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縱,便是敬。
(《語錄》)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謂,隻此便是敬。
(同上) 敬非别是一事,常喚醒此心便是。
(同上)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敬不是靜止的意思,它是心地純一而不雜,精神凝聚而不散,神氣清明而不昧的一種狀态。
能夠保持此種狀态,便是主敬的工夫了。
能夠如此主敬,便能收回已放的心,使此心常存在腔子裡面;故主敬的功用就是“收放心”,而修養的目的也不外這三個字,但如何能夠做到這步工夫?我們查他的前後語錄,可找出兩個要點:一是“當下認取”,二是“随時喚醒”——前者是持養的工夫,後者是體察的工夫。
朱子以為天理在人,亘古今而不泯滅,吾人無論如何蔽锢,而天理依然自若,不過因锢蔽在下意識裡面,人不自覺罷了。
雖锢蔽在下意識裡面,但未嘗不常自表現于外,且往往從私意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此即謂之良心。
一遇到良心發現時,即善端萌芽時,吾人須于此時當下認取,緊緊握住。
如此涵養下去,到得自家好的意思日長月益,則天理自然純固;天地純固了,從前所有私欲,自然消磨退散,久之不複萌動了。
他又以為本心之所以放,并非真實走到外面去了,隻因平日逐物循欲,弄得精神昏昧,不知有心了。
雖然不知有心,而此心未嘗不在,隻要略綽一提醒,則心便在這裡;心在這裡,馬上頭腦清楚,能辨别義利和是非。
吾人日與社會接觸,常被不良的環境所習染、所蒙蔽,所以最易陷于昏昧之中,但隻能暗暗喚醒,馬上便可以轉為清明,所以“學者工夫隻在喚醒上”。
前者謂之持養,後者謂之體察,二者并進,才是修養的全功。
這種工夫,有事時如此,無事時也當如此,凡行時、坐時、讀書時、應事接物時無不如此。
小大不懈,動靜鹹養,良心未有不發現,天理未有不純固的。
所以朱子的修養的工夫——求放心的工夫,不是消極的防欲,而是積極的長善;不是從寂寞空虛處用功,是要從人生日用上着手。
[5]這種工夫,才是腳踏實地,才是社會性的,與禅家之明心見性者迥然不同。
朱子主敬的工夫雖本于程伊川的,而所言求放心之道則較程子詳密許多;至于修學與為人,全體一貫,則兩人是相同的。
第五節張南軒(1132—1180) 一生活小史 張栻像 張拭字敬之,号南軒,世稱南軒先生。
他的父親張浚是南宋有數的名臣,出将入相,謀國盡忠,差不多與北宋的韓、範諸人并列。
先生生來聰明,極受父親的鐘愛,而父親又日以忠臣孝子的模範行為來感召,故先生自兒童時所受家庭教育莫非仁義忠孝之實。
年齡稍長,即拜五峰的胡宏為老師。
胡氏初一見面,便認識他是一個大器,即告孔門論仁親切的要旨。
先生受了這一番指示,退而思索,好像有所得了,這是他的特别穎悟處,所以胡氏極口稱贊:“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先生得着這樣的良師教誨以後,更其奮志自勵,想模仿古人,做一個聖賢,曾作了一篇表見志願的《希顔錄》,可惜此書早已失傳了! 先生以父親勳舊的資格,補授承務郎。
賞孝宗新即位時,他年将三十,在父親幕府參贊戎機,很得孝宗的賞識,但不久因父逝世而去職。
服滿以後,由父執的推薦,派他出為撫、嚴等州知事。
當此之時,先生嘗以誠意、正心之說上奏章于孝宗,孝宗早已認識他,因此召他進京,委以吏部郎,兼侍講,以便長日聽他的啟導。
但在宮廷教書不到一年,與宰相意見不合,乃被派出為袁州知事。
先生忠誠出于内心,勿論在内在外,總好直言極谏,而所議論的不外誠意、正心、緻知、格物及親賢遠讒一套舊話,當然為事功派所厭聽與畏忌,所以淳熙改元時,先生遂完全免職,退而居家了數年。
在這個時候,正是他的專一講學時期,不為不幸。
迨後孝宗又思念他起來了,仍然召他出來,加他的官職,初知靖江府,後改江陵府。
在兩府守任内,獎勵義勇,捕緝奸盜,鏟除土豪劣紳,确是成績卓著。
照這樣做下去,本來有公輔的希望,不幸享壽不長,遂一病而死了。
先生生于高宗紹興二年,死于孝宗淳熙七年,僅活了四十八歲。
這樣不幸早死,世人莫不惋惜,尤其朱晦庵聽了這個消息,哀痛異常,曰:“吾道孤矣。
”先生少年受學于胡五峰,中年又與朱晦庵、呂伯恭諸人交遊,學問之砥砺益切,所以成就較其老師更為純粹。
滂博宏大雖不及朱子,但進步極速,德業日新,其涵養有道、氣象光昌之處,确蓋南宋一般儒者之上。
假使得永其年,造就定不可限量。
先生本是四川廣漢人,後來遷居到衡陽,遂為湖南籍,所以他的學生以湖南人最多。
湖南學風早已發達,但皆氣勢嶙莽,未到純熟,得先生與朱子講論于其間,去短集長,才歸于平正,這也是教育的效力。
[6] 二心性說 南軒以心為人生的主宰,而性乃心之理,與朱子所說大緻相同。
其所不同的:朱子隻就人類單獨而言,南軒則就人與萬物相提并論。
性是什麼?人與物有何區别?我們先引他所說的兩段話了,再來解釋。
南軒先生說: 太極動而二氣形,二氣形而萬化生,人與物俱本乎此者也。
原物之始,豈有不善者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而孟子道性善獨歸之于人者何哉?蓋人禀二氣之正,而物則其繁氣也。
人之性善,非被命受生之後而其性旋有是善也。
性本善而人禀夫氣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
若物則為氣既昏,而不能自通也。
惟人全夫天地之性,故有所主宰而為人之心,所以異于庶物者獨在于此也。
(《存齋記》) 天命之謂性者,大哉乾元,人與物所資始也。
率性之謂道者,在人為人之性,在物為物之性,各正性命而不失,所謂道也。
蓋物之氣禀雖有偏,而性之本體則無偏也。
觀天下之物,究其形氣中,其生理何嘗有一毫之不足者乎,此性之無乎不在也。
惟人禀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能推之,此所以為人之性而異乎庶物者也。
(《答呂晦叔書》) 張南軒 性隻有一個,即宇宙的本體,所謂“天理”,即《易》上所說的“乾元”。
萬物皆由二氣化生,所以凡人與物莫不具有是性,而天地之性無往不在。
性是至善的,又是同一的,何以有人物之别?蓋萬物之所以生存皆由于是性,而萬物之所以成形卻由于二氣。
人與物受生之初,禀氣不同:人所禀的氣質清而心最靈,物所禀的氣質濁而心不靈。
人之心最靈,能通達于性而全之,所以為善;物之心不露,往往偏執而不能通達,所以為不善。
即同一人類,而所禀的氣質也有清濁的程度不同,所以人與人的性亦有差異。
但勿論如何,性之本體隻有一個,根源無有不善;而孟子言性善隻就根源上說,不是指受生之後說的。
我們不能因為看見人有不善的而據謂性有不善,亦不能看見物類蠢然無知而據謂性有不全,如果這樣的看法,那是最大的錯誤。
吾人本性,平時固然呈現靜止的狀态,但卻有動的可能。
感物而動,則謂之情。
假使此動系由性而發,發而中節,雖動亦不失為善,此之謂“可欲之謂善”。
倘或外物搖感無窮,吾人動蕩無節,此時心不能自主,失了本性,則流為不善了。
不善之動,全是人欲,倘不圖克治,則必愈演愈壞。
南軒曾以水流比譬這種情形:“譬諸水,泓然而澄者其本性也。
其水不能不流也,流亦其性也。
至于因其流,激汩于泥沙,則其濁也豈其性哉。
”(《南軒答問》) 心是什麼?其活動之情形怎樣?他說: 人具天地之心,所謂元者也。
由是而發見,莫非可欲之善也。
其不由是而發,則為血氣所動,而非其可矣。
聖人者是心純全,渾然天理,乾知大始之體也,故曰乾聖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屬焉。
在賢者則由積習以複其初,坤作成物之用也,故曰坤學者之事也,有諸己之信屬焉。
(《南軒答問》) 《宋元學案·南軒學案》書影 凡人之所以與萬物不同,因人類具了天地之心,而物類沒有。
人具天地之心以生,所以其氣清明;人以此心為主宰,所以有理性。
天地原始之心,純全無二,渾然天理,沒有一點氣質之偏,沒有一毫人欲之雜。
由是而發為動作,自然中節,無有不善,——唯聖人才有這種程度。
至于一般人,在先天多少有些氣質之偏,在後天多少有些人欲之雜,則心就不純了,所以需要教育。
若以教育之功而存其良心,則天性昭明,依然複其本初,亦不失為賢者。
心是一身的主宰,是管攝動靜而又不可以動靜分的。
不過有修養的人,操持得住,則常在腔子裡面,雖感物而動,不過物來順應,毫無損傷。
若無操持之功,聽其放逸,則随外感而奔馳,此時人欲橫行,心就不在了。
但心未嘗不在,隻是人欲勝而天理亡,此心全為人欲所趨使罷了。
三教育要旨 南宋除程、朱學說以外,還有兩派:一為浙江的事功派,一為江西的唯心派。
前者失之于粗,後者失之于空;前者隻務近功,後者專慕高遠;皆是南軒先生所反對的,因為他平日講學是近于程、朱一方面的。
“議論往往堕于一偏;孟浪者即要功生事,委廢者一切放倒:為害則均”,這是南軒痛心兩派之偏執,而對朱子說的話。
但他以為最足以壞天下人的莫過于後一派:“舍實學而駕虛說,忽下學而驟言上達,掃去形而下者而自以為在形氣之表;此病不細,正所謂欲辟釋氏而不知正堕其中者也”(《與彪德美書》),這該是多麼痛心的一番話。
所以他平日教人,隻是言“下學”,言“漸近”,言“格物緻知”。
至于教育的要旨,不外“緻知力行”四個字,他說: 考聖人之教人,固不越乎緻知力行之大端,患在人不知所用力耳。
莫非緻知也,日用之間,事之所遇,物之所觸,思之所起,以至于讀書考古,苟知所用力,則莫非吾格物之妙也。
其為力行也,豈但于孝弟忠信之所發形于事而後為行乎?自息養瞬存以至于三千三百之間,皆合内外之實也。
(《答陸子壽書》) 以知行并進為教育的全功,所以他論小學以灑掃應對為始,論大學以格物緻知為要,既不空虛,又不操切,是切着人倫日用循序漸進,才合于儒家的教範,才是士君子的模樣。
教育的要旨既是如此,而為人着手處隻從“下學”二字用力。
下學是因,上達是果,能夠下學了自能上達,所謂“聖人教人以下學之事,下學工夫浸密則所上達者愈深,非下學之外,又别有上達之功也。
緻知力行皆是下學,此其意味深遠而無窮,非驚怪恍惚者比也”(《答周允升》)。
下學不僅是為人的工夫,就是讀書做事及研究問題皆須如此用力。
這種工夫的原則,我們分着數條叙述于下:第一,要從近處做起,逐步前進,自可達于遠大。
所謂“學之用極天地,而其端不遠乎視聽食息之間。
識其端則大體可求,明其體則妙用可充”(《與劉共甫書》)。
第二,要從密處用力。
凡事須以分析的頭腦下缜密的工夫,使表裡透澈,無一毫含混,方為有得。
否則隻求速效,或專講皮毛,無大用處。
所謂“力貴乎壯,工夫貴乎密。
若不密,雖勝于暫,終不能持于久”(《答喬得瞻書》)。
第三,要自博而約。
博與雜不同,是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雜則漫無條理。
但隻顧博取而不守之以約,終是頭緒紛繁,難得一貫之道,故趨約亦須重看。
所謂“旁觀博取之時,須常存趨約之意,庶不至溺心”(《答問》)。
但其全部工夫則在“循序漸進”四個字,即腳踏實地、逐步前進的工夫,若“一超徑詣”或“驚怪恍惚”之論,皆落于空虛陷于躐等了。
“所謂循序者,自灑掃應對進退而往,皆序也。
由近以及遠,自粗以及精,學之方也。
如适千裡者雖步步踏實,亦須循序而進,今欲闊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
”(《答胡季随書》) 崇道祠 位于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内,是後人為紀念朱熹、張栻兩位理學大師而建的專祠,又稱“朱張祠”。
至于他平日教人,也不外乎這原則。
呂東萊評論他的教法:“張荊州教人,以聖賢語言見之行事,因行事複求之聖賢語言。
”即是說他平日教人要本着知識以施于行為,再由行為以證實知識,是緻知力行的工夫,也是知行互進的工夫。
朱晦庵也評論他一段:“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義利之間,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切兩端而後已。
”這是說他教學生必先令他們頭腦清明,能辨别義利了,然後告以窮理居敬之功以求深造;至于循循善誘、反複詳說、孜孜不倦的精神,尤為可佩。
四敬的修養主義 南軒先生雖師事胡五峰,而他的學問還是直接伊洛,所以學力之純粹,超過胡氏很多。
他的修養論差不多與伊川同一口吻——以居敬為主;不過添了“持養省察”四個字。
他還是以“主一”解釋“敬”字,所謂主一就是“心在焉”的意思。
做一件事情,把心力放在該事上面,不少渙散,不少間斷,一而不二,純而不雜,才謂之敬。
[7]假若與人談話,而心想他事,或未應事時此心先在,已應事後此心尚存,這種現象,則雜而不純,二而不一了,皆由不能敬的關系。
但居敬隻是主一,隻是心在焉,不是另有一件事情。
換言之,居敬隻是精神專注的一種态度,這種态度常因事而表現。
所謂“事”不外視聽食息,吾人整個的生活,沒有一刻間斷了視聽食息,即無時不有居敬的工夫。
且更要在無事時涵養此種态度,到有事時心才專一。
居敬是修養的工夫,持養省察又是居敬的工夫。
持養即收拾已放之心保持而涵養之,使無散失,且得到敬之自然及理之純全。
省察是時時反省體驗,看存養的工夫到了什麼程度,有何錯誤,是輔助持養的。
所以他寫信朱晦庵說:“大要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之功者也。
”修養的目的在去人欲而複天理,即克己複禮之意。
要達到此目的,先須封于“理欲”二字認識清楚,即辨明義利之别。
要認清理欲,必使心在焉。
但吾人一睜眼便與社會接觸,便有許多人事的紛擾,如何能使此心常在?則有賴于居敬的工夫。
平日能夠講求居敬的工夫,無事時如此涵養,有事時切切省察,使此心常在而不亡,到得天理純全,則所流露的自然順乎天理,合乎人情,不緻為私欲所蒙蔽與搖撼了。
且居敬的功用猶不止此。
能夠居敬則心有主宰,自無思慮紛擾之患;能夠居敬,則氣度适中,收斂而不失于拘迫,從容而不失于悠緩;能夠居敬則窮理益精,德性日明,天理之蘊亦可得而窮,太極之妙亦可得而識。
第六節呂東萊(1137—1181) 一生活小史 呂祖謙 呂氏自公著曆六世至東萊,屢代都是純儒,對于學術的發表、教育的貢獻,皆有相當成績,至東萊所得尤多。
他們先世本是河東人,後來搬家到壽春,又從壽春搬到開封,最後又遷居于婺州。
婺州即今浙江金華縣,東萊遂成了浙江人。
東萊名祖謙,字伯恭,生于高宗紹興七年,死于孝宗淳熙八年,隻活了四十五歲,較南軒壽命尤短。
他死了以後,朱晦庵在他的墓碑上親題曰:“宋東萊先生呂伯恭之墓”,後世遂稱為東萊先生。
先生本以先祖餘蔭補将仕郎,于二十七歲登了進士第,随後又中了博學鴻詞科,在場屋中可說幸運極了。
乾道五年得了太學博士之官,兼管嚴州教授。
此時嚴州守即張南軒,南軒長東萊五歲,學問已有成就,東萊于此時得他的指點不少。
六年,孝宗複以博士召先生進京來,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是時孝宗命臣僚對話,輪到他的名下,他即乘間勉勵皇帝以聖學。
勿論聖學是否合于孝宗的個性,不過一般宋儒個個都想以皇帝為領袖學生,隻要把這個學生教好了,全國子弟自然聞風向化,不必家喻而戶曉——總算是對于教育的一番苦心。
七年改任左教郎,召試館職。
八年派他充當試考官,此時應考舉子有陸象山在内,照科舉成例,象山也可以說是東萊的門生了。
考試未完,以父死之故,就把職辭了,回鄉守制。
在家住了三年,四方學子來從遊的非常之多,正好講經說法,而張南軒反不以為然,說他忠厚有餘,果斷不足,沒有遣散拒絕哩——我以為大可不必。
淳熙二年,特往武夷訪朱晦庵,住了數月,将要東歸,晦庵送他到信州,哄傳一時的鵝湖闳辯會就是他在此時召集的。
三年,又被召入京,除秘書郎,兼史職如前。
五年被派充殿試考官,仍兼史職。
到淳熙八年就死于家中了。
東萊為人忠厚,與晦庵感情極好,朱、陸文字之戰,得他從旁調解,做和事老,功頗不少;自他一死,交戰之緩沖無人,所以差不多把晦庵的眼睛都哭瞎了。
南渡諸儒,雖各有師承,但論及家世,許多屬于崛起者。
獨呂氏自仁宗朝以來,屢世純儒,代代有表現,所以中原文獻之傳獨落于東萊之家。
東萊幼年既學有家風,長師林之奇、吳應辰、胡憲三人,而又與晦庵、南軒為友,因此學業日就,講索益精。
但他的學問所長在史學,不在理學,所以一生服務二十年,以充職史事較久。
其他多是教育生活,對于獎掖後生之勤勤懇懇,不讓于時賢,故及門弟子遍天下,可惜與張南軒同一命運,不能竟其學而盡其能,卒以不壽而死! 二敦厚主義的教育論 論呂氏是一個态度誠懇、氣象溫和的教育家,不立異同,不露鋒芒,終身以講學為事,以昌明正學轉移風俗為己任。
所謂“正學”即儒家的學術,孔、孟的道理,可以說“昌明正學、轉移風俗”八個字就是他的教育宗旨。
他嘗對朱子說:“邪說陂行,辭而辟之,誠今日任此道者之責。
竊嘗謂異端之不息,由正學之不明,此盛彼衰,互相消長。
莫若盡力于此,此道光明盛大,則彼之消铄無日。
”又嘗對學生說:“嘗思時事所以艱難,風俗所以硗薄,推其病源,皆由講學不明之故。
若使講學者多,其達也自上而下,為勢固易;雖不幸皆窮,然善類既多,氣焰必大,熏蒸上騰,亦有轉移之理。
”(均見《東萊遺集》)我們讀此兩段文字,可以想見其憂世的苦心及對于教育的抱負了。
要昌明正學轉移風俗,自然在于講學——講明聖賢的道理。
講學的人多,培養的人才必多;人才多了,善人必多,再繼以講學;由是造成一種風氣,使正學随此風氣上騰,彌漫于全社會,則異端自然消礫,風俗自然醇厚,而時事的艱難必定可以挽救。
《東萊博議》書影 呂氏此書一般名《東萊博議》,亦有用“博義”者。
呂氏以為當時教育的毛病有三:一為所教不切實際,二為訓練不以惇厚,三為學者無遠大志趣。
他說:“古人為學,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灑掃應對,一分在誦說。
今之學者全在誦說,入耳出口,了無涵養,所謂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麗澤講義》)教育即日常生活,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才可以找得出學問來;倘若抛開日常生活不講,而專在故紙堆中用工夫,記誦雖多,全無用處,且誦說愈多,則與實際生活相距愈遠,結果必造就一班廢人。
一班賢士大夫,學業非不正,知訓非不明,何以一上台做事就扡格不入?其原因蓋由于實地欠工夫,平日未嘗在實地上體驗,而想在書本上把道理講得透澈了就去服官做事,當然沒有用處。
他又說:“教國子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固是綱舉目張,然又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
古之公卿,皆自幼時便教之以為異日之用。
今日之子弟,即他日之公卿,故國政之是者則教之以為法,或失則教之以為戒;又教之以如何整救,如何措劃,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原委,然後他日用之皆良公卿也。
自科舉之說興,學者之視國事如秦越人之視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一旦委以天下之事,都是杜撰。
豈知古人所以教國子之義。
”(《麗澤講義》)要培養某一種人才,就應施以某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更要與當時實際情形相合,才有用處,這是呂氏這一段講義的大意。
所以他主張教育要切于實際,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上做起工夫,如飲食、衣服、居處、言語四種為日常生活所不可少的,教者以此相教,學者以此體察,再進而研究高深學理時也不離此四者,則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必是社會有用的人才。
[8]呂氏這種說法,近于陸子的踐履工夫,又近于杜威教育即生活的主張。
“嗚呼!如伯恭者,可謂有志于溫柔敦厚之教”,這是朱子序《呂氏讀詩己》所贊歎他的一句話。
“溫柔敦厚”四個字,可說是呂氏的訓練标準,這種訓練标準,正仿佛其為人。
他為人忠厚,大度包容,最看不見“輕捷便利”及“孑孑小諒”之人,所以平日訓練學生亦以溫柔敦厚為标準。
他說:“後世人所見不明,或反以輕捷便利為可喜,淳厚笃實為遲鈍,不知此是君子小人分處。
一切所見所為淳厚者雖常居後,輕捷者雖常居先,然一乃進而為君子之路,一乃小人之門。
而淳厚之資,或反自恨不如輕捷者,而與
(《語錄》)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謂,隻此便是敬。
(同上) 敬非别是一事,常喚醒此心便是。
(同上)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敬不是靜止的意思,它是心地純一而不雜,精神凝聚而不散,神氣清明而不昧的一種狀态。
能夠保持此種狀态,便是主敬的工夫了。
能夠如此主敬,便能收回已放的心,使此心常存在腔子裡面;故主敬的功用就是“收放心”,而修養的目的也不外這三個字,但如何能夠做到這步工夫?我們查他的前後語錄,可找出兩個要點:一是“當下認取”,二是“随時喚醒”——前者是持養的工夫,後者是體察的工夫。
朱子以為天理在人,亘古今而不泯滅,吾人無論如何蔽锢,而天理依然自若,不過因锢蔽在下意識裡面,人不自覺罷了。
雖锢蔽在下意識裡面,但未嘗不常自表現于外,且往往從私意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此即謂之良心。
一遇到良心發現時,即善端萌芽時,吾人須于此時當下認取,緊緊握住。
如此涵養下去,到得自家好的意思日長月益,則天理自然純固;天地純固了,從前所有私欲,自然消磨退散,久之不複萌動了。
他又以為本心之所以放,并非真實走到外面去了,隻因平日逐物循欲,弄得精神昏昧,不知有心了。
雖然不知有心,而此心未嘗不在,隻要略綽一提醒,則心便在這裡;心在這裡,馬上頭腦清楚,能辨别義利和是非。
吾人日與社會接觸,常被不良的環境所習染、所蒙蔽,所以最易陷于昏昧之中,但隻能暗暗喚醒,馬上便可以轉為清明,所以“學者工夫隻在喚醒上”。
前者謂之持養,後者謂之體察,二者并進,才是修養的全功。
這種工夫,有事時如此,無事時也當如此,凡行時、坐時、讀書時、應事接物時無不如此。
小大不懈,動靜鹹養,良心未有不發現,天理未有不純固的。
所以朱子的修養的工夫——求放心的工夫,不是消極的防欲,而是積極的長善;不是從寂寞空虛處用功,是要從人生日用上着手。
[5]這種工夫,才是腳踏實地,才是社會性的,與禅家之明心見性者迥然不同。
朱子主敬的工夫雖本于程伊川的,而所言求放心之道則較程子詳密許多;至于修學與為人,全體一貫,則兩人是相同的。
第五節張南軒(1132—1180) 一生活小史 張栻像 張拭字敬之,号南軒,世稱南軒先生。
他的父親張浚是南宋有數的名臣,出将入相,謀國盡忠,差不多與北宋的韓、範諸人并列。
先生生來聰明,極受父親的鐘愛,而父親又日以忠臣孝子的模範行為來感召,故先生自兒童時所受家庭教育莫非仁義忠孝之實。
年齡稍長,即拜五峰的胡宏為老師。
胡氏初一見面,便認識他是一個大器,即告孔門論仁親切的要旨。
先生受了這一番指示,退而思索,好像有所得了,這是他的特别穎悟處,所以胡氏極口稱贊:“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先生得着這樣的良師教誨以後,更其奮志自勵,想模仿古人,做一個聖賢,曾作了一篇表見志願的《希顔錄》,可惜此書早已失傳了! 先生以父親勳舊的資格,補授承務郎。
賞孝宗新即位時,他年将三十,在父親幕府參贊戎機,很得孝宗的賞識,但不久因父逝世而去職。
服滿以後,由父執的推薦,派他出為撫、嚴等州知事。
當此之時,先生嘗以誠意、正心之說上奏章于孝宗,孝宗早已認識他,因此召他進京,委以吏部郎,兼侍講,以便長日聽他的啟導。
但在宮廷教書不到一年,與宰相意見不合,乃被派出為袁州知事。
先生忠誠出于内心,勿論在内在外,總好直言極谏,而所議論的不外誠意、正心、緻知、格物及親賢遠讒一套舊話,當然為事功派所厭聽與畏忌,所以淳熙改元時,先生遂完全免職,退而居家了數年。
在這個時候,正是他的專一講學時期,不為不幸。
迨後孝宗又思念他起來了,仍然召他出來,加他的官職,初知靖江府,後改江陵府。
在兩府守任内,獎勵義勇,捕緝奸盜,鏟除土豪劣紳,确是成績卓著。
照這樣做下去,本來有公輔的希望,不幸享壽不長,遂一病而死了。
先生生于高宗紹興二年,死于孝宗淳熙七年,僅活了四十八歲。
這樣不幸早死,世人莫不惋惜,尤其朱晦庵聽了這個消息,哀痛異常,曰:“吾道孤矣。
”先生少年受學于胡五峰,中年又與朱晦庵、呂伯恭諸人交遊,學問之砥砺益切,所以成就較其老師更為純粹。
滂博宏大雖不及朱子,但進步極速,德業日新,其涵養有道、氣象光昌之處,确蓋南宋一般儒者之上。
假使得永其年,造就定不可限量。
先生本是四川廣漢人,後來遷居到衡陽,遂為湖南籍,所以他的學生以湖南人最多。
湖南學風早已發達,但皆氣勢嶙莽,未到純熟,得先生與朱子講論于其間,去短集長,才歸于平正,這也是教育的效力。
[6] 二心性說 南軒以心為人生的主宰,而性乃心之理,與朱子所說大緻相同。
其所不同的:朱子隻就人類單獨而言,南軒則就人與萬物相提并論。
性是什麼?人與物有何區别?我們先引他所說的兩段話了,再來解釋。
南軒先生說: 太極動而二氣形,二氣形而萬化生,人與物俱本乎此者也。
原物之始,豈有不善者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而孟子道性善獨歸之于人者何哉?蓋人禀二氣之正,而物則其繁氣也。
人之性善,非被命受生之後而其性旋有是善也。
性本善而人禀夫氣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
若物則為氣既昏,而不能自通也。
惟人全夫天地之性,故有所主宰而為人之心,所以異于庶物者獨在于此也。
(《存齋記》) 天命之謂性者,大哉乾元,人與物所資始也。
率性之謂道者,在人為人之性,在物為物之性,各正性命而不失,所謂道也。
蓋物之氣禀雖有偏,而性之本體則無偏也。
觀天下之物,究其形氣中,其生理何嘗有一毫之不足者乎,此性之無乎不在也。
惟人禀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能推之,此所以為人之性而異乎庶物者也。
(《答呂晦叔書》) 張南軒 性隻有一個,即宇宙的本體,所謂“天理”,即《易》上所說的“乾元”。
萬物皆由二氣化生,所以凡人與物莫不具有是性,而天地之性無往不在。
性是至善的,又是同一的,何以有人物之别?蓋萬物之所以生存皆由于是性,而萬物之所以成形卻由于二氣。
人與物受生之初,禀氣不同:人所禀的氣質清而心最靈,物所禀的氣質濁而心不靈。
人之心最靈,能通達于性而全之,所以為善;物之心不露,往往偏執而不能通達,所以為不善。
即同一人類,而所禀的氣質也有清濁的程度不同,所以人與人的性亦有差異。
但勿論如何,性之本體隻有一個,根源無有不善;而孟子言性善隻就根源上說,不是指受生之後說的。
我們不能因為看見人有不善的而據謂性有不善,亦不能看見物類蠢然無知而據謂性有不全,如果這樣的看法,那是最大的錯誤。
吾人本性,平時固然呈現靜止的狀态,但卻有動的可能。
感物而動,則謂之情。
假使此動系由性而發,發而中節,雖動亦不失為善,此之謂“可欲之謂善”。
倘或外物搖感無窮,吾人動蕩無節,此時心不能自主,失了本性,則流為不善了。
不善之動,全是人欲,倘不圖克治,則必愈演愈壞。
南軒曾以水流比譬這種情形:“譬諸水,泓然而澄者其本性也。
其水不能不流也,流亦其性也。
至于因其流,激汩于泥沙,則其濁也豈其性哉。
”(《南軒答問》) 心是什麼?其活動之情形怎樣?他說: 人具天地之心,所謂元者也。
由是而發見,莫非可欲之善也。
其不由是而發,則為血氣所動,而非其可矣。
聖人者是心純全,渾然天理,乾知大始之體也,故曰乾聖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屬焉。
在賢者則由積習以複其初,坤作成物之用也,故曰坤學者之事也,有諸己之信屬焉。
(《南軒答問》) 《宋元學案·南軒學案》書影 凡人之所以與萬物不同,因人類具了天地之心,而物類沒有。
人具天地之心以生,所以其氣清明;人以此心為主宰,所以有理性。
天地原始之心,純全無二,渾然天理,沒有一點氣質之偏,沒有一毫人欲之雜。
由是而發為動作,自然中節,無有不善,——唯聖人才有這種程度。
至于一般人,在先天多少有些氣質之偏,在後天多少有些人欲之雜,則心就不純了,所以需要教育。
若以教育之功而存其良心,則天性昭明,依然複其本初,亦不失為賢者。
心是一身的主宰,是管攝動靜而又不可以動靜分的。
不過有修養的人,操持得住,則常在腔子裡面,雖感物而動,不過物來順應,毫無損傷。
若無操持之功,聽其放逸,則随外感而奔馳,此時人欲橫行,心就不在了。
但心未嘗不在,隻是人欲勝而天理亡,此心全為人欲所趨使罷了。
三教育要旨 南宋除程、朱學說以外,還有兩派:一為浙江的事功派,一為江西的唯心派。
前者失之于粗,後者失之于空;前者隻務近功,後者專慕高遠;皆是南軒先生所反對的,因為他平日講學是近于程、朱一方面的。
“議論往往堕于一偏;孟浪者即要功生事,委廢者一切放倒:為害則均”,這是南軒痛心兩派之偏執,而對朱子說的話。
但他以為最足以壞天下人的莫過于後一派:“舍實學而駕虛說,忽下學而驟言上達,掃去形而下者而自以為在形氣之表;此病不細,正所謂欲辟釋氏而不知正堕其中者也”(《與彪德美書》),這該是多麼痛心的一番話。
所以他平日教人,隻是言“下學”,言“漸近”,言“格物緻知”。
至于教育的要旨,不外“緻知力行”四個字,他說: 考聖人之教人,固不越乎緻知力行之大端,患在人不知所用力耳。
莫非緻知也,日用之間,事之所遇,物之所觸,思之所起,以至于讀書考古,苟知所用力,則莫非吾格物之妙也。
其為力行也,豈但于孝弟忠信之所發形于事而後為行乎?自息養瞬存以至于三千三百之間,皆合内外之實也。
(《答陸子壽書》) 以知行并進為教育的全功,所以他論小學以灑掃應對為始,論大學以格物緻知為要,既不空虛,又不操切,是切着人倫日用循序漸進,才合于儒家的教範,才是士君子的模樣。
教育的要旨既是如此,而為人着手處隻從“下學”二字用力。
下學是因,上達是果,能夠下學了自能上達,所謂“聖人教人以下學之事,下學工夫浸密則所上達者愈深,非下學之外,又别有上達之功也。
緻知力行皆是下學,此其意味深遠而無窮,非驚怪恍惚者比也”(《答周允升》)。
下學不僅是為人的工夫,就是讀書做事及研究問題皆須如此用力。
這種工夫的原則,我們分着數條叙述于下:第一,要從近處做起,逐步前進,自可達于遠大。
所謂“學之用極天地,而其端不遠乎視聽食息之間。
識其端則大體可求,明其體則妙用可充”(《與劉共甫書》)。
第二,要從密處用力。
凡事須以分析的頭腦下缜密的工夫,使表裡透澈,無一毫含混,方為有得。
否則隻求速效,或專講皮毛,無大用處。
所謂“力貴乎壯,工夫貴乎密。
若不密,雖勝于暫,終不能持于久”(《答喬得瞻書》)。
第三,要自博而約。
博與雜不同,是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雜則漫無條理。
但隻顧博取而不守之以約,終是頭緒紛繁,難得一貫之道,故趨約亦須重看。
所謂“旁觀博取之時,須常存趨約之意,庶不至溺心”(《答問》)。
但其全部工夫則在“循序漸進”四個字,即腳踏實地、逐步前進的工夫,若“一超徑詣”或“驚怪恍惚”之論,皆落于空虛陷于躐等了。
“所謂循序者,自灑掃應對進退而往,皆序也。
由近以及遠,自粗以及精,學之方也。
如适千裡者雖步步踏實,亦須循序而進,今欲闊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
”(《答胡季随書》) 崇道祠 位于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内,是後人為紀念朱熹、張栻兩位理學大師而建的專祠,又稱“朱張祠”。
至于他平日教人,也不外乎這原則。
呂東萊評論他的教法:“張荊州教人,以聖賢語言見之行事,因行事複求之聖賢語言。
”即是說他平日教人要本着知識以施于行為,再由行為以證實知識,是緻知力行的工夫,也是知行互進的工夫。
朱晦庵也評論他一段:“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義利之間,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切兩端而後已。
”這是說他教學生必先令他們頭腦清明,能辨别義利了,然後告以窮理居敬之功以求深造;至于循循善誘、反複詳說、孜孜不倦的精神,尤為可佩。
四敬的修養主義 南軒先生雖師事胡五峰,而他的學問還是直接伊洛,所以學力之純粹,超過胡氏很多。
他的修養論差不多與伊川同一口吻——以居敬為主;不過添了“持養省察”四個字。
他還是以“主一”解釋“敬”字,所謂主一就是“心在焉”的意思。
做一件事情,把心力放在該事上面,不少渙散,不少間斷,一而不二,純而不雜,才謂之敬。
[7]假若與人談話,而心想他事,或未應事時此心先在,已應事後此心尚存,這種現象,則雜而不純,二而不一了,皆由不能敬的關系。
但居敬隻是主一,隻是心在焉,不是另有一件事情。
換言之,居敬隻是精神專注的一種态度,這種态度常因事而表現。
所謂“事”不外視聽食息,吾人整個的生活,沒有一刻間斷了視聽食息,即無時不有居敬的工夫。
且更要在無事時涵養此種态度,到有事時心才專一。
居敬是修養的工夫,持養省察又是居敬的工夫。
持養即收拾已放之心保持而涵養之,使無散失,且得到敬之自然及理之純全。
省察是時時反省體驗,看存養的工夫到了什麼程度,有何錯誤,是輔助持養的。
所以他寫信朱晦庵說:“大要持養是本,省察所以成其持養之功者也。
”修養的目的在去人欲而複天理,即克己複禮之意。
要達到此目的,先須封于“理欲”二字認識清楚,即辨明義利之别。
要認清理欲,必使心在焉。
但吾人一睜眼便與社會接觸,便有許多人事的紛擾,如何能使此心常在?則有賴于居敬的工夫。
平日能夠講求居敬的工夫,無事時如此涵養,有事時切切省察,使此心常在而不亡,到得天理純全,則所流露的自然順乎天理,合乎人情,不緻為私欲所蒙蔽與搖撼了。
且居敬的功用猶不止此。
能夠居敬則心有主宰,自無思慮紛擾之患;能夠居敬,則氣度适中,收斂而不失于拘迫,從容而不失于悠緩;能夠居敬則窮理益精,德性日明,天理之蘊亦可得而窮,太極之妙亦可得而識。
第六節呂東萊(1137—1181) 一生活小史 呂祖謙 呂氏自公著曆六世至東萊,屢代都是純儒,對于學術的發表、教育的貢獻,皆有相當成績,至東萊所得尤多。
他們先世本是河東人,後來搬家到壽春,又從壽春搬到開封,最後又遷居于婺州。
婺州即今浙江金華縣,東萊遂成了浙江人。
東萊名祖謙,字伯恭,生于高宗紹興七年,死于孝宗淳熙八年,隻活了四十五歲,較南軒壽命尤短。
他死了以後,朱晦庵在他的墓碑上親題曰:“宋東萊先生呂伯恭之墓”,後世遂稱為東萊先生。
先生本以先祖餘蔭補将仕郎,于二十七歲登了進士第,随後又中了博學鴻詞科,在場屋中可說幸運極了。
乾道五年得了太學博士之官,兼管嚴州教授。
此時嚴州守即張南軒,南軒長東萊五歲,學問已有成就,東萊于此時得他的指點不少。
六年,孝宗複以博士召先生進京來,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是時孝宗命臣僚對話,輪到他的名下,他即乘間勉勵皇帝以聖學。
勿論聖學是否合于孝宗的個性,不過一般宋儒個個都想以皇帝為領袖學生,隻要把這個學生教好了,全國子弟自然聞風向化,不必家喻而戶曉——總算是對于教育的一番苦心。
七年改任左教郎,召試館職。
八年派他充當試考官,此時應考舉子有陸象山在内,照科舉成例,象山也可以說是東萊的門生了。
考試未完,以父死之故,就把職辭了,回鄉守制。
在家住了三年,四方學子來從遊的非常之多,正好講經說法,而張南軒反不以為然,說他忠厚有餘,果斷不足,沒有遣散拒絕哩——我以為大可不必。
淳熙二年,特往武夷訪朱晦庵,住了數月,将要東歸,晦庵送他到信州,哄傳一時的鵝湖闳辯會就是他在此時召集的。
三年,又被召入京,除秘書郎,兼史職如前。
五年被派充殿試考官,仍兼史職。
到淳熙八年就死于家中了。
東萊為人忠厚,與晦庵感情極好,朱、陸文字之戰,得他從旁調解,做和事老,功頗不少;自他一死,交戰之緩沖無人,所以差不多把晦庵的眼睛都哭瞎了。
南渡諸儒,雖各有師承,但論及家世,許多屬于崛起者。
獨呂氏自仁宗朝以來,屢世純儒,代代有表現,所以中原文獻之傳獨落于東萊之家。
東萊幼年既學有家風,長師林之奇、吳應辰、胡憲三人,而又與晦庵、南軒為友,因此學業日就,講索益精。
但他的學問所長在史學,不在理學,所以一生服務二十年,以充職史事較久。
其他多是教育生活,對于獎掖後生之勤勤懇懇,不讓于時賢,故及門弟子遍天下,可惜與張南軒同一命運,不能竟其學而盡其能,卒以不壽而死! 二敦厚主義的教育論 論呂氏是一個态度誠懇、氣象溫和的教育家,不立異同,不露鋒芒,終身以講學為事,以昌明正學轉移風俗為己任。
所謂“正學”即儒家的學術,孔、孟的道理,可以說“昌明正學、轉移風俗”八個字就是他的教育宗旨。
他嘗對朱子說:“邪說陂行,辭而辟之,誠今日任此道者之責。
竊嘗謂異端之不息,由正學之不明,此盛彼衰,互相消長。
莫若盡力于此,此道光明盛大,則彼之消铄無日。
”又嘗對學生說:“嘗思時事所以艱難,風俗所以硗薄,推其病源,皆由講學不明之故。
若使講學者多,其達也自上而下,為勢固易;雖不幸皆窮,然善類既多,氣焰必大,熏蒸上騰,亦有轉移之理。
”(均見《東萊遺集》)我們讀此兩段文字,可以想見其憂世的苦心及對于教育的抱負了。
要昌明正學轉移風俗,自然在于講學——講明聖賢的道理。
講學的人多,培養的人才必多;人才多了,善人必多,再繼以講學;由是造成一種風氣,使正學随此風氣上騰,彌漫于全社會,則異端自然消礫,風俗自然醇厚,而時事的艱難必定可以挽救。
《東萊博議》書影 呂氏此書一般名《東萊博議》,亦有用“博義”者。
呂氏以為當時教育的毛病有三:一為所教不切實際,二為訓練不以惇厚,三為學者無遠大志趣。
他說:“古人為學,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灑掃應對,一分在誦說。
今之學者全在誦說,入耳出口,了無涵養,所謂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麗澤講義》)教育即日常生活,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才可以找得出學問來;倘若抛開日常生活不講,而專在故紙堆中用工夫,記誦雖多,全無用處,且誦說愈多,則與實際生活相距愈遠,結果必造就一班廢人。
一班賢士大夫,學業非不正,知訓非不明,何以一上台做事就扡格不入?其原因蓋由于實地欠工夫,平日未嘗在實地上體驗,而想在書本上把道理講得透澈了就去服官做事,當然沒有用處。
他又說:“教國子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固是綱舉目張,然又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
古之公卿,皆自幼時便教之以為異日之用。
今日之子弟,即他日之公卿,故國政之是者則教之以為法,或失則教之以為戒;又教之以如何整救,如何措劃,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原委,然後他日用之皆良公卿也。
自科舉之說興,學者之視國事如秦越人之視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一旦委以天下之事,都是杜撰。
豈知古人所以教國子之義。
”(《麗澤講義》)要培養某一種人才,就應施以某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更要與當時實際情形相合,才有用處,這是呂氏這一段講義的大意。
所以他主張教育要切于實際,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上做起工夫,如飲食、衣服、居處、言語四種為日常生活所不可少的,教者以此相教,學者以此體察,再進而研究高深學理時也不離此四者,則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必是社會有用的人才。
[8]呂氏這種說法,近于陸子的踐履工夫,又近于杜威教育即生活的主張。
“嗚呼!如伯恭者,可謂有志于溫柔敦厚之教”,這是朱子序《呂氏讀詩己》所贊歎他的一句話。
“溫柔敦厚”四個字,可說是呂氏的訓練标準,這種訓練标準,正仿佛其為人。
他為人忠厚,大度包容,最看不見“輕捷便利”及“孑孑小諒”之人,所以平日訓練學生亦以溫柔敦厚為标準。
他說:“後世人所見不明,或反以輕捷便利為可喜,淳厚笃實為遲鈍,不知此是君子小人分處。
一切所見所為淳厚者雖常居後,輕捷者雖常居先,然一乃進而為君子之路,一乃小人之門。
而淳厚之資,或反自恨不如輕捷者,而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