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而能興奮他們的,不僅教育有端緒,尤在于能夠鞭劈近裡,從血脈上喚醒人。
這種教法,有精神,有血氣,不是呆闆形式的五段、三段可比;所以每到一處,學生歸心求教之多,如雲騰雨集。
這種講說的魔力,與法國盧梭相等,但他莊重不苟的态度,又非盧氏之浪漫可比。
鵝湖書院 陸九淵與朱熹曾在這裡講學。
陸子在象山講學五年,每于講授之前,必教學生“收斂精神,涵養德性,虛心聽講”,這即是他的教授準備段。
有此一段準備,把放心收回,把注意集中,聽講才容易入骨而有效力。
講說經義,必從人情物理上發揮證驗;啟發學者的本心,亦間舉經語以證實所說的原理;态度嚴肅,音吐又清響;所以聽者莫不感動興奮,中心悅而誠服。
這雖為一種講演式,但中間亦有随問随答,運用自如,不拘一定的格式。
訓練以身作則,以誠感人,不立教規,這又是與當時一般教育家不同的地方。
所有聽講人的姓名及年甲,每日登記于一小牌上,以年齡為先後,學生即依此入座,秩序整整,齋肅無嘩。
先生始進講堂,學生群起相互一揖以表示敬意,再靜坐數分鐘後,于是滔滔不絕的講演之聲浪沛然而起了。
六讀書法 陸子所講讀書法亦與朱子不同:朱子主張吃緊用力,是沉潛的,近于小程;陸子主張平易用功,是高明的,近于大程。
陸子的平易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平淡,一是簡易。
平淡是深奧的反面,聖賢千言萬語莫非日用生活的事情,即孟子所謂“夫道若大路然”。
學者能以平淡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書,在日用生活上體察,仔細玩味,切己緻思,“優而柔之,厭而饫之”,自然有心得。
[14]簡易是繁難的反面,聖人贊易卻隻是“簡易”二字,所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推之一切經籍都是很簡易的道理,不從簡易上用功,而卻自找些繁難,那就失了古人的意思,愈求愈晦,不是讀書的善法。
讀書的原則既取“平易”二字,而讀書的步驟則須“先易而後難”。
先從容易的着手,遇到艱深難曉處,不必苦思,權且放下,再讀其他容易處;如有所得,再加一番鞭策工夫,沉涵玩索,用力既久,必有觸類旁通之效,則昔日難曉的亦曉了。
“學者讀書,先于易曉處沉涵熟後,切己緻思,則他難曉者渙然冰釋矣。
若先看難曉處終不能達”(《語錄》),這是他論讀書次序的一段話,此類議論很多,所與學生劉深甫一封信上說得更透澈。
總之陸子的讀書法,主張平淡簡易,優遊厭饫,不要看得太難,不要拉得太遠,尤不要用心太緊,先從容易可曉處着手,用力久了,難者自然融會貫通,其他枝枝節節,非陸子所肯注意的。
其所以能夠如此,還是本着他的講學原則——“先立乎其大者”,所謂“大綱提掇來,細細理會去,如魚龍遊于江湖之中,沛然無礙”(《語錄》)。
第八節朱門弟子 一蔡西山(1135—1198) 西山在朱子門弟中,年最高,學力精深奇出,超過朋輩,誠不愧為領袖門生,而志氣剛強,風骨嶙嶙,尤足以遺型後來,做一般人的模範。
西山姓蔡,名元定,字季通,是建州建陽的人,平生嘗在西山講學,死後遺骨也葬在西山,所以門人尊稱他為西山先生。
他生于高宗紹熙五年,較朱子生時僅後五歲,初次師事朱子時,年事已長,學力已深,所以于談話之間,令朱子很驚動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他的父親蔡發,自号牧堂老人,也是一代碩學。
當西山初能讀書時,即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給他,說,“此孔子正派也”,故西山的學業多得之于家庭。
及從朱子以後,四方學子,凡來求學時,朱子必教他們先往西山處質正,得到了一個門徑,再來正式聽講;而四方之士,拜别朱子後,也必得再往西山處深究一番,然後散歸。
朱熹緻教授學士尺牍 當時政府以韓侂胄專權國事愈弄愈糟。
西山雖屢受推薦,不願做官,在西山築一别墅,預備久居講學之計,哪知不久而禍事來了。
一般附和韓黨者,極力攻擊朱門,說朱子是妖人,西山為僞徒的首領,果然被充軍到道州,而朱子也在危險之中。
西山臨行時,朱子邀約師門設宴餞别于蕭寺,送者且感歎泣下,而西山泰然如平時,可以知其修養與志氣了。
餞别終結,西山與他的季子蔡沉杖履步行三千裡,跋艱涉險,兩腳破皮流血,志氣不少挫。
到道州以後,還講學不倦,道州士子慕其學行,莫不趨席聽講。
但西山卒以此行不複能返,俾朱子也哭泣為同志之孤了。
死時為甯宗慶元四年,享年六十四歲。
西山雖為朱門的領袖,但學業卻不是朱子的正脈,他是以律呂象數之學著名于世,凡天文、地理、樂律、曆史、兵陳等學科莫不研究。
對于性理之學雖沒有什麼理論,而以象證理,則為宋儒之特色。
他的學問近于邵堯夫一派,所以極力推崇邵子,所以關于教育理論方面很少表現。
二蔡九峰 蔡元定墓 位于福建建陽 九峰是西山的季子,名沉,字仲默,嘗隐居九峰,不肯出來問世,故學者稱為九峰先生。
在家庭,他收了蔡學之大成;在師門,他又為朱學之别支。
他與西山不同的:西山所研究的是“象”,他所研究的是“數”,他以範數說明天地之大原,人生之究極,自成其為數理哲學,不但遠駕他的父親,在兩宋學者中恐怕要數第一人。
九峰有名的著作有兩種:一為《洪範皇極内篇》五卷,二為《書集傳》六卷,——前者是秉承家學而成的,後者是受諸師命而作的。
《洪範皇極内篇》是一部純粹的數理哲學,于教育理論本沒有什麼關系,但他認宇宙的一切皆由數而生,因數可以明理,所以也常常說到與教育發生關系之處: 數由人興,數由人成,萬物皆備于我,鹹自取之也。
中人以上達于數者也,中人以下囿于數者也。
聖人因理以著數,天下因數以明理,然則數者聖人所以教天下後世者也。
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天下之志;去惡而就善,舍兇而趨吉,谒焉而無不告也,求焉而無不獲也;利民而不費,濟世而不窮,神化而不測,數之用其大矣哉。
(《洪範皇極内篇》) 聖人所以教天下後世,即“因理以著數”,吾人又服膺聖人之教,即“因數以明理”,此九峰把數字關系到教育方面的理論。
動靜由數而生,人心的動靜具有性情的作用,故性情亦可以說由數而生。
心為人生的主宰,其體為性,其用為情。
當為性時“渾然在中,無時偏倚”,極靜而又極幽,唯具有仁、義、禮、智等善端。
及其受了外界的感動,則随觸随應,于是有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情表現出來。
這又是以數字說明人之性情的理論。
三陳北溪(1153—1217) 北溪名淳,字安卿,是漳州龍溪人。
生于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死于甯宗嘉定十年,活了六十五歲。
在少年時代,正習舉子業,被林宗臣一見警省之下,遂轉為聖賢之業。
當朱子被派為漳州守時,陳氏執弟子禮往請受教。
朱子告以“凡閱義理,必窮其源”;他得了這一點指示,由是進學益力。
十年之後,再往見朱子,朱子已病了,在病中告以“下學之功”,雖晤對僅三月,而陳氏已得朱子為學的次第了。
自朱子死後,陳氏服膺先師的訓誨,更加切實研究,日積月累,貫通義理,遂成一代碩儒。
平生既未應科舉,也未有從事政治生活,除應嚴陵府學一次講演外,數十年中全為私人講學時期。
蔡氏父子,為朱學的别支,陳氏則為朱學的正脈。
他的思想與學問完全不脫離朱子的範圍,平生雖沒有新辟的見解,但笃守師說,闡明而光大的地方,對于朱之功力總算不小。
著作中除論仁、論性、論天理人欲遇于尋常外,論為學的功夫可很實在切要,我們不妨以簡單的方法介紹出來。
陳氏的為學工夫即朱子的“下學之功”,内中分原則、大綱與節目三點。
關于原則的: 太極是理,理本囿,故太極之體渾淪。
……聖人一心渾淪太極之全體,而酬酢萬變無非太極流行之妙用。
今學問工夫須從萬事萬物中貫通湊成一渾淪大本,又于渾淪大本中散為萬事萬物,使無稍窒礙,然得實體,得渾淪至極者在我,而大用不差矣。
(《北溪語錄》) 此原則是歸納與演繹并用,先以歸納法作為實地的證驗,再以演繹法獲得一貫之妙用。
關于大綱的: 道理初無玄妙,隻在日用人事間,但循序用功便自有見,所謂下學上達者,須下學工夫到乃可從事上達,然不可以此而安于小成也。
夫盈天地間,千條萬緒,是多少人事;聖人大成之地,千節萬目,是多少工夫,惟當開拓心胸,大作基址。
須萬理明澈于胸中,将此心放在天地間一例看,然後可以語孔、孟之樂。
須明三代法度,通之于當今而無不宜,然後為全儒而可以語王佐事業。
須運用酬酢,如探諸囊中而不匮,然後為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而真為己物矣。
(《北溪語錄》) 工夫雖從下學上做,可不是安于小成,是要從基礎上做起,而建築基礎還當要遠大廣博。
在遠大廣博的基礎之上,須把心胸放開,窮萬理,通萬事,加以深造熟練,視萬事如己物了,才是做到下學工夫,自然上達。
他又說: 聖人用功節目。
其大要不過曰緻知力行而已。
緻者推之而至其極之謂,緻其知者所以明萬理于心而使之無所疑也。
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謂,力其行者所以複萬善于己而使之無不備也。
知不至則真是真非無以見,其将何所适從。
……行不力。
則雖精神入神,亦徒為空言。
……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後為二事也。
故知之明,則行愈速,而行之力則所知又益精矣。
(《示學者文》) 以“緻知力行”四字為節目,但二者互相為力,卻不可截判為兩事,這些工夫既不是在呆闆的書本上求,亦不能專從空虛的心境上捉摸,是要從日用人事上切實用功,才能達到目的,——陳氏為學工夫的大要不過如此。
四黃勉齋(1152—1221) 黃幹像 北溪雖能笃守師說,但非傳朱學的門徒,朱子平日所親信的還是勉齋。
勉齋姓黃名幹,字直卿,是福建閩縣人。
他的父親黃瑀做過禦史,以笃行直道見稱于世。
自他的父親死後,勉齋以劉清之的介紹,受業于朱子之門。
朱子見他志堅思苦,可以繼承己志,遂把他自己的女兒嫁給勉齋了。
勉齋生于高宗紹興二十二年,死于甯宗嘉定十四年,足活了七十歲。
平生在地方服官不下五六次,史言他“所至以重庠序,先教養”,可知他是以教育者的态度去做官的。
但黃氏非完全一位道學家,他頗有幹才,又敢于直言,所以多遭政府中人的猜忌。
到了晚年,退歸故裡,專門從事私人講學,弟子從四方來學的逐日加多。
這個時期,黃氏工作很忙,一方要講學,一方還要編書,——大概編禮著書在白晝,講論經理在夜晚。
黃氏在地方儒學所講,有臨川府、隆興府、新淦縣、安慶府、漢陽軍及白鹿洞書院等數處,每請一次均編有講義,大概不外四書中的性命之學。
黃氏既為朱子的承繼者,平日講學自不能出過朱子的範圍,所以沒有什麼特色。
我們隻好摘其論性論學的兩點以備一例罷了。
關于論性的: 人禀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乎天地之間,則亦具元亨利貞之德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人受天地之中,無非此性,雜之以氣質,撓之以習俗,不能親師取友以緻其學問之功,雖有此性亦未免于晦而不明窒而不通矣。
……古之君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非誇多鬥博以為能也,絺章繪句以為工也,求其知吾性之至善以全其所固有也。
(臨川郡學所講) 意思是說,人皆具有仁義禮智之性,此性即天地之性,沒有不善的。
其所以有不善者,原因有二:一在受生之初,為氣質所雜;一在成形之後,為習俗所撓。
教育在求知其本來的善性以回複其初的,所以吾人須要親師取友緻其學問之功。
關于論學的: 學之為義大矣:人心之所以正,人倫之所以明,家之所以齊,國之所以治,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育,未有不須學以成者。
蓋嘗求其所以為學之綱領者:曰緻知,曰力行而已。
……蓋始之以至知,則天下之理洞然于吾心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于吾身而無所虧。
知之不至,則如擿直索塗,而有可南可北之疑;行之不力,則如敝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
然則有志于聖賢之域者,緻知力行之外無他道也。
(新淦縣學所講) 明理為人,一切須由于學——教育。
求學之綱領不外“緻知力行”兩點;這兩點是并重的,不可偏廢的,由此功夫即可做到聖賢的境地。
黃氏其餘的議論,更覺老生常談,我們勿庸多舉了。
《宋元學案》引《黃東發日鈔》一段話:“乾淳之盛,晦庵、南軒、東萊三先生,獨晦庵得年最高,講學最久,尤為集大成。
晦庵既沒,如閩中則潘謙之、楊志仁、林正卿、林予武、李守約、李公晦;江西則甘吉父、黃去私、張元德;江東則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則葉味道、潘子善、黃子洪;皆号高第,獨勉齋先生強毅自立,足任負荷。
”(《勉齋學案·附錄》)勉齋學問雖沒有什麼開辟,而宋末元初,許多學者直接間接受過他的影響不小,朱門弟子中以他為殿,表示朱學由他而傳的意思。
第九節真西山(1178—1235) 一略傳 真西山與魏鶴山為南宋末年的兩大儒者,學力名望并稱于世,又皆程朱一系,我們隻舉一人以結束本期。
西山姓真氏,名德秀,字景元,福建蒲城人。
他是詹體仁的門人,為朱子的再傳弟子。
十二歲入黨庠,十四歲通六經子史,二十二歲登進士,二十八歲中博學鴻詞科。
以詞林起家,在外累任知州,在内累官舍人侍郎,以至翰林學士。
在三十九歲時,曾充沂王府教接,至四十歲以後才專一講學。
這時,他在家鄉築西山精舍,與師友輩講習讨論的有詹體仁、黃叔通等人,然講學不久又被派為官吏了。
自生于孝宗淳熙五年至理宗端平二年死時,享年隻五十八歲。
一生專門講學時期不長,而功業亦沒有可記述的,但聲名洋溢于中外,當時幾與朱子相等。
平生著作頗多,以《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為精粹,次之為《讀書記》四十卷,全收在《真西山全集》裡面。
真德秀像 二心性說 真氏著作雖博,但無一點特色,隻是敷衍程、朱一派的舊說,勿論直講或與學者問答。
他以心為神明之舍,為吾人一生之主宰,是統禦性情的。
性具于心,為心之理,發而為知識思慮則為情,故性為體,情為用。
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前者為天所賦與,純粹至善,人人所同的;後者為人所感受,有善有惡,品類至不齊一。
因此,心亦有兩種:心具了仁義禮智之理,即由天地之性而發,謂之道心;循聲色臭味之欲,即由氣質之性而發,謂之人心。
出于道心,則為善,可以至于聖賢;出于人心,則為惡,即進于小人之域了。
天雖予人以至善之性,但不能使人必全其性,所以需要教育。
教育的意義即在變化氣質不善之性以歸于天地至善之性。
所以他說: 天地之性則無不善,氣質之性則有善有不善焉。
然苟有以反之,則雖不善者可複而善。
然則反之之道奈何?曰,由治己而言,則有學,由治人而言則有教。
閉邪存誠,克己複禮,此治己之學也;學之功至則己之善可複矣。
道德齊禮,明倫正俗,此治人之教也;教之功至,則人之善複矣。
(《大學衍義》卷五) 大凡為學,隻要變氣質正心術而已。
蓋人之氣質,苟非聖賢,不能全善,必有所偏,故對賢立下許多言語,欲人因其言以省察己之偏處。
如醫經然,某病則有某方,某病則為某藥,學者味聖賢之言,以察己之偏,正如看醫經以察己之病。
(《西山文集》卷三十) 像以上一類的話很多,無非如張橫渠所謂“學以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之性以反于天地之性,且教育多在消極方面用工夫,較程、朱所論更其薄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羅豫章先生集》 (2)《延平問答》 (3)《胡子知言》 (4)《朱子全書》 (5)《朱子語類》 (6)《朱子年譜》 (7)《晦庵文集》 (8)《朱子訓學齋規》(《青照堂叢書》) (9)《白鹿書院教規》(《學海類編》) (10)《南軒全集》 (11)《東萊遺書》 (12)《象山全集》 (13)《黃文肅公全集》 (14)《真西山全集》 (15)《西山文集》 *** [1]《陳北溪答蘇德甫》:“文公表出《近思錄》及《四子》,以為初學入道之門,使人識聖門蹊徑。
”《黃東發》:“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開示後學。
” [2]《理學宗傳·朱子》:“漳俗薄陋,至有父母喪不服衰者。
首述古令理律開喻之。
又采古喪娶之儀揭示父老,令解說訓其子弟。
俗崇尚釋氏,男女聚會佛廬為傳經,女不嫁者私創為庵舍以居。
先生嚴禁之,俗為大變。
時詣學訓迪諸生,一如南康時。
其至郡齋請業問難者接引之不倦。
又擇士有行義知廉恥列學職為諸生倡。
知學錄趙師慮之為人首薦之。
” [3]《晦庵文集·答陳器之》:“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領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
” 又《答林德久》:“須知性之為體,不離此四者,而四者又非有形象方所可撮可摩也,但于渾然一理之中,識得個意思情狀,有界限而實非有牆壁遮欄分界處也。
” [4]《朱子全書·孟子》:“人物隻一般,卻不知人之所以異于物者,以其得其正氣,故具得許多道理。
如物則氣偏而理亦昏了。
犬牛禀氣不同,其性亦不同。
性如水,流于清渠則清,流于污渠則濁。
氣質之清者正者,得之則全,人是也。
氣質之污者偏者,得之則昧,禽獸是也。
氣有清濁,人得清者,禽獸得其濁者。
人大體本清,故異于禽獸;亦有濁者,故去禽獸不遠矣。
” [5]《晦翁學案·語錄》:“今人非無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發現處,隻是不省察。
若于日用間誠省察此四端者分明逆攢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将去,便是下手處。
”又:“孔子卻都就用處教人做工夫。
今雖說主靜,然亦非棄物事以求靜。
既為人,自然事君親、交朋友、撫妻子、禦童仆。
不成捐棄了,隻閉門靜坐,事物之來,且日候我存養,又不可隻茫茫随他事物中走。
” [6]《南軒學案》:“宗羲案: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
然大端發露無從容不迫這氣象。
自南軒出而與考亭相講究,去短集長,其言語之過者裁之,歸于平正。
有子考無咎,其南軒之謂欤?” [7]《南軒語錄》:“蓋主一謂之敬,敬是敬此者也。
”《南軒學案·附錄》:“許魯齋曰:東萊嘗雲,南軒嘗言心在焉則謂之敬。
且如方對客談論,而有他所思,雖言之善亦不敬也。
才有間斷,便是不敬。
” [8]《東萊遺集·雜說》:“為學者當自四事起;飲食、衣服、居處、言語,此最是為學者要處,《中庸》、《大學》隻是此道。
”又:“人須當做一個人,則為學是合做的事。
” [9]《東萊遺集·與陳同甫書》:“惟笃志忠厚者,視世間盎然無非生意,故能導迎淑氣,扶養善端。
” [10]《東萊遺集·雜說》:“須是下集義工夫,涵養體察,平穩妥帖,釋然心解乃起。
” 《與陳同甫書》:“登高自下發足,正在下學處,往往磊落之士以為鈍滞細碎而不粗察。
” [11]《與學生書》:“欲求繁中不妨課程之術,古人每言整暇二字,蓋則暇矣。
” [12]《象山全集·語錄》:“要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
”又:“激厲奮迅,決破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污澤。
” [13]《象山全集行狀》:“先生深知學者心術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
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
”《語錄》:“老夫無所能,隻是識病。
” [14]《象山全集·語錄》:“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
所謂‘優而柔之,厭而饫之’。
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順理的道理。
”又《與劉深甫書》:“學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為道,貴切近而優遊,切近則不失己,優遊則不滞物。
”
這種教法,有精神,有血氣,不是呆闆形式的五段、三段可比;所以每到一處,學生歸心求教之多,如雲騰雨集。
這種講說的魔力,與法國盧梭相等,但他莊重不苟的态度,又非盧氏之浪漫可比。
鵝湖書院 陸九淵與朱熹曾在這裡講學。
陸子在象山講學五年,每于講授之前,必教學生“收斂精神,涵養德性,虛心聽講”,這即是他的教授準備段。
有此一段準備,把放心收回,把注意集中,聽講才容易入骨而有效力。
講說經義,必從人情物理上發揮證驗;啟發學者的本心,亦間舉經語以證實所說的原理;态度嚴肅,音吐又清響;所以聽者莫不感動興奮,中心悅而誠服。
這雖為一種講演式,但中間亦有随問随答,運用自如,不拘一定的格式。
訓練以身作則,以誠感人,不立教規,這又是與當時一般教育家不同的地方。
所有聽講人的姓名及年甲,每日登記于一小牌上,以年齡為先後,學生即依此入座,秩序整整,齋肅無嘩。
先生始進講堂,學生群起相互一揖以表示敬意,再靜坐數分鐘後,于是滔滔不絕的講演之聲浪沛然而起了。
六讀書法 陸子所講讀書法亦與朱子不同:朱子主張吃緊用力,是沉潛的,近于小程;陸子主張平易用功,是高明的,近于大程。
陸子的平易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平淡,一是簡易。
平淡是深奧的反面,聖賢千言萬語莫非日用生活的事情,即孟子所謂“夫道若大路然”。
學者能以平淡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書,在日用生活上體察,仔細玩味,切己緻思,“優而柔之,厭而饫之”,自然有心得。
[14]簡易是繁難的反面,聖人贊易卻隻是“簡易”二字,所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推之一切經籍都是很簡易的道理,不從簡易上用功,而卻自找些繁難,那就失了古人的意思,愈求愈晦,不是讀書的善法。
讀書的原則既取“平易”二字,而讀書的步驟則須“先易而後難”。
先從容易的着手,遇到艱深難曉處,不必苦思,權且放下,再讀其他容易處;如有所得,再加一番鞭策工夫,沉涵玩索,用力既久,必有觸類旁通之效,則昔日難曉的亦曉了。
“學者讀書,先于易曉處沉涵熟後,切己緻思,則他難曉者渙然冰釋矣。
若先看難曉處終不能達”(《語錄》),這是他論讀書次序的一段話,此類議論很多,所與學生劉深甫一封信上說得更透澈。
總之陸子的讀書法,主張平淡簡易,優遊厭饫,不要看得太難,不要拉得太遠,尤不要用心太緊,先從容易可曉處着手,用力久了,難者自然融會貫通,其他枝枝節節,非陸子所肯注意的。
其所以能夠如此,還是本着他的講學原則——“先立乎其大者”,所謂“大綱提掇來,細細理會去,如魚龍遊于江湖之中,沛然無礙”(《語錄》)。
第八節朱門弟子 一蔡西山(1135—1198) 西山在朱子門弟中,年最高,學力精深奇出,超過朋輩,誠不愧為領袖門生,而志氣剛強,風骨嶙嶙,尤足以遺型後來,做一般人的模範。
西山姓蔡,名元定,字季通,是建州建陽的人,平生嘗在西山講學,死後遺骨也葬在西山,所以門人尊稱他為西山先生。
他生于高宗紹熙五年,較朱子生時僅後五歲,初次師事朱子時,年事已長,學力已深,所以于談話之間,令朱子很驚動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他的父親蔡發,自号牧堂老人,也是一代碩學。
當西山初能讀書時,即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給他,說,“此孔子正派也”,故西山的學業多得之于家庭。
及從朱子以後,四方學子,凡來求學時,朱子必教他們先往西山處質正,得到了一個門徑,再來正式聽講;而四方之士,拜别朱子後,也必得再往西山處深究一番,然後散歸。
朱熹緻教授學士尺牍 當時政府以韓侂胄專權國事愈弄愈糟。
西山雖屢受推薦,不願做官,在西山築一别墅,預備久居講學之計,哪知不久而禍事來了。
一般附和韓黨者,極力攻擊朱門,說朱子是妖人,西山為僞徒的首領,果然被充軍到道州,而朱子也在危險之中。
西山臨行時,朱子邀約師門設宴餞别于蕭寺,送者且感歎泣下,而西山泰然如平時,可以知其修養與志氣了。
餞别終結,西山與他的季子蔡沉杖履步行三千裡,跋艱涉險,兩腳破皮流血,志氣不少挫。
到道州以後,還講學不倦,道州士子慕其學行,莫不趨席聽講。
但西山卒以此行不複能返,俾朱子也哭泣為同志之孤了。
死時為甯宗慶元四年,享年六十四歲。
西山雖為朱門的領袖,但學業卻不是朱子的正脈,他是以律呂象數之學著名于世,凡天文、地理、樂律、曆史、兵陳等學科莫不研究。
對于性理之學雖沒有什麼理論,而以象證理,則為宋儒之特色。
他的學問近于邵堯夫一派,所以極力推崇邵子,所以關于教育理論方面很少表現。
二蔡九峰 蔡元定墓 位于福建建陽 九峰是西山的季子,名沉,字仲默,嘗隐居九峰,不肯出來問世,故學者稱為九峰先生。
在家庭,他收了蔡學之大成;在師門,他又為朱學之别支。
他與西山不同的:西山所研究的是“象”,他所研究的是“數”,他以範數說明天地之大原,人生之究極,自成其為數理哲學,不但遠駕他的父親,在兩宋學者中恐怕要數第一人。
九峰有名的著作有兩種:一為《洪範皇極内篇》五卷,二為《書集傳》六卷,——前者是秉承家學而成的,後者是受諸師命而作的。
《洪範皇極内篇》是一部純粹的數理哲學,于教育理論本沒有什麼關系,但他認宇宙的一切皆由數而生,因數可以明理,所以也常常說到與教育發生關系之處: 數由人興,數由人成,萬物皆備于我,鹹自取之也。
中人以上達于數者也,中人以下囿于數者也。
聖人因理以著數,天下因數以明理,然則數者聖人所以教天下後世者也。
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天下之志;去惡而就善,舍兇而趨吉,谒焉而無不告也,求焉而無不獲也;利民而不費,濟世而不窮,神化而不測,數之用其大矣哉。
(《洪範皇極内篇》) 聖人所以教天下後世,即“因理以著數”,吾人又服膺聖人之教,即“因數以明理”,此九峰把數字關系到教育方面的理論。
動靜由數而生,人心的動靜具有性情的作用,故性情亦可以說由數而生。
心為人生的主宰,其體為性,其用為情。
當為性時“渾然在中,無時偏倚”,極靜而又極幽,唯具有仁、義、禮、智等善端。
及其受了外界的感動,則随觸随應,于是有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情表現出來。
這又是以數字說明人之性情的理論。
三陳北溪(1153—1217) 北溪名淳,字安卿,是漳州龍溪人。
生于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死于甯宗嘉定十年,活了六十五歲。
在少年時代,正習舉子業,被林宗臣一見警省之下,遂轉為聖賢之業。
當朱子被派為漳州守時,陳氏執弟子禮往請受教。
朱子告以“凡閱義理,必窮其源”;他得了這一點指示,由是進學益力。
十年之後,再往見朱子,朱子已病了,在病中告以“下學之功”,雖晤對僅三月,而陳氏已得朱子為學的次第了。
自朱子死後,陳氏服膺先師的訓誨,更加切實研究,日積月累,貫通義理,遂成一代碩儒。
平生既未應科舉,也未有從事政治生活,除應嚴陵府學一次講演外,數十年中全為私人講學時期。
蔡氏父子,為朱學的别支,陳氏則為朱學的正脈。
他的思想與學問完全不脫離朱子的範圍,平生雖沒有新辟的見解,但笃守師說,闡明而光大的地方,對于朱之功力總算不小。
著作中除論仁、論性、論天理人欲遇于尋常外,論為學的功夫可很實在切要,我們不妨以簡單的方法介紹出來。
陳氏的為學工夫即朱子的“下學之功”,内中分原則、大綱與節目三點。
關于原則的: 太極是理,理本囿,故太極之體渾淪。
……聖人一心渾淪太極之全體,而酬酢萬變無非太極流行之妙用。
今學問工夫須從萬事萬物中貫通湊成一渾淪大本,又于渾淪大本中散為萬事萬物,使無稍窒礙,然得實體,得渾淪至極者在我,而大用不差矣。
(《北溪語錄》) 此原則是歸納與演繹并用,先以歸納法作為實地的證驗,再以演繹法獲得一貫之妙用。
關于大綱的: 道理初無玄妙,隻在日用人事間,但循序用功便自有見,所謂下學上達者,須下學工夫到乃可從事上達,然不可以此而安于小成也。
夫盈天地間,千條萬緒,是多少人事;聖人大成之地,千節萬目,是多少工夫,惟當開拓心胸,大作基址。
須萬理明澈于胸中,将此心放在天地間一例看,然後可以語孔、孟之樂。
須明三代法度,通之于當今而無不宜,然後為全儒而可以語王佐事業。
須運用酬酢,如探諸囊中而不匮,然後為資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而真為己物矣。
(《北溪語錄》) 工夫雖從下學上做,可不是安于小成,是要從基礎上做起,而建築基礎還當要遠大廣博。
在遠大廣博的基礎之上,須把心胸放開,窮萬理,通萬事,加以深造熟練,視萬事如己物了,才是做到下學工夫,自然上達。
他又說: 聖人用功節目。
其大要不過曰緻知力行而已。
緻者推之而至其極之謂,緻其知者所以明萬理于心而使之無所疑也。
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謂,力其行者所以複萬善于己而使之無不備也。
知不至則真是真非無以見,其将何所适從。
……行不力。
則雖精神入神,亦徒為空言。
……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後為二事也。
故知之明,則行愈速,而行之力則所知又益精矣。
(《示學者文》) 以“緻知力行”四字為節目,但二者互相為力,卻不可截判為兩事,這些工夫既不是在呆闆的書本上求,亦不能專從空虛的心境上捉摸,是要從日用人事上切實用功,才能達到目的,——陳氏為學工夫的大要不過如此。
四黃勉齋(1152—1221) 黃幹像 北溪雖能笃守師說,但非傳朱學的門徒,朱子平日所親信的還是勉齋。
勉齋姓黃名幹,字直卿,是福建閩縣人。
他的父親黃瑀做過禦史,以笃行直道見稱于世。
自他的父親死後,勉齋以劉清之的介紹,受業于朱子之門。
朱子見他志堅思苦,可以繼承己志,遂把他自己的女兒嫁給勉齋了。
勉齋生于高宗紹興二十二年,死于甯宗嘉定十四年,足活了七十歲。
平生在地方服官不下五六次,史言他“所至以重庠序,先教養”,可知他是以教育者的态度去做官的。
但黃氏非完全一位道學家,他頗有幹才,又敢于直言,所以多遭政府中人的猜忌。
到了晚年,退歸故裡,專門從事私人講學,弟子從四方來學的逐日加多。
這個時期,黃氏工作很忙,一方要講學,一方還要編書,——大概編禮著書在白晝,講論經理在夜晚。
黃氏在地方儒學所講,有臨川府、隆興府、新淦縣、安慶府、漢陽軍及白鹿洞書院等數處,每請一次均編有講義,大概不外四書中的性命之學。
黃氏既為朱子的承繼者,平日講學自不能出過朱子的範圍,所以沒有什麼特色。
我們隻好摘其論性論學的兩點以備一例罷了。
關于論性的: 人禀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乎天地之間,則亦具元亨利貞之德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人受天地之中,無非此性,雜之以氣質,撓之以習俗,不能親師取友以緻其學問之功,雖有此性亦未免于晦而不明窒而不通矣。
……古之君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非誇多鬥博以為能也,絺章繪句以為工也,求其知吾性之至善以全其所固有也。
(臨川郡學所講) 意思是說,人皆具有仁義禮智之性,此性即天地之性,沒有不善的。
其所以有不善者,原因有二:一在受生之初,為氣質所雜;一在成形之後,為習俗所撓。
教育在求知其本來的善性以回複其初的,所以吾人須要親師取友緻其學問之功。
關于論學的: 學之為義大矣:人心之所以正,人倫之所以明,家之所以齊,國之所以治,天地之所以位,萬物之所以育,未有不須學以成者。
蓋嘗求其所以為學之綱領者:曰緻知,曰力行而已。
……蓋始之以至知,則天下之理洞然于吾心而無所蔽;終之以力行,則天下之理渾然于吾身而無所虧。
知之不至,則如擿直索塗,而有可南可北之疑;行之不力,則如敝車羸馬,而有中道而廢之患。
然則有志于聖賢之域者,緻知力行之外無他道也。
(新淦縣學所講) 明理為人,一切須由于學——教育。
求學之綱領不外“緻知力行”兩點;這兩點是并重的,不可偏廢的,由此功夫即可做到聖賢的境地。
黃氏其餘的議論,更覺老生常談,我們勿庸多舉了。
《宋元學案》引《黃東發日鈔》一段話:“乾淳之盛,晦庵、南軒、東萊三先生,獨晦庵得年最高,講學最久,尤為集大成。
晦庵既沒,如閩中則潘謙之、楊志仁、林正卿、林予武、李守約、李公晦;江西則甘吉父、黃去私、張元德;江東則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則葉味道、潘子善、黃子洪;皆号高第,獨勉齋先生強毅自立,足任負荷。
”(《勉齋學案·附錄》)勉齋學問雖沒有什麼開辟,而宋末元初,許多學者直接間接受過他的影響不小,朱門弟子中以他為殿,表示朱學由他而傳的意思。
第九節真西山(1178—1235) 一略傳 真西山與魏鶴山為南宋末年的兩大儒者,學力名望并稱于世,又皆程朱一系,我們隻舉一人以結束本期。
西山姓真氏,名德秀,字景元,福建蒲城人。
他是詹體仁的門人,為朱子的再傳弟子。
十二歲入黨庠,十四歲通六經子史,二十二歲登進士,二十八歲中博學鴻詞科。
以詞林起家,在外累任知州,在内累官舍人侍郎,以至翰林學士。
在三十九歲時,曾充沂王府教接,至四十歲以後才專一講學。
這時,他在家鄉築西山精舍,與師友輩講習讨論的有詹體仁、黃叔通等人,然講學不久又被派為官吏了。
自生于孝宗淳熙五年至理宗端平二年死時,享年隻五十八歲。
一生專門講學時期不長,而功業亦沒有可記述的,但聲名洋溢于中外,當時幾與朱子相等。
平生著作頗多,以《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為精粹,次之為《讀書記》四十卷,全收在《真西山全集》裡面。
真德秀像 二心性說 真氏著作雖博,但無一點特色,隻是敷衍程、朱一派的舊說,勿論直講或與學者問答。
他以心為神明之舍,為吾人一生之主宰,是統禦性情的。
性具于心,為心之理,發而為知識思慮則為情,故性為體,情為用。
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種:前者為天所賦與,純粹至善,人人所同的;後者為人所感受,有善有惡,品類至不齊一。
因此,心亦有兩種:心具了仁義禮智之理,即由天地之性而發,謂之道心;循聲色臭味之欲,即由氣質之性而發,謂之人心。
出于道心,則為善,可以至于聖賢;出于人心,則為惡,即進于小人之域了。
天雖予人以至善之性,但不能使人必全其性,所以需要教育。
教育的意義即在變化氣質不善之性以歸于天地至善之性。
所以他說: 天地之性則無不善,氣質之性則有善有不善焉。
然苟有以反之,則雖不善者可複而善。
然則反之之道奈何?曰,由治己而言,則有學,由治人而言則有教。
閉邪存誠,克己複禮,此治己之學也;學之功至則己之善可複矣。
道德齊禮,明倫正俗,此治人之教也;教之功至,則人之善複矣。
(《大學衍義》卷五) 大凡為學,隻要變氣質正心術而已。
蓋人之氣質,苟非聖賢,不能全善,必有所偏,故對賢立下許多言語,欲人因其言以省察己之偏處。
如醫經然,某病則有某方,某病則為某藥,學者味聖賢之言,以察己之偏,正如看醫經以察己之病。
(《西山文集》卷三十) 像以上一類的話很多,無非如張橫渠所謂“學以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之性以反于天地之性,且教育多在消極方面用工夫,較程、朱所論更其薄弱。
本章參考書舉要 (1)《羅豫章先生集》 (2)《延平問答》 (3)《胡子知言》 (4)《朱子全書》 (5)《朱子語類》 (6)《朱子年譜》 (7)《晦庵文集》 (8)《朱子訓學齋規》(《青照堂叢書》) (9)《白鹿書院教規》(《學海類編》) (10)《南軒全集》 (11)《東萊遺書》 (12)《象山全集》 (13)《黃文肅公全集》 (14)《真西山全集》 (15)《西山文集》 *** [1]《陳北溪答蘇德甫》:“文公表出《近思錄》及《四子》,以為初學入道之門,使人識聖門蹊徑。
”《黃東發》:“晦庵先生表章《四書》,開示後學。
” [2]《理學宗傳·朱子》:“漳俗薄陋,至有父母喪不服衰者。
首述古令理律開喻之。
又采古喪娶之儀揭示父老,令解說訓其子弟。
俗崇尚釋氏,男女聚會佛廬為傳經,女不嫁者私創為庵舍以居。
先生嚴禁之,俗為大變。
時詣學訓迪諸生,一如南康時。
其至郡齋請業問難者接引之不倦。
又擇士有行義知廉恥列學職為諸生倡。
知學錄趙師慮之為人首薦之。
” [3]《晦庵文集·答陳器之》:“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領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
” 又《答林德久》:“須知性之為體,不離此四者,而四者又非有形象方所可撮可摩也,但于渾然一理之中,識得個意思情狀,有界限而實非有牆壁遮欄分界處也。
” [4]《朱子全書·孟子》:“人物隻一般,卻不知人之所以異于物者,以其得其正氣,故具得許多道理。
如物則氣偏而理亦昏了。
犬牛禀氣不同,其性亦不同。
性如水,流于清渠則清,流于污渠則濁。
氣質之清者正者,得之則全,人是也。
氣質之污者偏者,得之則昧,禽獸是也。
氣有清濁,人得清者,禽獸得其濁者。
人大體本清,故異于禽獸;亦有濁者,故去禽獸不遠矣。
” [5]《晦翁學案·語錄》:“今人非無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發現處,隻是不省察。
若于日用間誠省察此四端者分明逆攢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将去,便是下手處。
”又:“孔子卻都就用處教人做工夫。
今雖說主靜,然亦非棄物事以求靜。
既為人,自然事君親、交朋友、撫妻子、禦童仆。
不成捐棄了,隻閉門靜坐,事物之來,且日候我存養,又不可隻茫茫随他事物中走。
” [6]《南軒學案》:“宗羲案: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
然大端發露無從容不迫這氣象。
自南軒出而與考亭相講究,去短集長,其言語之過者裁之,歸于平正。
有子考無咎,其南軒之謂欤?” [7]《南軒語錄》:“蓋主一謂之敬,敬是敬此者也。
”《南軒學案·附錄》:“許魯齋曰:東萊嘗雲,南軒嘗言心在焉則謂之敬。
且如方對客談論,而有他所思,雖言之善亦不敬也。
才有間斷,便是不敬。
” [8]《東萊遺集·雜說》:“為學者當自四事起;飲食、衣服、居處、言語,此最是為學者要處,《中庸》、《大學》隻是此道。
”又:“人須當做一個人,則為學是合做的事。
” [9]《東萊遺集·與陳同甫書》:“惟笃志忠厚者,視世間盎然無非生意,故能導迎淑氣,扶養善端。
” [10]《東萊遺集·雜說》:“須是下集義工夫,涵養體察,平穩妥帖,釋然心解乃起。
” 《與陳同甫書》:“登高自下發足,正在下學處,往往磊落之士以為鈍滞細碎而不粗察。
” [11]《與學生書》:“欲求繁中不妨課程之術,古人每言整暇二字,蓋則暇矣。
” [12]《象山全集·語錄》:“要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
”又:“激厲奮迅,決破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污澤。
” [13]《象山全集行狀》:“先生深知學者心術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
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
”《語錄》:“老夫無所能,隻是識病。
” [14]《象山全集·語錄》:“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
所謂‘優而柔之,厭而饫之’。
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順理的道理。
”又《與劉深甫書》:“學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為道,貴切近而優遊,切近則不失己,優遊則不滞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