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兩宋教育人才之盛,如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真有令編史的人們感到美不勝收之苦。
不得已,姑以學說及地位比較關系重要的為标準,各提出數人以為代表。
于是在北宋,除程門弟子外,我們提出了六人;在南宋,除朱、陸二家弟子外,我們提出了八人。
北宋六人中,除王荊公為特殊外,其餘五人差不多成立一個體系——全屬于實踐主義的教育者。
但胡安定又與其餘的四人不同,後者莫不研究一些教育理論,前者獨注意在教育實際;後者所講全屬于哲學的,前者猶能注意到科學的;後者都競競于個人的修養,前者獨能注意于社會的訓練。
兩宋三百年間,教育人才雖多,多半屬于後者一流;他們雖然提倡的實踐主義,但以偏重講論,偏重個人的修養,結果還是虛空不合實用,隻有胡安定一人才能注意到實際生活、社會生活,開辟有路,繼起無人,不無可惜了!但關于理論方面,卻是一代進步一代,胡安定很少表現,到周濂溪,漸有著述,到程伊川則發表的更完密了。
關于性的解釋方面,除王荊公頗近于揚子的善惡混說外,其餘則全折中于孟子的性善論,而以明道說的較切近,伊川說的更詳細。
周濂溪雖極力提倡師道,但如何教法及學法未曾提出,到了張橫渠與二程則全注意到了,尤其橫渠和伊川二人對于學習與研究方面,本着自己的經驗,所說字字切實有力,發前人所未發,至今猶可以取法。
“學為聖人”一語是宋儒的一貫的教育宗旨,北宋就是王安石也是這樣表示其餘理學家更不用說了。
第二節胡安定(993—1059) 一家世及學生生活 為北宋開通風氣,作育人才,而能以身作則,終身于教育生活的,當推安定胡冀之先生。
先生名瑗,字翼之,是江蘇如臯人,以其祖先世居安定,故門人學者都稱為安定先生。
他的家世怎樣?祖父做過司寇參軍,父親做過節度推官,在當時政界上是一個很低級的官吏家庭。
先生既不靠着憑借,也沒有什麼憑借,一生成就,全由他自己刻苦努力得來。
平生未曾應過科舉,學成以後,以白衣出身,由有力者的推薦,在外做過幾處推官,在内曆任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但除了讨論樂章外無大建白。
在著作方面,除了訓釋了幾部經書及作了一部《景祐樂議》外,關于教育學理,也很少發揮。
他一生的精神完全在教育事業上面,他之所以成為教育家的,亦在他的教育事業上。
先生活了六十七歲,是真宗仁宗時代的人物,即是十一世紀的人物。
在世之日,門生弟子業已布滿了天下,其著名的如程頤,如徐積,如範氏兄弟,如呂氏兄弟,如劉彜、孫覺等等,莫不有名當時,垂教後世,先生可謂兩宋教育家的鼻祖了。
胡瑗像 安定先生幼年是一個刻苦自勵、志量宏大的貧苦學生。
北宋自仁宗慶曆四年,始通令州郡設立學校,故在安定幼年時代,地方尚無官立學校,他受教于何人雖不得而知,但他的學業從私人講授得來是無可疑的。
當他七歲時便能做文章,十三歲已通五經,不僅天資過人,自負亦很不凡,幼年就想學做聖賢,對于科名與富貴全不在意。
他雖生長在一個小小官吏家庭,雖家計貧寒,生活且難維持,而求學之志不為少挫。
于是負笈遠遊,北往泰山與孫複、石介等同學,一直讀書,十年沒有歸家。
在此十年中,他把全副精神都放在研究學問上,攻苦食淡,發憤為學,努力所得嘗終夜不睡,家中如有信來,隻見面封有“平安”二字,就不折閱了,恐其擾亂他的注意。
即此堅苦求學的精神,亦足以令人欽佩! 胡瑗雕像 二教育生活 安定一生教育生活可分着三個時期:在蘇州為第一期,在湖州第二期,在國子太學為第三期。
在國子太學時所負的是中央教育的責任,在蘇、湖二州時所負的是地方教育的責任。
一、二兩期的情形相同,故并着一道來叙述。
當他學成南歸以後,即私設講壇,以經術教授于吳中,這是他在負責國家教育以前的一段教育小生活。
恰逢當代名賢範仲淹調任蘇州知事,景仰先生之為人,即聘請他到蘇州當州學教授。
其後滕京諒為湖州知事時,又聘請他為湖州州學教授。
在蘇、湖二州合計教授了二十餘年,學生從遊的嘗數百人,這是他的教育生活最長時期,也是他的事業成功、知名于天下的時期。
在這時期中,他的教育優點有二:一是訓練有方,一是教授得法。
關于訓練方面,采取嚴格的訓練主義,這種訓練不是機械的,卻是人格感化的。
他平生以昌明儒學為己任,遇事以自己作表率,起居飲食絲毫不苟,“雖盛暑必公服坐朝堂,嚴師弟子之禮”(《安定學案》)。
但平日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敬他如父兄,師弟間具有極濃厚的親切意味。
關于教授方面,采取分科制,分科目為經義、治事二齋。
凡學生之“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即入經義齋,講習經義;其餘則入治事齋。
治事齋又分許多科目,如治民科、講武科、堰水科及算曆科,等等。
凡入治事齋的學生,至少學習兩科,即以一科為主,以一科為副。
經義齋是培養治術人才的,治事齋是培養技術人才的。
學生應入何齋、何科,一半由先生指定,一半由學生自擇。
其他規程,纖悉具備。
先生這種教法,很有科學的精神,當舉世方依照成法,習于詞章,而他乃分科教授,培養實學,可說在當時是一種創舉。
此法一行,遠近知名,遂傳播到政府裡面去了。
那時宋朝正是賢君仁宗在位時代,乃采取蘇、湖的教法,頒布于太學,作為法令,而先生不久也随着他的教法走進中央太學了。
安定入京任中央太學教授,始于仁宗嘉祐年間。
初為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即是以經義教授太學學生的教授。
嘉祐初年,雖遷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仍然兼管太學的事務;自此以後,是為他的教育生活第三期。
久已著名于蘇、湖二州的胡老先生,一日得掌太學,為太學生色不少,于是四方青年學子聞風而來,踴躍如同蜂擁蟻集,以緻原有學舍不能容納。
在這個時期,仍是按照學生的個性或才能分組教習,每人至少選習一組,各以組别分地講習。
分組以後,多由學生自習,而先生随時召集他們讨論。
讨論的方式,或使他們各述其所學,先生從旁勾以大義;或由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讓大衆解答,先生從旁評判得失;或由先生就當時的政事提供,使諸生折中。
這種活動的教法,最能啟發學生的心智,所以個個莫不興趣濃厚,而成效因此大著。
其訓練也是與在蘇、湖時一樣,一方以嚴毅率衆,一方以至誠感人,而諸生也被他的人格感化了。
這樣一來,太學裡頭的空氣為之大變,凡在裡頭受過陶冶的,差不多都養成一種特别風度,所以當學生在外面行走時,社會上的人勿論識與不識,莫不知其為胡門弟子。
這種人格化的教育,比那高談教育原理,其價值相差不知幾何倍。
到後來先生病了,要回家了,一班弟子得着這個消息,成群結隊地跑來送别,道路相續,百裡不絕,這位胡老師此時的心境之愉快當可以想見,而先生可謂得着代價了。
先生出都門以後,仁宗又想念他起來了,問及他的學生劉彜。
劉氏是湖州時代的高第弟子,對仁宗說:“國家屢朝取士,不以體用為本,而尚聲律浮華之詞,是以風俗偷薄。
臣師當寶元、明道之間,遂以明體達用之學授諸生,夙夜勤瘁二十餘年。
專切學校始于蘇、湖,終于太學,出其門者無慮數千餘人,故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皆臣師之功也”(《安定學案》)。
劉氏這幾句話,不啻為安定先生一生教育事業的一個最短的寫照,而“明體達用”四字,尤為先生一生教育的結核。
換一句話說,先生的教育是造就有用實學的人才,不是培養誇示博雅的學究書生。
三教育泛論 先生是一位教育實行家,不托空言,所以關于教育理論一方面發表很少。
不過就他的平日言行,可概括為幾點:(1)教育宗旨為“明體達用”四個字。
體即六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體即講明聖人之道,達用謂把聖人之道講明以後,要能夠通達于實用方為有用的學者,否則不免為迂儒。
(2)教授方法取分團教授法,尤注意于個性的考查,時事的讨論,興趣的引起,——我于前面已經叙述過了。
(3)訓練取嚴格的感化主義,也是他平日刻苦修養的精神之表現。
當徐積初次見他時,頭容稍有不正,即被他厲聲呵斥“頭容直”!即此一點,亦足以見先生訓練的精神了。
薛艮齋說“翼之先生所以教人,得于古之灑掃應對進退”,即以人生日用的事情教導諸生,與教育即生活主義相同,後來一班道學大家的實踐主義的教育恐怕就是從此發轫的。
當他在太學當直講時,每于公私試驗完畢後,即借座肯善堂,作樂歌詩,以資餘興,這種富于人間興味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
四學侶孫複 泰山書院石碑 與安定先生同學十年,而聲譽不相上下的,有泰山先生孫複。
孫氏字明複,山西平陽人,以其講舉于泰山,故弟子稱為泰山先生。
安定和藹可親,如冬日之日;泰山嚴峻可畏,如夏日之日:此兩人性情不同的地方。
安定雖不得志于科名,猶得當道有力者的推薦,内外宦遊了十多年;而泰山終老于泰山之陽,做一個貧苦老書生,處境較安定更壞:此兩人遭遇不同的地方。
但開宋代講學的風氣,提倡師道的古禮,則兩人是有同等的力量的。
綜計孫氏教育生活共有兩個時期:一在泰山私設講壇,一在國子監充當直講,但後者時期較短,而以前者為主要。
他當初何嘗不想求科名、入宦途?但以場屋的機遇不佳,屢遭挫折,所以到了後來終身于講學生活了。
在泰山南邊,築了書屋一所,取名泰山書院,一方面聚徒著書,一方面種竹樹果,借此維持生活,借此寄托生命。
他所最愛研究的為《春秋》,著了《尊王發微》十二篇。
所授教材自然不外六經,不過以《春秋》主要。
他的教育目的即在講明周、孔之道以為世用,所以他說:“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
”(《與張洞書》)時山左有名學者為石介,自介以下一班讀書的人,莫不捧執弟子的禮節,來到泰山之門,拜他為老師。
他們師弟間有極濃厚的感情,有極周到的儀節,此種表示能使當時的文人學者群相模仿,能使王公貴人折節崇拜,所以在當地竟造成一團濃厚的講學空氣了。
第三節周濂溪(1017—1073) 一生活小史 周敦頤像 周氏名敦頤,字茂叔,是道州營道的人物——道州即現今湖南省的地方。
他生于真宗天禧元年,死于神宗熙甯六年,一共活了五十七歲。
營道有水名濂溪,流入到他的宅下,是他一生所最留戀的。
到了晚年,遷居于廬山蓮花峰下,遂把峰前的小溪改名濂溪;又将其廬住室取名濂溪書堂,所以一班學者都稱他為濂溪先生。
先生的性情“清明誠一,寡欲而無私”(《理學宗傳·周子》),品格高超,涵養和煦,後人把他等于顔回,我以為最近于陶淵明一流的人物。
黃庭堅所作《濂溪詞序》上說:“先生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繳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梵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先生的人格在此數句序裡面,可算描寫盡緻了。
他的父親做過縣令,死得很早;他在兒童時代由他的母親鄭氏帶到舅家養育以至成年。
剛近二十歲時,由舅父鄭向的推薦,授為分甯縣主簿。
自此以後,先生在各處,度過縣令、通制、參軍等類的小官吏生活,前後差不多二十年。
他沒有一個較長的休閑時期專一從事于教育事業,但每到一處則必提倡學校,講論經術,他是以官吏而兼教育家的。
平生著作,有《太極圖說》二百五十言,《通書》四十篇。
《太極圖說》在明天地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宋史·道學列傳》),可說是他的形而上學的宇宙觀。
通說是在發揮《太極圖說》的原理,從這個宇宙觀以推到人類社會的倫理觀的一部書。
先生的學問,多由他自己深思妙悟得來,沒有一定的師傳;但觀他的著作含着道家思想不少,對于道家不無幾分淵源,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道士派的儒者。
他的及門弟子較安定先生少得多,但創伊洛派的程氏兄弟卻是從他受過業的。
在教育史上,開宋代之先河者雖推胡、孫二人,而開宋代理學的宗傳者,要以先生為首功,這差不多已成定論了。
但周子究竟是一個富于自然性的教育家,一生愛蓮花,愛山水,愛自然現象,觀其“吟風弄月”,真有“吾與點也”的風味,這一點尤足令讀史者景仰其風度。
《太極圖說》拓片 二主中的性論 周子的性命論是從他的宇宙觀産生出來的。
宇宙本無極,由自然變動而生陰陽,由陰陽交感而生萬物,人類是萬物中之最靈秀的。
[1]宇宙的本體原無善惡,是一個純粹美善的東西,這個東西形之于觀念,叫做“理”,或叫做“誠”。
[2]人類的性命是從這純粹至善的本體産生出來,平時寂然不動,可是生氣充滿,一遇感觸自能通曉。
在感受外界刺激之後,動作将生未生之傾,此時心理所起的一種狀态,名之曰“機”,所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機也”(《通書·經第四》)。
“機”即此時心理所起的一種動機,後天之性所有的善感都從這個将動未動的動機生出。
[3]動機之所以能生出善惡,是由于感受外界各色各樣的刺激時,動而不得其當;動而不得其當,于是有“剛柔善惡”種種動作的表現。
性質剛善不對,柔善也不對,惡更不對,唯有中和之性方能中節,才是天下之達道,才可以進于誠。
[4]要求達到中和之性,在于動機發生時不要亂動,所謂“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故君子慎動”(《通書·慎動第五》)。
要求慎動,莫如主靜,從靜中養心以去欲,才可以得其中正。
周子是注重養心的,主張無欲的,請看他記張宗範的《養心亭》上說:“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予謂養心不止于寡焉而存爾,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
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
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按物欲本人生自然的要求,社會一切事業的進步,多借物欲的活力為主推動,周子的無欲主義,與老子的無知無欲,佛家的清靜寂滅,多少有些相近的地方,而與孟子的寡欲,荀子的節欲,究有未同。
這種主義,在周子個人,固然修養有素,但在一般人,殊覺違反自然,有些難為;但宋代一班理學大家,都有如此類似的主張,此宋儒所以稱為佛、老化的新儒學派。
三唯誠的教育主義 周子一生的抱負,在“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通書·志學》)。
伊志在行聖人之道,顔子志在明聖人之道,能明與行,即可希為聖人,所以他又說:“過則聖,及則賢,不及亦不失于令名。
”由此看來,周子的教育目的即在教人“學為聖人”。
學為聖人一方面要明聖人之道,一方面要行聖人之道。
“聖”即是“誠”,“聖人之道”即是“仁義中正”。
[5]故為人的目标要以誠為本,所以為人的道路要行乎仁義中正。
這個目的怎樣達到呢?在于純一,心中純一,則一切雜念皆被滌除,自然能夠達到無欲的境界。
[6]心中到了無欲的境界,當其靜時是虛的,虛則自明;當其動時是直的,直則自公。
能公而明,則能認識真理,才不緻為邪念所惑,于是性情所到,全是天理,而近于純粹至善了。
純粹至善即恢複了原來的本性,即誠即聖,而人格于是完成,而教育目的于是達到。
但人類不得個個是聖賢,生而愚蒙的很多,何以能夠使吾人心中純一而至于誠呢?一方面要靠自己思慮的工夫,一方面要靠師友的指導。
所以他說:“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通書·思》所以他又說:“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通書·師友》)周子志伊尹之所志即自認為先覺者,平日頗以師道自任,所以對于師道極力提倡。
他說:“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通書·師友》)師道立不僅關系人心的善惡,且關系天下的治亂,所以應當重視。
《周子全書》書影 第四節王荊公(1019—1086) 一略傳 北宋教育家以王荊公為特出。
王氏乃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實非教育家,但他的學說及教育政策,關系于當時的教育,較一般人為大,所以我們在這裡面有叙述的必要。
王氏名安石,字介甫,籍居在撫州之臨川,是江西的人物。
他生于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哲宗元祐元年,活了六十八歲,完全與周、邵、張、程諸人同時。
有非常聰敏的天資,“讀書過目不忘,屬文動筆如飛”。
當少年時,即抱有大志,好讀書,肯于研究,對于衣食、起居的好壞全不注意。
但性情執拗,意志堅強,又善于辯說,苟有所見,絕不變易,他人也沒有法子難住他。
他的學問,經義與文章,皆是超絕一世,當少年時代已負盛名。
在中年以前,也曾講過學、授過徒,但這種生活不是他的素願。
他是董子一類的人物,富有政治熱望的,想以政治力量變易一切,即其平日所有教育宗旨亦想借政治力量去推行。
平生最得知遇于神宗,君臣意志相合,所以神宗一即位便拜他為宰相,給以大權,而安石年已五十歲了。
在相位十年之久,但因當時舊黨勢力太大,左右環攻的太多,所成功的尚未達到其理想的一半,到了六十歲以後,遂辭了相位而退居金陵。
退隐八年,抑郁很多,從前所有計劃被當朝舊黨完全推翻,而安石亦抑郁以終老了。
王安石像 宋仁宗像 二教育主張 王氏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政治家,思以政治力量
不得已,姑以學說及地位比較關系重要的為标準,各提出數人以為代表。
于是在北宋,除程門弟子外,我們提出了六人;在南宋,除朱、陸二家弟子外,我們提出了八人。
北宋六人中,除王荊公為特殊外,其餘五人差不多成立一個體系——全屬于實踐主義的教育者。
但胡安定又與其餘的四人不同,後者莫不研究一些教育理論,前者獨注意在教育實際;後者所講全屬于哲學的,前者猶能注意到科學的;後者都競競于個人的修養,前者獨能注意于社會的訓練。
兩宋三百年間,教育人才雖多,多半屬于後者一流;他們雖然提倡的實踐主義,但以偏重講論,偏重個人的修養,結果還是虛空不合實用,隻有胡安定一人才能注意到實際生活、社會生活,開辟有路,繼起無人,不無可惜了!但關于理論方面,卻是一代進步一代,胡安定很少表現,到周濂溪,漸有著述,到程伊川則發表的更完密了。
關于性的解釋方面,除王荊公頗近于揚子的善惡混說外,其餘則全折中于孟子的性善論,而以明道說的較切近,伊川說的更詳細。
周濂溪雖極力提倡師道,但如何教法及學法未曾提出,到了張橫渠與二程則全注意到了,尤其橫渠和伊川二人對于學習與研究方面,本着自己的經驗,所說字字切實有力,發前人所未發,至今猶可以取法。
“學為聖人”一語是宋儒的一貫的教育宗旨,北宋就是王安石也是這樣表示其餘理學家更不用說了。
第二節胡安定(993—1059) 一家世及學生生活 為北宋開通風氣,作育人才,而能以身作則,終身于教育生活的,當推安定胡冀之先生。
先生名瑗,字翼之,是江蘇如臯人,以其祖先世居安定,故門人學者都稱為安定先生。
他的家世怎樣?祖父做過司寇參軍,父親做過節度推官,在當時政界上是一個很低級的官吏家庭。
先生既不靠着憑借,也沒有什麼憑借,一生成就,全由他自己刻苦努力得來。
平生未曾應過科舉,學成以後,以白衣出身,由有力者的推薦,在外做過幾處推官,在内曆任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但除了讨論樂章外無大建白。
在著作方面,除了訓釋了幾部經書及作了一部《景祐樂議》外,關于教育學理,也很少發揮。
他一生的精神完全在教育事業上面,他之所以成為教育家的,亦在他的教育事業上。
先生活了六十七歲,是真宗仁宗時代的人物,即是十一世紀的人物。
在世之日,門生弟子業已布滿了天下,其著名的如程頤,如徐積,如範氏兄弟,如呂氏兄弟,如劉彜、孫覺等等,莫不有名當時,垂教後世,先生可謂兩宋教育家的鼻祖了。
胡瑗像 安定先生幼年是一個刻苦自勵、志量宏大的貧苦學生。
北宋自仁宗慶曆四年,始通令州郡設立學校,故在安定幼年時代,地方尚無官立學校,他受教于何人雖不得而知,但他的學業從私人講授得來是無可疑的。
當他七歲時便能做文章,十三歲已通五經,不僅天資過人,自負亦很不凡,幼年就想學做聖賢,對于科名與富貴全不在意。
他雖生長在一個小小官吏家庭,雖家計貧寒,生活且難維持,而求學之志不為少挫。
于是負笈遠遊,北往泰山與孫複、石介等同學,一直讀書,十年沒有歸家。
在此十年中,他把全副精神都放在研究學問上,攻苦食淡,發憤為學,努力所得嘗終夜不睡,家中如有信來,隻見面封有“平安”二字,就不折閱了,恐其擾亂他的注意。
即此堅苦求學的精神,亦足以令人欽佩! 胡瑗雕像 二教育生活 安定一生教育生活可分着三個時期:在蘇州為第一期,在湖州第二期,在國子太學為第三期。
在國子太學時所負的是中央教育的責任,在蘇、湖二州時所負的是地方教育的責任。
一、二兩期的情形相同,故并着一道來叙述。
當他學成南歸以後,即私設講壇,以經術教授于吳中,這是他在負責國家教育以前的一段教育小生活。
恰逢當代名賢範仲淹調任蘇州知事,景仰先生之為人,即聘請他到蘇州當州學教授。
其後滕京諒為湖州知事時,又聘請他為湖州州學教授。
在蘇、湖二州合計教授了二十餘年,學生從遊的嘗數百人,這是他的教育生活最長時期,也是他的事業成功、知名于天下的時期。
在這時期中,他的教育優點有二:一是訓練有方,一是教授得法。
關于訓練方面,采取嚴格的訓練主義,這種訓練不是機械的,卻是人格感化的。
他平生以昌明儒學為己任,遇事以自己作表率,起居飲食絲毫不苟,“雖盛暑必公服坐朝堂,嚴師弟子之禮”(《安定學案》)。
但平日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敬他如父兄,師弟間具有極濃厚的親切意味。
關于教授方面,采取分科制,分科目為經義、治事二齋。
凡學生之“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即入經義齋,講習經義;其餘則入治事齋。
治事齋又分許多科目,如治民科、講武科、堰水科及算曆科,等等。
凡入治事齋的學生,至少學習兩科,即以一科為主,以一科為副。
經義齋是培養治術人才的,治事齋是培養技術人才的。
學生應入何齋、何科,一半由先生指定,一半由學生自擇。
其他規程,纖悉具備。
先生這種教法,很有科學的精神,當舉世方依照成法,習于詞章,而他乃分科教授,培養實學,可說在當時是一種創舉。
此法一行,遠近知名,遂傳播到政府裡面去了。
那時宋朝正是賢君仁宗在位時代,乃采取蘇、湖的教法,頒布于太學,作為法令,而先生不久也随着他的教法走進中央太學了。
安定入京任中央太學教授,始于仁宗嘉祐年間。
初為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即是以經義教授太學學生的教授。
嘉祐初年,雖遷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仍然兼管太學的事務;自此以後,是為他的教育生活第三期。
久已著名于蘇、湖二州的胡老先生,一日得掌太學,為太學生色不少,于是四方青年學子聞風而來,踴躍如同蜂擁蟻集,以緻原有學舍不能容納。
在這個時期,仍是按照學生的個性或才能分組教習,每人至少選習一組,各以組别分地講習。
分組以後,多由學生自習,而先生随時召集他們讨論。
讨論的方式,或使他們各述其所學,先生從旁勾以大義;或由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讓大衆解答,先生從旁評判得失;或由先生就當時的政事提供,使諸生折中。
這種活動的教法,最能啟發學生的心智,所以個個莫不興趣濃厚,而成效因此大著。
其訓練也是與在蘇、湖時一樣,一方以嚴毅率衆,一方以至誠感人,而諸生也被他的人格感化了。
這樣一來,太學裡頭的空氣為之大變,凡在裡頭受過陶冶的,差不多都養成一種特别風度,所以當學生在外面行走時,社會上的人勿論識與不識,莫不知其為胡門弟子。
這種人格化的教育,比那高談教育原理,其價值相差不知幾何倍。
到後來先生病了,要回家了,一班弟子得着這個消息,成群結隊地跑來送别,道路相續,百裡不絕,這位胡老師此時的心境之愉快當可以想見,而先生可謂得着代價了。
先生出都門以後,仁宗又想念他起來了,問及他的學生劉彜。
劉氏是湖州時代的高第弟子,對仁宗說:“國家屢朝取士,不以體用為本,而尚聲律浮華之詞,是以風俗偷薄。
臣師當寶元、明道之間,遂以明體達用之學授諸生,夙夜勤瘁二十餘年。
專切學校始于蘇、湖,終于太學,出其門者無慮數千餘人,故今學者明夫聖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皆臣師之功也”(《安定學案》)。
劉氏這幾句話,不啻為安定先生一生教育事業的一個最短的寫照,而“明體達用”四字,尤為先生一生教育的結核。
換一句話說,先生的教育是造就有用實學的人才,不是培養誇示博雅的學究書生。
三教育泛論 先生是一位教育實行家,不托空言,所以關于教育理論一方面發表很少。
不過就他的平日言行,可概括為幾點:(1)教育宗旨為“明體達用”四個字。
體即六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體即講明聖人之道,達用謂把聖人之道講明以後,要能夠通達于實用方為有用的學者,否則不免為迂儒。
(2)教授方法取分團教授法,尤注意于個性的考查,時事的讨論,興趣的引起,——我于前面已經叙述過了。
(3)訓練取嚴格的感化主義,也是他平日刻苦修養的精神之表現。
當徐積初次見他時,頭容稍有不正,即被他厲聲呵斥“頭容直”!即此一點,亦足以見先生訓練的精神了。
薛艮齋說“翼之先生所以教人,得于古之灑掃應對進退”,即以人生日用的事情教導諸生,與教育即生活主義相同,後來一班道學大家的實踐主義的教育恐怕就是從此發轫的。
當他在太學當直講時,每于公私試驗完畢後,即借座肯善堂,作樂歌詩,以資餘興,這種富于人間興味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
四學侶孫複 泰山書院石碑 與安定先生同學十年,而聲譽不相上下的,有泰山先生孫複。
孫氏字明複,山西平陽人,以其講舉于泰山,故弟子稱為泰山先生。
安定和藹可親,如冬日之日;泰山嚴峻可畏,如夏日之日:此兩人性情不同的地方。
安定雖不得志于科名,猶得當道有力者的推薦,内外宦遊了十多年;而泰山終老于泰山之陽,做一個貧苦老書生,處境較安定更壞:此兩人遭遇不同的地方。
但開宋代講學的風氣,提倡師道的古禮,則兩人是有同等的力量的。
綜計孫氏教育生活共有兩個時期:一在泰山私設講壇,一在國子監充當直講,但後者時期較短,而以前者為主要。
他當初何嘗不想求科名、入宦途?但以場屋的機遇不佳,屢遭挫折,所以到了後來終身于講學生活了。
在泰山南邊,築了書屋一所,取名泰山書院,一方面聚徒著書,一方面種竹樹果,借此維持生活,借此寄托生命。
他所最愛研究的為《春秋》,著了《尊王發微》十二篇。
所授教材自然不外六經,不過以《春秋》主要。
他的教育目的即在講明周、孔之道以為世用,所以他說:“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
”(《與張洞書》)時山左有名學者為石介,自介以下一班讀書的人,莫不捧執弟子的禮節,來到泰山之門,拜他為老師。
他們師弟間有極濃厚的感情,有極周到的儀節,此種表示能使當時的文人學者群相模仿,能使王公貴人折節崇拜,所以在當地竟造成一團濃厚的講學空氣了。
第三節周濂溪(1017—1073) 一生活小史 周敦頤像 周氏名敦頤,字茂叔,是道州營道的人物——道州即現今湖南省的地方。
他生于真宗天禧元年,死于神宗熙甯六年,一共活了五十七歲。
營道有水名濂溪,流入到他的宅下,是他一生所最留戀的。
到了晚年,遷居于廬山蓮花峰下,遂把峰前的小溪改名濂溪;又将其廬住室取名濂溪書堂,所以一班學者都稱他為濂溪先生。
先生的性情“清明誠一,寡欲而無私”(《理學宗傳·周子》),品格高超,涵養和煦,後人把他等于顔回,我以為最近于陶淵明一流的人物。
黃庭堅所作《濂溪詞序》上說:“先生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繳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梵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先生的人格在此數句序裡面,可算描寫盡緻了。
他的父親做過縣令,死得很早;他在兒童時代由他的母親鄭氏帶到舅家養育以至成年。
剛近二十歲時,由舅父鄭向的推薦,授為分甯縣主簿。
自此以後,先生在各處,度過縣令、通制、參軍等類的小官吏生活,前後差不多二十年。
他沒有一個較長的休閑時期專一從事于教育事業,但每到一處則必提倡學校,講論經術,他是以官吏而兼教育家的。
平生著作,有《太極圖說》二百五十言,《通書》四十篇。
《太極圖說》在明天地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宋史·道學列傳》),可說是他的形而上學的宇宙觀。
通說是在發揮《太極圖說》的原理,從這個宇宙觀以推到人類社會的倫理觀的一部書。
先生的學問,多由他自己深思妙悟得來,沒有一定的師傳;但觀他的著作含着道家思想不少,對于道家不無幾分淵源,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道士派的儒者。
他的及門弟子較安定先生少得多,但創伊洛派的程氏兄弟卻是從他受過業的。
在教育史上,開宋代之先河者雖推胡、孫二人,而開宋代理學的宗傳者,要以先生為首功,這差不多已成定論了。
但周子究竟是一個富于自然性的教育家,一生愛蓮花,愛山水,愛自然現象,觀其“吟風弄月”,真有“吾與點也”的風味,這一點尤足令讀史者景仰其風度。
《太極圖說》拓片 二主中的性論 周子的性命論是從他的宇宙觀産生出來的。
宇宙本無極,由自然變動而生陰陽,由陰陽交感而生萬物,人類是萬物中之最靈秀的。
[1]宇宙的本體原無善惡,是一個純粹美善的東西,這個東西形之于觀念,叫做“理”,或叫做“誠”。
[2]人類的性命是從這純粹至善的本體産生出來,平時寂然不動,可是生氣充滿,一遇感觸自能通曉。
在感受外界刺激之後,動作将生未生之傾,此時心理所起的一種狀态,名之曰“機”,所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機也”(《通書·經第四》)。
“機”即此時心理所起的一種動機,後天之性所有的善感都從這個将動未動的動機生出。
[3]動機之所以能生出善惡,是由于感受外界各色各樣的刺激時,動而不得其當;動而不得其當,于是有“剛柔善惡”種種動作的表現。
性質剛善不對,柔善也不對,惡更不對,唯有中和之性方能中節,才是天下之達道,才可以進于誠。
[4]要求達到中和之性,在于動機發生時不要亂動,所謂“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故君子慎動”(《通書·慎動第五》)。
要求慎動,莫如主靜,從靜中養心以去欲,才可以得其中正。
周子是注重養心的,主張無欲的,請看他記張宗範的《養心亭》上說:“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予謂養心不止于寡焉而存爾,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
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
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按物欲本人生自然的要求,社會一切事業的進步,多借物欲的活力為主推動,周子的無欲主義,與老子的無知無欲,佛家的清靜寂滅,多少有些相近的地方,而與孟子的寡欲,荀子的節欲,究有未同。
這種主義,在周子個人,固然修養有素,但在一般人,殊覺違反自然,有些難為;但宋代一班理學大家,都有如此類似的主張,此宋儒所以稱為佛、老化的新儒學派。
三唯誠的教育主義 周子一生的抱負,在“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通書·志學》)。
伊志在行聖人之道,顔子志在明聖人之道,能明與行,即可希為聖人,所以他又說:“過則聖,及則賢,不及亦不失于令名。
”由此看來,周子的教育目的即在教人“學為聖人”。
學為聖人一方面要明聖人之道,一方面要行聖人之道。
“聖”即是“誠”,“聖人之道”即是“仁義中正”。
[5]故為人的目标要以誠為本,所以為人的道路要行乎仁義中正。
這個目的怎樣達到呢?在于純一,心中純一,則一切雜念皆被滌除,自然能夠達到無欲的境界。
[6]心中到了無欲的境界,當其靜時是虛的,虛則自明;當其動時是直的,直則自公。
能公而明,則能認識真理,才不緻為邪念所惑,于是性情所到,全是天理,而近于純粹至善了。
純粹至善即恢複了原來的本性,即誠即聖,而人格于是完成,而教育目的于是達到。
但人類不得個個是聖賢,生而愚蒙的很多,何以能夠使吾人心中純一而至于誠呢?一方面要靠自己思慮的工夫,一方面要靠師友的指導。
所以他說:“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通書·思》所以他又說:“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通書·師友》)周子志伊尹之所志即自認為先覺者,平日頗以師道自任,所以對于師道極力提倡。
他說:“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通書·師友》)師道立不僅關系人心的善惡,且關系天下的治亂,所以應當重視。
《周子全書》書影 第四節王荊公(1019—1086) 一略傳 北宋教育家以王荊公為特出。
王氏乃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實非教育家,但他的學說及教育政策,關系于當時的教育,較一般人為大,所以我們在這裡面有叙述的必要。
王氏名安石,字介甫,籍居在撫州之臨川,是江西的人物。
他生于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哲宗元祐元年,活了六十八歲,完全與周、邵、張、程諸人同時。
有非常聰敏的天資,“讀書過目不忘,屬文動筆如飛”。
當少年時,即抱有大志,好讀書,肯于研究,對于衣食、起居的好壞全不注意。
但性情執拗,意志堅強,又善于辯說,苟有所見,絕不變易,他人也沒有法子難住他。
他的學問,經義與文章,皆是超絕一世,當少年時代已負盛名。
在中年以前,也曾講過學、授過徒,但這種生活不是他的素願。
他是董子一類的人物,富有政治熱望的,想以政治力量變易一切,即其平日所有教育宗旨亦想借政治力量去推行。
平生最得知遇于神宗,君臣意志相合,所以神宗一即位便拜他為宰相,給以大權,而安石年已五十歲了。
在相位十年之久,但因當時舊黨勢力太大,左右環攻的太多,所成功的尚未達到其理想的一半,到了六十歲以後,遂辭了相位而退居金陵。
退隐八年,抑郁很多,從前所有計劃被當朝舊黨完全推翻,而安石亦抑郁以終老了。
王安石像 宋仁宗像 二教育主張 王氏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政治家,思以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