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性”,亦謂之“明德”。

    此性,是“虛靈明覺”,神妙不測,與天地一般,此又是本着程伊川“性即理”的說法——就是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原來純粹至善的,隻因受生之初,機會不等,而禀氣遂有差異——有清的有濁的,有美的有惡的。

    這就是氣質之性。

    受生之初,其氣禀得清的,則為智;禀得濁的為愚;禀得美的為賢;禀得惡的為不肖。

    全清全美,明德全明,謂之聖人;全濁全惡,明德全昧,謂之惡人。

    清美之氣,所得的分數,便是明德存得的分數;濁惡所得的分數,便是明德堵塞了的分數。

    清的分數、濁的分數、美的分數、惡的分數,參差不齊,多寡不一,所以人類的品質便有千萬般的等第。

    但大概區分,可得三品:明德止存得二三分的,則為下等品質;存得七八分的,則為上等品質;存得一半,則為中等品質。

    此各種品質,雖得自受生之初,并非固定了的,原可以變化的。

    所謂“明德在五分以下,則為惡常順,為善常難;在五分以上,則為善常順,為惡常難。

    明德正在五分,則為善為惡,交戰于胸中而未定,外有正人正言助之,則明德長而為善;外有惡人惡言助之,則明德消而為惡”。

    由此得一結論:人之良心本來是善的,其所以為惡者,一因氣禀所拘,一因物欲所蔽。

    所以教育的功用有二:一則培養已有的善端,開發未來的善端;一則防止未來的惡端,革除已有的惡端。

    所謂“聖人設教使養其良心之本善,去其私意之不善,其上者可以入聖,其次者可以為賢,又其次者不失為善人”(均見《小學大義》對小大學問論大學明明德論生來所禀)。

     三教育論及教授法 “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這是許氏對于教育主張的一句名言。

    所謂短者即明德不全。

    明德全明的人,不教而善,謂之上等品質。

    明德不全的人,即中等以下的品質,須有教育而後能進于善,所以教人當教其所短。

    教其所短,即特别注意低能兒童的教育,凡天資愚笨、性情不良,全包括在内,與提倡天才教育者适相反對。

    當許氏第二次掌國子祭酒時,世祖特擇蒙古子弟命他教授。

    他得了這個差事,非常喜悅地說:“此吾事也。

    國人子大樸未散,視聽專一,若置之善類中,涵養數年,将必為國家用。

    ”(見本傳)許氏可謂注重低能教育的教育家了。

     許衡墓 位于河南焦作。

     關于教授方法,有數點可以叙述。

    (1)教兒童當培養他們的羞恥心,所謂“知恥近乎勇”。

    兒童有了羞恥心,則有所愛憎,施行獎懲,方有效力。

    當懲罰時施行懲罰,兒童因有所畏懼,遂不敢為惡;當獎賞時施行獎賞,兒童因有所羨慕,遂樂于為善。

    否則羞恥全亡,勿論如何施教,全不中用了。

    許氏嘗言為學者以治生最為先務,有了生理,則可以少分其向學之誠實,亦所以養其羞恥之心。

    (2)教兒童當因材施教。

    人類品質不一,有夙成的,有晚成的,有可成其大的,有可成其小的,有性情近于此科而遠于彼科的。

    人品千萬不一,絕不可施以劃一的教法。

    因材施教,不僅适應其個性,還須按照其學力。

    不僅因其個性與學力,還須随其動機因勢利導,躐等固然不好,強注亦非良法。

    所以許氏平日教人,總以“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因其動息以為張弛”(見本傳)。

    (3)教授要有次序。

    許氏把教育分為兩個階段,一為小學教育,一為大學教育,先小學而後大學,乃一定的次序。

    小學教育,以朱子的《小學》及《四書》為教材,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實地練習;大學教育,以《詩》、《書》、《易》、《春秋》為教材,講求修己治人之道。

    許氏是崇拜朱子的,這一點是完全模仿朱子教人之法。

     許氏亦善于教授之人,平日講學,取漸進不取急進,務了解不務貪多。

    以慈母的心腸對待兒童,以寬容的态度淘養諸生,以熱忱耿介的精神感化群倫。

    [1]史言“其言煦煦”,可以想見其教誨之親切。

    史言“懇款周折”,可以想見其誨人不倦之精神。

    所以先生每到一處,勿論貴賤賢不肖,莫不樂從與遊,随材施教,皆有所得。

    離開之後,從遊諸子哭泣不忍舍去,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條,終身不敢忘,許氏可謂元代僅有的良善教育家了。

    牧庵姚氏評曰:“語述作先生固不及朱子之富,而扶植人極、開世太平之功,不慚德焉。

    ”所謂扶植人極即指教育之功說,可謂定評。

     第四節劉靜修(1249—1293) 一劉因與許衡之比較 元代學者,以魯齋、靜修及草廬三人為著。

    草廬身世較晚,且為南方學者,元朝初年所借以立國的唯魯齋與靜修二人,此黃百家在《靜修學案》裡所說的幾句話。

    靜修即劉因的别号。

    劉氏為保定容城人,祖先屢代服官于金國,與許魯齋同為北方學者。

    許氏臣事元朝,官階幾至宰相,功業炳然,而享年又永,門生故吏滿朝野,所以名位大著。

    劉氏家世雖然貴顯,而己身則以恬靜為懷,終身不肯出山,享年又不永,所以影響所及比較許氏相差很大。

    以宋儒比較,許氏如同朱晦庵,而劉氏好似張南軒。

    他們同傳趙江漢之學,但許氏一生崇拜朱子,為程、朱的正派;劉氏頗服膺周濂溪,而性行近于邵堯夫此又一不同之點。

    後來的人以許氏北面臣事蒙古,頗有貶辭。

    其實他們祖先皆以漢族臣事金人,事元與否有何高下?且劉氏亦曾拜贊善大夫之命,再看他上宰相的書,何嘗存心于宋,與金履祥輩之絕對不臣元者迥不相同,而金氏諸人才算富有民族思想的教育家。

     劉因像 二生活小史及其思想 劉因字夢吉,嘗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把他的住室表名“靜修”,故别人稱他為靜修先生。

    靜修以宋理宗淳祐九年生于容城,死時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享年隻四十五歲,較宋儒張南軒還少活三歲。

    史稱劉氏“天資絕人,三歲識書,日記千百言,過目既成誦。

    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人”(見本傳),可以想見其天才了。

    他的《希聖解》作于弱冠時期,所以表示他一生的志願的。

    劉氏開始讀經學時,研究訓诂注釋之說,嘗不滿意。

    及得宋儒周、邵、張、程、朱、呂諸人的遺書,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