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第一節概論 隋朝統一中國不到三十年即被滅亡,在教育制度方面,除了創設進士科外,殊無可記載。

    不過在這三十年中,關于學校教育的盛衰,可以分做三個時期,第一是開皇期。

    這個時期,正當文帝統一天下的初年,頗獎勵學術,自中央以至四方,遍地皆設學校,而四方好學之士,來中央求學的聚集如雲,四方道路鹹聞講誦之聲,四百年久已衰歇的學校,到此時陡然興起,所謂“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見《北史》及《隋書》《儒林傳》)。

    第二為仁壽期。

    此期正當文帝晚年時,從前重儒興學的性質陡然改變,專向刑名,把中央國子學四門學及州縣學一概停辦,學校教育到此時幾乎中斷。

    不過此期僅有四年,至炀帝即位,又漸漸恢複舊觀了,謂之第三期——大業期。

    但以炀帝過于荒淫,即位不久,四方大亂,而學校也漸歸于停廢。

    至于學校的内容,不過繼承漢、魏之路,而曆時又短,所以隻好從略。

    以下我們專叙唐朝的教育制度。

     第七圖唐代學制系統圖 唐太宗像 建設唐朝的政府,自然大半歸功于太宗。

    太宗以曠代的英傑,支配帝國的政權,不但對于政治方面勵精圖治,即對于教育之振興及儒術提倡,亦具非常的熱心。

    當他在藩邸為秦王時,便開設文學館,延攬時代的賢俊,如房、杜諸人謂之“十八學士”,在裡面相與講論學術,讨論政治,曾博得一時社會人士的羨慕。

    他的父皇高祖對于教育也具有熱心,所以統一天下未久,自中央以至州縣,大小學校已是設立如林。

    及秦王登基以後,更加推廣——擴校舍,增加學額。

    不但儒學内講論儒經,即屯營、飛騎等軍隊裡面,皆派遣博士授以經術。

    此風一倡,聲教訖于國外,于是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等國莫不派遣子弟來唐留學,唐初學校之盛為晉、魏四百年以來所未有。

    ① 宋徽宗題唐十八學士 在學校制度方面,也較前代進步很多,我們先看下面一個系統圖便知道。

    由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大要分做三系:一為中央六學,是為直系;二為二館,三為醫學,是為旁系。

    直系之六學,即(1)國學,(2)太學,(3)四門學,(4)律學,(5)書學,(6)算學,統隸于國子監。

    ——國子監的性質等于現今教育部,長官稱曰國子祭酒。

    六學中之前三學似屬于大學性質,後三學似屬于專科性質。

    旁系之二館,一為弘文館,歸門下省直轄;二為崇文館,歸東宮直轄。

    此二館資格較六學為高,而程度反較低。

    醫學亦屬專科性質,另成一系,直轄于太醫署,不歸國子監管轄。

    除以上三系外,還有玄學隸于祠部,還有集賢殿書院隸于中書省。

    玄學亦屬大學性質。

    集賢殿書院從表面上看似乎一種研究院,但實際不過為一中央圖書館。

    由地方政府辦理的:在各府有府學,各州有州學;州府以下,各縣有縣學;縣内又有市學及鎮學。

    照系統上分,所有府州縣市各學統屬直系,由長史掌管。

    長史等于現今教育廳長,再隸于國子監。

    各府各州及各市另有醫學,謂之旁系。

    凡地方政府辦理的各學校,其性質介乎中小學之間,其畢業生有可以直接應鄉貢的,亦有直接升格于中央四門學的。

    由此看來,唐朝學制有三點足以令我們注意:(1)儒家學校以外,還設立玄學,研究老、莊的學說。

    (2)除經學屬于文科外,他們還設立有法科的律學,理科的算學,及藝術科的圖學;而醫科學校尤為重視,凡中央及地方各級均有設立。

    (3)教育行政機關頗有系統可尋,此皆較前代進步的。

    不過中小學等級的區分仍不清晰,是其缺點(俱見《唐六典》及《唐書·選舉志》)。

     《唐六典》書影 第二節中央六學二館 一入學資格 封建時代辦理學校,是培養治術人才的,不是為培養學術人才的,這一點我于前面屢次申說過了。

    唐朝中央的六學二館亦不外乎這個原則。

    他們的學校種類雖多,與其說以程度分等級,勿甯說是以資格别上下。

    在直系六學,以國子學地位最高貴,學生限于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孫,或從二品以上的曾孫,及勳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勳封的子弟。

    次于國學的為太學,學生限于職事官五品的期親,或三品的曾孫,及勳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

    再次為四門學,入學資格分兩種:一限于勳官三品以上無封或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的子弟;一以庶人中的俊異者充之。

    除此二種資格外,凡諸州貢舉進京在省試落第的舉人,也可聽入四門學肆業。

    以上三學,程度本無高下,不過因政府限定入學的資格有貴賤的等級不同,所以他們的地位就有上下。

    其他律學、書學、算學是研究科學的學校,資格的限制比較稍寬,凡八品以上的子孫,及一般庶人能通習本學科而有志願研究的,皆有權利入學肄業。

    弘文、崇文二館則又高于國學,此二館的地位要算全國學校中最貴族的學校。

    内中學生唯皇室近親、皇太後皇後近親及宰相大臣散官一品功臣的子孫,方有入學的資格。

    其實他們的程度較國學、太學學生的程度反要低淺,不過國家設此二館以特别教育一等親貴子弟罷了。

     諸生入學年齡相差無幾,除律學研究法律知識入學年齡較大——十八歲至二十五歲——外,其他各專門大學概以十四歲至十九歲為限。

    但州縣學生能通一經以上或天資聰異的,如送入四門學,隻限于年齡二十五歲以上。

    或有八九兩品的子弟或庶人,年在二十一以下,能通一經以上或天資聰異的,亦可送入四門學讀書。

     二學額與師資 唐朝立國将近三百年,其間因國勢的消長、政局的治亂和時君的好惡,故教育制度時有損益,學生在學的實數及學校的廢立,亦不能視為一律。

    此處第五、第六兩表,所列