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了。
所以他說:“學者須是于此下耐靜工夫,察此一念天理之複,充此所複,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學以廣之,力行以踐之,古人求仁之功蓋得諸此。
” 金履祥眉批《禮記》 三許氏的講學要旨 仁山先生嘗告許氏說:“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
”又說:“聖人之道,中而已矣。
”許氏一生學問,完全遵守這兩句話,身體而力行。
“理”是學問的大綱,“分殊”是學問的細目,舍棄細目而高談大綱,此象山以來許多學者所患籠統的通病,結果必落于釋氏之空談。
許氏是朱學的嫡傳,所以特别緻力于分殊之辨,無論巨細精粗,靡不研究;不務新奇,不尚異同,每事每物隻求合于中道即為可行。
所以他《送古愚序》上說:“夫聖人之道,常道也,不出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應事接物之間,緻其極則中庸而已耳;非有絕世離倫、幻視天地、埃等世故如老佛之所雲者。
”許氏一生自修是如此,一生教人也是如此。
學者求學當以聖人為準的;要學聖人必先得聖人之心,聖人之心全在四書,四書之義莫備于朱子,所以吾人讀書必以四書——朱子集注的四書——為基本科目。
概括起來,許氏講學的大要,不外四點:一以五性人倫為本,二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為先,三以為己為立心之要,四以分别義利為處事之制。
第一點是教育宗旨,即所以求聖人之心;第二點是訓練的工夫,即為善去惡之意;第三點是教人力求實際學問,不務虛名;第四點分别義利即分殊之辨,為君子、為小人皆從此分,屬于人格的陶冶,尤為許氏所斤斤緻意的。
第六節吳草廬(1249—1333) 一生活小史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
崇仁與金溪同屬于現今江西豫章道,則吳氏與南宋陸象山可謂同鄉人了。
吳氏生于宋理宗淳祐九年,即元朝統一中國前二十七年,死于元順帝元統元年,即元朝滅亡前三十六年,享年八十五歲。
說他是元朝初年的人物也可,說他是元朝後期的人物也可,其實在他三十歲以前還是一個宋朝人。
他幼年時代,穎悟而又勤學,當三歲時他的祖父即授以古詩,能誦數百篇。
年甫五歲,出就外傅,每日讀書數十餘言,一閱過即能成誦。
到十五歲時,遂有志聖賢之學,不愛科舉業。
吳氏受教育較早,其省悟處也較一般人為早。
二十二歲,中了鄉試的選。
二十四歲,開始在山中設帳,從事于教授生活,其後時局大亂,乃隐居于布水谷數年。
自此以前,吳氏尚純粹為宋朝的一個青年學者。
元朝統一中原十年以後,訪求江南人才,始由程文海把他薦送到燕京,而吳氏時已四十歲了。
但吳氏冷于宦途,雖經元廷諸臣屢次勸駕,而終以他故辭去,綜計在元隻做官兩次:一在江西,當儒學副提舉三個月;一在京師,當國子監丞及司業約三年,而行年已為六十多歲的老人。
吳氏自二十五歲起到老死為止,六十年間,除兩次三年多的宦業外,全為私人講學時期,而兩次宦業亦不外教育,論終身以教育為生活者,吳氏可謂當之而無愧。
元朝名儒,前有許魯齋,後有吳草廬,可謂兩個頂柱,但論功業之大,吳不如許;論教授之專,則許卻不如吳。
草廬即吳氏的别号。
吳澄像 總計吳氏講學的地方,有樂安、宜黃、福州、龍興、揚州、袁州、真州、永豐、建康及燕京,約十處。
或以特被延聘,或以過從所及,或臨時演講,或居住講學,每到一處,四方學子莫不聞風遠赴,如蟻聚雨集,此史書所謂“出登朝暑,退歸于家,與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裡蹑履負笈、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見《元史》本傳)。
講學之餘,即執筆著書,到老不倦,所以他一生的著作也很豐富,此一點恐要算元代學者之最了。
在國子司業職任内,吳氏曾參酌宋儒胡、程、朱三家的成法,定為教法四條,即将國學課程分為四系,令學生自由選入。
一為經學系,包含《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春秋》二傳等科目。
二為行實系,包含孝、弟、睦、、任、恤六目。
三為文藝系,包含古文及詩等科目。
四為治事系,包含選舉、食貨、水利、數學、禮儀、樂律、通典、刑統等科目。
但法制業已草定,因事辭歸,卒未施行。
元代朱學風氣極盛,我們以上所舉各家,皆是崇拜朱子的,而吳氏則是會合朱、陸兩家學說為一的一個學者。
他在《送陳洪範序》上有一段話:“朱子之教人也,必先之讀書講學;陸子之教人也,必使之真知實踐。
讀書講學者,固以為真知實踐之地,其知實踐者亦必自讀書講學而入。
二師之為教一也,而二家庸劣之門人各立标榜,互相诋訾,固至于今學者猶惑。
嗚呼甚矣!道之無傳,而人之易惑難曉也!”(《草廬文集》)由此一段話,可以證明他是朱、陸二家的調和派,所以他論為學的基礎,絕對主張陸子“尊德性,明本心”之說;論研究的工夫即主張朱子“格物誠意”之說,至于論性則又主張程子“性即理”之說。
二性論 吳氏論性并無創見,不過一則主張程子的“性即理”之說,一則解釋張子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二句的意義。
他說天地之大,不外陰陽二氣。
二氣流行,變化無窮,于是有形。
而二氣之所以變化不亂的則有理為之秩序,而秩序即是理,故氣外無理,理外亦無氣。
理在天地曰元、亨、利、貞,賦于人曰仁、義、禮、智,謂之性。
形聚而後有人的身體。
性寓于人的體中,如同理寓于天地的氣中,所以說性即天理。
天理沒有不善,故人性亦沒有不善;天理隻有一個,故人性沒有不同的。
但吾人受氣之初有清有濁,成質之後有美有惡,此等清濁美惡的程度萬有不齊,所以人的氣質亦萬有不齊。
氣質至清至美的人,本性之真無所污壞,謂之上聖;氣質至濁至惡的人,本性之真完全污壞,謂之下愚。
除此二等以外,中間或清或濁,或美或惡,分數多少萬有不齊,本性之受污壞亦參差不一,此世間人類的個性所以有千差萬别。
以張子的解釋
所以他說:“學者須是于此下耐靜工夫,察此一念天理之複,充此所複,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學以廣之,力行以踐之,古人求仁之功蓋得諸此。
” 金履祥眉批《禮記》 三許氏的講學要旨 仁山先生嘗告許氏說:“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
”又說:“聖人之道,中而已矣。
”許氏一生學問,完全遵守這兩句話,身體而力行。
“理”是學問的大綱,“分殊”是學問的細目,舍棄細目而高談大綱,此象山以來許多學者所患籠統的通病,結果必落于釋氏之空談。
許氏是朱學的嫡傳,所以特别緻力于分殊之辨,無論巨細精粗,靡不研究;不務新奇,不尚異同,每事每物隻求合于中道即為可行。
所以他《送古愚序》上說:“夫聖人之道,常道也,不出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應事接物之間,緻其極則中庸而已耳;非有絕世離倫、幻視天地、埃等世故如老佛之所雲者。
”許氏一生自修是如此,一生教人也是如此。
學者求學當以聖人為準的;要學聖人必先得聖人之心,聖人之心全在四書,四書之義莫備于朱子,所以吾人讀書必以四書——朱子集注的四書——為基本科目。
概括起來,許氏講學的大要,不外四點:一以五性人倫為本,二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為先,三以為己為立心之要,四以分别義利為處事之制。
第一點是教育宗旨,即所以求聖人之心;第二點是訓練的工夫,即為善去惡之意;第三點是教人力求實際學問,不務虛名;第四點分别義利即分殊之辨,為君子、為小人皆從此分,屬于人格的陶冶,尤為許氏所斤斤緻意的。
第六節吳草廬(1249—1333) 一生活小史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
崇仁與金溪同屬于現今江西豫章道,則吳氏與南宋陸象山可謂同鄉人了。
吳氏生于宋理宗淳祐九年,即元朝統一中國前二十七年,死于元順帝元統元年,即元朝滅亡前三十六年,享年八十五歲。
說他是元朝初年的人物也可,說他是元朝後期的人物也可,其實在他三十歲以前還是一個宋朝人。
他幼年時代,穎悟而又勤學,當三歲時他的祖父即授以古詩,能誦數百篇。
年甫五歲,出就外傅,每日讀書數十餘言,一閱過即能成誦。
到十五歲時,遂有志聖賢之學,不愛科舉業。
吳氏受教育較早,其省悟處也較一般人為早。
二十二歲,中了鄉試的選。
二十四歲,開始在山中設帳,從事于教授生活,其後時局大亂,乃隐居于布水谷數年。
自此以前,吳氏尚純粹為宋朝的一個青年學者。
元朝統一中原十年以後,訪求江南人才,始由程文海把他薦送到燕京,而吳氏時已四十歲了。
但吳氏冷于宦途,雖經元廷諸臣屢次勸駕,而終以他故辭去,綜計在元隻做官兩次:一在江西,當儒學副提舉三個月;一在京師,當國子監丞及司業約三年,而行年已為六十多歲的老人。
吳氏自二十五歲起到老死為止,六十年間,除兩次三年多的宦業外,全為私人講學時期,而兩次宦業亦不外教育,論終身以教育為生活者,吳氏可謂當之而無愧。
元朝名儒,前有許魯齋,後有吳草廬,可謂兩個頂柱,但論功業之大,吳不如許;論教授之專,則許卻不如吳。
草廬即吳氏的别号。
吳澄像 總計吳氏講學的地方,有樂安、宜黃、福州、龍興、揚州、袁州、真州、永豐、建康及燕京,約十處。
或以特被延聘,或以過從所及,或臨時演講,或居住講學,每到一處,四方學子莫不聞風遠赴,如蟻聚雨集,此史書所謂“出登朝暑,退歸于家,與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裡蹑履負笈、來學山中者,常不下千數百人”(見《元史》本傳)。
講學之餘,即執筆著書,到老不倦,所以他一生的著作也很豐富,此一點恐要算元代學者之最了。
在國子司業職任内,吳氏曾參酌宋儒胡、程、朱三家的成法,定為教法四條,即将國學課程分為四系,令學生自由選入。
一為經學系,包含《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春秋》二傳等科目。
二為行實系,包含孝、弟、睦、、任、恤六目。
三為文藝系,包含古文及詩等科目。
四為治事系,包含選舉、食貨、水利、數學、禮儀、樂律、通典、刑統等科目。
但法制業已草定,因事辭歸,卒未施行。
元代朱學風氣極盛,我們以上所舉各家,皆是崇拜朱子的,而吳氏則是會合朱、陸兩家學說為一的一個學者。
他在《送陳洪範序》上有一段話:“朱子之教人也,必先之讀書講學;陸子之教人也,必使之真知實踐。
讀書講學者,固以為真知實踐之地,其知實踐者亦必自讀書講學而入。
二師之為教一也,而二家庸劣之門人各立标榜,互相诋訾,固至于今學者猶惑。
嗚呼甚矣!道之無傳,而人之易惑難曉也!”(《草廬文集》)由此一段話,可以證明他是朱、陸二家的調和派,所以他論為學的基礎,絕對主張陸子“尊德性,明本心”之說;論研究的工夫即主張朱子“格物誠意”之說,至于論性則又主張程子“性即理”之說。
二性論 吳氏論性并無創見,不過一則主張程子的“性即理”之說,一則解釋張子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二句的意義。
他說天地之大,不外陰陽二氣。
二氣流行,變化無窮,于是有形。
而二氣之所以變化不亂的則有理為之秩序,而秩序即是理,故氣外無理,理外亦無氣。
理在天地曰元、亨、利、貞,賦于人曰仁、義、禮、智,謂之性。
形聚而後有人的身體。
性寓于人的體中,如同理寓于天地的氣中,所以說性即天理。
天理沒有不善,故人性亦沒有不善;天理隻有一個,故人性沒有不同的。
但吾人受氣之初有清有濁,成質之後有美有惡,此等清濁美惡的程度萬有不齊,所以人的氣質亦萬有不齊。
氣質至清至美的人,本性之真無所污壞,謂之上聖;氣質至濁至惡的人,本性之真完全污壞,謂之下愚。
除此二等以外,中間或清或濁,或美或惡,分數多少萬有不齊,本性之受污壞亦參差不一,此世間人類的個性所以有千差萬别。
以張子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