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明代學風之三變
關燈
小
中
大
一社會講學的趨勢
王守仁《五言詩》
明代初年政府雖然改組,而社會情形未見有什麼變更,所有學術思想,依然承繼宋、元的程、朱舊說,而政府裡面也以程、朱之說号召全國。代表時代的人物有曹月川、薛敬軒、吳康齋、胡敬齋諸人,不過他們都是謹守繩墨、笃行踐履的一般教育家,對于思想界上貢獻很少,即有時發表些言論,也不過蹈襲宋、元諸家的糟粕。可是自弘治以後,則漸漸變了。主動者初為陳白沙,後為王陽明。陳氏以“體認天理”為宗,其影響雖不及王氏之大,但得他的弟子湛甘泉給他一提倡,勢力非同小可——差不多與王學争天下,謂之江門學派。王氏以直接透達的思想,提倡“緻良知”的學說,又借他自己的煊赫的地位為之推動,講學二十餘年,門生弟子遍天下,而王學遂為一時的雄風——後世稱為姚江學派。此兩派約近于陸子,而不與陸學盡同,不過于朱學衰敝之後,另辟的一條新門徑。王學出而朱學勢力日衰,自嘉、隆而後,笃信程、朱不為遷移的無複幾人了。但朱學卻非絕對消滅,在社會方面的勢力還是根深蒂固,且與陽明同時出了呂泾野、羅整庵諸人,而整庵尤為王學的勁敵。萬曆以後,思潮又變,一因王學到了末流愈講愈空疏,流弊很多;一因國勢日弱,外患日逼,王學末流不足以挽此頹風,于是東林一派人出了世。東林諸子确實是對王學末流所生的反動,擁護朱學而不同于朱學,他們都是一班豪傑風的學者,且極力提倡氣節以挽救時弊為責任的。自此以後,程、朱學說仍然延續下去,以至于滿清初年。不過明末還有一位劉蕺山,他在思想界的地位為陽明以後第一人,他的學說是融和程、朱、陸、王為一家的,其融通滲透處有時駕乎陽明之上,可為本期末了放一異彩。
二國家教育的趨勢
八股文習作
至于國家教育的趨勢怎樣?在太祖初年,本來極力提倡學校教育,凡由國子監畢業的,即可予以出身,即可出而服務政治。但再傳之後,科舉盛而學校日微,天下學子莫不趨附于科舉一途,科舉遂完全支配了教育界,學校僅成為有名無實的機關了。科舉以四書五經為範圍,以程、朱學說為标準,論文以八股為程式。思路既窄,而工夫又機械,凡獵取官位、奔走場屋的人們,莫不按此标準與方法為進身的階梯。國家以此取士,父兄以此教子,于是天下皆養成空疏割裂及機械無實用的人才了。有明三百年,除了少數講學大家外,全國讀書人莫不埋頭于八股,諷詠于《四書五經大全》,其他一概不懂。所以到了末年,雖經東林諸人之提倡,亦不足以挽救危亡。這種趨勢自然受了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也是封建社會才能産生的。
王守仁《五言詩》
明代初年政府雖然改組,而社會情形未見有什麼變更,所有學術思想,依然承繼宋、元的程、朱舊說,而政府裡面也以程、朱之說号召全國。代表時代的人物有曹月川、薛敬軒、吳康齋、胡敬齋諸人,不過他們都是謹守繩墨、笃行踐履的一般教育家,對于思想界上貢獻很少,即有時發表些言論,也不過蹈襲宋、元諸家的糟粕。可是自弘治以後,則漸漸變了。主動者初為陳白沙,後為王陽明。陳氏以“體認天理”為宗,其影響雖不及王氏之大,但得他的弟子湛甘泉給他一提倡,勢力非同小可——差不多與王學争天下,謂之江門學派。王氏以直接透達的思想,提倡“緻良知”的學說,又借他自己的煊赫的地位為之推動,講學二十餘年,門生弟子遍天下,而王學遂為一時的雄風——後世稱為姚江學派。此兩派約近于陸子,而不與陸學盡同,不過于朱學衰敝之後,另辟的一條新門徑。王學出而朱學勢力日衰,自嘉、隆而後,笃信程、朱不為遷移的無複幾人了。但朱學卻非絕對消滅,在社會方面的勢力還是根深蒂固,且與陽明同時出了呂泾野、羅整庵諸人,而整庵尤為王學的勁敵。萬曆以後,思潮又變,一因王學到了末流愈講愈空疏,流弊很多;一因國勢日弱,外患日逼,王學末流不足以挽此頹風,于是東林一派人出了世。東林諸子确實是對王學末流所生的反動,擁護朱學而不同于朱學,他們都是一班豪傑風的學者,且極力提倡氣節以挽救時弊為責任的。自此以後,程、朱學說仍然延續下去,以至于滿清初年。不過明末還有一位劉蕺山,他在思想界的地位為陽明以後第一人,他的學說是融和程、朱、陸、王為一家的,其融通滲透處有時駕乎陽明之上,可為本期末了放一異彩。
二國家教育的趨勢
八股文習作
至于國家教育的趨勢怎樣?在太祖初年,本來極力提倡學校教育,凡由國子監畢業的,即可予以出身,即可出而服務政治。但再傳之後,科舉盛而學校日微,天下學子莫不趨附于科舉一途,科舉遂完全支配了教育界,學校僅成為有名無實的機關了。科舉以四書五經為範圍,以程、朱學說為标準,論文以八股為程式。思路既窄,而工夫又機械,凡獵取官位、奔走場屋的人們,莫不按此标準與方法為進身的階梯。國家以此取士,父兄以此教子,于是天下皆養成空疏割裂及機械無實用的人才了。有明三百年,除了少數講學大家外,全國讀書人莫不埋頭于八股,諷詠于《四書五經大全》,其他一概不懂。所以到了末年,雖經東林諸人之提倡,亦不足以挽救危亡。這種趨勢自然受了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也是封建社會才能産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