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關燈
一帝國之政治組織與經濟情形

    成吉思汗像

    漢族自十世紀以來,在政治上久已失了東亞的領袖地位,替代而起的莫非北方民族,而以通古斯族最強。到十三世紀的後半期,通古斯族衰了,蒙古族又乘時起來。蒙古民族興起于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流域,在北緯五十度上下,天與以豐富的牧草及嚴寒的氣候,所以他們的體質非常強勇,習俗格外善戰。他們又得着蓋世英雄帖木真為其領袖,率其長勝的武力,東西征讨,不及八十年,至世祖忽必烈遂殄滅了漢族的趙宋政府,自己建設一大帝國。此一大帝國,在政治方面不僅為東亞唯一領袖,他們的勢力且遠及歐洲。我們算計他們的領域:北方越過漢北,西方深入歐洲,南方直抵海表,東方擴充到朝鮮半島。東南兩方不下漢、唐,西北兩方則超過漢、唐多了,跨歐、亞兩洲,統各色人種而組成蒙古大帝國,在東西曆史上總算曠代之一奇迹。

    帖木真(1162-1227),即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第一代大汗。公元1206-1227年在位,他一舉征服蒙古各部,建立起蒙古族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蒙古本為遊牧民族,經八十年的發展,遂以統一亞洲,征服東歐,在此龐大帝國之下,所有種族、宗教、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各各不同,故其政治組織及經濟情形也各随舊慣不能一緻。以經濟說,中國内地仍為農村社會,與宋代比較沒有進步,唯沿海各要港及北平大同一帶,因與國外交通,商業經濟較前發達。朝鮮半島及交趾支那半島亦為農業社會,而後者商業逐漸發展。長城及柳條以北均屬遊牧民族,其經濟程度,較内地更後一階級。中亞、西亞各地,農村與遊牧兩相錯處,且因與歐洲交通往來之故,沿塔裡木河一帶商業稍形發達。所以帝國統治之下的社會經濟形态是多形的,非一般的。以政治說,中國内地在帝國政府絕對專制之下,繼續以前的官僚政治,而人民壓迫過甚,依然是半封建形态。西北兩方分封為四大汗國,一切内政直接由汗王處理,又似一種典型的封建社會了。自種族、言語、宗教以及政治、經濟等等,各地方極不一緻,所有各地的教育情形也當然不能一緻,而舊史所載,多詳于中國内地而忽于四境,所以我們編元代教育史,此時難免偏枯之恨,所謂因襲宋代之舊而已。

    八思巴字百家姓

    二帝國複雜情形下之教育政策

    此處所叙蒙古帝國的教育,是就帝國直轄區域而言,其分封諸汗國,因社會情形極其複雜,教育情形很難考見,我們隻有暫時從略。帝國直轄區域之教育也很複雜,且手段亦不平等,但他們政府卻有一個統一教育宗旨,曰“柔化教育”——這種教育是根據帝國政府對于其支配區域所施行的“柔化政策”而來的。柔化政策有二:一則對于中國内地的漢民族,一則對于西部的西域民族。蒙古以遊牧民族,慓悍善戰,雖以武力征服了柔弱農業民族——漢族,但草昧初辟,幾無文化可言,當然為漢族所不服,所以他們對于漢族,一方面以武力壓迫,一方面利用中國固有柔性文化——宋儒學說,為教育的種種設施。蒙古原無文字,亦無宗教,自建設帝國以後崇奉喇嘛,一方命帝師八思巴創造蒙文字,通令全國施行;一方以佛教化導自己的民族。哪知其後夙具強勇善戰的蒙古民族反因佛化而柔靡了,想亦開國諸領袖所不及料的。

    元朝對于中國民族,施行柔性教育情形,是在社會方面,極力提倡程、朱學說,程、朱學說到元代益加昌明;[1]在政府方面,一方提倡程、朱學說,一方通行蒙古文字,又一方播傳佛教,總之所施行的全是柔化政策。

    ***

    [1]《五禮通考》秦氏案:“自河南二程子出,表章《學》、《庸》;朱子為《大學》、《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注,由是有‘四書’之名。嗣後理學日明,學者始知其為治人修己之切要,共尊信之。而皇慶開科,遂以朱子四書之學首立學官。自元、明以來,五百年間,相承無廢。此固儒術之效,而許、魯諸人亦可謂能尊其所聞者矣。”

    《晦翁學案·附錄熊勿軒考亭書院記》:“當今治宇一統,京師首善之地,立胄學,興文教,文公四書方為世大用,此又非世運方升之一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