的工夫亦與程、朱稍異。
程子說:“主一之謂敬,無适之謂一。
”高氏則謂“心無一事之謂敬”。
他是要以心中無一點事情為極功的,到得心中無一點事時才謂之敬。
如何能使心中湛瑩無一事,則有賴于修養工夫。
修養第一步莫如靜坐,靜坐是“喚醒此心卓熱常明,志無所适”的工夫。
志無所适,則精神收斂,雜念自去,昏氣自清,于是心地澄澈空明,本體自然呈現。
此時所呈現的仍是毫無一物,此之謂敬。
到得敬時,“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内外之隔了”。
但做到這個地步殊不容易,必有數十年涵養之功才行。
他說:“大聖賢必有大精神,其主靜隻在尋常日用中。
學者神短氣浮,便須數十年靜力方得厚聚深培。
”(《自序》)所以他以靜坐為初學入門法。
四孫慎行 孫氏名慎行,字聞斯,号淇澳,是常州武進縣的人。
生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死于崇祯八年,享年七十有一歲;我們所舉東林三人中,以孫氏出世較晚,而年壽最高。
孫氏以萬曆二十三年成進士,時僅三十一歲。
初授翰林院編修,逐次擢升至禮部侍郎,并署部事,時為萬曆四十一年,而孫氏年已四十九歲。
第二年辭職回籍,在鄉閑住了七年。
天啟初,又以禮部尚書召他來京供職。
孫氏亦豪傑風的學者,眼看朝政日非,往往直言抗争,不顧利害,聲色震撼宮廷。
當時朝廷有三案之争,孫氏為紅丸事,彈劾宰輔尤力,而卒以此得罪奸黨。
奸黨已下令要把他充軍到甯夏,巧逢莊烈帝繼位,得以不行。
過了八年,莊烈帝很想起用他,召至京來,未及視事而死了,與高景逸比較總算幸運。
孫慎行手迹 孫氏學力與高氏不相上下,但他不是程、朱信徒,似乎是直接孟子的另一派學者。
他的特異處,在論理、氣、心、性三點。
他以為:天命隻有一種而沒有不齊,性隻有一種而沒有不善,心亦隻有一種而亦無不善。
而世人住往說“天命者除理義外,别有一種氣運之命,雜糅不齊;因是則有理義之性,氣質之性;又因是則有理義之心,形氣之心”,這全是觀察錯誤。
他說,理義之命固然齊一,而氣運之命未嘗不齊。
在表面上看,雖有寒暑錯雜、治亂循環、死生得喪種種不一,但天道福善禍淫,全是一段至善。
此至善者,一息如是,終古如是,在萬有不齊之中有此一點真主宰,萬古常存,可見氣運之命也是齊的。
他又說:“性如一粒種子,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氣,生意顯然成像便是質。
如何将一粒分做兩項,曰性好氣質不好?”(《淇澳學案·困知鈔》)這一段話說得極好;由這一段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