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線了死守這條路,其他雖有捷徑亦不可貪圖便宜,随意變更。
第二步要安定。
吾人既已上了我所認清的路線,既已在中途朝着前面駕駛,就當把全副精神放在這裡,随時體認,就地研究,但得安然行其所事,而不為事情所拘執。
第三步則要達到目的地了。
工夫已漸成熟了,物無定而我有定,一切似為我所化了,内中一元生生之意自然周流無間了,所謂“優焉遊焉弗勞以擾也,厭焉饫焉弗艱以苦也,瞬存而息養,人盡而天随,日有孳孽不知年歲之不足也,庶幾滿吾初志焉,則學之成也”。
(《證學雜解》)這是劉氏關于學習進和的解釋,即孟子的“盈科而後進”的意思。
劉氏最反對一班徘徊歧路的學者。
他說:“這等學者,上之不敢為堯、舜,下之不屑為桀、纣,卻于兩個中擇個中庸自便之途,以為至當,豈知此生早已落桀、纣一途矣。
”(《第一義說》)人間隻有兩條路,不為堯、舜便是桀、纣,不為君子便是小人。
痛快地說,不做人,便是禽獸,絕沒有中立的地讓你徘徊,讓你取巧,稍一徘徊便走進禽獸一途了。
這一班人所以徘徊不決的,由于内中私欲太多,把他一點生氣圈得死死地,把他一副真面目蒙蔽得盡盡地,所謂“凡一切悠悠忽忽,不激不昂,漫無長進者,皆是看來全是一團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同上)。
這都是由于不立志、不發憤的原因,倘能立志發憤做一個人,從苦處打去,則“起腳便是長安道,不患不到京師”(同上)。
劉氏是一個立志做人的人,所以對于當時一班不肯做人及徘徊歧路的人們非常痛心,常常發為大聲疾呼的論調。
教育既是令學者學做一個人,當然是為己不是為人,所學一定是向内着力,不是向外馳求。
可是現在一班學者完全與這個意思相反,一意向外馳求,求富貴,求功名,甚至于氣節也是有所為而為,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抛到九霄雲外,這還算是一個人嗎?這還算是受了教育的嗎?劉氏自己覺得非常痛心,有很沉痛的一段話,意義亦很淺近,我們不妨直接抄在下面: 今為學者下一頂門針,即“向外馳求”四字便做成一生病痛。
吾侪試以之自反,無不悚然汗浃者。
凡人自有生以後,耳濡目染,動與一切外物作緣,以是營營逐逐,将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來舊矣。
學者既有志于道,且将從來一切向外精神,盡與之反複身來,此後方有下手工夫可說。
須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無奈積習既久,如浪子亡家,失其歸,即一面回頭,一面仍往舊時緣,終不知在我為何物。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為軀殼矣。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口耳矣。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性與命矣,不知其為名物象數也。
求之于軀殼以外矣,求之于耳目愈外矣,求之于名物象數外之外矣,所謂一路向馳求也。
所向是外,無往非外,一起居焉外,一飲食焉外,一動靜語默焉外;時而存養焉外,時而省察焉外,時而遷善改過焉外——此又與于不學之甚者也。
是故讀書則以事科舉,仕宦則以肥身家,勳業則以望公卿,氣節則以邀聲譽,文章則以腴聽間,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學者須發真實為我心,每日孜孜汲汲,隻幹辦正我家當。
……如此體認親切,自起居食息以往,無非求在我者。
及其求之而得,天地萬物無非我有,絕不是功名富貴氣節文章,所謂自得也。
(《向外馳求說》) 學者所以向外馳求,所以徘徊歧路,由于志不立。
所以志不立,由于私欲蒙蔽,外面的習染日深,内面的本心虧欠日多,漸漸不能認識自己,不能分辨人禽了。
吾人要立志去私欲的蒙蔽,莫如複其本性,使心有主,心有主則外面撄心的東西自然不敢近來,而吾人自不外求了。
所以他又說:“此心不能不囿于血氣之中,而其為幾希之呈露,有時而虧欠焉,是以君子貴學也。
學維何?亦曰與心以權,而反之知,則氣血不足治也。
”(《原學》) 五讀書法 關于讀書一層,劉氏也極力主張,且取法朱子的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法。
他說:“學者誠于靜坐得力時,徐取古人書讀之,便覺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智能一一得之于我,而其為讀書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
”(《讀書法》)借聖賢的格言以證實吾心,由吾心以推到聖賢之心,才知聖賢與吾是同一樣的心理,此心理即天理,而吾人做人更有把握了。
這是讀書的益處,但必于靜中體驗方能有得于心,否則書自書而我自我,兩不相幹。
但他又以為朱子先格物而後緻知,好似先讀了書而後反正于吾心,未免把讀書與正心誠意分為兩事,近于支離;不若于讀書時當下講求讀書之理,則此心即明于讀書之下,較為直接。
(見《學言下》)但以上全是講的大學教育,即讀書法也是要到程度較高時才能學得。
劉氏另有關于一般人讀書法的一段意見,把所讀的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讀《小學》,次讀《大學》,再次讀《中庸》,再次讀《論語》,再次讀《孟子》。
《小學》是兒童的基礎知識,《大學》是綱領,《中庸》較為精蘊,再照着《論語》、《孟子》的話躬行實踐。
第二階段,于以前五部書讀完了,再讀五經——《易》、《濤》、《書》、《禮》及《春秋》,這五部書全是發揮心的機能的。
第三階段所讀的為《四書》及《綱目》,讀《四書》所以溯其源流,讀《綱目》所以考其世變的,到了這一步,凡聖賢的道理皆一一領會于心,心中自有一種自得的妙趣。
除此以外,如有餘的工夫,對于諸子百家也可以涉獵,不過對于異端曲學是要絕對排斥的。
至于每讀一書所用的程序,不外《中庸》上所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五個步驟。
這是劉氏對于他自家的兒童所教訓的一段話。
劉宗周手迹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明儒學案》的《東林學案》及《劉蕺山學案》 (2)《明史》的《儒林列傳》 (3)《理學宗傳》的各家本傳 (4)《劉子全書》 *** [1]《東林學案·顧東野·商語》:“夫善者指吾性之所本有而名之也,惡者指吾性之所本無而名之也。
”又《與李孟白書》:“自古聖人教人,為善去惡而已。
為善為其固有也,去惡去其本無也。
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其緻一而已矣。
” [2]《東林學案·顧泾陽·當下繹》:“故就源頭上看,必其無終食之間違仁,然後能于富貴貧賤造次颠沛處之如一。
就關頭上看,必其能于富貴貧賤造次颠沛之如一,然後算得無終身之間違行耳。
”
第二步要安定。
吾人既已上了我所認清的路線,既已在中途朝着前面駕駛,就當把全副精神放在這裡,随時體認,就地研究,但得安然行其所事,而不為事情所拘執。
第三步則要達到目的地了。
工夫已漸成熟了,物無定而我有定,一切似為我所化了,内中一元生生之意自然周流無間了,所謂“優焉遊焉弗勞以擾也,厭焉饫焉弗艱以苦也,瞬存而息養,人盡而天随,日有孳孽不知年歲之不足也,庶幾滿吾初志焉,則學之成也”。
(《證學雜解》)這是劉氏關于學習進和的解釋,即孟子的“盈科而後進”的意思。
劉氏最反對一班徘徊歧路的學者。
他說:“這等學者,上之不敢為堯、舜,下之不屑為桀、纣,卻于兩個中擇個中庸自便之途,以為至當,豈知此生早已落桀、纣一途矣。
”(《第一義說》)人間隻有兩條路,不為堯、舜便是桀、纣,不為君子便是小人。
痛快地說,不做人,便是禽獸,絕沒有中立的地讓你徘徊,讓你取巧,稍一徘徊便走進禽獸一途了。
這一班人所以徘徊不決的,由于内中私欲太多,把他一點生氣圈得死死地,把他一副真面目蒙蔽得盡盡地,所謂“凡一切悠悠忽忽,不激不昂,漫無長進者,皆是看來全是一團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同上)。
這都是由于不立志、不發憤的原因,倘能立志發憤做一個人,從苦處打去,則“起腳便是長安道,不患不到京師”(同上)。
劉氏是一個立志做人的人,所以對于當時一班不肯做人及徘徊歧路的人們非常痛心,常常發為大聲疾呼的論調。
教育既是令學者學做一個人,當然是為己不是為人,所學一定是向内着力,不是向外馳求。
可是現在一班學者完全與這個意思相反,一意向外馳求,求富貴,求功名,甚至于氣節也是有所為而為,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抛到九霄雲外,這還算是一個人嗎?這還算是受了教育的嗎?劉氏自己覺得非常痛心,有很沉痛的一段話,意義亦很淺近,我們不妨直接抄在下面: 今為學者下一頂門針,即“向外馳求”四字便做成一生病痛。
吾侪試以之自反,無不悚然汗浃者。
凡人自有生以後,耳濡目染,動與一切外物作緣,以是營營逐逐,将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來舊矣。
學者既有志于道,且将從來一切向外精神,盡與之反複身來,此後方有下手工夫可說。
須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無奈積習既久,如浪子亡家,失其歸,即一面回頭,一面仍往舊時緣,終不知在我為何物。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為軀殼矣。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口耳矣。
又自以為我矣,曰吾求之性與命矣,不知其為名物象數也。
求之于軀殼以外矣,求之于耳目愈外矣,求之于名物象數外之外矣,所謂一路向馳求也。
所向是外,無往非外,一起居焉外,一飲食焉外,一動靜語默焉外;時而存養焉外,時而省察焉外,時而遷善改過焉外——此又與于不學之甚者也。
是故讀書則以事科舉,仕宦則以肥身家,勳業則以望公卿,氣節則以邀聲譽,文章則以腴聽間,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學者須發真實為我心,每日孜孜汲汲,隻幹辦正我家當。
……如此體認親切,自起居食息以往,無非求在我者。
及其求之而得,天地萬物無非我有,絕不是功名富貴氣節文章,所謂自得也。
(《向外馳求說》) 學者所以向外馳求,所以徘徊歧路,由于志不立。
所以志不立,由于私欲蒙蔽,外面的習染日深,内面的本心虧欠日多,漸漸不能認識自己,不能分辨人禽了。
吾人要立志去私欲的蒙蔽,莫如複其本性,使心有主,心有主則外面撄心的東西自然不敢近來,而吾人自不外求了。
所以他又說:“此心不能不囿于血氣之中,而其為幾希之呈露,有時而虧欠焉,是以君子貴學也。
學維何?亦曰與心以權,而反之知,則氣血不足治也。
”(《原學》) 五讀書法 關于讀書一層,劉氏也極力主張,且取法朱子的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法。
他說:“學者誠于靜坐得力時,徐取古人書讀之,便覺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智能一一得之于我,而其為讀書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
”(《讀書法》)借聖賢的格言以證實吾心,由吾心以推到聖賢之心,才知聖賢與吾是同一樣的心理,此心理即天理,而吾人做人更有把握了。
這是讀書的益處,但必于靜中體驗方能有得于心,否則書自書而我自我,兩不相幹。
但他又以為朱子先格物而後緻知,好似先讀了書而後反正于吾心,未免把讀書與正心誠意分為兩事,近于支離;不若于讀書時當下講求讀書之理,則此心即明于讀書之下,較為直接。
(見《學言下》)但以上全是講的大學教育,即讀書法也是要到程度較高時才能學得。
劉氏另有關于一般人讀書法的一段意見,把所讀的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讀《小學》,次讀《大學》,再次讀《中庸》,再次讀《論語》,再次讀《孟子》。
《小學》是兒童的基礎知識,《大學》是綱領,《中庸》較為精蘊,再照着《論語》、《孟子》的話躬行實踐。
第二階段,于以前五部書讀完了,再讀五經——《易》、《濤》、《書》、《禮》及《春秋》,這五部書全是發揮心的機能的。
第三階段所讀的為《四書》及《綱目》,讀《四書》所以溯其源流,讀《綱目》所以考其世變的,到了這一步,凡聖賢的道理皆一一領會于心,心中自有一種自得的妙趣。
除此以外,如有餘的工夫,對于諸子百家也可以涉獵,不過對于異端曲學是要絕對排斥的。
至于每讀一書所用的程序,不外《中庸》上所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五個步驟。
這是劉氏對于他自家的兒童所教訓的一段話。
劉宗周手迹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明儒學案》的《東林學案》及《劉蕺山學案》 (2)《明史》的《儒林列傳》 (3)《理學宗傳》的各家本傳 (4)《劉子全書》 *** [1]《東林學案·顧東野·商語》:“夫善者指吾性之所本有而名之也,惡者指吾性之所本無而名之也。
”又《與李孟白書》:“自古聖人教人,為善去惡而已。
為善為其固有也,去惡去其本無也。
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其緻一而已矣。
” [2]《東林學案·顧泾陽·當下繹》:“故就源頭上看,必其無終食之間違仁,然後能于富貴貧賤造次颠沛處之如一。
就關頭上看,必其能于富貴貧賤造次颠沛之如一,然後算得無終身之間違行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