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隋、唐學風雖有三派,可稱為教育家的隻有儒學一派,而儒學界的教育人才亦不多見。
嚴格統計起來,勉強可舉的,在隋代隻有王通一人,在唐代隻有韓愈、李翺二人。
韓氏以一文學家而喜言儒術,其修為工夫雖較欠缺,所謂大抵與儒術不相悖謬,且肯以師道自任,所以很為後世儒者稱述。
李氏的頭腦受了很深的佛家洗禮,《複性三篇》較韓氏所論為精,已入了宋儒言論的境界。
王氏的思想見于《文中子》一書,一方面開發儒家學理,一方面包含佛道二家,其态度較韓氏恢弘,其教育生活較韓、李二氏均有成績。
[1] 唐高祖李淵像 此外還有經學家三人——陸德明、顔師古及孔穎達。
他們均非教育家,對于教育理論更屬隔閡,但他們的著作對于當時教育确有關系。
陸氏所著《經典釋文》,顔氏補正五經脫誤之工作,為當時研究經學的人們所取法。
孔氏所撰《五經正義》一書,更有權威。
此書成功後,由政府頒行于全國,凡學校的課程,科舉的試題,一律以為标準。
兩漢三百年的今古文訟争,六朝四百年的南北派别,到了此時悉歸于統一,不複有異說。
儒生從此以後,皆蹐跼于《五經正義》的範圍以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唐代儒術所以停滞不進及教育學說所以不能發達的,此亦大原因之一。
《五經正義》為孔、顔等數人合作而成,主持之者或為孔氏,後遂以此書為孔氏專有。
第二節王通(557-?) 一略傳 王通像 王氏名通,字仲淹,号文中子,是山西龍門的人。
生于隋文帝開皇四年,是時江南還沒有統一。
王氏以家庭屢世儒業,讀書時期很早,故到十五歲時學業已略有成就。
當二十歲時,西往長安,拜見文帝,陳說王道,以不投機而返。
從此專門著書講學,年近三十,學業大成,及門弟子亦遍郡國。
平生著作,有《續經》,是模仿古之六經作的;有《中說》,是模仿《論語》作的。
他的父親王伯高,也是當時有名的教授。
他的胞弟王績,是一位隐居先生,在唐書中有傳。
他的及門弟子,如河南的董常、太山的姚義、京兆的杜淹、趙郡的李靖、扶風的窦威、河東的薛收、清河的房玄齡、巨鹿的魏徵一輩人,都是王佐之才,許多到後來為唐代有名卿相。
王氏本人卻寂然無聞,且有人懷疑未必真有其人,那可怪了!到宋朝,程明道隻承認有其人,而不承認有其書,說他是隋代的一個隐君子,所著《中說》是後人附會成編的。
我們推想王氏所以被人懷疑,大概由于他的思想與當時背馳,而妄作《元經》尤為儒者所責罵。
但他在當時,門弟子多至千餘人,他一生隻以教授著述為業,總算是當代唯一的教育家。
二《中說》要義 王氏的《續經》業已失傳,我們所能看出他的思想的,隻有《中說》。
他是一個拟古派——尤其是拟孔派——的學者,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學者,他的思想自然是與孔子口裡所說的話一樣。
關于教育方面,訓練取感化主義,教授取漸進主義,研究取一貫主義,尤為老生常談,用不着在此多述,不過要概括他的根本思想,我們可以拿八個字代表出來,就是“樂天知命,窮理盡性”。
[2]王氏把本性看着是善的,所以能夠生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來。
[3]這五常之德,是宇宙間自然的原則,也是吾人應有的操行;故在吾人自身曰“本性”,在宇宙流行曰“天理”。
吾人在世,要完成一個君子人格的時候,我們的修養應當事事本乎天理;本乎天理就是修其本性,故曰“窮理盡性”。
吾人都是有所命的,命不是貧富貴賤的派定,如王充的說法,乃是教我們窮理盡性的;能夠窮理盡性,則謂之立命中,所以我們的天職要知道命的所以然而把它完成。
命與性是相合的,天與理是一緻的,不過在人曰性曰命,在宇宙曰天曰理。
能夠窮理就是盡性,能夠窮理盡性就是知命,能夠知命必能夠樂天。
故樂天知命的人,性未有不盡,理未有不窮;而窮理盡性正是為的要知命要樂天。
果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了,不僅貧富貴賤,禍福壽夭種種觀念完全沒有,就是憂懼疑慮六種情感也不會發。
吾人若是修養到
嚴格統計起來,勉強可舉的,在隋代隻有王通一人,在唐代隻有韓愈、李翺二人。
韓氏以一文學家而喜言儒術,其修為工夫雖較欠缺,所謂大抵與儒術不相悖謬,且肯以師道自任,所以很為後世儒者稱述。
李氏的頭腦受了很深的佛家洗禮,《複性三篇》較韓氏所論為精,已入了宋儒言論的境界。
王氏的思想見于《文中子》一書,一方面開發儒家學理,一方面包含佛道二家,其态度較韓氏恢弘,其教育生活較韓、李二氏均有成績。
[1] 唐高祖李淵像 此外還有經學家三人——陸德明、顔師古及孔穎達。
他們均非教育家,對于教育理論更屬隔閡,但他們的著作對于當時教育确有關系。
陸氏所著《經典釋文》,顔氏補正五經脫誤之工作,為當時研究經學的人們所取法。
孔氏所撰《五經正義》一書,更有權威。
此書成功後,由政府頒行于全國,凡學校的課程,科舉的試題,一律以為标準。
兩漢三百年的今古文訟争,六朝四百年的南北派别,到了此時悉歸于統一,不複有異說。
儒生從此以後,皆蹐跼于《五經正義》的範圍以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唐代儒術所以停滞不進及教育學說所以不能發達的,此亦大原因之一。
《五經正義》為孔、顔等數人合作而成,主持之者或為孔氏,後遂以此書為孔氏專有。
第二節王通(557-?) 一略傳 王通像 王氏名通,字仲淹,号文中子,是山西龍門的人。
生于隋文帝開皇四年,是時江南還沒有統一。
王氏以家庭屢世儒業,讀書時期很早,故到十五歲時學業已略有成就。
當二十歲時,西往長安,拜見文帝,陳說王道,以不投機而返。
從此專門著書講學,年近三十,學業大成,及門弟子亦遍郡國。
平生著作,有《續經》,是模仿古之六經作的;有《中說》,是模仿《論語》作的。
他的父親王伯高,也是當時有名的教授。
他的胞弟王績,是一位隐居先生,在唐書中有傳。
他的及門弟子,如河南的董常、太山的姚義、京兆的杜淹、趙郡的李靖、扶風的窦威、河東的薛收、清河的房玄齡、巨鹿的魏徵一輩人,都是王佐之才,許多到後來為唐代有名卿相。
王氏本人卻寂然無聞,且有人懷疑未必真有其人,那可怪了!到宋朝,程明道隻承認有其人,而不承認有其書,說他是隋代的一個隐君子,所著《中說》是後人附會成編的。
我們推想王氏所以被人懷疑,大概由于他的思想與當時背馳,而妄作《元經》尤為儒者所責罵。
但他在當時,門弟子多至千餘人,他一生隻以教授著述為業,總算是當代唯一的教育家。
二《中說》要義 王氏的《續經》業已失傳,我們所能看出他的思想的,隻有《中說》。
他是一個拟古派——尤其是拟孔派——的學者,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學者,他的思想自然是與孔子口裡所說的話一樣。
關于教育方面,訓練取感化主義,教授取漸進主義,研究取一貫主義,尤為老生常談,用不着在此多述,不過要概括他的根本思想,我們可以拿八個字代表出來,就是“樂天知命,窮理盡性”。
[2]王氏把本性看着是善的,所以能夠生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來。
[3]這五常之德,是宇宙間自然的原則,也是吾人應有的操行;故在吾人自身曰“本性”,在宇宙流行曰“天理”。
吾人在世,要完成一個君子人格的時候,我們的修養應當事事本乎天理;本乎天理就是修其本性,故曰“窮理盡性”。
吾人都是有所命的,命不是貧富貴賤的派定,如王充的說法,乃是教我們窮理盡性的;能夠窮理盡性,則謂之立命中,所以我們的天職要知道命的所以然而把它完成。
命與性是相合的,天與理是一緻的,不過在人曰性曰命,在宇宙曰天曰理。
能夠窮理就是盡性,能夠窮理盡性就是知命,能夠知命必能夠樂天。
故樂天知命的人,性未有不盡,理未有不窮;而窮理盡性正是為的要知命要樂天。
果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了,不僅貧富貴賤,禍福壽夭種種觀念完全沒有,就是憂懼疑慮六種情感也不會發。
吾人若是修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