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元朝以異族入主中原,對于漢族壓迫過甚,待遇極不平等,名義上雖說提倡宋學,實際不過以優俳看待,故民間有九儒十丐之謠,他們所尊崇的還是喇嘛佛教。
當時中國一班學者,處在蠻橫的蒙古民族壓迫之下,日以道統中斷為憂,故他們所以講學、所以教育後進,雖對于朱、陸小有偏執,但無非以繼承宋學、開示後來為己身責任。
生活既在壓迫與侮辱之下,隻求能夠傳續固有的學說為滿足,至于新的開辟及教育界的特殊貢獻,殊少概見,此元代思想界所以無大起色。
他們論性,全采取張橫渠的二元論:一為天地之性,二為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即天理,又本于程伊川的“性即理”說了。
他們論教育,除了許魯齋的低能教育說,吳草廬的真知實踐論,尤少精粹。
至于修養的理論則更不多見,隻有金仁山以“靜見天地之心”一點而已。
不過熱心教育,善于教導,個個皆然,此元代教育家一大特色。
蒙古騎兵作戰圖 元朝統馭中國九十年,教育學者,有在朝活動的,有在野隐居的,不下數十輩,現在我們隻取趙複、許衡、劉因、金履祥、許謙及吳澄六人為代表。
此六人中,除吳氏折中于朱、陸之間以外,全是崇拜程、朱學說的,尤以許衡差不多為朱子的後身。
程、朱學說在元代為最有力的學風,故這一班學者對于新的門徑雖不能有所開辟,但宋學——尤其程、朱之學——得他們的講貫而益昌明,我們卻不能一筆抹煞。
又此六人中,除許衡、吳澄二人外,均含有幾分民族思想,但守志堅定不移,終身不肯臣事元朝的,隻有金履祥與許謙二人,其餘概不能及了。
第二節趙複 開元代宋學之江山的,要推趙江漢先生為首功。
先生姓趙名複,字仁甫,湖北德安人,江漢先生是學者給他的稱呼。
他的生死年月,很難考見,但他被虜時在太宗滅金之後,即宋理宗端平年間,其為宋朝末年的人物無疑。
隻因他個人關系于元代的教育及學術很大,所以把他列為本期教育家之首席。
德安為宋朝的領土,趙氏當然是純粹的宋人。
當太宗遣将南下攻取宋領時,德安被害最慘,百姓數十萬或虜或殺,差不多沒有存留的。
趙氏也在虜中,他的全家早被蒙古兵殺得幹淨了,他自然是憤不欲生。
當時北方學者漢人姚樞在軍前,奉了元帝的使命,凡儒、道、釋、醫、蔔、士隻要有一藝之長的,皆合脫釋。
在衆俘虜中,瞥見了趙氏人物,一談論便知道他是一個有學問、有氣節的人物,極其欽佩,乃勉強勸谕他同己北上。
到北平以後,姚樞與楊惟中特建太極書院及國子祠,并以二程、張、楊、遊、朱六子配食,趙氏為講師,留此講學。
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割于契丹,久已淪于化外,北宋雖有河南程氏講學于伊洛,仍與薊北不通聲氣,其學說隻随國力所至而南遷。
趙氏以江漢學者,攜帶了程、朱學說,講學于燕、薊,由是北方始知程、朱之學,而宋儒的教育思想遂流被于北方了。
趙氏著作有三:一為《傳道圖》,一為《師友圖》,一為《希賢錄》,皆是纂述自堯、舜至程、朱許多聖賢的言行,以開示學者,這就是他的教育工作。
後來姚樞退隐蘇門,請複傳其所學,并與許衡、郝經、窦默諸學者講學于其間,自此人才蔚出,宋學遂大顯于元代。
第三節許魯齋(1209—1281) 一生活小史 成吉斯汗,今通作成吉思汗。
魯齋姓許名衡字仲平,是河内的人氏。
河内即現今河南沁陽縣,此地在當時屬于金人管轄之下,許氏幼時稱為金國之民亦無不可。
許氏生于金之太和九年,即宋甯宗嘉定二年,當時正是蒙古領袖帖木真即成吉斯汗位的第四年。
其後蒙古勢力洶洶南侵,金國滅亡,許氏以姚樞的介紹,遂臣事元世祖,為元朝立官制,定朝儀,興教育;可算元朝初年很有關系的一個人物。
許氏是一個勤學的學者,幼年嗜學如饑渴,家貧無錢買書,見日者家有《尚書疏義》,則請寄宿,手抄以歸。
迨後逃離蛆崃山,始得《王輔嗣易說》,雖在兵亂,而晝思夜誦,孜孜不倦。
此時間或教授,而學子亦稍稍來從。
三年之後,世亂稍定,許氏回到故鄉。
聽見姚樞講學蘇門,特往拜訪,得見程、朱遺書,知識陡然大進,始悟從前所學所講盡屬孟浪,全不可靠,而一一改從程、朱講習之法,教授門人,自此慨然以道為己任了。
許氏又是一個謹守繩墨的道學家。
嘗當暑天往來洛陽,道傍有梨,衆人莫不争先取食,他雖口渴,卻危坐樹下不動。
有人問他,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義。
”别人又說:“世亂此無主。
”他答道:“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當家貧時,即親身耕田,粟熟則吃粟,不熟則吃食菜羹與稗糠;稍有剩餘,即分給族人及貧苦學生;别人如贈送禮物,倘一毫不義,絕不接收,為人之耿介廉潔可見一斑。
許衡像及家譜書影 許氏獻身蒙古政府,始于蒙古憲宗五年,即宋理宗寶祐三年,是時他已四十六歲。
從這一年起,到他死的前一年止,共計服官二十六年。
此二十六年中,關于教育事業的合計四次:一為提舉,三為祭酒。
提舉所掌的是地方一路的教育行政大權,祭酒所掌的是中央的國子學教育行政大權。
除服官以外,退休時也曾私設講壇,到處有成績,受學生的歡迎與愛戴。
死之時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享年七十有三歲。
以其平日教導之殷,感人之盛,所以懷人不論貴賤少長皆哭泣于其門,四方學士聞訃聚哭,有由數千裡來哭祭墓下的。
教育家當年本極清苦,果能盡心職業,愛惜後進,死後不無相當之榮哀。
在封建時代,人間究竟尚有幾分道義與感情存在,享身後之精神的報酬。
古今此例很多,不僅許氏一人。
二品質論 許氏雖未明白如張橫渠所說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但觀他平日的言論,确有這樣的主張。
他說:“人之良心本無不善,由有生之後,氣禀所拘,物欲所蔽,而其私意妄作,始有不善。
”(《小學大學》)“良心”是天賦與人類的一種形體,中間蘊藏着天地萬物之理,謂之
當時中國一班學者,處在蠻橫的蒙古民族壓迫之下,日以道統中斷為憂,故他們所以講學、所以教育後進,雖對于朱、陸小有偏執,但無非以繼承宋學、開示後來為己身責任。
生活既在壓迫與侮辱之下,隻求能夠傳續固有的學說為滿足,至于新的開辟及教育界的特殊貢獻,殊少概見,此元代思想界所以無大起色。
他們論性,全采取張橫渠的二元論:一為天地之性,二為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即天理,又本于程伊川的“性即理”說了。
他們論教育,除了許魯齋的低能教育說,吳草廬的真知實踐論,尤少精粹。
至于修養的理論則更不多見,隻有金仁山以“靜見天地之心”一點而已。
不過熱心教育,善于教導,個個皆然,此元代教育家一大特色。
蒙古騎兵作戰圖 元朝統馭中國九十年,教育學者,有在朝活動的,有在野隐居的,不下數十輩,現在我們隻取趙複、許衡、劉因、金履祥、許謙及吳澄六人為代表。
此六人中,除吳氏折中于朱、陸之間以外,全是崇拜程、朱學說的,尤以許衡差不多為朱子的後身。
程、朱學說在元代為最有力的學風,故這一班學者對于新的門徑雖不能有所開辟,但宋學——尤其程、朱之學——得他們的講貫而益昌明,我們卻不能一筆抹煞。
又此六人中,除許衡、吳澄二人外,均含有幾分民族思想,但守志堅定不移,終身不肯臣事元朝的,隻有金履祥與許謙二人,其餘概不能及了。
第二節趙複 開元代宋學之江山的,要推趙江漢先生為首功。
先生姓趙名複,字仁甫,湖北德安人,江漢先生是學者給他的稱呼。
他的生死年月,很難考見,但他被虜時在太宗滅金之後,即宋理宗端平年間,其為宋朝末年的人物無疑。
隻因他個人關系于元代的教育及學術很大,所以把他列為本期教育家之首席。
德安為宋朝的領土,趙氏當然是純粹的宋人。
當太宗遣将南下攻取宋領時,德安被害最慘,百姓數十萬或虜或殺,差不多沒有存留的。
趙氏也在虜中,他的全家早被蒙古兵殺得幹淨了,他自然是憤不欲生。
當時北方學者漢人姚樞在軍前,奉了元帝的使命,凡儒、道、釋、醫、蔔、士隻要有一藝之長的,皆合脫釋。
在衆俘虜中,瞥見了趙氏人物,一談論便知道他是一個有學問、有氣節的人物,極其欽佩,乃勉強勸谕他同己北上。
到北平以後,姚樞與楊惟中特建太極書院及國子祠,并以二程、張、楊、遊、朱六子配食,趙氏為講師,留此講學。
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割于契丹,久已淪于化外,北宋雖有河南程氏講學于伊洛,仍與薊北不通聲氣,其學說隻随國力所至而南遷。
趙氏以江漢學者,攜帶了程、朱學說,講學于燕、薊,由是北方始知程、朱之學,而宋儒的教育思想遂流被于北方了。
趙氏著作有三:一為《傳道圖》,一為《師友圖》,一為《希賢錄》,皆是纂述自堯、舜至程、朱許多聖賢的言行,以開示學者,這就是他的教育工作。
後來姚樞退隐蘇門,請複傳其所學,并與許衡、郝經、窦默諸學者講學于其間,自此人才蔚出,宋學遂大顯于元代。
第三節許魯齋(1209—1281) 一生活小史 成吉斯汗,今通作成吉思汗。
魯齋姓許名衡字仲平,是河内的人氏。
河内即現今河南沁陽縣,此地在當時屬于金人管轄之下,許氏幼時稱為金國之民亦無不可。
許氏生于金之太和九年,即宋甯宗嘉定二年,當時正是蒙古領袖帖木真即成吉斯汗位的第四年。
其後蒙古勢力洶洶南侵,金國滅亡,許氏以姚樞的介紹,遂臣事元世祖,為元朝立官制,定朝儀,興教育;可算元朝初年很有關系的一個人物。
許氏是一個勤學的學者,幼年嗜學如饑渴,家貧無錢買書,見日者家有《尚書疏義》,則請寄宿,手抄以歸。
迨後逃離蛆崃山,始得《王輔嗣易說》,雖在兵亂,而晝思夜誦,孜孜不倦。
此時間或教授,而學子亦稍稍來從。
三年之後,世亂稍定,許氏回到故鄉。
聽見姚樞講學蘇門,特往拜訪,得見程、朱遺書,知識陡然大進,始悟從前所學所講盡屬孟浪,全不可靠,而一一改從程、朱講習之法,教授門人,自此慨然以道為己任了。
許氏又是一個謹守繩墨的道學家。
嘗當暑天往來洛陽,道傍有梨,衆人莫不争先取食,他雖口渴,卻危坐樹下不動。
有人問他,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義。
”别人又說:“世亂此無主。
”他答道:“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當家貧時,即親身耕田,粟熟則吃粟,不熟則吃食菜羹與稗糠;稍有剩餘,即分給族人及貧苦學生;别人如贈送禮物,倘一毫不義,絕不接收,為人之耿介廉潔可見一斑。
許衡像及家譜書影 許氏獻身蒙古政府,始于蒙古憲宗五年,即宋理宗寶祐三年,是時他已四十六歲。
從這一年起,到他死的前一年止,共計服官二十六年。
此二十六年中,關于教育事業的合計四次:一為提舉,三為祭酒。
提舉所掌的是地方一路的教育行政大權,祭酒所掌的是中央的國子學教育行政大權。
除服官以外,退休時也曾私設講壇,到處有成績,受學生的歡迎與愛戴。
死之時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享年七十有三歲。
以其平日教導之殷,感人之盛,所以懷人不論貴賤少長皆哭泣于其門,四方學士聞訃聚哭,有由數千裡來哭祭墓下的。
教育家當年本極清苦,果能盡心職業,愛惜後進,死後不無相當之榮哀。
在封建時代,人間究竟尚有幾分道義與感情存在,享身後之精神的報酬。
古今此例很多,不僅許氏一人。
二品質論 許氏雖未明白如張橫渠所說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但觀他平日的言論,确有這樣的主張。
他說:“人之良心本無不善,由有生之後,氣禀所拘,物欲所蔽,而其私意妄作,始有不善。
”(《小學大學》)“良心”是天賦與人類的一種形體,中間蘊藏着天地萬物之理,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