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系

關燈
一柔弱的政治

    宋太祖像

    在前期末了,我們曾經這樣說過:唐末五季正當十世紀,東西兩黑暗時代巧逢在一條時間線上,我們隻好拭目以觀下一期的新思潮。現在我們已寫到本期了。本期的思潮固新,可是政治則依然如舊。宋朝的政府組織、職官制度及地方行政區劃,多半模仿唐朝,似無重述的必要。不過有一點為我們所注意的:唐、宋兩朝的政治精神則絕對不同。唐朝的政權操于皇帝一人或其宮廷宵小宦官少數人的手中,君權無限,政令嚴威,所謂“剛性政治”。宋朝的政權操于一般公卿大夫手中,君權有限,政令寬大,所謂“柔性政治”。自嬴秦開了官僚政治新紀錄以後,帝王權力日高一日,絕無限制;可是兩宋三百年的政權分掌于多數卿大夫的手中,帝王莫不虛己以聽,卻是宋朝的一件特色。這一班卿大夫,比較其他各朝總算優良分子占多數,且多為有道德的政論家,雖手握政權,而不敢擅作威福,宋代學術思想及教育特别發達的原因固多,這個也是原因之一。至于此時的社會生産,仍舊穩定于農業經濟之中,正是這一班卿大夫所以生存的條件。他們在朝主持國政,頒行教育政策;在野号召生徒,講論教育學理;其結果即訓練成他們的繼起人物,再來掌握政權,而國家政權及教育事業遂永遠在這一階級手中。資本主義不發達,變形的封建社會所産生的士大夫階級——地主兼知識分子,必永遠執掌國家的政治與教育特權,已成曆史上必然的事實。關于這一點,所以不到清代末年,我們從此以後無庸重述了。不過由漢至唐,典型的封建制度雖然打破,而人民的态度,學術的探讨,及學者傳授的方法,一切皆具很深的古意。到了本期,社會經濟組織及政治形态雖然依舊,而其他一切已具近代形式,與前期似有顯然的差異。故我們以前者為前期的半封建時代,則以後者為中期的半封建時代。

    北宋末年如蔡京,南宋如秦桧、韓侂胄輩,雖曾挾着帝王擅作威福,但當時氣節谠論風氣業已養成,此少數人者究不足以箝制天下人之口也。

    《清明上河圖》(局部)

    二分裂的學區

    政權柔弱的宋朝,國力更其柔弱,漢族人民在此時又處于異族勢力的壓迫之下了。漢族勢力的強盛時期要以大唐前期為最,當時在東亞國家中号為唯一盟主;但自唐末以及五代,沙陀與契丹兩族興起,他們的勢力于是逐漸衰退。宋太祖雖然以武力削平大亂,統一中原,終以國力薄弱之故,不足以挽救漢族的衰頹。當時北方民族最為強大,宋室最大領土,尚不過唐朝全盛時代二分之一。在北宋時代,黃河上遊為西夏占據,黃河下流以北為遼人占據;宋室所有的,隻就内地說,且非完土。在南宋時代,江淮以北,全為金人所占,宋室所有的,僅長江及珠江兩流域數省而已,偏安于江左了一百多年,以與北宋比較,又複削小了許多。宋室領土既然削小,在其統治之下,不僅不足以包括中國全域,且不足以包括漢族全民;則他們的教育所及之地,當然隻能限于政權所及之地。但施行教育的雖為政府,而感受教育的除少數貴族外仍為一般民衆,我們如果在此時期隻注意宋朝的教育,遺漏的地方必然很多。遼、金及西夏占據中國領土,他們的曆史短則百餘年,長至二百餘年,也曾模仿中朝,施行種種文化,在他們的管轄區域之下也有相當的教育,此層我們應當連帶注意。考《遼》、《金》二史及《宋史·外國列傳》,遼、金、西夏三國政府皆曾設立學校,開辦科舉,而金國且有很詳細的教育制度——學校與科舉均分漢人與女真兩類,即後來元朝教育制度的祖師。不過他們的辦法究竟是模仿中國的,迎合漢人的心理,不見有什麼特殊與創造,此時學區雖然分裂,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們隻舉宋朝也可以概論其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