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關燈
一唐末五代的政局與社會

    在十六章裡頭,我們叙述唐代國力的外強和政權的集中,是指着他們前半紀說的。到了後半紀,自從郭子儀死了以後,德宗即位以來,因藩鎮跋扈,政局紊亂,所得的結果與前半紀适成反比例。由唐末至五代,政局愈弄愈糟,跋扈的藩鎮現在直接革取了唐室之命,便要自己稱王稱帝起來。在這個時期,實際不過五十四年,他們業已五換朝而八易姓,政局之不安定可想而知。且他們所統治的,不過中原一隅而已:在長江以南,被十國諸侯彼此割據;在燕、雲以北,又時遭契丹胡騎的踐踏。故此時社會的紊亂,比較魏、晉六朝更甚,而漢族又到了一個被壓迫的時期了。唐朝以科舉取士,雖在極盛時已養成一種寡廉鮮恥的風氣。到中葉以後,政局壞亂,戰争相尋,把社會弄得極不安定。社會既不安定,所有人民的生活日趨險惡,尤其是流氓式的政客官僚之徒,生活失其保障,所以從前卑污苟賤的風氣至此益甚。降及五代,則更不足稱了,更不講道義與廉恥了。倘在一個時代,既沒有道義,又不講廉恥,國家法律失其效用,将何以維持社會之安甯與幸福?此五代政局所以平均十年一變更,而十國相争更沒有虛日。

    契丹人引馬圖

    二唐末五代的教育情形

    當唐朝國力鼎盛時,教育已不足稱,僅有制度而無學說;到了此時,即制度也看不見了。其間各朝未嘗不偶一開設學校,但當局者既無培養人才的真意,而來學者亦不過徒擁虛名;故生徒苟賤,學問纰缪,哪裡談得上教育![1]但學校雖停,而科舉尚能繼續舉行,這也是士大夫貪求富貴功名的一種表現。不過在當時有一件關于教育的重要事情,值得我們記載的,是印刷術的行使。中國古人,讀書的工具,本以刀漆作筆,以竹帛作書。秦漢以後才有毛筆、有楮紙、有煙墨,在求知上比較從前總算進了一步,但尚不及印刷術之方便。印刷術雖發明于隋、唐之際,當時隻用在刻印佛經,未曾通行到一切。到五代時,馮道當國,提議以雕闆印九經,頒行全國;由是書籍由印刷推行于社會的方法,乃漸通行。自此以後,吾人讀書,比較從前埋頭抄寫方便許多,而教育的普及,亦将借此利器以開始了。[2]

    《金剛經》雕本

    《金剛經》是世界上有準确紀年的最早的木版印制品,雕印于唐鹹通九年。

    按此時正當十世紀的時期,日事幹戈,學術不講,從前學校多已停廢,所謂教育不過僅存科舉而已。這個時候,正當歐洲中古時期,東西兩黑暗,共在一條時間線上。久塞必通,我們隻好拭目以觀下期的新思潮了。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新五代史》

    (2)《五代會要》

    (3)《文獻通考》的《學校》及《選舉》關于五代之部

    ***

    [1]《文獻通考》馬端臨曰:“按五代弊法,監生令其出光學錢,則貧士何所從出?既征其錢,複不蠲其役,待士之意亦太薄矣。然史所言,多有未曾授業辄取解送者,往往亂離之際,其居學者亦皆苟賤冒濫之士耳。”馬氏又曰:“按五代五十二年,其間惟梁與晉,各停貢舉者二年,則降敕以舉子未精之故。至于朝代更易,幹戈攘搶之歲,貢舉固未嘗廢也。”

    [2]《夢溪筆談·技藝》:“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闆本。”《方氏通雅·器用類》:“雕本,印書也,隋唐有其法,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今則極矣。”《揮麈錄》言,“母昭裔有版镂之言”。陸深《河汾燕間錄》雲“隋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闆”,則比又在柳先。疑者以隋有此法,唐何以不行?或止崇奉釋數耶?”《五代會要·經籍》:“後唐長興二年,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敕令國子監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讀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隋帖刻印闆,廣頒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