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性、氣、質皆是一體的三現象,全是至善的。
一般人即分理義之性與氣質之性為二,又說氣質之性不善,不但支離,且根本錯誤。
至于孟子所說肥硗雨露人事不齊,因之所生麥顯有差異,乃是孔子所謂“習”,而世誤以為氣質,故有“氣質之性有不善”的謬解。
他又說:“人心道心非有兩項心也,人之為人者心,心之為心者道,人心之中,隻有這一些理義之道心,非道心之外别有一種形氣之人心也。
”(同上)理義之性以外更無氣質之性,故理義之道心外更無形氣之人心,蓋性與心同為天命所賦與,即為理義之實,沒有不善;所有不善者皆是後天之習。
若于道心之外别有一種形氣之人心,也是以習慣為本然,與前者陷于同一誤謬,不可不辨。
孫氏對于心性的辯證大概如此,其他更與教育無關,我們隻好從略。
第三節劉蕺山(1578—1645) 一生活小史 劉宗周像 明末大儒雖高、劉并稱;而劉氏的學問比較高氏的更為精深,在劉氏之後雖教育家繼起有人,但在思想界上要以劉氏為殿将。
劉氏在明代可謂陽明以後第一人。
劉氏名宗周,字啟東,号念台,學者稱為念台先生。
他是以孤童起家,家庭極其貧寒,但父母兩家都是很講學問的。
他的父親劉坡是一個諸生,他的母親章氏是理學家章穎的女兒。
章氏懷念台僅五月,而劉坡已死了。
念台既生,他的母親以家貧不能生活,把他帶到外祖家撫養,但此時他的祖父母尚在。
到了十多歲,以祖父母衰老之故,遂歸家奉事兩老,一切家中事務皆由他自己一人去做。
母親章氏看到他的兒子體質孱弱,非常擔心,以緻憂慮成疾,而又無錢診治,此時母子二人的心情殊覺可憐。
劉氏一面讀書,一面奉事二老,而母氏對他亦抱很大的希望。
迨念台舉了進士,成名歸家時,而他的母親已去世了。
舉進士時為萬曆二十九年,他年已二十四歲,于是居家守喪,一面奉事二老,過了七年才補行人。
自此以後,他就出入于政治生活,在外做到京兆府尹,在内做到禦史大夫,但每次皆以好為直言,不能久于其位,忽然而入朝,忽然而還鄉。
劉氏生當明朝末年,當時權奸壞亂朝政,把國家弄到不可收拾;而清軍日逼關外,明朝的宗社一天危險一天,明朝的領土一天削小一天。
劉氏目睹這種時局,更是激動他的國士之懷,忠義之氣,愈發為谠論而愈不見用于政府。
迨杭州失守,他決意以身殉國,投入水中,因水淺被人救起,後乃絕食二十三日而死。
死時為福王宏光元年,距生于神宗萬曆六年,享年六十有八歲。
蕺山書院 位于浙江紹興。
劉氏幼小時從學于外祖章穎,年長乃師事許孚,後來與東林高景逸諸教育家共相講論,北京首善書院他也參與過。
他一生做官的次數雖多,時間不長,還鄉以後即從事于教育事業,講學授徒。
他的學問非朱非王,以居敬為主,以慎獨為要,頗近于周、程。
他不反對陽明的良知之說,可是反對陽明派的良知的流弊,而攻擊得很厲害。
他是浙江山陰人,嘗在他的家鄉與門人弟子組織證人會,築起蕺山書院,講論所以為人的道理,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蕺山先生。
他幼年體質雖弱,但因修養得力,所以到後來身體反強了。
他絕食期間,無日不與弟子講論,氣象一如平日,雖學力有素,也是正氣鼓動,千載下猶當景仰其為人! 二心理說 劉氏關于心理的解釋,比較以前一班學者都進步,雖然缺乏科學的說明,但有許多獨見的地方。
我們可把他的解釋别為四步叙述于下。
(一)心之本質。
心是什麼?劉氏以為從前的人有兩種見解:一種人以心為性,而心成了極玄妙的東西;一種人以血氣之屬為心,而心成了極可仇視的東西。
這都是錯誤。
原來心與性及血氣不可分開,但不能把性及血氣認為心。
充滿天地間皆是一氣之流行,此流行之氣因凝聚而有種種形體,謂之萬物。
人不過萬物中的一物,所以與他物不同的,因其體最靈。
人體所以最靈,因為宅虛而氣清,此宅虛而氣清之處名之曰“心”。
心為一身之主,統全身之氣,但它的地位不過方寸。
此方寸之心,中空而四達,其象如太虛,所以最靈。
心有種種性質,此性質即謂之性;心有種種機能,此機能即謂之性。
所以心與性實為一物,但不可把性當心。
我們若要強分,不過說心具有形體,而性乃虛位,所謂心是形而下的,性是形而上的。
心如鐘一樣,因其中空,所以能鳴,而鳴的機能謂之性。
心如鏡一樣,因其體明,所以能照,而照的機能謂之性。
心如水一樣,水源本清,清即水之性,此心與性的關系,亦是心與性的區别。
凡人心所同然的謂之理,此所同然之理乃是生而有的,不是因習而成的,謂之性,故曰性即理。
但隻可說性即理,不可說性為心之理,若說性為心之理,則又别心與性為兩件東西了。
心也是一氣,所以不同于血氣之屬的,前者乃寂然不動、至誠無僞的本體,而後者多雜物感,不免有偏執,而其為氣則兩者是同一的。
吾人之身統于心,心為生生之主,人類一切活動,宇宙一切妙用,莫不由此心所發生。
心是至神至靈的東西,所謂“極天下之尊而無以尚,享天下之潔淨精微純粹至善而一物莫之或撄者,其為人心乎”!(《原學》) (二)心之内容。
心之内容即是說明心的構造,心的種種機能。
心雖隻徑寸,可是其大無限;雖為虛體,可是其妙無窮。
劉氏說:“統而言之則曰心,析而言之則曰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物。
惟心,精之合意知物,粗之合天下國家與身,而後成其為覺。
”(《語錄》)從粗一方面說,是心與“天下國家及身”四種為一體;從精一方面說,是心與“意知物”三種為一體。
此處所謂心之内容是從精一方面說的。
試舉一球體強為比喻:凡此球的總體謂之心;蘊藏于心中而有好善惡惡的機能者謂之意;進一層蘊藏于意中而有知善知惡的機能者謂之知;再進一層,蘊藏于知中,純粹至善體物而不遺的謂之物。
故物往知中,知在意中,意在心中,球面層層而擴大,球心步步而入微,其實是一件東西,所區别的不過最初一點機能。
此不過就心之未發時說明它的本體之内容,若就已發時說則有種種表現。
心是渾然之體,它的機能在“思”,因為能思,所以常是醒而不昧。
緻思而有得謂之“慮”,慮稍帶已發的性質,與“思考”一詞相同。
思考之後有兩種結果:一是貫通了曰“覺”,一是認識了曰“識”,認識之後再加以憶起謂之“想”,故想與思的程度不同。
心本寂然,受了外物的刺激而為之一動謂之“念”,此動初起而即能把持,好像有主宰在裡面的謂之“意”,雖動而能主持到的不為外物所遷移的謂之“志”。
心既是活物,必有種
一般人即分理義之性與氣質之性為二,又說氣質之性不善,不但支離,且根本錯誤。
至于孟子所說肥硗雨露人事不齊,因之所生麥顯有差異,乃是孔子所謂“習”,而世誤以為氣質,故有“氣質之性有不善”的謬解。
他又說:“人心道心非有兩項心也,人之為人者心,心之為心者道,人心之中,隻有這一些理義之道心,非道心之外别有一種形氣之人心也。
”(同上)理義之性以外更無氣質之性,故理義之道心外更無形氣之人心,蓋性與心同為天命所賦與,即為理義之實,沒有不善;所有不善者皆是後天之習。
若于道心之外别有一種形氣之人心,也是以習慣為本然,與前者陷于同一誤謬,不可不辨。
孫氏對于心性的辯證大概如此,其他更與教育無關,我們隻好從略。
第三節劉蕺山(1578—1645) 一生活小史 劉宗周像 明末大儒雖高、劉并稱;而劉氏的學問比較高氏的更為精深,在劉氏之後雖教育家繼起有人,但在思想界上要以劉氏為殿将。
劉氏在明代可謂陽明以後第一人。
劉氏名宗周,字啟東,号念台,學者稱為念台先生。
他是以孤童起家,家庭極其貧寒,但父母兩家都是很講學問的。
他的父親劉坡是一個諸生,他的母親章氏是理學家章穎的女兒。
章氏懷念台僅五月,而劉坡已死了。
念台既生,他的母親以家貧不能生活,把他帶到外祖家撫養,但此時他的祖父母尚在。
到了十多歲,以祖父母衰老之故,遂歸家奉事兩老,一切家中事務皆由他自己一人去做。
母親章氏看到他的兒子體質孱弱,非常擔心,以緻憂慮成疾,而又無錢診治,此時母子二人的心情殊覺可憐。
劉氏一面讀書,一面奉事二老,而母氏對他亦抱很大的希望。
迨念台舉了進士,成名歸家時,而他的母親已去世了。
舉進士時為萬曆二十九年,他年已二十四歲,于是居家守喪,一面奉事二老,過了七年才補行人。
自此以後,他就出入于政治生活,在外做到京兆府尹,在内做到禦史大夫,但每次皆以好為直言,不能久于其位,忽然而入朝,忽然而還鄉。
劉氏生當明朝末年,當時權奸壞亂朝政,把國家弄到不可收拾;而清軍日逼關外,明朝的宗社一天危險一天,明朝的領土一天削小一天。
劉氏目睹這種時局,更是激動他的國士之懷,忠義之氣,愈發為谠論而愈不見用于政府。
迨杭州失守,他決意以身殉國,投入水中,因水淺被人救起,後乃絕食二十三日而死。
死時為福王宏光元年,距生于神宗萬曆六年,享年六十有八歲。
蕺山書院 位于浙江紹興。
劉氏幼小時從學于外祖章穎,年長乃師事許孚,後來與東林高景逸諸教育家共相講論,北京首善書院他也參與過。
他一生做官的次數雖多,時間不長,還鄉以後即從事于教育事業,講學授徒。
他的學問非朱非王,以居敬為主,以慎獨為要,頗近于周、程。
他不反對陽明的良知之說,可是反對陽明派的良知的流弊,而攻擊得很厲害。
他是浙江山陰人,嘗在他的家鄉與門人弟子組織證人會,築起蕺山書院,講論所以為人的道理,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蕺山先生。
他幼年體質雖弱,但因修養得力,所以到後來身體反強了。
他絕食期間,無日不與弟子講論,氣象一如平日,雖學力有素,也是正氣鼓動,千載下猶當景仰其為人! 二心理說 劉氏關于心理的解釋,比較以前一班學者都進步,雖然缺乏科學的說明,但有許多獨見的地方。
我們可把他的解釋别為四步叙述于下。
(一)心之本質。
心是什麼?劉氏以為從前的人有兩種見解:一種人以心為性,而心成了極玄妙的東西;一種人以血氣之屬為心,而心成了極可仇視的東西。
這都是錯誤。
原來心與性及血氣不可分開,但不能把性及血氣認為心。
充滿天地間皆是一氣之流行,此流行之氣因凝聚而有種種形體,謂之萬物。
人不過萬物中的一物,所以與他物不同的,因其體最靈。
人體所以最靈,因為宅虛而氣清,此宅虛而氣清之處名之曰“心”。
心為一身之主,統全身之氣,但它的地位不過方寸。
此方寸之心,中空而四達,其象如太虛,所以最靈。
心有種種性質,此性質即謂之性;心有種種機能,此機能即謂之性。
所以心與性實為一物,但不可把性當心。
我們若要強分,不過說心具有形體,而性乃虛位,所謂心是形而下的,性是形而上的。
心如鐘一樣,因其中空,所以能鳴,而鳴的機能謂之性。
心如鏡一樣,因其體明,所以能照,而照的機能謂之性。
心如水一樣,水源本清,清即水之性,此心與性的關系,亦是心與性的區别。
凡人心所同然的謂之理,此所同然之理乃是生而有的,不是因習而成的,謂之性,故曰性即理。
但隻可說性即理,不可說性為心之理,若說性為心之理,則又别心與性為兩件東西了。
心也是一氣,所以不同于血氣之屬的,前者乃寂然不動、至誠無僞的本體,而後者多雜物感,不免有偏執,而其為氣則兩者是同一的。
吾人之身統于心,心為生生之主,人類一切活動,宇宙一切妙用,莫不由此心所發生。
心是至神至靈的東西,所謂“極天下之尊而無以尚,享天下之潔淨精微純粹至善而一物莫之或撄者,其為人心乎”!(《原學》) (二)心之内容。
心之内容即是說明心的構造,心的種種機能。
心雖隻徑寸,可是其大無限;雖為虛體,可是其妙無窮。
劉氏說:“統而言之則曰心,析而言之則曰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物。
惟心,精之合意知物,粗之合天下國家與身,而後成其為覺。
”(《語錄》)從粗一方面說,是心與“天下國家及身”四種為一體;從精一方面說,是心與“意知物”三種為一體。
此處所謂心之内容是從精一方面說的。
試舉一球體強為比喻:凡此球的總體謂之心;蘊藏于心中而有好善惡惡的機能者謂之意;進一層蘊藏于意中而有知善知惡的機能者謂之知;再進一層,蘊藏于知中,純粹至善體物而不遺的謂之物。
故物往知中,知在意中,意在心中,球面層層而擴大,球心步步而入微,其實是一件東西,所區别的不過最初一點機能。
此不過就心之未發時說明它的本體之内容,若就已發時說則有種種表現。
心是渾然之體,它的機能在“思”,因為能思,所以常是醒而不昧。
緻思而有得謂之“慮”,慮稍帶已發的性質,與“思考”一詞相同。
思考之後有兩種結果:一是貫通了曰“覺”,一是認識了曰“識”,認識之後再加以憶起謂之“想”,故想與思的程度不同。
心本寂然,受了外物的刺激而為之一動謂之“念”,此動初起而即能把持,好像有主宰在裡面的謂之“意”,雖動而能主持到的不為外物所遷移的謂之“志”。
心既是活物,必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